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三六二 故人来

二人沉默了一会,皇后说:“其实昭铭过继过来也挺好的,他是个很好的孩子。”

显然,皇后是非常喜欢李昭铭的,但皇帝微微摇头:“过继过来,就是皇子,而这过继就只能是政治考量,若是考虑感情,裕王妃也未必肯。昭铭不光你喜欢,大家都很喜欢。但说到底,毕竟是裕王妃的儿子。”

皇后点点头:“你说,将来定下谁来当太子后,能不能把昭铭过继过来?”

李君华闻言一愣,他是真的没想到,皇后会这么喜欢李昭铭这个孩子,于是说道:“到时候看形势再说吧,若等到那个时候,老三的态度更为重要一些。”

“什么意思?”

李君华说:“皇后,自我登基称帝后,皇位稳固,国家昌盛,那可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若论我身边能臣,老三主外,君弘协内,这天下,是我兄弟三人治理的。

我也希望,日后的皇帝身边也有这类可以无限给予信任,又能力超卓的兄弟。就算未来皇位不属于昭铭,但昭铭未必不能登上政治舞台,帝国不能只有明军圣主,还要有第二代裕王,第二代诚王。”

“但愿未来的皇帝也有你这样的福分吧。”皇后缓缓说。

“能有一半的福分,我就足以安慰,也就是帝国幸事咯。”李君华也是感慨。

李君华说的一半福分,其意指就是诚王一脉。

裕王一脉已经是枝繁叶茂了,几个庶出的儿子虽说陆陆续续都不愿意参与政治,但有李昭誉、李昭承和李昭铭三个也就足够了。但诚王一脉却并不如此,林君弘少年时也风流,但他却被管教的严格,在其父死后,一直是太后亲自管教约束的。

因此虽然在外面疯,但家里就只有王妃一人,侧妃二人,所出子嗣也有四个,但不论嫡出庶出,林君弘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参与政治,至少诚王一脉从未有过外出历练的心思,参与的也就是宗室内的事。

显然这是林君弘定的规矩,在他看来,诚王一脉的荣耀已经到顶了,两代位极人臣,难能可贵,下一代考虑的是功成身退。

而宗室另外一支的成王一脉,也是如此,李海之子李昭睿历任要职,但第三代,也没有极为突出的人才。宗室里第三代,也就荣王李定国的孙子李素,是第三代里的翘楚,执掌西津,可谓擎天一柱。

第二日一早,李君华起来后吃了早饭,梳洗后,进了御书房,正在工作,却见一个小脑袋趴在窗台上往里瞧,正是李昭铭。李君华招招手,示意李昭铭进来,问道:“昭铭吃了早饭,没有去上幼儿园吗?”

“昨天是全国运动会开幕式,申京全城放假啦。”李昭铭说。

李君华点点头,心道昨日一闹,自己都有些糊涂了,问:“那你想去看什么比赛,跟你伯母说,你们就可以去看啦。”

“我今天不想去了,我想呆在宫里。”李昭铭明显是有些心动的,但犹豫了一会还是说道。

“为什么啊?”

李昭铭说:“我怕爷爷和爹爹还有皇伯父吵架,像昨天那样。”

李君华摸了摸侄子的小脑袋,心想这个孩子心思倒是细腻的很,于是说:“好孩子,我们没吵架,更没有因为你吵架。我们只是讨论些大人之间的事,不小心把你这个小宝贝给牵扯进来了。”

“那我不给你当儿子,你不生气吗?爷爷会不会生气?”李昭铭问,看起来他小小的脑袋很认真的思考过这个问题。

“不会,不会。”李君华安慰说道。

这个时候,林君弘慌张走了进来,他脸色难看,说道:“出大事了,印度那边来人了。老三说,让咱们去一趟裕王府。”

“怎么去王府,印度来使不应该入宫觐见吗?”

