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生理病理上面,大多是由心搏排血量增加、血循环加速、血管弹性阻力降低、挠动脉充盈度增大所导致;相反,‘沉’是指轻按不能觉察、重按才能察清胁脉象,主要表明病在‘里’,阳气衰微,常见于心脏病患者;在生理病理上,这多因心搏排血量减低、血压下降、末梢动脉血减少、血管弹性阻力增加所形成;脉象当中的‘迟’、‘数’则在《内经》等古典文献早有记述。这两种脉象所反映脉搏的速率;‘迟’脉是指一息脉跳四次以下就是每分钟不足六十次,这就表明病属‘寒’性,机体气血运行不正常;现代医学研究,它在生理病理上多因迷走神经兴奋增高、心房心室传导阻滞等心脏的变化所形成。‘数’脉和它相反,它快于正常脉跳而呈一息五次以上是说每分钟九十次以上,常见于‘热’症,主要反映机体功能亢进等情况;脉象中的‘代’脉反映脉搏的节律;《内经》已有记述,《脉经》说它是跳动几次之后中止几次再跳的脉象;这是一种慢而有规则间歇的脉,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二联脉、三联脉、四联脉,多见于代谢机能发生障碍的心脏病人、严重心力衰竭或机体讥能陷于危极时期的病人。”
“《内经》指出这种脉说明脏气衰弱,这与现代医学的说法一致;脉象中的‘滑’、‘涩’主要表现脉波形态,就是脉搏升降速度的异常变化。‘滑’脉在《内经》中已有记述,《脉经》中描述为往来‘流利展转’,唐代名医孙思邈说它‘如珠之动’;这种脉常见于痰喘咳逆、蓄血、实热等症,在生理病理上,多因代谢旺盛、血管舒缩都快、血流通畅等情况所形成,时常见于甲状腺机能亢进、动脉硬化等症;妇女妊娠三个月后,因血容量和排出量增加、血流加速等因素,常有‘滑’脉,不属病脉;古代中医就认识通过察脉可判断妊娠,是有一定道理的;‘涩’脉正好相反,是脉搏来去艰涩的脉象,这种脉‘往来蹇滞,行而多碍’,《内经?脉要稍微论》中所说的‘涩则心痛’;这种脉有虚实之分,虚的多表明气血亏损,实的多表明有气、食、痰等阻滞脉道,气血运行不畅。”
“在生理病理方面,这主要是由于心脏排血量减低、血流减慢等情况所形成,常见于贫血、失血以及心机能不全等病症;古人还总结出‘诸病宜忌脉’,比如‘中毒宜洪大,忌细微;腹内有蓄血宜弦滑。忌弱小:中风宜迟浮。忌急实大数……’等等。更是总结出‘脉象常见主症’,比如‘沉脉为里,有力为里实,无力里虚;沉紧冷痛:沉缓寒湿:沉迟病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气郁……’等等。这些对于诊断上辨别病因、病症类型、病症的机转和预后等等,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脉诊是不能代替
一切的诊断手段,《内经》、《伤寒论》也早就指了出来,切脉必须配合全面观察,主张‘四诊’合起诊断,进行辨证论治,反对只靠脉诊一项来断定疾病;据历史记载,中国古代脉学很早就已经传到国外;隋唐时期,《内经》、《脉经》等书已经传到附近的国家比如日本等国,之后又传到阿拉伯国家;据研究,古代阿拉伯名医阿维森纳所著的《医典》巨著当中的脉学,明显受中国脉学影响,公元十四世纪,中国脉学传到波斯,当时波斯的一部记载有中国医药的百科全书中,就包括脉学,并且特别引述了《脉经》和它的作者王叔和的名字。”
“十七世纪来中国的那稣会传教士波兰人卜弥格曾经把《脉经》译成拉丁文,于公元1666年出版,而且附有铜版,描述中国的脉法;尤其是英国著名的医学家芙罗伊尔受到中国《脉经》的影响进而研究脉学,且发明一种给医生用来切脉计数脉搏的表;他还写了一本叫做《医生诊脉的表》,公元1707年在伦敦出版,他的著述和发明被西方认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十切世纪以后,西方译述中国古代脉学著作多达十几种;所以,可以这样说,中国的中医绝对不比西医差,在某些方面来看,中医比起来西医,更加的强。”
