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二四 收获与整饬

李明勋很快就知道李定国杀死耿精忠的事,他并未生气,如今的广东地面上并行大明与合众国的法律,广州是晋藩封地,按照大明法律处置也算是理所应当,但李明勋只是觉得李定国多此一举。

对于耿、尚家族来说,合众国法律确实不能灭其族,但并不意味着就此放过,这个家族的所有人都会被籍为奴隶,与那些凶悍的汉藩兵一起扔到合众国生存条件最残酷的矿山矿洞之中,在恶劣的环境中接受最艰苦的劳动,即便是精壮的汉子,也活不过三五年,耿精忠这类孩童,半年也是撑不住。

广州的战事方歇,盟军休整旬月,再次出征,这一次,盟军的目标不再是歼敌、收复城市,而是在于夺取重要的关隘,奠定两广稳定的局面。

岭北到两广六条通道,主干道是灵渠,水路沟通了湖南与广西,水运是这个时代成本最低运输量最大的运输方式,虽然偏僻,但却是主要道路,湖南道州与富川之间还有一条贺州古道,这两条通道此刻正在晋藩控制之下,而另外几条,九泷十八滩、梅关、阳山关,以及连通惠州到江西赣州的道路都在清军控制下。

李定国与刘文秀一起北上梅关、阳山关和九泷,这几条道路沟通湖南,而在湖南地区,秦藩和洪承畴的大军正在鏖战,袁时中部则北上龙川、河源,而乌穆则前往潮州府,收复闽粤之间的通道。

潮汕地区如今没有多少兵马了,能打的也就是清军饶平总兵吴六奇,这位韦小宝的义兄不过是潮州的一个地痞,三汉藩入粤的时候组织了一批地痞流氓,从尚可喜那里得到总兵职衔,一路带着清军在潮州烧杀屠城,算是一个恶棍。

与平靖二藩在澳门走私一样,吴六奇也借着潮汕地区的优势进行大规模的走私,所以安全局对于吴六奇及其身边的人很熟悉,吴六奇有过屠城历史,十恶不赦,是不可能被赦免了,其麾下几个将军都在与安全局联系,两广的局势现在已经可以看清了,三汉藩覆灭,两广已经没了希望,曾几何时,人们希望主帅博洛可以率领闽浙援军南下,重拾局面,可闽浙一带国姓闹的欢,抽调不出多少兵力来,广州光复后,博洛返回了京城,其余各部也只能各自防守。

海军陆战队从澄海登陆,直扑潮州,吴六奇准备在潮州劫掠一番逃往福建,正与从惠州方向的骑兵团撞在一起,吴六奇派兵接敌几次都是大败,纵有四千兵马也是被困城中,陆战队攻城炮尚未拉到城下,其副将投降,吴六奇麾下一游击尽弃财货,率领仅存的骑兵冲杀出去,带着吴六奇和七百余骑兵冲出包围,吴六奇感念其恩德,率他前往了分水关,入关之后,那游击忽然发难,率领亲兵反正,杀死吴六奇和接应的福建守将,引早已埋伏在关口之外的陆战队入城,合众国再夺分水关,打开了前往福建的大门。

其他几路多是顺利,只有晋藩贺九仪部在梅关撞了一鼻子灰,好在沈永忠部实力不强,李定国让刘文秀统兵攻打,一直到年底才是攻破。

李明勋没有参与这些战斗,广州还需要他主持局面,第一件事就是分配此次两广会战的缴获所得,按照事前的约定,合众国只得到潮州一府,所以潮州所获不参与分配,而分配的第一步就是按照琼、晋二藩的约定,交换两广的藩地,在李定国的主持下,广西南宁、梧州、浔州三府给了琼藩,而粤西四府之外再得肇庆和罗定州,而按照约定,珠江向盟军所有势力开放,所以双方的藩地都是连接成片,而琼藩也需要派兵防守前线关卡。

