2
颤动的窗玻璃之外,细瘦的棕榈树在烈日下前摇后摆,拉布雷亚大道的来往车流丝毫没有享受到树荫的庇佑。在奥林匹克大街以南,在有黑色或墨绿色遮阳篷的时髦商店门口聚集的梅尔罗斯大街以南,在日落大道上查理·卓别林的旧工作室以南——在那里可以望见好莱坞山上的一幢幢独栋豪宅。而这儿只有洗车店、中国速食店、拍立得的照相亭和旧公寓楼。就像这幢一样,门前有带栅栏的草坪。这个房间通风不甚良好,咖啡与香烟的味道弥漫其中。
笨重的客厅桌上摆着一个咖啡杯,奥伦·勒皮多普特将烟头揿熄在杯子里,把电话听筒紧紧贴在耳朵上。接电话呀,他想。他特地选了陆上线路,显然是要找人说一些不能广而告之的事情。
除了窗口方向传来的微弱音乐,公寓里唯一的声音是厨房里不时响起的键盘敲击声。
听筒中终于传来茂尔克的声音,“哪位?”勒皮多普特如释重负地躺倒在沙发靠垫上。
“伯特,”他说,“我这儿都太阳晒屁股了。”
茂尔克停顿片刻,“我这儿似乎也太阳晒屁股了。”
“呃……我这儿似乎更……烫一些。听着,我们在以太里获得了新的封包,这儿即将发生的事情比你要去的地方更带劲。”
“飞机票不一定退得掉。”
“去他妈的飞机票。来听听萨姆的新带子。”
“Ala bab Allah。”茂尔克叹息道。
听见这句阿拉伯谚语被如此滥用,勒皮多普特不禁笑了。“那就赶快回来。开车的时候记住要完全遵守APAM甩尾法则。”
“行了,我知道。等我来了再演约翰·韦恩那一出。”
勒皮多普特冷不丁抖了一抖,胳膊肘戳在自己肋间。电话断了,他冷冷地把听筒放回原处。
等我来了再演约翰·韦恩那一出。伯特,伯特,他心想,你这家伙总这么漫不经心,不知不觉间就算不让我早早送命,也得叫我折寿好几年。
他强迫自己深深吸气,然后缓缓吐出。
微弱的键盘敲击声已经停了好一阵子。“你先是在笑,”坐在厨房餐台边的年轻人厄尼·伯扎里斯问道,“然后仿佛看见了恶魔。他究竟说了些什么?”
勒皮多普特摆摆左手,打出蔑视的手势。“午饭不该吃罗宋汤的,”他粗声粗气地答道,“他不乘飞机了,正在回来的路上,半小时之内肯定到。”他忽然觉察到什么,把残疾的右手插进衣袋。
伯扎里斯又看了他几秒钟,然后耸耸肩,重新盯着电脑显示器。他年近三十,仿佛才离开犹太律法学校,满头乌发中一根白发也没有,尽管他每天都要刮好几次脸,但瘦长的下巴总显得黑乎乎的。“不是罗宋汤惹的祸,”他心不在焉地评论道,“是你往里头倒的半瓶子辣椒酱的杰作。”
勒皮多普特从盒子里摇出一根骆驼烟叼在嘴里,又擦燃了打火机。他深深吸了一口,觉得自己怕是等不到死于肺癌的那一天了。他经常听到那句俚语:不开第一枪不知道胆子小。20年前他在邪路撒冷验证了这句话的正确性——至少他害怕了一小会儿。
勒皮多普特吐了口长气。“有新动向吗?”他站起身,拿着茶杯走向厨房,鞋踩在油毡地面上和踩在厨房客厅地毯上一样悄无声息。
伯扎里斯的灰色亚麻运动外套挂在塑料椅的椅背上,坐在电脑前的他卷起了袖管。
“没什么不寻常的,”他的双眼没有离开墨绿色的显示器屏幕和不停上卷的亮绿色文字,“但我们不知道外头都有谁在活动。一小时前,新泽西有人试图进入特拉维夫的霍尼韦尔主机,他用的是VAX机器上的UNIX磁盘操作系统,和其他人一样,他不知道自己用的电脑有三个内置账户。我用‘Field’账户和默认口令‘Service’登入了他的机器。”
他停了几秒钟,交叉双手细长的手指,伸了个懒腰。“他们的电子邮件里,”他接着说了下去,“没啥了不起的东西,全是常见的秘密交易该有的东西,假如那真的是一场秘密交易的话——真正参与的人都会想办法把交易隐藏在真实交易底下,我们就是这么做的。过去的一个半小时内,流量没有特别增加或者减少的迹象。”
在伯扎里斯的坚持之下,协会花钱买了最先进的IBM个人电脑,八零型号,三十二位处理器,带贺氏Smartmodem1200型调制解调器,可用300和1200两种波特率拨号入网。不过,勒皮多普特更加习惯于把电话听筒插进去之后使用的靴式调制解调器。
“有什么可疑的旅行记录吗?”
“这我就看不出来了。这是一家旅行社,有几班飞机来洛杉矶,我拷贝了这几条记录,不过看起来似乎都很平常。当然了,其中任何一条都可能是密语。但实在没找到‘约翰尼,我是老妈,把砂锅从烤炉里拿出来’之类的话。”
“任何一条都可能是密语。”勒皮多普特对此表示赞同。
“我觉得无非是和谐汇聚那些平常事,几十万号新纪元爱好者站在山顶,手拉手同心冥想,希望能够重整地球魂气。”
平常事?勒皮多普特想道。他们在干的不是别的,而是在亵渎神圣,妄图自己制造“收束”。开始时,En-sof,指超出人类理解的无穷光——自我收束,为有形世界的创生腾出空间,因为若是不加收束的话,就不会有空间供除祂之外的事物容身。
现在,这群癫狂的嬉皮士和神秘主义者妄图收束他们的意识!在由此而生的真空中,天晓得什么东西会突然获得存在!
伯扎里斯似乎听见了他的想法,“打开了那样的一扇门,”年轻人答道,“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机会从那一边把脑袋探过来。”
“中午的事件之后,新泽西那帮人企图黑入特拉维夫的主机。”
伯扎里斯耸耸肩:“他们恐怕不会在听那个……呃……波长,”他说,“但我觉得其他媒体很可能也报道了那个事件。另外,许多人为了形形色色的原因,经常要尝试黑入特拉维夫。”
“先别把这次的事情当成巧合。”勒皮多普特说着走到厨台前,倒了一杯热咖啡,然后皱起眉头盯着那个载浮载沉的烟头。
他用左手捞出烟头,扔进水槽,甩干手指,叹着气喝下一口咖啡。
伯扎里斯键入“H->”挂断电话,又立刻键入“DT”和另一个电话号码。调制解调器的发光二极管随即闪烁起来。
勒皮多普特边喝咖啡,边紧张兮兮地从前窗往外张望;伯扎里斯敲打着键盘,驾轻就熟地输入一级又一级的口令,进入一层又一层的目录。这条电话线迂回了好几个地点,即便伯扎里斯的侵入举动被国家安全局盯上,他们也有足够的时间在接到警报后弃离这座安全屋逃之夭夭。
至于伯扎里斯,他虽说年纪不大,但在安全问题上却极为小心,经常检查电脑里有没有不为人知的“后门”和其他人的入侵痕迹。使用机器的只有他自己,但他把各式各样的电脑威胁都告诉了勒皮多普特,比方说有些程序会伪装成IBM的开机画面,询问用户口令,得到口令后立刻存储下来,然后在屏幕上打出“口令错误,请重新输入”的字样,用户会以为自己敲错了口令,于是乖乖地重新输入一遍,而真正的登入过程这时候方才开始,用户很难意识到侵入者已经复制了他的系统口令。伯扎里斯总在寻找侵入程序的踪迹,没完没了地更改自己的登录口令。他甚至考虑到了房间里被安装了麦克风的可能性,键入口令的每个字符时用的都是他认真设计过的指法,绝不通过快速双击输入相同的两个字母;这还不算完,为了让或许存在的监听者认为他的口令比实际上包含更多字符,他总要在按完回车后再随意乱敲几个键钮。
伯扎里斯往后一靠。“我在国安局的‘特殊阿拉伯人’群落中没有发现不寻常的动向。”所谓“特殊阿拉伯人”,是国安局给他们监视以色列的希伯来语言学家起的代号。看着伯扎里斯再次输入“H->”中断连接,勒皮多普特不禁松了一口气。
几秒钟后,伯扎里斯又开始忙活起来。炉子旁靠墙摆着一个粒状表面的灰色钢制保险箱,勒皮多普特一屁股坐在了上头。
台子上的菊轮打印机滴滴答答地响了起来,他见状立刻起身。
伯扎里斯推开椅子,站起来打了个大大的哈欠,指着打印机说:“新泽西那些人订购进出洛杉矶的航班的记账地址。看起来没啥用处,就现在而言,似乎不值得追查,但还是放进保险箱里吧,说不定随事态进展会派上什么用场。”
“和我们手头的各种洛杉矶名单交叉对比一下。另外送一份到特拉维夫。”
“给特拉维夫的谁?我们为谁工作?我们现在究竟算是什么角色?”
