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几乎打从刚开始为《熊与夜莺》拟稿,我就知道自己想以库利科沃之战为冬夜三部曲作结。我总觉得自己在这三本小说想探讨的许多冲突,从罗斯人对鞑靼人、基督教对异教,到瓦西娅挣扎于个人欲望抱负与家人国家需求之间,以这场战役作为和解点是再自然不过了。
这条通往库利科沃之战的道路,最后走的路线和当初设想的差距甚远,但目的地始终没变。
库利科沃之战是真有其事。公元一八三〇年,大公狄米崔.伊凡诺维奇召集了由数个罗斯公国组成的联合部队,于顿河击败了鞑靼万户长马麦率领的大军,因而得到扬名后世的称号──顿斯科伊,意思是「顿河的」。
狄米崔赢了。这是罗斯人头一回在莫斯科领导之下团结击败外来势力。有些人说这场战役标志了俄罗斯国家精神的诞生。尽管它的历史意义其实仍然众说纷纭,但我选择采纳这种说法。除了小说家,还有谁有权可以恣意诠释历史呢?
这场战役在我的童话手法下,略去了其背后大量的政治与军事动作,包括各种威胁、小规模冲突、联姻和拖延战术等等。
但我小说里的库利科沃之战的关键人事物都来自史实:
确实有一位名叫艾列克桑德.佩列斯维特的战士修士和鞑靼武士哲留孛决斗,并光荣战死[1]。狄米崔确实找了一名波亚顶替他,好和部队一起作战,不让敌人察觉。梁赞的奥列格[2]在这场战役里确实角色暧昧,可能背叛了罗斯人,可能背叛了鞑靼人,也可能只是想在夹缝间求生存。
这些都确有其事。
谁知道呢,或许在这场历史战役之下,还有一场圣人与谢尔特的战争,决定双方如何在同一片土地上共存,那也说不定。但双重信仰(dvoeveriye)一直在俄罗斯延续着,东正教与异教和平相处,直到俄国革命。谁敢说这不是一位拥有奇特天赋与绿眼珠的少女的功劳?
谁敢说最终捍卫了罗斯的功臣,不是一名女巫、一位霜魔和一个混乱之王?
我觉得很合适。
谢谢你一路读完所有故事。我廿三岁时在夏威夷一处海滩的帐篷里开始写这三部曲,你手上拿着的是最后一本。
我依然诧异于自己踏上了这趟旅程,但无比庆幸自己走到了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