“既然中医在医疗效果和医疗手段方在很强,根本不逊于西医,中是为什么当前中医在世界医学的地位还是以西医为主,甚至就是中国,中医的地位也低于西医,这当中有着很多方面的原因。中医和西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思维方式上面,西医是单纯地靠人类的医药技术进行对抗疾病,把人体的自我防御、自我修复能力放到次要的地位,甚至是漠视它的存在;西医信奉人类的智慧,在对付疾病的过程当中,用所谓的科技手段唱主角,甚至是唱独角大戏;而中医更多的是依靠增强人体的自身能力对付疾病,在‘治’和‘养’是更偏重于‘养’,‘治’是外力,而‘养’是内力,也就是说,是人类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中医能很好的摆正自己的地位,在对付疾病上,医生甘心当配角,帮助身体打赢这场与疾病搏斗的战争;西医遇到慢性病的时候几乎都是采用‘饮鸠止渴’的方法,饮鸠止渴是讽刺那种只顾眼前,不顾将来的目光短浅的行为;比如身体有许多排毒的方式,咳嗽、脚气、腹泄、发热、呕吐、青春痘、斑、癣、痔疮、流汗等,都是身体排毒的自疗行为,可是西医根本不理解人体的这种生理现象,反而采取阻止症状的方法,进行干涉身体。”
“咳嗽就吃止咳的药,发热了就打退烧针等,这样一来,身体虽说没有了症状,也没有排毒的痛苦,但是毒并没有出来,仍然留在身体里,对对身体造成更多的危害;西方现在出
现了一种‘顺势疗法’,思维方式就完全相反,理解身体的这种自疗行为,并且帮助身体来达到排毒的目的;疼痛是身体向大脑发出的求救信号,这种信号是通过神经来传导的,西医的治疗方式就是服用相关药物,大多是麻醉神经的,阻止这种求救信号的传达,这样就算是治疗了,其实这就是一种欺骗大脑的做法,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先前就说过,身体小的问题,人体根本不会求救于大脑,只有身体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也就是人体自疗系统处于功能衰弱的时候,解决不了问题才会向大脑求救的;安眠药就是典型的中断身体向大脑传达信号的一种药品,长期服用对身体的损伤是非常大的;中医特点是整体观,辩证疗法,特点是针对个体进行独特治疗,副作用小,药物选择符合自然界的属性,也就是人工合成的成分少,可以减少担心因药物对身体其他机能的伤害;缺点是中医缺乏科学性,有些理论是无法以科学的方法证明的,门第之见,地区分差,用药规格不规范,治疗一般都需要长时间,并且配合饮食、情绪的调解等,这也是麻烦的事情,对于某些新发疾病,尤其是针对流行病基本上疗效很小,而且最主要的是中医很难培养人才;西医讲究普及教育,之所以传播极广,且由于西医有一整套快速的疗程,往往能迅速解决问题问题。”
“西医的缺点就是副作用太大了,经常用一些药物很快就会因为搞药性而失去了作用;病毒在西医对抗下进化成了超级病毒,在未来很可能成为灭亡人类的主因,再有西医在外科方面的优势最大;中医是一个整体观很强的医疗体系,中医师傅不是几年学校教育就能速成的,中医传统是师徒传承,就是纯正的中医学院学制也比西医学院要长,可见培养难度之大;中医医疗方式是根据具体病情结合天气,季节,人体其他部分,病人个人习惯和特点,药物特点等进行综合治疗的方式,是个真正把人当人进行治疗的医学;但由于人构造很复杂,导致中医理论也很复杂,中医师傅很难培养,庸医较多,而且一般中医药发展则是依赖一个个医师本人的努力,如果出了事情,责任也不好转移,简单点说吧,不是一个适应市场化的医疗体系。”
“西医是标准化治疗,遇到什么情况,如何治疗,用什么器械和药物,编成一本书,学校里所传授的治疗方法,西医的医生也就相当于一个操作员,西医是靠实验室研究来获得技术进步,而临床的医生一般只管怎么应用好器械和药品,且向上面反馈问题就可以了;而这样的医学好处是医生能速成,医生无论病怎么样,只要按照这规定的方法来治疗就可以了,治不好不是医生的错,按法责任理归于是实验室或者当代医疗水平问题太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