“和从前一样,给阿德莫尼。”
勒皮多普特真希望现在当头儿的不是纳胡姆·阿德莫尼,而依旧是伊萨·哈雷尔。尽管哈雷尔早在一九六三年就从摩萨德局长的位置上辞职而去,而勒皮多普特要到四年之后才被招募进入以色列秘密情报部门。成立这个不立文字记载的“幻梦”分部正是哈雷尔的主意,此部门的特工使用目的国护照工作——就眼下而言,美国护照——而且不通过以色列大使馆与本土联系。“幻梦”在摩萨德组织内比在暗杀部门“刺刀”得到的保护更要严密。
不过,年轻的伯扎里斯问得也有道理,我们现在究竟算是什么角色?六十年代以后,“幻梦”以匿名委员会的形式在“拉卡姆”里隐藏下来;然而,在联邦调查局逮捕了拉卡姆买通的海军调查处探员乔纳森·波拉德之后,国际丑闻迫使以色列政府解散了拉卡姆组织。拉卡姆不隶属于摩萨德,但其头目曾经是摩萨德的探员,因此,摩萨德所有在美国境内进行的行动现在都有可能酿成外交灾难。
于是乎,“幻梦”没有了任何保护性的身份,勒皮多普特觉得纳胡姆·阿德莫尼似乎并不同意伊萨·哈雷尔的观点,认为“幻梦”这个角色有必要存在下去,以及它是否发挥过任何实质性作用。
勒皮多普特拿起打印机吐出的连续打印纸,记账地址分别位于格伦代尔、圣安娜、棕榈泉……
勒皮多普特走回客厅,站在宽阔的窗户前,把杯子搁在窗台上,低头俯瞰阳光下的拉伯雷亚大道上熙熙攘攘的车流。
不开第一枪不知道胆子小。
1967年年初,勒皮多普特刚满20岁,在特拉维夫的一家水管公司工作,战争这件事情犹如痴人说梦。整个五月,勒皮多普特始终关注着新闻报导——在纳赛尔的要求下,吴丹被迫同意让联合国维和部队撤出西奈沙漠,而西奈正是埃及和以色列之间的缓冲区,埃及武装力量因此获得了亚喀巴湾的控制权——但所有人都觉得埃及部队在也门战事正酣,应该无暇顾及以色列。
接下来,许多司机应征入伍,使得特拉维夫的公共汽车经常晚点。五月底的时候,艾希科尔总理向全国发表了著名的“口吃讲演”,这是因为他在讲话中听起来犹疑不决、胆战心惊。从开罗到大马士革的每一个阿拉伯广播电台都在兴高采烈地预言,犹太人很快就会被赶进茫茫大海里去了。即便如此,年轻的勒皮多普特依然不相信战争真会降临,直到他本人所属的预备役部队收到动员令,他才改变想法。
那天的事情他依旧记得一清二楚,当时他正在特拉维夫郊外的一个基布兹送货,从卡车车厢里卸下一根根铜管,早晨的阳光晒得他汗流浃背,街对面杂货店门口的波纹铁皮遮阳板底下站了好些个年轻人。他们聚拢在一个小小的晶体管收音机周围,收音机的音量开到最大,“以色列之声”广播电台正在逐个念出部队代号“开窗……火腿鸡蛋……大礼帽”——每隔几分钟就有一个年轻人挺直身子,踏进阳光中急匆匆地走开。同样的声音也从其他收音机里传来,街上到处都有男男女女走幽房间,摘掉围裙,锁上门窗;接着,他听见了自己的部队代号,他把最后一抱铜管丢在了大街上,开着卡车径直去了佩塔提克瓦。后来他印象最深的是当时那里有多么安静——没有人哭泣,也没有人欢呼,只有收音机里的声音和踏着水泥地面远去的脚步声。
现已40岁的勒皮多普特,望着拉伯雷亚大街对面汽修店上方的万宝路广告牌,把受伤右手的四根手指贴在被阳光晒热了的窗玻璃上。
他受过伞兵训练,于是被分配到“红色贝雷帽”部队,也就是莫迪凯·古尔上校领导的第五十五空降旅。他在位于特拉维夫和耶路撒冷之间的洛德机场外的成排军用帐篷里等了三天;6月3日,星期日,空降旅登上带空调的旅游大巴,奔赴雷霍沃特附近的特拉诺夫空军基地。
第二天清晨,六架法国制造的“幻影”战斗机从基地起飞,向西方呼啸而去,蓝色的大卫王之星在银色机身上熠熠生辉,大家终于意识到战争真的已经打响。埃及和叙利亚是敌人,约旦或许也将参战,而法国、英国和美国不会伸出援手。
五十五旅的大部分伞兵被投放至西奈半岛南端的沙漠地带,临近埃及沙姆沙伊赫空军基地的位置;但勒皮多普特却进了匆忙组建的四营,与另外三营分开听取任务简报。
站在远离货机和旅游大巴的停机坪上,勒皮多普特与同侪得知,四营将比其他人晚些出发,在苏伊士湾东岸的伊图尔镇降落后,与从北方沿海岸线到此的约菲将军的坦克部队会合,行军方向是内陆圣凯瑟琳修道院附近的某个地点。上司告诉他们,部队的目的地位于那片砾石和砂土的荒地之中,是一处特定的石头地标——简报任务的军官称之为利非订,据勒皮多普特所知,摩西曾在那里用拐杖击打岩石,为干渴的以色列入引出泉水。
四营的每个人都得到了一张用玻璃纸印刷的地图和一个绿色塑料胶片徽章,有人认出这是拿来测量佩戴者受辐射程度的装置;徽章比看上去更重,上头只印了“ORNL”这几个大写字母——显然来自美国田纳西州的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勒皮多普特把它别在迷彩服底下的卡其布衬衫上。
可是,才过正午,命令就改变了。跳伞环节取消——沙姆沙伊赫已经陷落,五十五旅将乘旅游巴士向东南方走35英里,直接去耶路撒冷旧城。
这意味着约旦也参加了反以色列的阵营,勒皮多普特与同侪的作战对象将是英国人训练出的精英部队——“阿拉伯军团”。他们脱掉降落伞,带着新地图,于下午六点整登上巴士。
坐在疾驰的巴士里,勒皮多普特才知道一名军官收走了四营其他士兵身上的徽章,却遗漏了他别在衬衫上的那一枚。
暮色降临在古老的犹地亚山上,勒皮多普特陷在颠簸的座位中,他发觉恐惧和哀恸是颇为类似的感觉,现在的心情仿佛回到父亲两年前过世时,那时他无法把握住任何一个念头,甚至连想清楚任何一件事情也做不到;他不能忍受此刻的容身之所,只好一动不动地望着窗外飞速后掠的树木,尽管毫无睡意,但却要时不时打个哈欠。
当天夜里,他站在斯科普斯山老城的街道上,这里距离耶路撒冷的城墙还有一天的行军路程,追击炮的火光在后方不远处时而亮起,拱顶和高塔化为黑色剪影,吉普车和卡车的轮廓在以军探照灯下犹如白骨,这场面仿佛希罗尼穆斯·波希笔下的风景画,令人觉得冰冷彻骨——点五零口径的机关枪和坦克炮无休止的射击摇撼着夜晚的空气,硝烟之上的一轮弯月似乎在预言伊斯兰联盟的胜利。
不平静的夜晚无边无际地掩杀过来,能够和同伴挤坐在希伯来大学的庭院中,勒皮多普特心想一切还不算太坏。
然而,他所在之处仍旧不是前线。青年会塔楼的大钟敲响一点,空降兵部队在不时被炮火撕裂的夜色中朝着南方旧城踏上征程。天没多久就亮了,上午十点左右,他们在已成废墟的大使饭店大堂整队集合。耶路撒冷的城墙和希律门已经隐约可见,但他们要到下午晚些时候才能到瑞沃里饭店附近。绕过一辆约旦巴士烧剩下的残骸,狮子门上方的城垛这才映入眼帘。空降兵部队小心翼翼地向狮子门前进。
透过狮子门,他能够看见圆顶清真寺的一角,那里据称是穆罕默德夜行登霄之处。这时,一挺点三零口径的机关枪忽然在城门口向空降兵队伍开始射击。长官从他乘坐的吉普车里被打飞了出去,勒皮多普特周围的同侪也纷纷旋转跌倒,子弹撕碎他们的身体,把他们撂倒在地。
勒皮多普特跳进了排水沟,拔出乌兹冲锋枪,向机关枪枪口所在处跃动的火光拼命还击,几秒钟之后,他和十几个伙伴爬起身,冲进耶路撒冷城门。
他们很快又退了出来,等增援部队赶到后,于第二天进入老城。就在那天夜里,裹着毯子躺在瑞沃里饭店大堂地板上的勒皮多普特意识到,那句话再正确不过了——不开第一枪不知道胆子小。在狮子门那挺机关枪开始射击之后,他把每个瞬间都当做朝他飞来的一颗硬球,他再也不去思考未来了。未来被恐惧占据,他要集中注意力认真应付每一个片段的现在。
第二天,他懂得了未来也可能把你嚼得不剩骨头;还有,你没有办法避开对于未来的恐惧。
“门灯亮了,”厨房里的伯扎里斯说,“不是茂尔克,就是联邦调查局。”
勒皮多普特转过身,快步走过被阳光晒得褪了色的地毯,进了厨房,他撕下打印机背后长长的一段折叠打印纸,烟头碰一下便可以让它们瞬间化为灰烬;他又瞥了一眼电脑侧面的销子,只要拔出来就能触发硬盘上的铝热剂烧融装置。他点燃一支香烟,在脑子里排演若是迫不得已的话,应该如何同时完成上述两项任务。
客厅门上传来闷闷的敲门声。
先两下再两下,符合今天的暗号,但勒皮多普特还是走到了厨房墙壁背后,让涂过白漆的钢板掩护自己,左手边架子上那碗干透了的通心面让他略微分了一下神。伯扎里斯拉开门闩,走进屋子的不是联邦调查局,而是伯特·茂尔克,他用外衣包住手,领带松松垮垮地套在没有系扣子的衣领上,汗水浸湿了沙色的头发。
“Matzáv mesukán?”他小声问,意思是说“情况危险吗?”
