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一一三 伯克制度

哈密城东城墙。

曾经被帝国火炮击碎的城墙此刻正处于修补的状态,工作是由林君弘已经委任的哈密伯克吐尔逊所主导,官仓里缴获的粮食和少许金银成为修补城墙的主要资金来源,而工作的人则主要是战争难民,以工代赈,吐尔逊深谙此道,索性不仅修补城墙,还进行了有计划的扩建扩充。

难民们通过提供体力劳动来获得衣服和食物,然后在工地上挖掘出了窝棚居住,这个冬季虽然艰辛,但已经拥有了活下去的希望,当前半天的工作结束,难民们聚拢在棚子里吃饭,阿都拉和卓出现在了这里。

石块砌筑出了讲坛,阿都拉和卓站在寒风之中,垂首抚胸,讲述道:“........我们必须感谢臻主,感谢他把仁慈的君弘殿下指引到这片绿洲!我们也必须感谢中原的大皇帝陛下,感谢他派来了军纪严明的军队!

他们带来的和平,剿灭的奸佞,让这片绿洲重归繁荣。愿臻主赐福于他们。”

“愿臻主赐福于他们.........。”围绕在阿都拉身边的虔诚信徒齐声应和。

难民们也纷纷应和,围绕到了阿都拉和卓的身边,倾听他的讲演,而这些画面全部被吐尔逊伯克收在了眼底。

“这个阿都拉,殿下筹备进军时他阳奉阴违,屡拖后腿,殿下攻坚克难之时,他在乡间四处笼络人心,殿下赐予了难民衣服和食物,他却借机来邀买人心,真是可恨的人!好像什么时候都和他有关系似的。”吐尔逊活了五十多岁,从未像现在一样憎恨一位圣裔。

林君弘在一旁听着,脸上满是笑容,吐尔逊真的是为自己抱打不平吗,他不这么觉得,至少昨天他回来的时候经过工地,难民们还在称颂仁慈的吐尔逊伯克老爷,可阿都拉一来,舆论的导向全然变了。

吐尔逊讨厌阿都拉,不是因为阿都拉的无耻,事实上,他一直都是如此,关键在于吐尔逊变了,他不再是一个商人,而是成为了一位伯克,政权与神权在这片土地相辅相成了上百年,但当涉及到利益的时候,又是针锋相对的。

“吐尔逊伯克,请安坐吧,阿都拉如何蛊惑人心,也只是愚弄民众罢了,真正决断这片土地命运的人在这里。”里什特很好的进入了顾问的角色,为吐尔逊拉开了椅子。

吐尔逊微笑坐下,是啊,自己和阿都拉生什么气呢,你再有声望,也不可能得到帝国的支持,而我已经是帝国的一员,更何况,你阿都拉已经被殿下憎恶了啊。

长条桌旁的每个人都清楚,今天林君弘邀请他们来是商议一件大事,那就是帝国该如何有效的统治吐鲁番和哈密地区。

巴拜伯克的势力已经大半被消灭,虽然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他掌控的区域还向西扩张,占领过察力失,但林君弘已经不想再西进了,叶尔羌汗国的内乱如何解决还需要帝国中枢的决断,可已经占领的地区如何统治已经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已经有了一个大体的框架,那就是建立关西绥靖区,范围就是巴拜伯克原本所属的势力范围,这片区域北面到阿尔泰山的南麓,南面则到沙漠区域,面积有十几万平方公里,但核心区域也就吐鲁番和哈密两个大绿洲区,人口在四十万左右。

而首先一点确定的是,这里肯定施行扎萨克制度,毕竟理藩院为关西绥靖区准备的移民已经到了甘肃,冬季过后就会迁移而来,其中有两个来自西宁绥靖区的和硕特旗佐,云中绥靖区的四个蒙古旗和六个生产旗,也就是八个理藩院直旗和四个藩属旗,共有牧民一万三千余户,农户一万五千户,总人口超过十五万人,这些人会分两批移民到此,先移牧民,再移农民。