地盘分完就是分缴获的财货,这方面,盟军各藩镇都能从中拿一份,李明勋定下分配额度,合众国拿三成,琼藩拿两成,晋藩拿一成,其余分给其他藩镇,在比例上,晋藩拿的少,但利益不能这么算,因为晋藩拿到了原属于三汉藩所有的田亩、宅院这些不动产,缴获的军需物资中,其也占了大头,细算下来,晋藩拿的才是最多的。

广东本就富庶,而这些年来,三汉藩与琼藩战事不断,每年从京城也能拿到四百万以上的军费,此次两广会战,两广成为了主战场,仅在会战期间,就支付了一千万两以上的军费,虽然这些银两会通过各种途径流入绅民手中,但沉淀在三汉藩和绿营手里的更多,收复几个府,仅从清军汉藩、绿营、民政官等官僚家中、衙署中缴获的金银铜贵金属就不下一千三百万两,加上各类字画、古玩、高档家具衣物,以及各类其他物资,总价值在两千万左右,而合众国获得了六百万。

这个数目很大,但对于合众国来说,两广会战仍然是亏本的买卖,虽然这场会战中,歼灭(杀、俘)清军达到八万六千多人,而盟军约两万一千人,其中合众国三军损失了七千五百人,可谓一场大胜仗,但取胜的原因不在于什么指挥、武勇,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大量的物资消耗,旁的不说,合众国为此次战争消耗的火药就是清军全军的四倍,如果加上其他藩镇,盟军的火药消耗是对手的七倍,整场战争中,仅陆军和陆战队制式燧发枪的纸壳定装弹就消耗了一百二十万发,榴弹、臼炮弹和手榴弹等这些开花弹足有十二万,至于实心弹、霰弹更是难以计数,这还只是兵工厂给出的数字,而在战争中,明军藩镇的弹药损耗完全无法统计,更不要说,在战争中,还大量使用缴获的火器和火药了。

物资的损耗是成本的最大一环,但李明勋仍然感觉到欣慰,至少这是黑火药时代,命中率什么的还好说,如果是平均二十万发子弹才打死一个人现代战场,那合众国这点物资就真经不起损耗了。

其次则是战损设备,这场战争中,合众国海军战沉了二十多艘大小船只,三军中有四百多门火炮不适合再进行战斗,如果没有炮台愿意接受它们的话,只能回炉重炼,而打坏的燧发枪更是有六千多支,而人员损耗同样惨重,七千四百人的阵亡和一千七百人规模的重伤退役让合众国军几乎损失了一个加强旅,大规模的折损人员发生在攻城和阵地战,而野战损失率极低,而排名第一的还是各类疾病,攻打广州和深圳大营时,士兵被迫在恶劣的堑壕里吃喝拉撒,损失了很多人,特别是广州围城战,那时气温很高,疾病更是多发。

为了这场两广会战,统帅部支出的军费多达一千七百万两,当然,其中部分是盟友赊购的各类物资,在战后归还,但军费仍然在一千五百万两左右,除了所分的六百万两,合众国在潮州清理士绅也得到了三百万,但不足以改变财政赤字的现实。

先后进行了中荷战争和两广会战,统帅部军费严重超支,未来一段时间需要休养生息,各藩镇也是如此,而满清也需要时间重新组织一支可与两广盟军对战的重兵集团,接下来的两三年里,很难再有如此规模的大会战。

与上一次军事管制潮州不同,这一次,元老院正式向全国宣布,成立潮州行政长官区,为潮州本地的合法百姓提供国民身份,而这些国民在三年之后,就可以通过提请税务表的方式,申请成为公民,继而获得和其他国民一样的政治地位和法律权益,而对于不愿意加入合众国的潮州本地人,合众国在法律、税收等方面都以外国人视之。