“不,”勒皮多普特从墙后走了出来,“只是得到了新情报。”
茂尔克拿出藏在那团外套里的小型自动手枪,插进后腰的枪套里。“屋里比街上还热,”他抱怨道,“要是你肯装空调,我少拿些钱也愿意。”
伯扎里斯关上门,重新闩好,勒皮多普特把那叠打印纸扔在厨台上,走出厨房。“不是钱的问题,而是要保持持续蒸发。”
“萨姆该研究一下怎么屏蔽相变,”茂尔克气冲冲地说,“抽烟为啥不让你烦心?”
其实他知道答案:规模小,而且能够遮盖气味。勒皮多普特没有理会他:“来听他弄到的新带子。”
他把茂尔克领到厨房隔壁紧闭的房门前,举手敲门。
门内传来一个嘶哑的声音,“等一下,让我穿衣服。”
“对不起了,萨姆,”勒皮多普特叼着香烟说,伸手推开了房门,“时间不等人。”他领着茂尔克走进那个凌乱的房间。
瘦得皮包骨头的老萨姆·格拉茨坐在床边,打绺的灰发贴在泛着油光的前额上,天花板上没有罩子的灯泡大放光明,他的面容显得格外憔悴。窗玻璃用铝箔封得严严实实,但铝箔后的音乐却依然清晰入耳——小提琴和乐队的协奏曲。勒皮多普特从七十年代后就不怎么听古典乐了,但萨姆却不喜欢收音机里的玩意儿,总是随身携带DG公司出品的录音带——当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任何作品都不在其列。陈腐的空气里散着枪油和美能须后水的味道。
萨姆只穿了拳击短裤和内衣,他戴上眼镜,恶狠狠地瞪了勒皮多普特两眼,然后爬下床,套上皱巴巴的毛料长裤。电扇在摆满杂物的桌上慢慢转动,吹拂着另外一张桌子上套在塑料脑袋上的假发,那是勒皮多普特诸多假发中的一副。
“伯特要听听那份带子。”勒皮多普特说。
“好的,好的。”老人转过身拉好裤子拉链,系紧皮带。“那次爆发之后我没录到更多东西。我去客厅等着,我不喜欢听自己说话。”老人抓住在脖子上晃来晃去的全息徽章塞进衬衫里,那是每个“幻梦”遥视员都必须佩戴的器械,随后扣上纽扣。
老人离开房间,随手关上门,勒皮多普特坐在床边,拿起小型磁带录音机开始倒带。茂尔克靠在最近的一张桌子上,扬起脑袋,聚精会神地听了起来。
倒带完毕,勒皮多普特揿下“播放”按钮。
“——对,”传出的是萨姆苍老而嘶哑的声音,“关灯,免得残像干扰我。”接下来是大约三十秒钟的沉默。勒皮多普特把烟灰弹在地毯上。
“好了,”萨姆的声音又响了起来,“AOL让我看见了迪斯尼电影《海角乐园》里的树屋,肯定不对,是AOL,干涉假象——让我回到信号线本身来——有声音,是一个男人在说话——‘我们决不会失败。’前面有人说,‘只要你集中你的全副勇气,’这是莎士比亚在《麦克白夫人》的台词,离题了——男人说,‘她今年该有87岁了。’屋子建在地上,不是树屋,是个小屋子,棚子。破败不堪的旧棚子……‘她又不喝威士忌,’男人说。他们到小屋子里了,一个成年男人,一个小女孩,屋子里有汽油味——我看见一扇窗户,窗户没有了,直通外面——电视机——‘装子弹的盒子,’男人说,‘但我不记得老太太有枪。’”
萨姆忽然咳嗽起来,好几秒钟说不出话,录音中的勒皮多普特接口道:“能看见位置细节吗?他们在哪里?”
几秒钟之后,萨姆停止了咳嗽,接着说了下去:“没有位置细节。我看见一块石头,一块墓碑,刻着浅浮雕和文字,我就不费劲去读上面的字了。墓碑上沾着泥土,新鲜的湿泥土。男人说,‘都是往日信件,邮戳是新泽西的,1933年,1939年,1955年——没错,丽莎·马瑞蒂。’呃——‘是真的吗?……我在说,这难道不是中国剧院门口那块真家伙吗?但这很可能是真的……总说她认识卓别林。卓别林去世后她立刻飞赴瑞士。’有别人来了,‘是你的本内特姑父……’呃——‘一,二,三。’然后……一声巨响,他把墓碑放倒了……又是阳光——三个人走向一幢屋子的后门,门上有格架遮凉——破碎的窗户——同指纹和盗贼有关的话——‘马瑞蒂家的人,’新来的家伙说;小女孩说,‘连魔鬼也不敢忤逆他们’——前面那个男人站在后门口说,‘就算有贼,也已经跑掉了。’”
勒皮多普特伸手关掉录音机。“然后萨姆就失去了连接。”他沮丧地说。
“哇噢!”伯特·茂尔克靠在摆放风扇的那张桌子上说,“他提到马瑞蒂,还有丽莎,很接近了。萨姆原先知道这个名字吗?”
“不知道。”
“既然有名字了,那就给夏斯塔的验尸官打个电话,看看今天是不是有个叫丽莎·马瑞蒂的死在他们那儿。”
“暂且假设她的确死了吧,稍后让厄尼的侦探打电话核实。”
“那不是墓碑。”茂尔克若有所思地说。
“显然是卓别林在格劳曼中国剧院门口留下的那方足印,事实上,那方足印早已不在剧院,五十年代卓别林被打作赤色分子之后,它被挖了出来,并且从此失踪。我们有几个‘帮手’一直在追查它的下落。”
茂尔克重重叹息道:“事实上,她是1902年生的,今年85岁。”他揭起被汗水贴在胸口的衬衫,让电扇吹凉衣物。“萨姆为什么不肯去读石块上的字?”
“道理很简单,要是让大脑中掌管阅读的部分开始工作,就会立刻掉出意识投射的状态。最好是能够使用文盲遥视员,他们可以依样画出见到的字母和数字,但又不会试图去理解见到的东西。不过,我觉得那几个字肯定是‘致席德·格劳曼,查理·卓别林’。”
“我认为那东西在洛城,而不是夏斯塔,”茂尔克说,“那男人说的不是‘好莱坞的中国剧院’,而只是简简单单的‘中国剧院’,就仿佛你提到住处附近的餐厅似的。”
“有道理,”勒皮多普特看一眼手表,“这份带子是——45分钟前录下的。立刻去中国剧院,看是否有一个带着小女孩的男人正在寻找卓别林的足印,或者正在找人询问。”
“要不要喊一声‘马瑞蒂’,看有谁抬头张望?”