第一批的新移民会安置在以往巴拜伯克未重视的巴里坤草原一带驻牧和开垦,第二批则直接进入绿洲区,接管原本属于巴拜伯克和上层领主的土地,并进行垦荒,而在战争中归附小领主和中下层军官也会被以扎萨克制度改编,大约可以编出八个旗来,但问题是,关西地区剩余的三十多万人要以什么样的制度统治起来。

会议进行了很长时间,在最关键的问题上,依旧没有达成一致,林君弘似乎不太赞成以扎萨克制度统治本地民众,而曹禺对此不关心,也没有表态,倒是本地一大群已经归附的掌权者强烈建议采取扎萨克制度,这倒也不难明白原因,他们已经属于了扎萨克,如果再把其余人也归类到这个制度中,他们就可以拥有更多的官职可以竞争。

等到晚餐,会议结束了,吐尔逊带着里什特回了家,里什特孤身一人在哈密,妻儿都在吐鲁番,他选择住在吐尔逊家,这样既舒适,又能得到林君弘的认可。

“我记得您以前从不喝酒的。”看着吐尔逊给自己倒了一杯葡萄酒,里什特微笑说道。

二人很早以前就认识,特别是在商业上有很多合作,吐尔逊的兄弟死于里什特父亲之手,而里什特的父亲又被吐尔逊擒杀,二人相对而坐,似乎还是一个谦卑的商人和一个温和的总督。

吐尔逊老实说道:“商人吐尔逊不敢喝,现在已经是吐尔逊伯克了。”

“好吧,我陪您喝一点。”里什特接过了递来的酒杯。

吐尔逊说道:“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为什么殿下不支持用扎萨克制度统治本地。”

“那您为什么觉得扎萨克制度适合呢?”里什特反问道。

吐尔逊说道:“虽然有官职机构的名词和我们的习惯不一样,但却是个不错的制度,军政合并在一起,动员能力很强大,进可攻退可守。虽说如今关西属于了帝国,但到底是孤悬在戈壁沙漠之上,准噶尔、满清和叶尔羌汗国乃至藏地的和硕特人都是威胁,这个制度很适合啊。”

里什特道:“确实如此,但伯克大人,您有一点弄错了,殿下正在筹划的制度,不是用来统治哈密和吐鲁番的,而是将来统治所有天方教归附土地的,现在的关西已经被平定,但叶尔羌汗国没有,难道未来也要用扎萨克制度去统治整个天山南路吗?”

对于帝国的野心,吐尔逊不清楚是否真的要统治整个天山南路,但是他相信帝国由这个实力,也乐意支持,说起他五十多年的生命中,为叶尔羌汗国的大小领主做了那么多事情,也只是得到了卑微的金银,而为帝国做了几件小事就已经是哈密伯克和帝国伯爵了,如果有一天帝国真的要直接统治叶尔羌汗国的土地,吐尔逊倒是乐意看到,当然,在里什特面前,他倒是不好表态罢了。

里什特见他脸上闪过各类表情,几次欲言又止,瞬间猜透了他的心思,于是换了一个理由,说道:“伯克大人,如果关西采用军政合一的扎萨克制度,对您和您的子嗣们真的有好处吗?”

吐尔逊听了这话,猛然惊醒,如果采用扎萨克制度,那么最为得利的就是战争中归附的那帮子世袭领主了,当然,吐尔逊现在拥有伯爵的身份,也是世袭贵族,但他不是领主,林君弘根本没有给他划归相应的领地和属民,也就是说,如果采用扎萨克制度,自己的子嗣后裔将来继承的只有爵位和财富,伯克的职位和实权统统没有。

“另外,实权领主们大权独揽,您说他们会信重商人还是阿浑们?”里什特又提及一个诛心的问题,吐尔逊心中立刻认定那个答案是身为宗教人士的阿浑,军队和信仰素来就是统治这片土地的两大要素,叶尔羌汗国上百年的历史,就是这两种要素的结合与妥协,恰恰他都不具备。

而这个问题已经让吐尔逊不只担忧后裔了,更担心自己的安全,要知道,在最近几十年里,阿浑和和卓们代表的宗教势力崛起,渐渐压倒了政权和军权,在吐尔逊五十多年的游商生涯中,他最喜欢听的故事就是开斋节后的‘传闻’。