而为此感到最兴奋的其实是合众国的这些藩镇盟友,晋藩和琼藩都是知道,合众国对国土有着严格的界定和责任划分,当初的潮州只是作为殖民地的地位存在,因此在清军大兵压境的时候可以直接放弃,但潮州成为了合众国的国土,那地位就完全不一样了,寸土必争之下,不打一仗是不可能放弃的。

而在分配完此次两广会战的收获之后,李明勋在香港召开了抗清御虏统一阵线的第一次会议,出席此次会议的都是各藩镇的藩主、将帅,而在这次会议上,李明勋对统一战线内的抗清力量进行了一轮新的裁定,被称之为整饬军务。

如今的两广盟军中,有合众国、晋藩和琼藩三大巨头,除了三大巨头之外,还有顺军、惠藩等藩镇,这些藩镇在两广也有大大小小的饷源地,大的一两个州,小的两三个县,这些小军阀利用饷源地掠夺民财,供给军队,而大藩则利用军阀顶在前线,以饷源地为分战区,各取所需,但给两广百姓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在某些州县,百姓不仅要承担高额税赋还要出徭役、当壮丁,甚至强征为兵,这导致了大量百姓逃亡,土地撂荒。

而李明勋的整饬军务政策就是在两广只存在琼藩和晋藩两大盟藩,其余的军阀一律上缴财政和行政权限,其军队所需的军饷物资由所处藩地的大藩提供,一应抚恤和士兵家属安置也由其负责,各军阀只负责训练士卒参加战争,不再参与其他活动。

而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晋藩与琼藩联合制定明军军饷待遇与征兵制度,在首先就是清理明军现有的军镇,淘汰其中的老弱病残,士兵的身高、体重、体能和技艺都必须有严格的限定,明军不再分正兵和义兵,而是把合格的士兵按照军种划分为披甲步兵、火枪兵、骑兵、炮兵和辅兵,不同兵种享受不同待遇,而想要加入骑兵、炮兵这类高军饷兵种,就要掌握其兵种所需的技艺,而辅兵的数量被严格限定,以防止各军阀鱼目混珠。

而接下来就是统一指挥权了,逐步的把军权从各藩镇军阀手中转移到两大明藩手中,提高军队的效率,降低因为战争对百姓的伤害。

所谓的整饬军务就是两广军事力量的大洗牌,让两广只存在三大军事力量,其余一律被吞并吸收,军阀们显然是不满权柄上缴的,这影响他们的利益,但在三大巨头已经取得一致,且清军已经被驱逐出两广的情况下,这些军阀也是无可奈何,而三步走的计划也是温水煮青蛙,但军阀们也不只有等待收编的一条路,李明勋为其提供了许多退路,最好的莫过于把麾下兵马全盘交出,带着亲信家人去合众国的海外领地去做富家翁。

表面上,获利最大的是琼、晋二藩,但实际上,合众国在其中也得利不少,琼藩、晋藩力量的提升可以极大增强盟军的力量,而那些小军阀的消失也可以解放出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没有他们的剥削,两广百姓将更具有消费能力,商路会更加畅通,成本会降低,这会极大的促进贸易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这些掌握了大量财富和人口的小军阀最终会选择加入合众国,为合众国海外领地的发展带去财富和人丁。

不光是这些小军阀被整饬,其实两大明藩也要进行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精兵简政,两藩之中都存在大量的义兵和民兵,两广会战已经证明,这类军队在真正的战斗中根本毫无用处,只有职业兵才能胜任危险的作战任务,而后勤等方面,专业的运输兵配合招募来的民夫则更有效率,必须大量削减这些士兵数量,才能降低两广百姓的负担。

而另一方面就是行政,特别是晋藩,从西营入云南以来,一直是军中偏俾之将来统治百姓,少数科举文官担当州府长官,这些军中出身的大老粗当官,不仅会带来大量的贪腐、冤案,还会造成行政效率的下降,降低两广对战争的支持。

而这一点上,琼藩已经是晋藩做好了表率。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