勒皮多普特思考了几秒钟,香烟半挂在嘴角。“我想想——不行,附近也许还有知道那个名字的人。还有,别被人跟踪了!去吧!”他站起身,推开卧室门。
茂尔克快步走过他身旁,到了公寓正门口停下,解开门闩,他出门后转身把门关紧。勒皮多普特走过去,将门闩拉回锁定的位置。
“稍等片刻。”他对格拉茨和伯扎里斯说,重又走进空无一人的卧室,关上了房门,窗户上的铝箔仍在随着微弱的音乐声轻轻震动。
勒皮多普特在床边的桌子前弯下腰,从录音机里拿出新录的那卷磁带,把中午录制的那一盘塞了进去——正是这盘录音带让他派茂尔克飞赴夏斯塔山,但是最后未能成行——揿下“播放”按钮。
“该死的机器,”格拉茨的声音随即响起,“我看见一个老妇人,茶色长裙,白发,赤脚,她忽然出现在一张纳瓦霍风格的毯子上,在树边的青草地,闭着眼睛躺在那里;天气很冷,她在高山上的某处。她附近有不少嬉皮士,有几个人穿长袍,脸上绘着花纹,长须,带着珠串,非常有神秘感的场景。他们都非常惊讶,她忽然出现在那片草地上,而不是自己走过来的。他们问她是不是从树上跌下来的。她——躺在一个万字符当中!万字符是用金色金属丝做的,那东西在毯子底下,嬉皮士搬起了老妇人,他们看见了那个万字符。一名嬉皮士从背包里拿出蜂窝电话——这算什么嬉皮士!他在打电话,应该是打给911吧。呃——‘失去知觉,’他说,‘在夏斯塔山的女人牧场……救护车’——老妇人在说话,好像是两个词?‘Voyo,voyo.’她没有睁开眼睛。哎呀!她的心脏停止跳动了——她死了,我退出来了,连接断了。”
勒皮多普特揿下“停止”按钮,慢慢起身。是啊,他想道,就是她。我们终于找到她了,在她濒死的时候。
他回到客厅。
“我也可以走了吗?”萨姆·格拉茨从沙发上站起来,“还没吃午饭呢。”
勒皮多普特扭头望着对方。格拉茨让他想起一个笑话里的疲惫老人,为了给他庆祝生日,那位老先生的朋友找了个火辣辣的妓女去他的房间。他一开门,妓女就叫道:“我来给你一场超级性爱!”老人满脸不高兴地说:“给我一碗汤喝就行了。”
话虽如此,但他的确是一位很好的遥视员,是最可靠的“帮手”之一。萨姆退休前为中情局在斯坦福研究中心的智库工作,他是一位没有孩子的鳏夫,按照勒皮多普特的看法,老人一定很高兴他能够再次使用自己在七二年探索出的千里眼技法。在过去的几年内,格拉茨和勒皮多普特在类似此处的许多个安全屋里下了许多盘象棋,勒皮多普特相信老人心里也明白,需要用片刻休息调剂紧张情绪和无聊感的不止他一个人。
“对不起,萨姆,”勒皮多普特摊开双手,“但我认为我们应该监视这条‘全息’连接满24小时。到明天中午为止。你想吃什么都行,我派厄尼下去买。”给我一碗汤喝就行了,他心想。
“好主意,”伯扎里斯从键盘后站起身,“吃匹萨吗?”伯扎里斯显然没研读过饮食律令,什么不洁食物都吃。
“行,”勒皮多普特告诉伯扎里斯,“买三人份的吧,伯特估计很快就回来。”伯特·茂尔克是另一个不在乎食物洁净不洁净的家伙。
最后,格拉茨决定吃墨西哥辣椒肉馅玉米卷饼和炸玉米饼。伯扎里斯离开后,老人躺在沙发上打起了瞌睡,勒皮多普特则坐在墙边的椅子上,躲开前窗斜射进来的午后阳光,满怀嫉妒地望着酣睡中的格拉茨。
没有孩子的鳏夫。他忽然想到,若是格拉茨就在沙发上一命呜呼了,除去勒皮多普特将失去一个朋友和棋友之外,谁的生活也不会因此变得一团糟。伊沃尔·温特斯的两行诗句适时跃入他的脑海——宁静心海才微澜,忽忆妻妃已成双。
勒皮多普特在特拉维夫有妻子和一个11岁的儿子。要是知道了父亲在好莱坞做事,他的儿子路易斯会嫉妒得两眼发绿,而黛博拉则会担心他被某个小明星迷住。
“喀嚓”——摩萨德的外勤特工——都是结了婚的男人,妻子留在以色列境内,据说男人结了婚在国外就不会落入性爱陷阱。他心想,按照《箴言》的说法:保你远离恶妇,远离外女谄媚的舌头。
等我来了再演约翰·韦恩那一出。他又想起这句话,顿时不寒而栗。
二十年前那场战争中,勒皮多普特所在的队伍在早晨八点半冲进狮子门。以色列炮兵和战斗机轰炸了城内的约旦抵抗力量,但勒皮多普特和同伴必须逐条攻占城中的狭窄街道。那个上午仿佛一整个永恒那么漫长,古老的城墙化为齑粉,疼痛不已的手中握着乌兹冲锋枪;滚烫的弹壳不停飞出,变成铜质的缎带;鲜血洒在吉普车的挡风玻璃上,在铺地的石块之间流淌;趴在排水沟里更换弹匣时,手总是抖个不停。
我看见一块石头,一块墓碑。
勒皮多普特还记得,铺在狭窄的排水沟上的踏脚石都曾是犹太人的墓碑,后来他才知道,这些墓碑来自锡安山的墓地。他不禁想,后来在搜集和掩埋以色列与约旦士兵的尸体时,有没有人想到过应该让那些古老的墓碑回到原位?
到了十点多钟的时候,耶路撒冷城落入了以色列武装力量之手。狙击步枪的枪声依旧在古老的建筑间回荡,但约旦人已经在城门口列队投降,他们的手举在空中,以色列士兵挨个检查身份证件,以防有士兵乔装打扮成平民意图蒙混过关;尸体用担架抬走,他们的脸上绑了手帕,免得医生把死者和伤员搞混。
勒皮多普特一路冲过了摩洛哥人聚居区,他是最早抵达圣殿山西墙的士兵之一。
刚开始,他没有意识到这里是什么地方,他看见的只是通道左侧一面极高的古老墙壁,墙边杂草丛生,墙上点缀着经历过岁月煎熬的石块。直到他发现有几位以色列士兵犹豫着伸手触摸凹凸不平的古老墙面,这时候他才忽然明白自己站在了什么地方。
士兵无视受到狙击的危险,纷纷跪倒在地,泪流满面。勒皮多普特踉踉跄跄地走到坑洼不平的白色石壁前,不知不觉地解开战斗头盔,拿下来的时候感觉到微风在吹拂他汗湿的头发。他在迷彩服上擦干净不住颤抖的右手,轻轻抚摸面前的哭墙。
但他的手立刻缩了回来——脑子里有个强有力的声音告诉他,他绝不能再次触摸这面圣墙。
突然进入心神的这个念头极为确定,他忍不住后退了一步;仿佛想要挑战这个念头,他抬起手,第二次伸向哭墙——不知从何方飞来的子弹击中他的右手,冲力带着他旋转了半圈,他怔怔地看着鲜血从小拇指原先在的位置喷涌而出。
几名附近的士兵向子弹飞来的方向扫射片刻,另外几个人将勒皮多普特拽到旁边。在那天,他的伤简直不值一提。不到一小时他就被送进了哈达萨医院,勒皮多普特的“六日战争”经历就此画上了句号。
对于以色列而言,战争还有四天才结束,他们痛击北方、南方和东方的敌人,夺下了戈兰高地、约旦河西岸和西奈沙漠。
自此以后的20年间,勒皮多普特有11次——谢谢你,伯特,12次了!——对他刚刚做过的事情产生强烈的感觉:你绝不能再做一次。1970年,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触摸西墙三年之后,他在特拉维夫的曼恩礼堂听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天方夜谭》组曲演出,第四乐章的最后一个音符落定,他忽然极为肯定自己将再也不能听见《天方夜谭》组曲了。
两年之后,他最后一次造访巴黎;没过多久,他发现自己再也不能在大海里游泳。以右手的一部分为代价试探了上天关于西墙的旨意以后,他不愿意再去忽视其他的警告。
去年他最后一次更换了轮胎,最后一次吃吞拿鱼三明治,最后一次抚摸猫咪,最后一次在戏院看电影,而此刻,他知道自己再也不能听见约翰·韦恩这个名字。他不无凄凉地想道,还有多久,我将最后一次发动汽车,最后一次关门,最后一次刷牙,最后一次咳嗽?
勒皮多普特今天清晨去了罗宾逊大街的犹太会堂,和平常一样念诵了“以色列啊,你要听”,做了晨祷,但下午他恐怕没法到会堂念诵祷文了,晚上的希望看起来也不大。他站起身,走进另外一间卧室,装有祷告披巾和经文护符匣的天鹅绒袋子就放在这个房间。他每天都要刮干净头顶的头发,这样方便佩戴小圆帽。他的小圆帽也在那间卧室里。祈祷时使用的小圆帽他从不带进浴室。
希亚·巴·亚什拉比曾经说过,思想处于矛盾中的人不该祈祷。勒皮多普特希望上帝能够原谅他。
《沙丘》六部曲合集
《波西杰克逊》系列合集
《猎魔人》合集
笨重的客厅桌上摆着一个咖啡杯,奥伦·勒皮多普特将烟头揿熄在杯子里,把电话听筒紧紧贴在耳朵上。接电话呀,他想。他特地选了陆上线路,显然是要找人说一些不能广而告之的事情。
除了窗口方向传来的微弱音乐,公寓里唯一的声音是厨房里不时响起的键盘敲击声。
听筒中终于传来茂尔克的声音,“哪位?”勒皮多普特如释重负地躺倒在沙发靠垫上。
“伯特,”他说,“我这儿都太阳晒屁股了。”
茂尔克停顿片刻,“我这儿似乎也太阳晒屁股了。”
“呃……我这儿似乎更……烫一些。听着,我们在以太里获得了新的封包,这儿即将发生的事情比你要去的地方更带劲。”
“飞机票不一定退得掉。”
“去他妈的飞机票。来听听萨姆的新带子。”
“Ala bab Allah。”茂尔克叹息道。
听见这句阿拉伯谚语被如此滥用,勒皮多普特不禁笑了。“那就赶快回来。开车的时候记住要完全遵守APAM甩尾法则。”
“行了,我知道。等我来了再演约翰·韦恩那一出。”
勒皮多普特冷不丁抖了一抖,胳膊肘戳在自己肋间。电话断了,他冷冷地把听筒放回原处。
等我来了再演约翰·韦恩那一出。伯特,伯特,他心想,你这家伙总这么漫不经心,不知不觉间就算不让我早早送命,也得叫我折寿好几年。
他强迫自己深深吸气,然后缓缓吐出。
微弱的键盘敲击声已经停了好一阵子。“你先是在笑,”坐在厨房餐台边的年轻人厄尼·伯扎里斯问道,“然后仿佛看见了恶魔。他究竟说了些什么?”