“是老爷子的安排,老爷子已经赶过去了。”林君弘说。

李君华起身,对侍从官说:“把皇后叫来,看好昭铭。今天就暂别送回王府了,另外,跟裕王妃说一声。”

李君华和林君弘二人急匆匆的赶去了王府,不仅太上皇和裕王在,李海也在,而堂内已经没有女官和侍从官,只站着一个老人,须发皆白,身体佝偻着,但一双眼睛似很明亮,而看清这张脸,李君华感觉在哪里见过。

林君弘细细端详之后说:“哦,我想起来了,你是印度皇帝陛下的内廷总管,在印度皇室的相片里出现过,林西大人。”

印度皇室也是有内廷的,但与帝国这边内廷管着内宫完全不同,印度皇室的内宫是由太后的宫廷总管负责,而所谓内廷,更像是皇帝本人的一个顾问团体,几乎都是华族出身。

在印度斯坦帝国那种封建君主王朝中,官职大小并不直接与权力大小挂钩,往往谁离的皇帝近,谁的权力就大,这位内廷总管,在印度斯坦那边便是内相的身份。

林君弘之所以认的,是两国皇室有一个规矩,每年到了年节,皇室之间都会互赠信物,还会派使者来往拜会,而每次来往,都会把年前照的新照片互赠。

一般来说,能入镜的,都是皇室中的嫡亲,两国皆如此,但这位内廷总管林西却屡屡出现在印度皇室的相片里,显然,这在年节上会是一个话题,因此林君弘印象深些。

而李君华也记起,似乎有一年,太上皇还问印度来使,这人的情况,听说他辅佐皇帝极为得利,还亲口御赐了不少礼物。而盛传这位内相是印度斯坦帝国太后沈有容的娘家人,皇帝李昭圭对其一直执以师礼。

“下官本名林西塘,见过陛下,见过诚王殿下。”林西塘行礼,却是被李君威扶住了。

“林西塘,这名字......似乎有些耳熟。”李君华自语说道。

念了几遍名字,往日种种在李君华脑袋里浮现了。他忽然想起,这林西塘就是当年长兄李君度身边的侍卫长!

而当年长兄劫持自己的时候,也正是这位侍卫长也在长兄身边,有人提议杀自己的时候,林西塘一力劝阻长兄万不可行戕害兄弟之事,那件事后,林西塘就失踪了。

那个时候,李君华还不知道林西塘的名字,却记住了那张脸,只不过后来向父亲提及,这件事被草草按下,这张脸就再没出现过。

等这个名字再钻进李君华耳朵时,就已经是裕王擅自调兵参与印度储位之事,安全局提供的秘报,裕王从非洲找到了一个叫林西塘的人,安插在李昭圭身边,协助李昭圭,却不让李君度知道。

而李君华知道林西塘是李君度的侍卫长,却也没和那张脸联系在一起。

现在看来,他就是林西塘,林西塘也就是他。而更明显的情况是,林西塘的身份没有那么简单。

在当年李君华兄弟争夺储位的过程中,林西塘扮演的是李明勋耳目的角色,李君度的一举一动,都因为林西塘的存在而被掌握。李君华认为,林西塘救过他的命,但实际上,林西塘救的是李君度的命。

因为林西塘亲身参与且如实陈述,让李明勋认可了一点,那就是李君度虽然意外劫持了兄弟,但从未有害兄弟性命的想法,而正是这个事实,让李明勋愿意给长子一个重新来过的机会,李君度才得以前往印度。

救命恩人、长兄侍卫长,老三安排在印度的暗棋,印度斯坦帝国的内相........这些身份和前尘旧事杂糅在一起,李君华都感觉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都坐吧,今天可有的要聊了。”李明勋招招手,示意所有人都坐下。

李君威却站在那里不动,向众人介绍林西塘的身份:“这位是林西塘林大人,早年是父皇安排在大哥身边协助的,后来大哥去了印度,因为一些缘故,林大人没有去,在非洲开发公司打拼了十几年了。

那年印度有变,为了稳固大局,我带了林大人去了印度,林大人便是一直留在了昭圭身边,一直也是昭圭最信重的,这些年与我,与老爷子也未断了联络。

虽说是印度内相,却也是自己人,今天的事,不用瞒着他。”

李海和林君弘看向皇帝李君华,皇帝则看向自己的父亲,李明勋微微点头之后,他说道:“既是故人,也是自家人,也就脱略随性些吧。”

林君弘则是主动问道:“那林大人这次来,是带来了什么消息吗?”

