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我盧象升可以做到

張靜一聽到這裡,似乎覺得有些道理。

“那依盧先生的意思,讀書沒有用了?”

盧象升道:“也不盡然,讀書還是有用的。可是不能死讀書,這天底下的學問,數都數不清,可是真正學到的人有幾個?”

他隨即笑了笑:“就說先師王陽明吧。”

盧象升一說到王陽明,頓時肅然起敬。

盧象升道:“你看那東林書院裡,培養了多少王陽明的弟子,人人都捧着心學的文章在讀,個個搖頭晃腦,在說什麼致良知,在說家事國事天下事。可是……這些人和陽明先生相比,張百戶可看他們學到了陽明先生半分學問嗎?”

說到了這裡,盧象升露出了痛苦的樣子:“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程朱呢,講的卻是理,這些先哲,他們的學問哪一個錯了?學問沒有錯,錯就錯在,好端端的學問,到了不肖子弟們這兒,就變成了束縛。你看,孔孟看來,只要仁義就是君子,到了後世的儒生們成了什麼樣子呢?他們摘抄經文,將孔孟所說的每一句話,當做至理,君子應該怎麼樣,不應該怎麼樣,君子可以做這個,不可以做這個。做了這個,便是叛逆,做了那個,才值得稱道。”

盧象升說着,看向張靜一:“可最後的結果怎麼樣呢?結果就是,人們將孔孟之學,當做了條條框框,成了一個個束縛自己的繩索,要做聖賢,就得先務虛,得假裝遵從那些道德,得讀浩瀚如煙的書冊,不得讀其他的書。”

盧象升說到這裡,居然眼角溼潤了。

他情緒很激動,經歷了這一次人生的變故,讓他對這個天下,多了幾分不平。他自己也不知道,爲啥要跟眼前一個啥都不懂的錦衣衛百戶說這些。

或許……是因爲覺得眼前這個武夫根本就不懂吧,正因爲不懂,他纔可以暢所欲言:“結果天下的讀書人,都成了應聲蟲,人人學孔孟,可怕的是……卻沒有一個人成爲孔孟。而這……也恰恰是陽明先生最可敬之處啊……陽明先生率先提出,心即理也。這是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只要心懷着良知,那麼人人都是聖人。只要秉持着自己的良知去做事,無論用什麼方法,能做到知行合一,就是聖人。你看看,這不正是點破了千年來那些因循守舊的讀書人們的束縛嗎?”

張靜一大抵明白了什麼意思。

從前的讀書人,想要成爲聖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到了程朱理學之後,更是達到了巔峰。

比如……你得多讀四書五經,得學正經的學問,你還不能亂說話,你要有君子的行爲標準。碰到什麼事的時候,你作爲讀書人,應該怎麼做纔是對的,不那麼做就是錯的。

只有守着這無數的規矩,那麼你就距離聖賢很近了。

而王陽明的心學,直接將所謂的聖人之道進行了內在化了。

也就是你們不要瞎比比,搞這麼多有的沒的,大家都散了吧,誰心裡存着符合天理的東西,有了良知,並且順着自己的內心的良知去做事,就是聖人。哪怕是農夫,你心裡想着我要勤懇的耕地,勤是符合天理的,你順着本心去做,何嘗又不是聖人呢?

所以王陽明的心學真正厲害之處,是破除從前儒生們對於所謂孔孟之道的各種約束,而這種約束,只會造成無數的僞君子,以及一羣只知死讀書的傢伙。

張靜一忍不住道:“我懂了,王陽明先生,通過王學,解放了那些只曉得讀書的儒生?”