勒皮多普特摆摆左手,打出蔑视的手势。“午饭不该吃罗宋汤的,”他粗声粗气地答道,“他不乘飞机了,正在回来的路上,半小时之内肯定到。”他忽然觉察到什么,把残疾的右手插进衣袋。
伯扎里斯又看了他几秒钟,然后耸耸肩,重新盯着电脑显示器。他年近三十,仿佛才离开犹太律法学校,满头乌发中一根白发也没有,尽管他每天都要刮好几次脸,但瘦长的下巴总显得黑乎乎的。“不是罗宋汤惹的祸,”他心不在焉地评论道,“是你往里头倒的半瓶子辣椒酱的杰作。”
勒皮多普特从盒子里摇出一根骆驼烟叼在嘴里,又擦燃了打火机。他深深吸了一口,觉得自己怕是等不到死于肺癌的那一天了。他经常听到那句俚语:不开第一枪不知道胆子小。20年前他在邪路撒冷验证了这句话的正确性——至少他害怕了一小会儿。
勒皮多普特吐了口长气。“有新动向吗?”他站起身,拿着茶杯走向厨房,鞋踩在油毡地面上和踩在厨房客厅地毯上一样悄无声息。
伯扎里斯的灰色亚麻运动外套挂在塑料椅的椅背上,坐在电脑前的他卷起了袖管。
“没什么不寻常的,”他的双眼没有离开墨绿色的显示器屏幕和不停上卷的亮绿色文字,“但我们不知道外头都有谁在活动。一小时前,新泽西有人试图进入特拉维夫的霍尼韦尔主机,他用的是VAX机器上的UNIX磁盘操作系统,和其他人一样,他不知道自己用的电脑有三个内置账户。我用‘Field’账户和默认口令‘Service’登入了他的机器。”
他停了几秒钟,交叉双手细长的手指,伸了个懒腰。“他们的电子邮件里,”他接着说了下去,“没啥了不起的东西,全是常见的秘密交易该有的东西,假如那真的是一场秘密交易的话——真正参与的人都会想办法把交易隐藏在真实交易底下,我们就是这么做的。过去的一个半小时内,流量没有特别增加或者减少的迹象。”
在伯扎里斯的坚持之下,协会花钱买了最先进的IBM个人电脑,八零型号,三十二位处理器,带贺氏Smartmodem1200型调制解调器,可用300和1200两种波特率拨号入网。不过,勒皮多普特更加习惯于把电话听筒插进去之后使用的靴式调制解调器。
“有什么可疑的旅行记录吗?”
“这我就看不出来了。这是一家旅行社,有几班飞机来洛杉矶,我拷贝了这几条记录,不过看起来似乎都很平常。当然了,其中任何一条都可能是密语。但实在没找到‘约翰尼,我是老妈,把砂锅从烤炉里拿出来’之类的话。”
“任何一条都可能是密语。”勒皮多普特对此表示赞同。
“我觉得无非是和谐汇聚那些平常事,几十万号新纪元爱好者站在山顶,手拉手同心冥想,希望能够重整地球魂气。”
平常事?勒皮多普特想道。他们在干的不是别的,而是在亵渎神圣,妄图自己制造“收束”。开始时,En-sof,指超出人类理解的无穷光——自我收束,为有形世界的创生腾出空间,因为若是不加收束的话,就不会有空间供除祂之外的事物容身。
现在,这群癫狂的嬉皮士和神秘主义者妄图收束他们的意识!在由此而生的真空中,天晓得什么东西会突然获得存在!
伯扎里斯似乎听见了他的想法,“打开了那样的一扇门,”年轻人答道,“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机会从那一边把脑袋探过来。”
“中午的事件之后,新泽西那帮人企图黑入特拉维夫的主机。”
伯扎里斯耸耸肩:“他们恐怕不会在听那个……呃……波长,”他说,“但我觉得其他媒体很可能也报道了那个事件。另外,许多人为了形形色色的原因,经常要尝试黑入特拉维夫。”
“先别把这次的事情当成巧合。”勒皮多普特说着走到厨台前,倒了一杯热咖啡,然后皱起眉头盯着那个载浮载沉的烟头。
他用左手捞出烟头,扔进水槽,甩干手指,叹着气喝下一口咖啡。
伯扎里斯键入“H->”挂断电话,又立刻键入“DT”和另一个电话号码。调制解调器的发光二极管随即闪烁起来。
勒皮多普特边喝咖啡,边紧张兮兮地从前窗往外张望;伯扎里斯敲打着键盘,驾轻就熟地输入一级又一级的口令,进入一层又一层的目录。这条电话线迂回了好几个地点,即便伯扎里斯的侵入举动被国家安全局盯上,他们也有足够的时间在接到警报后弃离这座安全屋逃之夭夭。
至于伯扎里斯,他虽说年纪不大,但在安全问题上却极为小心,经常检查电脑里有没有不为人知的“后门”和其他人的入侵痕迹。使用机器的只有他自己,但他把各式各样的电脑威胁都告诉了勒皮多普特,比方说有些程序会伪装成IBM的开机画面,询问用户口令,得到口令后立刻存储下来,然后在屏幕上打出“口令错误,请重新输入”的字样,用户会以为自己敲错了口令,于是乖乖地重新输入一遍,而真正的登入过程这时候方才开始,用户很难意识到侵入者已经复制了他的系统口令。伯扎里斯总在寻找侵入程序的踪迹,没完没了地更改自己的登录口令。他甚至考虑到了房间里被安装了麦克风的可能性,键入口令的每个字符时用的都是他认真设计过的指法,绝不通过快速双击输入相同的两个字母;这还不算完,为了让或许存在的监听者认为他的口令比实际上包含更多字符,他总要在按完回车后再随意乱敲几个键钮。
伯扎里斯往后一靠。“我在国安局的‘特殊阿拉伯人’群落中没有发现不寻常的动向。”所谓“特殊阿拉伯人”,是国安局给他们监视以色列的希伯来语言学家起的代号。看着伯扎里斯再次输入“H->”中断连接,勒皮多普特不禁松了一口气。
几秒钟后,伯扎里斯又开始忙活起来。炉子旁靠墙摆着一个粒状表面的灰色钢制保险箱,勒皮多普特一屁股坐在了上头。
台子上的菊轮打印机滴滴答答地响了起来,他见状立刻起身。
伯扎里斯推开椅子,站起来打了个大大的哈欠,指着打印机说:“新泽西那些人订购进出洛杉矶的航班的记账地址。看起来没啥用处,就现在而言,似乎不值得追查,但还是放进保险箱里吧,说不定随事态进展会派上什么用场。”
“和我们手头的各种洛杉矶名单交叉对比一下。另外送一份到特拉维夫。”
“给特拉维夫的谁?我们为谁工作?我们现在究竟算是什么角色?”