林西塘说:“几个月前,两国联络,让印度皇室派人来参加这次全国运动会,皇帝陛下本要亲自来,但因朝局不甚安稳,便是让辅政亲王李昭奕代替,辅政王一开始答应的很干脆,陛下还把阿格拉号交给他,让其安稳抵达。

但谁也没想到,阿格拉号出发当日,原本应该已经前来申京的李昭奕竟然率亲卫闯入内宫,控制天子.......。”

“政变!”

虽说李君威在昨晚就做了最坏的打算,但听到政变已经发生,而且这么早就发生了,几个人还是有些吃惊。

“是的,政变。规模很小,只有内宫被控制,李昭奕说,此番受邀前来申京参加大会,是裕王与皇帝陛下定下的阴谋,意图削其权柄夺其尊位。而这并非事实,李昭奕搜检宫廷,也没有发现书信来往。

但已经劫持皇帝,骑虎难下,便只能一条道走到黑.......。”林西塘说。

“骑虎难下?这是昭圭的说法吧。”李君威说。

“是,陛下是这么认为的。”

李君威微微摇头:“这个傻子,昭奕就是算准了他心善,算准了他顾念兄弟之情,故意这么做的。这样成功了,就是掌控大局,就算是失败了,以昭圭的性子,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不了了之。

哪怕是闹大了,昭圭也会说是误会吧。”

林西塘闻言叹息一声,因为这也是他的看法,在他看来,李昭圭也算是明君圣主了,政治手腕着实了得,但唯独对李昭奕这个弟弟实在是过于信重了。

一直到了申京,知道李昭奕的真实身份,林西塘才终于明白过来。若李昭奕是李昭圭的血亲弟弟,李昭圭还未必如此宽容信重,是裕王的儿子,那一切都一开始就注定了。

“你且直说,现在印度朝局,谁来掌握,可有破局之处。”李明勋问。

林西塘说:“政变之后,虽有波折,但辅政王已经控制朝局,得到华族、上三万户和下三万户的支持,而锡克族等高层,也是作壁上观。只是政变之事,尚未完全公开,至于太上皇所说的破局.......以微臣所见,便是皇帝陛下被解救,以大义之名,兴师讨贼,怕也是要军事上压制住了才行。”

李君威说:“简而言之,你认为想要恢复以往,必须开战,而且是大战了。”

林西塘果断点头,显然,这主要是因为李昭圭主导的改革动了太多权贵阶层的利益,导致在这个时候,权贵阶层全都倒向了李昭奕。

李君华则问:“林大人,你是怎么逃出来的。”

“微臣不是逃出来的,是辅政王派遣微臣来申京,与天子、太上皇还有裕王殿下,交涉此事的。”林西塘如实说道,他还补充:“辅政王说了,须得帝国皇室三人全都同意,才能作为一国的态度。”

“你背叛了?”林君弘皱眉。

“没有。是李昭奕想要完美解决,他认为,要完美解救就只能暗中操作。”林西塘解释说。

李君华点头说:“我也想完美解决,昭奕至少在这件事上做的还不错,给我们留了面子。”

所谓的留面子就是李昭奕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他是受裕王所逼才造反的,虽说这样是鱼死网破,但在李君华眼里,裕王的名声比李昭奕可重要的多。李君华对这个侄子,是一点感情都没有的。

李海说:“这是国事,未必能完美解决,但又是家事,既然没闹掰,就私下接触一下,省的说出去,让人笑话,被有心人做文章。”

“对,林大人,你先说说昭奕的条件吧。”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