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百家争鸣,一花独放

长乐宫。

刘恒听着太学之中发生的事情,微微沉吟道:“阿景,朕一直好奇,除非高官厚禄,这些高士到底想要什么呢?”

德高望重、品行高洁、学识渊博的学者,谓之高士,大概含义和儒门中的大儒差不多,是一个能够通用在所有学派的词语。

洛景闻言沉吟一番道:“臣以为,这些人想要建立理想中的国度。

儒家想要建立养生丧死无憾、天下大同的王道之国,法家想要建立君主一人,天下皆安的国度,乃至于黄老想要建立鸡犬不相闻的平和之国。

在大的目标之下,这些学派又各自都有自己的手段,比如孟儒就认为,君主和臣子之间互相尊重,君主就会圣明,臣子就会是贤能之人,这种理论运用在一切社会关系上。

吏治就会清明,兼并就会消失,这两点一旦消失,只要再按照一户百亩来分配土地,天下就太平了。

春秋儒等等同样如此,他们厚厚的经书之中,全部都是要如何建立理想国度的文字。

甚至很多就是直接按照洛国昔年的情况而描绘的,很多人想要将大汉建设成惠及诸夏版的洛国。”

他目光灼灼的盯着刘恒,刘恒精神抖擞,昂首挺胸,感觉和姑父当年所说的对上了,“朕便是要开创太平的圣王。”

一道响亮的声音响起,刘恒眼前一亮,洛景低声道:“陛下,是治《洛宫春秋·尊王》经的博士。”

很多时候执政思想是不能共存的,就像黄老和儒家一样,不能既要大政府,又要小政府。

天下之间的法度应当变化,天下之间的思想应当变化。

这数十年来用黄老治国,但儒法两家入仕之人也不少,朝廷制定大政,官吏愿意遵从执行,那就用之。

百家争鸣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是太学要置十三经,而不是单纯的一家经书的道理。

“您所说的是非常有道理的,昔年洛文王还在时,也经常对朕说,日后要开创圣王之治,要致太平,朕深以为然。”

刘恒又问道:“若是选择了某一家思想,那其他家又该如何呢?没了朝廷支持,恐怕很快就会衰落下去。”

如今天下离乱数百年,直到太祖高皇帝鼎定宇内,九州遂归为一统。

“先贤作春秋,自古太平之世,皆君有德而令一行也。”

素王所建立的礼乐和洛氏对素王神格化的推动,建成了诸夏文明不可动摇的根基,但诸夏王朝内部的装饰却留下了大量的空白。

但一统之下,犹有裂纹,天子的命令不能行走在列国之中,所以才有诸王国之乱,及至推恩裂国,龃龉渐渐就消失不见了。

直到齐桓公称霸尊王,天下的诸侯都按照他的意志而行动,诸夏才再次安定了下来,孔圣赞扬他和管子。

不过治《尊王》有一个极大的弱点。

但禁中很快就下旨,“还请诸家博士静在太学研习经典,陛下对诸位还有重用。”

重重地下拜之声响起,“您就是开创太平的圣王,臣为天下贺。”

刘恒微微皱眉摇摇头说道:“朕认为那是做不到的,这一生能让大汉没有大规模的流民遍地,没有大规模的百姓饿死,朕就已经要竭尽全力了。”

洛景同样深以为然的点头说道:“是的,先祖明公虽然描述了王道的景象,但是洛国的毁灭就说明至少在现在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这一脉将要兴盛了!

刘恒沉吟道:“那就是只剩下儒家了,贾卿就是儒家学子,的确是品行高洁,才能出众,但儒家派系众多,有治《孟子》、治《洛宫春秋》、治《诗》、治《周礼》、治《书》,乃至于《易》、《荀子》等等,朕又该用哪一家呢?”

这种情况儒家已经习惯了,大儒们秉承着孔子的思想,政治上不顺利,就传播思想,屈身守分,以待天时,在广袤的山东大地上,到处开办私学,大批优秀的人才投入了儒家的麾下。

一上来就是最根本的问题,这让诸家都有些没想到,但这正是他们来到这里的缘由,向皇帝兜售自家的治国思想。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又何其难。

僖王的德行开始败坏了,于是上天夺走了他的权力,诸侯不愿意朝拜他,想要挑衅他,邦周就乱了起来。

刘恒在殿中不断的踱步思考着,他一直都在思虑自己应当为大汉的天下做些什么,不是简简单单的做个守成之主,那不是先辈对自己的期许。

刘恒这番话让拜倒在地上的儒学博士大喜,知道这是皇帝认可自己的理论了。

墨家注重实用,日后开垦耕地,修建水利,乃至于改进农具,制造兵器等等,都需要他们。”