“和从前一样,给阿德莫尼。”
勒皮多普特真希望现在当头儿的不是纳胡姆·阿德莫尼,而依旧是伊萨·哈雷尔。尽管哈雷尔早在一九六三年就从摩萨德局长的位置上辞职而去,而勒皮多普特要到四年之后才被招募进入以色列秘密情报部门。成立这个不立文字记载的“幻梦”分部正是哈雷尔的主意,此部门的特工使用目的国护照工作——就眼下而言,美国护照——而且不通过以色列大使馆与本土联系。“幻梦”在摩萨德组织内比在暗杀部门“刺刀”得到的保护更要严密。
不过,年轻的伯扎里斯问得也有道理,我们现在究竟算是什么角色?六十年代以后,“幻梦”以匿名委员会的形式在“拉卡姆”里隐藏下来;然而,在联邦调查局逮捕了拉卡姆买通的海军调查处探员乔纳森·波拉德之后,国际丑闻迫使以色列政府解散了拉卡姆组织。拉卡姆不隶属于摩萨德,但其头目曾经是摩萨德的探员,因此,摩萨德所有在美国境内进行的行动现在都有可能酿成外交灾难。
于是乎,“幻梦”没有了任何保护性的身份,勒皮多普特觉得纳胡姆·阿德莫尼似乎并不同意伊萨·哈雷尔的观点,认为“幻梦”这个角色有必要存在下去,以及它是否发挥过任何实质性作用。
勒皮多普特拿起打印机吐出的连续打印纸,记账地址分别位于格伦代尔、圣安娜、棕榈泉……
勒皮多普特走回客厅,站在宽阔的窗户前,把杯子搁在窗台上,低头俯瞰阳光下的拉伯雷亚大道上熙熙攘攘的车流。
不开第一枪不知道胆子小。
1967年年初,勒皮多普特刚满20岁,在特拉维夫的一家水管公司工作,战争这件事情犹如痴人说梦。整个五月,勒皮多普特始终关注着新闻报导——在纳赛尔的要求下,吴丹被迫同意让联合国维和部队撤出西奈沙漠,而西奈正是埃及和以色列之间的缓冲区,埃及武装力量因此获得了亚喀巴湾的控制权——但所有人都觉得埃及部队在也门战事正酣,应该无暇顾及以色列。
接下来,许多司机应征入伍,使得特拉维夫的公共汽车经常晚点。五月底的时候,艾希科尔总理向全国发表了著名的“口吃讲演”,这是因为他在讲话中听起来犹疑不决、胆战心惊。从开罗到大马士革的每一个阿拉伯广播电台都在兴高采烈地预言,犹太人很快就会被赶进茫茫大海里去了。即便如此,年轻的勒皮多普特依然不相信战争真会降临,直到他本人所属的预备役部队收到动员令,他才改变想法。
那天的事情他依旧记得一清二楚,当时他正在特拉维夫郊外的一个基布兹送货,从卡车车厢里卸下一根根铜管,早晨的阳光晒得他汗流浃背,街对面杂货店门口的波纹铁皮遮阳板底下站了好些个年轻人。他们聚拢在一个小小的晶体管收音机周围,收音机的音量开到最大,“以色列之声”广播电台正在逐个念出部队代号“开窗……火腿鸡蛋……大礼帽”——每隔几分钟就有一个年轻人挺直身子,踏进阳光中急匆匆地走开。同样的声音也从其他收音机里传来,街上到处都有男男女女走幽房间,摘掉围裙,锁上门窗;接着,他听见了自己的部队代号,他把最后一抱铜管丢在了大街上,开着卡车径直去了佩塔提克瓦。后来他印象最深的是当时那里有多么安静——没有人哭泣,也没有人欢呼,只有收音机里的声音和踏着水泥地面远去的脚步声。
现已40岁的勒皮多普特,望着拉伯雷亚大街对面汽修店上方的万宝路广告牌,把受伤右手的四根手指贴在被阳光晒热了的窗玻璃上。
他受过伞兵训练,于是被分配到“红色贝雷帽”部队,也就是莫迪凯·古尔上校领导的第五十五空降旅。他在位于特拉维夫和耶路撒冷之间的洛德机场外的成排军用帐篷里等了三天;6月3日,星期日,空降旅登上带空调的旅游大巴,奔赴雷霍沃特附近的特拉诺夫空军基地。
第二天清晨,六架法国制造的“幻影”战斗机从基地起飞,向西方呼啸而去,蓝色的大卫王之星在银色机身上熠熠生辉,大家终于意识到战争真的已经打响。埃及和叙利亚是敌人,约旦或许也将参战,而法国、英国和美国不会伸出援手。
五十五旅的大部分伞兵被投放至西奈半岛南端的沙漠地带,临近埃及沙姆沙伊赫空军基地的位置;但勒皮多普特却进了匆忙组建的四营,与另外三营分开听取任务简报。
站在远离货机和旅游大巴的停机坪上,勒皮多普特与同侪得知,四营将比其他人晚些出发,在苏伊士湾东岸的伊图尔镇降落后,与从北方沿海岸线到此的约菲将军的坦克部队会合,行军方向是内陆圣凯瑟琳修道院附近的某个地点。上司告诉他们,部队的目的地位于那片砾石和砂土的荒地之中,是一处特定的石头地标——简报任务的军官称之为利非订,据勒皮多普特所知,摩西曾在那里用拐杖击打岩石,为干渴的以色列入引出泉水。
四营的每个人都得到了一张用玻璃纸印刷的地图和一个绿色塑料胶片徽章,有人认出这是拿来测量佩戴者受辐射程度的装置;徽章比看上去更重,上头只印了“ORNL”这几个大写字母——显然来自美国田纳西州的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勒皮多普特把它别在迷彩服底下的卡其布衬衫上。
可是,才过正午,命令就改变了。跳伞环节取消——沙姆沙伊赫已经陷落,五十五旅将乘旅游巴士向东南方走35英里,直接去耶路撒冷旧城。
这意味着约旦也参加了反以色列的阵营,勒皮多普特与同侪的作战对象将是英国人训练出的精英部队——“阿拉伯军团”。他们脱掉降落伞,带着新地图,于下午六点整登上巴士。
坐在疾驰的巴士里,勒皮多普特才知道一名军官收走了四营其他士兵身上的徽章,却遗漏了他别在衬衫上的那一枚。
暮色降临在古老的犹地亚山上,勒皮多普特陷在颠簸的座位中,他发觉恐惧和哀恸是颇为类似的感觉,现在的心情仿佛回到父亲两年前过世时,那时他无法把握住任何一个念头,甚至连想清楚任何一件事情也做不到;他不能忍受此刻的容身之所,只好一动不动地望着窗外飞速后掠的树木,尽管毫无睡意,但却要时不时打个哈欠。
当天夜里,他站在斯科普斯山老城的街道上,这里距离耶路撒冷的城墙还有一天的行军路程,追击炮的火光在后方不远处时而亮起,拱顶和高塔化为黑色剪影,吉普车和卡车的轮廓在以军探照灯下犹如白骨,这场面仿佛希罗尼穆斯·波希笔下的风景画,令人觉得冰冷彻骨——点五零口径的机关枪和坦克炮无休止的射击摇撼着夜晚的空气,硝烟之上的一轮弯月似乎在预言伊斯兰联盟的胜利。
不平静的夜晚无边无际地掩杀过来,能够和同伴挤坐在希伯来大学的庭院中,勒皮多普特心想一切还不算太坏。
然而,他所在之处仍旧不是前线。青年会塔楼的大钟敲响一点,空降兵部队在不时被炮火撕裂的夜色中朝着南方旧城踏上征程。天没多久就亮了,上午十点左右,他们在已成废墟的大使饭店大堂整队集合。耶路撒冷的城墙和希律门已经隐约可见,但他们要到下午晚些时候才能到瑞沃里饭店附近。绕过一辆约旦巴士烧剩下的残骸,狮子门上方的城垛这才映入眼帘。空降兵部队小心翼翼地向狮子门前进。
透过狮子门,他能够看见圆顶清真寺的一角,那里据称是穆罕默德夜行登霄之处。这时,一挺点三零口径的机关枪忽然在城门口向空降兵队伍开始射击。长官从他乘坐的吉普车里被打飞了出去,勒皮多普特周围的同侪也纷纷旋转跌倒,子弹撕碎他们的身体,把他们撂倒在地。
勒皮多普特跳进了排水沟,拔出乌兹冲锋枪,向机关枪枪口所在处跃动的火光拼命还击,几秒钟之后,他和十几个伙伴爬起身,冲进耶路撒冷城门。
他们很快又退了出来,等增援部队赶到后,于第二天进入老城。就在那天夜里,裹着毯子躺在瑞沃里饭店大堂地板上的勒皮多普特意识到,那句话再正确不过了——不开第一枪不知道胆子小。在狮子门那挺机关枪开始射击之后,他把每个瞬间都当做朝他飞来的一颗硬球,他再也不去思考未来了。未来被恐惧占据,他要集中注意力认真应付每一个片段的现在。
第二天,他懂得了未来也可能把你嚼得不剩骨头;还有,你没有办法避开对于未来的恐惧。
“门灯亮了,”厨房里的伯扎里斯说,“不是茂尔克,就是联邦调查局。”
勒皮多普特转过身,快步走过被阳光晒得褪了色的地毯,进了厨房,他撕下打印机背后长长的一段折叠打印纸,烟头碰一下便可以让它们瞬间化为灰烬;他又瞥了一眼电脑侧面的销子,只要拔出来就能触发硬盘上的铝热剂烧融装置。他点燃一支香烟,在脑子里排演若是迫不得已的话,应该如何同时完成上述两项任务。
客厅门上传来闷闷的敲门声。
先两下再两下,符合今天的暗号,但勒皮多普特还是走到了厨房墙壁背后,让涂过白漆的钢板掩护自己,左手边架子上那碗干透了的通心面让他略微分了一下神。伯扎里斯拉开门闩,走进屋子的不是联邦调查局,而是伯特·茂尔克,他用外衣包住手,领带松松垮垮地套在没有系扣子的衣领上,汗水浸湿了沙色的头发。
“Matzáv mesukán?”他小声问,意思是说“情况危险吗?”
“不,”勒皮多普特从墙后走了出来,“只是得到了新情报。”
茂尔克拿出藏在那团外套里的小型自动手枪,插进后腰的枪套里。“屋里比街上还热,”他抱怨道,“要是你肯装空调,我少拿些钱也愿意。”
伯扎里斯关上门,重新闩好,勒皮多普特把那叠打印纸扔在厨台上,走出厨房。“不是钱的问题,而是要保持持续蒸发。”
“萨姆该研究一下怎么屏蔽相变,”茂尔克气冲冲地说,“抽烟为啥不让你烦心?”