盧象升一聽,頓時詫異,竟是用一種奇怪的眼神看着張靜一:“解……放……不錯,這個詞,再好不過了。想不到張百戶,有這樣的悟性,倒是教學生佩服。”

張靜一板着臉,咳嗽一聲道:“好啦,你不要溜鬚拍馬,那麼我問你,既然陽明先生的學問這樣大,那些東林的讀書人,理應很有本事而已,可我看他們……”

“哼。”盧象升一說到了這裡,便氣不打一處來,冷笑道:“是啊,這纔是讓人寒心的地方,陽明先生的本意是,大家心存着良知,按自己的本心去做,不必受那些理學的束縛去行事,而陽明先生恰恰自己是這樣做的,他身體力行,不但熟悉弓馬,通曉兵馬,讀書也好,但凡他覺得有用的學問,無一不精湛,以至他既爲朝廷立下大功,又能開宗立派,教書育人,說他是聖人一丁點也不爲過。”

“也正因爲如此,許多人紛紛轉學陽明先生的學問,人們抱着《傳習錄》每日苦讀,就像當初讀四書五經一樣,而後,這些人又凝聚一起,在書院裡,在各種宴會之中,探討學問。可最後學出了什麼呢?什麼都沒有學到,陽明先生是要解放他們,他們卻又借心學,制定出了新的繩索,將自己綁縛住,人人都以能夠將《傳習錄》能背誦的滾瓜爛熟爲榮,他們依舊像當初學習孔孟一樣,逐字逐句去解析陽明先生在世時的言論,哪怕陽明先生放一個屁,這些東林們,也要分析出一個好歹來,進而引申出這背後的含義。你看看……這東林所學的所謂陽明心學,當真符合陽明先生的本意嗎?”

張靜一聽到這裡,驟然之間,恍然大悟,原來如此,敢情這些儒生們,雖然趕了一下新潮,大家都學王陽明的新學問,可其實用的……還是程朱理學那樣的方法啊。

全長歪了,又收穫了一茬又一茬的廢物。

悲劇啊……

張靜一忍不住點頭:“難怪那些東林們,都沒有什麼長進。”

“不過是一羣不學無術之徒而已。”盧象升露出不屑的樣子。

張靜一好像被他說服了:“這樣說來,東林的讀書人,誤國誤民啊。”

“當然。”盧象升認真地回答。

張靜一道:“東林的學問,也大多起源於陽明先生,這樣說來,盧先生似乎對心學也頗有微詞?”

“這是什麼話?”盧象升很生氣,瞪張靜一一眼。

有鑑於方纔看到盧象升胸口碎大石……不,手劈茶几的功夫,張靜一被他一瞪,心裡有點慌。

盧象升而後輕飄飄地道:“老夫也是陽明先生的弟子,出自泰州學派……”

“……”

這時……張靜一好像明白了點什麼,這個歷史淵源,他懂。

泰州學派和東林書院都和王陽明有很深的淵源,不過大家都相互指責對方爲異端。

異端必須死。

張靜一不禁苦笑,他實在搞不懂這些讀書人,只好道:“先生說了這麼多,到底意有何指?”

盧象升道:“所以我才說,書本是沒有用的,指望讀傳習錄,未必能學到陽明先生的真知。同樣的道理,指望按着紀效新書,也成不了第二個戚繼光。所處的環境也不一樣,怎麼能照本宣科呢?想要練出百戰精兵,就得先了解這些校尉和力士們的來源,知道他們心中所想,與他們同甘苦,共患難,唯有如此,纔可官兵一體。”

張靜一恍然大悟:“有道理。”

盧象升卻是搖頭:“張百戶雖然心裡覺得有道理,可實際上,這個道理,你還是沒懂。這天下的道理,誰不懂呢?便是問一個農夫,問他怎麼樣纔可以產出更好的糧食,他尚且也知道,需精耕細作。精耕細作,增加產出,這難道沒有道理嗎?可見這天下有數不清的道理,人人都會講,人人都會說,就譬如那書山有路勤爲徑一樣,人人都能掛在嘴邊,可這天下,又有幾個人可以懸樑刺股,可以日夜不輟呢?”

“所以……少聽一些道理,而是看該怎麼做,就好像我方纔說的練兵一樣,每一個將軍都知道這個道理。可他們願意和將士們一起共患難嗎?將士們捱餓的時候,他能做到與他們一起捱餓嗎?將士們疲憊不堪的操練時,他們能與將士們一起,從早操練到夜深嗎?將士們家裡出了變故,他們會有心去了解情況,提供幫助嗎?懂這道理的人很多,能做到的卻是鳳毛麟角,等真正能做到的時候,你纔是戚繼光了。”

“但是……”盧象升擡頭,信誓旦旦道:“學生可以做到!”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