《尊王》就好很多,因为孔家势力不行,在儒门之中地位虽然高,但能与之相提并论的还是不少。

儒家治不同经书的十几家进宫之后,见到了那个看起来还颇为年轻的皇帝,太学祭酒洛景和御史大夫贾谊伴在皇帝身边。

不多久,禁中下旨,召集儒家诸经学博士进宫,皇帝要亲自策问他们,这道旨意一下,其余诸家就是面色大变,明白皇帝已经做出了选择,尤其是黄老道家,更是如丧考妣。

秦朝用三晋法家,大汉主要用黄老休养生息,儒家有许多子弟出仕,但是儒家的治国思想一直没有用武之地。

“素王制作礼乐,诸侯听从天子的命令,互相之间没有征伐,面对蛮夷团结一心,这就是邦周兴盛的缘由啊。

“是啊,要选择一些学说来治国,如今的天下需要什么呢?朕又需要什么呢?”

《洛宫春秋》有《执政》和《尊王》两篇,《执政》是洛明公做作,《尊王》是孔子所作。

皇帝的态度让这些人心中升起了希望,至少没有赶尽杀绝,断绝道统,不用灰溜溜的回到山东,甚至托庇于昭城了。

但您终归是要选择一些学说来治国的。”

到了这个时候,若不能再在天下之间一统,使海内都沐浴皇帝的恩德,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那就是《尊王》是孔子揣摩《执政》写出来的,是对洛明公思想的一种揣摩,所以随时都可能会遭到洛氏典籍的暴打。

刘恒问道:“博士请言之。”

那么阐述其中思想的时候,就不能胡编乱造,而是要真正的揣摩其中的意味。

刘恒当然不会这么简简单单的忽悠,但这番话实在是太合他的胃口了,而且给予了他一个非常好的借口,如今的天下需要改制,那么找到这么一个愿意配合他战略行动的学派就是非常关键的事情。

百家争鸣,百花齐发。

一个庞大的中央集权的大帝国,执政方针一定是一以贯之的,至少不能朝令夕改。

若是日后陛下所选择的这一家思想不适宜大汉形势了,那就从太学之中选取其他家思想即可。”

谏言君王就是一个忽悠的问题。

换句话说,就是要揣摩洛氏想要什么思想出现在世上,这可就太难了。

贾谊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已经坐到了三公高位,就等时机一到,开始推行儒家的理想。

“法家阴诡之术,难登大雅之堂,不能作为陛下向臣民宣扬教化的典籍。

————

太学之中儒家博士占据半壁江山,就是因为儒家的优良传统,儒家有两大法宝,第一是善于学习别人进步的然后改头换面,第二则是极其的重视教育,甚至教育子弟比做官还要重要。

“陛下,天下之重,在一统!”

太平的世道将要出现,圣王降临在人间,这是先贤所给出的答案,圣王又是谁呢?”

黄老之术贯彻了数十年,弊端已经渐渐出现,该是时候弃用。

洛景道:“任由其自由发展即可,不要堵塞他们做官的道路,自然能生存下去。

陛下,这是上天所赋予您的使命啊。

相互问候之后,刘恒立刻就抛出了自己最关心的问题,“诸位都是博学之人,朕想要知道,如今的大汉需要什么?”

治《洛宫春秋·执政》可谓是带着镣铐跳舞了,因为洛氏不仅仅在世上,关键是还位高权重,是最顶级的学阀。

当历史进程走到汉文帝这里时,他所面对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塑造整个汉王朝的意识形态,以适应汉王朝所面对的内外状况,即,大一统的前置条件基本完成,在糅合天下的进程之中,为汉王朝注入怎样的精神,这是汉文帝所需要考虑的。

笔者写下这一段带着无限的欣喜和自豪,汉文帝在历史赋予他重任之际,做出了对民族最正确的选择,即选择一种思想来稳固整个王朝,弥合自大分裂时代以来的差异。

但与此同时,他尽力的维持着其他学派思想的活力,甚至特意为这些异己思想留出一定数量的官职,来保证他们的存续。

在公元11世纪那个时代,难以想象这种进步的思维会出现在一位封建统治者身上,但这就是现实!——《汉王朝兴衰史》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