其实他知道答案:规模小,而且能够遮盖气味。勒皮多普特没有理会他:“来听他弄到的新带子。”
他把茂尔克领到厨房隔壁紧闭的房门前,举手敲门。
门内传来一个嘶哑的声音,“等一下,让我穿衣服。”
“对不起了,萨姆,”勒皮多普特叼着香烟说,伸手推开了房门,“时间不等人。”他领着茂尔克走进那个凌乱的房间。
瘦得皮包骨头的老萨姆·格拉茨坐在床边,打绺的灰发贴在泛着油光的前额上,天花板上没有罩子的灯泡大放光明,他的面容显得格外憔悴。窗玻璃用铝箔封得严严实实,但铝箔后的音乐却依然清晰入耳——小提琴和乐队的协奏曲。勒皮多普特从七十年代后就不怎么听古典乐了,但萨姆却不喜欢收音机里的玩意儿,总是随身携带DG公司出品的录音带——当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任何作品都不在其列。陈腐的空气里散着枪油和美能须后水的味道。
萨姆只穿了拳击短裤和内衣,他戴上眼镜,恶狠狠地瞪了勒皮多普特两眼,然后爬下床,套上皱巴巴的毛料长裤。电扇在摆满杂物的桌上慢慢转动,吹拂着另外一张桌子上套在塑料脑袋上的假发,那是勒皮多普特诸多假发中的一副。
“伯特要听听那份带子。”勒皮多普特说。
“好的,好的。”老人转过身拉好裤子拉链,系紧皮带。“那次爆发之后我没录到更多东西。我去客厅等着,我不喜欢听自己说话。”老人抓住在脖子上晃来晃去的全息徽章塞进衬衫里,那是每个“幻梦”遥视员都必须佩戴的器械,随后扣上纽扣。
老人离开房间,随手关上门,勒皮多普特坐在床边,拿起小型磁带录音机开始倒带。茂尔克靠在最近的一张桌子上,扬起脑袋,聚精会神地听了起来。
倒带完毕,勒皮多普特揿下“播放”按钮。
“——对,”传出的是萨姆苍老而嘶哑的声音,“关灯,免得残像干扰我。”接下来是大约三十秒钟的沉默。勒皮多普特把烟灰弹在地毯上。
“好了,”萨姆的声音又响了起来,“AOL让我看见了迪斯尼电影《海角乐园》里的树屋,肯定不对,是AOL,干涉假象——让我回到信号线本身来——有声音,是一个男人在说话——‘我们决不会失败。’前面有人说,‘只要你集中你的全副勇气,’这是莎士比亚在《麦克白夫人》的台词,离题了——男人说,‘她今年该有87岁了。’屋子建在地上,不是树屋,是个小屋子,棚子。破败不堪的旧棚子……‘她又不喝威士忌,’男人说。他们到小屋子里了,一个成年男人,一个小女孩,屋子里有汽油味——我看见一扇窗户,窗户没有了,直通外面——电视机——‘装子弹的盒子,’男人说,‘但我不记得老太太有枪。’”
萨姆忽然咳嗽起来,好几秒钟说不出话,录音中的勒皮多普特接口道:“能看见位置细节吗?他们在哪里?”
几秒钟之后,萨姆停止了咳嗽,接着说了下去:“没有位置细节。我看见一块石头,一块墓碑,刻着浅浮雕和文字,我就不费劲去读上面的字了。墓碑上沾着泥土,新鲜的湿泥土。男人说,‘都是往日信件,邮戳是新泽西的,1933年,1939年,1955年——没错,丽莎·马瑞蒂。’呃——‘是真的吗?……我在说,这难道不是中国剧院门口那块真家伙吗?但这很可能是真的……总说她认识卓别林。卓别林去世后她立刻飞赴瑞士。’有别人来了,‘是你的本内特姑父……’呃——‘一,二,三。’然后……一声巨响,他把墓碑放倒了……又是阳光——三个人走向一幢屋子的后门,门上有格架遮凉——破碎的窗户——同指纹和盗贼有关的话——‘马瑞蒂家的人,’新来的家伙说;小女孩说,‘连魔鬼也不敢忤逆他们’——前面那个男人站在后门口说,‘就算有贼,也已经跑掉了。’”
勒皮多普特伸手关掉录音机。“然后萨姆就失去了连接。”他沮丧地说。
“哇噢!”伯特·茂尔克靠在摆放风扇的那张桌子上说,“他提到马瑞蒂,还有丽莎,很接近了。萨姆原先知道这个名字吗?”
“不知道。”
“既然有名字了,那就给夏斯塔的验尸官打个电话,看看今天是不是有个叫丽莎·马瑞蒂的死在他们那儿。”
“暂且假设她的确死了吧,稍后让厄尼的侦探打电话核实。”
“那不是墓碑。”茂尔克若有所思地说。
“显然是卓别林在格劳曼中国剧院门口留下的那方足印,事实上,那方足印早已不在剧院,五十年代卓别林被打作赤色分子之后,它被挖了出来,并且从此失踪。我们有几个‘帮手’一直在追查它的下落。”
茂尔克重重叹息道:“事实上,她是1902年生的,今年85岁。”他揭起被汗水贴在胸口的衬衫,让电扇吹凉衣物。“萨姆为什么不肯去读石块上的字?”
“道理很简单,要是让大脑中掌管阅读的部分开始工作,就会立刻掉出意识投射的状态。最好是能够使用文盲遥视员,他们可以依样画出见到的字母和数字,但又不会试图去理解见到的东西。不过,我觉得那几个字肯定是‘致席德·格劳曼,查理·卓别林’。”
“我认为那东西在洛城,而不是夏斯塔,”茂尔克说,“那男人说的不是‘好莱坞的中国剧院’,而只是简简单单的‘中国剧院’,就仿佛你提到住处附近的餐厅似的。”
“有道理,”勒皮多普特看一眼手表,“这份带子是——45分钟前录下的。立刻去中国剧院,看是否有一个带着小女孩的男人正在寻找卓别林的足印,或者正在找人询问。”
“要不要喊一声‘马瑞蒂’,看有谁抬头张望?”
勒皮多普特思考了几秒钟,香烟半挂在嘴角。“我想想——不行,附近也许还有知道那个名字的人。还有,别被人跟踪了!去吧!”他站起身,推开卧室门。
茂尔克快步走过他身旁,到了公寓正门口停下,解开门闩,他出门后转身把门关紧。勒皮多普特走过去,将门闩拉回锁定的位置。
“稍等片刻。”他对格拉茨和伯扎里斯说,重又走进空无一人的卧室,关上了房门,窗户上的铝箔仍在随着微弱的音乐声轻轻震动。
勒皮多普特在床边的桌子前弯下腰,从录音机里拿出新录的那卷磁带,把中午录制的那一盘塞了进去——正是这盘录音带让他派茂尔克飞赴夏斯塔山,但是最后未能成行——揿下“播放”按钮。
“该死的机器,”格拉茨的声音随即响起,“我看见一个老妇人,茶色长裙,白发,赤脚,她忽然出现在一张纳瓦霍风格的毯子上,在树边的青草地,闭着眼睛躺在那里;天气很冷,她在高山上的某处。她附近有不少嬉皮士,有几个人穿长袍,脸上绘着花纹,长须,带着珠串,非常有神秘感的场景。他们都非常惊讶,她忽然出现在那片草地上,而不是自己走过来的。他们问她是不是从树上跌下来的。她——躺在一个万字符当中!万字符是用金色金属丝做的,那东西在毯子底下,嬉皮士搬起了老妇人,他们看见了那个万字符。一名嬉皮士从背包里拿出蜂窝电话——这算什么嬉皮士!他在打电话,应该是打给911吧。呃——‘失去知觉,’他说,‘在夏斯塔山的女人牧场……救护车’——老妇人在说话,好像是两个词?‘Voyo,voyo.’她没有睁开眼睛。哎呀!她的心脏停止跳动了——她死了,我退出来了,连接断了。”
勒皮多普特揿下“停止”按钮,慢慢起身。是啊,他想道,就是她。我们终于找到她了,在她濒死的时候。
他回到客厅。
“我也可以走了吗?”萨姆·格拉茨从沙发上站起来,“还没吃午饭呢。”
勒皮多普特扭头望着对方。格拉茨让他想起一个笑话里的疲惫老人,为了给他庆祝生日,那位老先生的朋友找了个火辣辣的妓女去他的房间。他一开门,妓女就叫道:“我来给你一场超级性爱!”老人满脸不高兴地说:“给我一碗汤喝就行了。”
话虽如此,但他的确是一位很好的遥视员,是最可靠的“帮手”之一。萨姆退休前为中情局在斯坦福研究中心的智库工作,他是一位没有孩子的鳏夫,按照勒皮多普特的看法,老人一定很高兴他能够再次使用自己在七二年探索出的千里眼技法。在过去的几年内,格拉茨和勒皮多普特在类似此处的许多个安全屋里下了许多盘象棋,勒皮多普特相信老人心里也明白,需要用片刻休息调剂紧张情绪和无聊感的不止他一个人。
“对不起,萨姆,”勒皮多普特摊开双手,“但我认为我们应该监视这条‘全息’连接满24小时。到明天中午为止。你想吃什么都行,我派厄尼下去买。”给我一碗汤喝就行了,他心想。
“好主意,”伯扎里斯从键盘后站起身,“吃匹萨吗?”伯扎里斯显然没研读过饮食律令,什么不洁食物都吃。
“行,”勒皮多普特告诉伯扎里斯,“买三人份的吧,伯特估计很快就回来。”伯特·茂尔克是另一个不在乎食物洁净不洁净的家伙。
最后,格拉茨决定吃墨西哥辣椒肉馅玉米卷饼和炸玉米饼。伯扎里斯离开后,老人躺在沙发上打起了瞌睡,勒皮多普特则坐在墙边的椅子上,躲开前窗斜射进来的午后阳光,满怀嫉妒地望着酣睡中的格拉茨。
没有孩子的鳏夫。他忽然想到,若是格拉茨就在沙发上一命呜呼了,除去勒皮多普特将失去一个朋友和棋友之外,谁的生活也不会因此变得一团糟。伊沃尔·温特斯的两行诗句适时跃入他的脑海——宁静心海才微澜,忽忆妻妃已成双。
勒皮多普特在特拉维夫有妻子和一个11岁的儿子。要是知道了父亲在好莱坞做事,他的儿子路易斯会嫉妒得两眼发绿,而黛博拉则会担心他被某个小明星迷住。
“喀嚓”——摩萨德的外勤特工——都是结了婚的男人,妻子留在以色列境内,据说男人结了婚在国外就不会落入性爱陷阱。他心想,按照《箴言》的说法:保你远离恶妇,远离外女谄媚的舌头。
等我来了再演约翰·韦恩那一出。他又想起这句话,顿时不寒而栗。
二十年前那场战争中,勒皮多普特所在的队伍在早晨八点半冲进狮子门。以色列炮兵和战斗机轰炸了城内的约旦抵抗力量,但勒皮多普特和同伴必须逐条攻占城中的狭窄街道。那个上午仿佛一整个永恒那么漫长,古老的城墙化为齑粉,疼痛不已的手中握着乌兹冲锋枪;滚烫的弹壳不停飞出,变成铜质的缎带;鲜血洒在吉普车的挡风玻璃上,在铺地的石块之间流淌;趴在排水沟里更换弹匣时,手总是抖个不停。
我看见一块石头,一块墓碑。
勒皮多普特还记得,铺在狭窄的排水沟上的踏脚石都曾是犹太人的墓碑,后来他才知道,这些墓碑来自锡安山的墓地。他不禁想,后来在搜集和掩埋以色列与约旦士兵的尸体时,有没有人想到过应该让那些古老的墓碑回到原位?
