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Deus lo vult 附录 内线战略与外线战略/历史概略图

内线

帝国军的战略环境

帝国的国境情况,让他们不得不将邻国全都视为潜在假想敌。背负着多方面的防线,不得不将兵力逐渐分散到各个方面部署,导致各地区的兵力比落于劣势。

因此所采用的国防基本战略,就是机动运用本国握有的主战力,将敌人各个击破。

这即是所谓的「内线战略」。

帝国军的内线战略

〔参照上图〕

也就是不断将敌人各个击破,夺取胜利的作战。

确保局部地区的压倒性优势,同时避免其他方面的致命性损耗。

基本原则就是像这样重复数次决战,藉由在各方面获得胜利来击退来犯敌军。

内线的关键

即是帝国军主力部队的速度与打击能力。只要能迅速并且俐落地,在四面攻来的敌军形成完全包围之前各个击破,就是帝国的胜利。要是动作不够迅速,就是帝国的败北。

外线

邻近国家的战略环境

在一对一交战下,帝国实在太过强大,所以采用多面作战。

由于帝国负担多方面防线,形成不得不将兵力逐渐分散到各方面的状况。因此主要的战略目的,即是迅速击破单一地区的兵力比落于劣势的帝国防线。

要求在帝国的增援抵达前,分别击破各个防线。这就是所谓的「外线战略」。

邻近国家的外线战略

〔参照上图〕

以整体来讲高于帝国的数量优势,在各地区进行压制。

抢在帝国军本队将邻近国家的部队各个击破之前,分头逐一击破帝国的各个防卫部队。

并且在最后决战之时,包围歼灭敌军的作战。

外线的关键

即是帝国军防线能持续作战的时间与邻近国家的攻击力。只要能迅速击溃帝国军防线,就能议邻近国家获得优势。相反地,要是被帝国军挡住攻势,

邻近国家的部队在各方面的友军抵达前,率先遭到赶来增援的帝国军主力部队击破的危险性就相当大。

历史概略图

第一年

⑴协约联合军开始武装郊游。

⑵帝国军北方方面军开始迎击行动。

⑶帝国军开始北上。

⑷帝国军参谋本部开始进行总动员。

发布以主战力瓦解协约联合的攻势计划。

√双方那个的误算

帝国基于协约联合的军事能力,过分轻估了政治交流的必要性。

协约联合方面,则是过分轻估帝国会正式动用武力迎击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也基于万一正式爆发武力冲突,很可能招致对帝国而言极精致命的事态,所以能够期待帝国会做出某种程度的让步。

但帝国却没能理解到,协约联合不得不以落于劣势的军事力发动越境攻击(※协约联合的主观认知是越境行军)的政治局势。

第一年2

⑴帝国军主力开始北上。

⑵共和国军开始总动员。同时开始对圃境线发动攻势。

⑶帝国西方方面军在首战中战力受损,于是投入临时组成的增援军。

√帝国军的错误

在击破入侵的协约联合军后,仍不潇足地想以主战力彻底消灭敌国,进行「不在当初计划范围内」的行动。

本来只有预想各方面遭到攻击的防卫计划,在是否该活用优势的争议下遭到打破,成为事情的开端。

毕竟能将四方面的防线,重新编制成三方面的防线的可能性,实在太过诱人。

但另一方面,这项行动也让共和国抱持了外线战略将会崩坏的危机感。

第一年3

⑴莱茵战线成功达成迟滞作战。然而战线遭到压制,不得不后撤。

⑵参谋本部发布了主军转进命令。

⑶除部分战力之外,开始重新部署。大陆军主力的增援抵达。战线陷入胶着状态。

√双方的误算

对共和国来说,「无法突破莱茵战线」是意料之外的事态。

对帝国来说,在让本国接近毫无防备的状态下进行内线战略是「不该出现的事态」,让对应速度低落到完全无法按照当初的计划行事。

外加上兵力分散与重新部署的消耗,导致主力的打击能力远低于当初计划的严重事态。结果双方都无法突破、击退对方,让战争陷入胶着。

第二年

⑴第二〇三魔导大队获得九七式宝珠的初期作战能力。

⑵第二〇三魔导大队前往东部/南方管辖线附近驻扎。

达基亚公国军发动总动员。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