每年的开斋节后,在叶尔羌汗国的各地都有一个共同的节目,领主们派遣到各地的伯克会到当地最大的天方教寺里礼拜,而仪式结束后,当地的和卓或者阿浑们会联合起来,把伯克带到一处房间,一桩桩一件件的论述这位伯克在过去一年的功过是非,最后给出一个是否贤能的答案,如果是,伯克可以昂首走出寺庙,如果不是,那么这位伯克就会被押解出寺庙,被围在寺庙外面的教民们集体处决,每年的节日之后,吐尔逊总会喝着小酒看着节目,听着各地来的传闻,而每年总会有一两个他痛恨的伯克被诛杀,而现在,吐尔逊没了这个兴致,因为他已经是一位伯克了,他可不想在开斋节后走进寺庙,被阿浑‘审判’。

“对,绝对不能施行扎萨克制度,这很不利。”吐尔逊再无心思喝酒,一拳砸在了桌子上,接着他就在房间里反复踱步,因为在刚结束的会议上,来自帝国陆军的将领们根本不在乎这里未来是什么制度,而声音最大的就是那些归附领主,他们是支持扎萨克制度的,吐尔逊反复想了许久,找不出答案来,只能求教:“里什特先生,您有什么办法能避免哈密和吐鲁番全面的扎萨克?”

“我也没有办法避免,但是我做吐鲁番总督的那些年里,最讨厌的属下是那种跳脚反对我办法的人,而最喜欢的属下是,他虽然反对我的计划,却可以提出一个更好的计划。从这一点看,我建议您不要轻易去反对全面扎萨克,除非您能提出一个更好的制度。”里什特提醒道。

吐尔逊诧异:“我?”

吐尔逊很有自知之明,作为一个商人他与统治阶级打交道很多,但对统治阶级内部的事情他可一无所知,但他知道,里什特知晓其中的一切,问:“里什特先生,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如果您能在这件事上帮助我,我发誓,我会倾尽一切保住您的性命,并为您的家人谋一条好的出路。”

里什特笑了笑:“多谢您的慷慨,伯克大人。其实我也拿不住好的制度来,但我却知道什么样的制度对帝国统治这片土地是有利的。”

“请详细说说。”吐尔逊请教问道。

里什特道:“这其中有几个原则,其一就是政教分离,相信这一点你我都深有体会,你来往帝国与西域多年,知晓帝国对宗教的限制,而我呢,这些年做吐鲁番总督,最头疼的就是怎么样对付那些贪婪而又狡诈的阿浑!

其二就是改土归流但又半土半流.........。”

吐尔逊给里什特倒了一杯水,问:“改土归流我知道,就是避免官员世袭,而采用简放流官的做法,这半土半流是何意?”

里什特道:“您不就是半土半流的典型代表吗,您的哈密伯克职位无法传之于子孙,但您又非帝国官员出身,而是叶尔羌汗国之人,畏兀儿人。半土半流就是任用本地人统辖本地人,试想,若殿下把大大小小的伯克都让汉人来做,他们语言不同,习俗不明,又远道而来,肯定是适得其反的。

显然,为了关西绥靖将军公署会有大量来自帝国的将领,但是在为帝国统治关西各城镇的基层官员必然是本地人,这就是半土半流。”

吐尔逊听到这里,手忙脚乱起来,他找来纸笔,记录下里什特所说的话,现在他已经完全信任了里什特,这个担任叶尔羌汗国吐鲁番总督多年的俘虏,可以把本地的民俗民情与帝国要求原则结合在一起,达到‘因俗而治’的目的,显然,这种妥协而来的政治制度是最容易被双方所接受的。

忙了一整个夜晚,吐尔逊写就了一份报告,第二天一早就前往了林君弘的驻地,而由吐尔逊设计的制度最终被命名为伯克制度,只不过这份制度经过了西征军参谋部、理藩院的整理、修改和进化后送达了皇帝御前,得以被最终批准。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