到了十点多钟的时候,耶路撒冷城落入了以色列武装力量之手。狙击步枪的枪声依旧在古老的建筑间回荡,但约旦人已经在城门口列队投降,他们的手举在空中,以色列士兵挨个检查身份证件,以防有士兵乔装打扮成平民意图蒙混过关;尸体用担架抬走,他们的脸上绑了手帕,免得医生把死者和伤员搞混。
勒皮多普特一路冲过了摩洛哥人聚居区,他是最早抵达圣殿山西墙的士兵之一。
刚开始,他没有意识到这里是什么地方,他看见的只是通道左侧一面极高的古老墙壁,墙边杂草丛生,墙上点缀着经历过岁月煎熬的石块。直到他发现有几位以色列士兵犹豫着伸手触摸凹凸不平的古老墙面,这时候他才忽然明白自己站在了什么地方。
士兵无视受到狙击的危险,纷纷跪倒在地,泪流满面。勒皮多普特踉踉跄跄地走到坑洼不平的白色石壁前,不知不觉地解开战斗头盔,拿下来的时候感觉到微风在吹拂他汗湿的头发。他在迷彩服上擦干净不住颤抖的右手,轻轻抚摸面前的哭墙。
但他的手立刻缩了回来——脑子里有个强有力的声音告诉他,他绝不能再次触摸这面圣墙。
突然进入心神的这个念头极为确定,他忍不住后退了一步;仿佛想要挑战这个念头,他抬起手,第二次伸向哭墙——不知从何方飞来的子弹击中他的右手,冲力带着他旋转了半圈,他怔怔地看着鲜血从小拇指原先在的位置喷涌而出。
几名附近的士兵向子弹飞来的方向扫射片刻,另外几个人将勒皮多普特拽到旁边。在那天,他的伤简直不值一提。不到一小时他就被送进了哈达萨医院,勒皮多普特的“六日战争”经历就此画上了句号。
对于以色列而言,战争还有四天才结束,他们痛击北方、南方和东方的敌人,夺下了戈兰高地、约旦河西岸和西奈沙漠。
自此以后的20年间,勒皮多普特有11次——谢谢你,伯特,12次了!——对他刚刚做过的事情产生强烈的感觉:你绝不能再做一次。1970年,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触摸西墙三年之后,他在特拉维夫的曼恩礼堂听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天方夜谭》组曲演出,第四乐章的最后一个音符落定,他忽然极为肯定自己将再也不能听见《天方夜谭》组曲了。
两年之后,他最后一次造访巴黎;没过多久,他发现自己再也不能在大海里游泳。以右手的一部分为代价试探了上天关于西墙的旨意以后,他不愿意再去忽视其他的警告。
去年他最后一次更换了轮胎,最后一次吃吞拿鱼三明治,最后一次抚摸猫咪,最后一次在戏院看电影,而此刻,他知道自己再也不能听见约翰·韦恩这个名字。他不无凄凉地想道,还有多久,我将最后一次发动汽车,最后一次关门,最后一次刷牙,最后一次咳嗽?
勒皮多普特今天清晨去了罗宾逊大街的犹太会堂,和平常一样念诵了“以色列啊,你要听”,做了晨祷,但下午他恐怕没法到会堂念诵祷文了,晚上的希望看起来也不大。他站起身,走进另外一间卧室,装有祷告披巾和经文护符匣的天鹅绒袋子就放在这个房间。他每天都要刮干净头顶的头发,这样方便佩戴小圆帽。他的小圆帽也在那间卧室里。祈祷时使用的小圆帽他从不带进浴室。
希亚·巴·亚什拉比曾经说过,思想处于矛盾中的人不该祈祷。勒皮多普特希望上帝能够原谅他。
- 该句意为“随遇而安”,或者“该怎样,就怎样。”
- APAM甩尾法则:经常停车、不时掉头、注意多次出现的车辆;要是看见直升机,就算到了也别进门,找个地方弃车而行。
- 收束(Tzimtzum):犹太教分支卡巴拉的概念,解释见下文。
- 菊轮打印机(Daisy-wheel printer):一种可更换打印头以选择打印字体的击打式打印机。打印头的轮辐形状与菊花类似,因此得名。
- 原文为希伯来文:Halomot。
- 原文为希伯来文:Kidon。
- 拉卡姆(LAKAM):即科学关系办公室(Bureau of Scientific Liaison),是以色列军事情报部门所设的科技情报机关,于20世纪50年代末由当时的国防副部长西蒙·佩雷斯建立。
- 波拉德是美国海军作战情报处的情报分析员,后来转入华盛顿海军反恐怖活动警报中心工作。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以色列科学关系办公室招募,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向以色列提供了1000多份重要情报,其中800多份是绝密级文件,内容包括技术图表、卫星照片、技术评估以及详尽的分析报告等。
- 均是加利福尼亚南部城镇。
- 纳赛尔(Nasser):1918—1970,埃及军官和政治家,阿拉伯埃及共和国的第二任总统。
- 吴丹(U Thant):1909—1974,缅甸外交家,由1961年至1971年担任联合国第三任秘书长。
- 西奈(Sinai):北接地中海、南邻红海的三角形半岛,西部边界是苏伊士运河,东北部边界为以色列和埃及的国界。
- 亚喀巴湾(Aqaba):红海伸向东北方的海湾,在阿拉伯半岛和西奈半岛之间。
- 艾希科尔(Eshkol):1895—1969,俄裔以色列政治家,于1952年至1963年任财政部长,1963年至1969年任总理。
- 基布兹(kibbutz):现代以色列的一种集居区形态,尤指集体农场。
- 佩塔提克瓦(Petah Tikva):以色列西北部城市,在特拉维夫以东七英里处。
- 莫迪凯·古尔(Mordecai Gur):1930—1995,以色列军官和政治家,曾任第十任参谋总长。
- 利非订(Rephidim):圣经地名,出现于《旧约·出埃及记》和《民数记》中,是摩西击打磐石引出泉水和得胜亚玛力人的地方。《出埃及记》中,离开利非订之后,就是西奈山上帝显现的段落了。
- 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美国能源部所属最大的科学和能源研究实验室,成立于1943年,缩写为ORNL。
- 阿拉伯军团(Arab Legion):1921年由英国殖民当局创建的一支约旦军队。
- 希罗尼穆斯·波希(Hieronymus Bosch):1450—1516,荷兰画家,作品多描绘罪恶与人类道德的沉沦,以恶魔、半人半兽甚至是机械的形象来表现人的邪恶。
- DG公司(Deutsche Grammophon):全称为德意志留声机公司,最优秀的古典音乐唱片公司之一。
- 遥视(remote viewing):超心理学术语,指不在场远程视物的超能力。
- 干涉假象(analytical overlay):超心理学术语,指遥视者往往会自动且无意识地把所得结果与其已知事实进行关联的倾向,缩写为AOL。
- 帮手,指的是为了以色列而尽可能秘密协助摩萨德的普通犹太人。
- 洁净(kosher):按照《圣经·旧约》中耶和华的指示,犹太人把食物分成洁净与不洁净两种。凡不洁净的食物,教徒不该食用和接触。
- 《圣经·旧约·箴言》6:24。译文从和合本。
- 圣殿山西墙(Kotel ha-Ma-aravi):即哭墙,传说耶路撒冷圣殿被烧毁时,六位天使曾经坐在圣殿的这面墙上哭泣,泪水黏结石缝,故而大墙永远不倒。
- 以色列啊,你要听(Shema Yisrael):出自《圣经·旧约·申命记》6:4,是希伯来圣经的起首句。下一句是“耶和华(雅威)我们的神,是独一的主。”这是犹太教晨间和晚间祈祷时的重要祷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