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史那思摩的態度已經做足了,作爲突厥人的首領,他親自過來請罪,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出來處置,這已經是他能做到的極限了。
有句話叫做,殺人不過頭點地。在這種情況下,雖說李世民仍然可以把阿史那思摩處死問責,但是如果這樣做了,難免有一些顯得不仁了。
李世民想要的天可汗的名聲,是靠包容活得,而不是靠酷刑活得的。除非李世民拼了名聲不要,否則他不能對阿史那思摩痛下殺手。
另外,阿史那思摩也有他的作用。在突厥人中,阿史那思摩以及他的部族,是接受大唐比較深,心中更加嚮往大唐的部族。這樣的部族可不多,如果把阿史那思摩殺了,再想培養出來一個像他這樣親近大唐的突厥首領,一時半會很難做到了。即便做到了,代價也會非常的大,並不符合大唐的利益。
何況,突厥人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應當是很想看到這個局面的。所以李世民更加不能這樣做,如這樣做了,那便是親者痛仇者快,李世民不是短視之輩,是斷然不會做這種事情的。
所以,這道奏摺就顯得很重要了,如何能顯得李世民非常生氣,但是又得保住阿史那思摩這個人,怎麼說這個話,就得要點技術了。
李牧替李世民擬的旨意,大體上是這樣的意思。首先是質問,質問突厥人是什麼意思,如果謀害大唐皇帝的性命,是所有突厥人的選擇,那麼阿史那思摩不必請罪,可以立刻迴轉,準備開戰就是了。
如果不是所有突厥人的意思,那麼肯定就是突厥人的隊伍裡出現壞人了。出現壞人了,也好辦,大唐皇帝胸襟如海,如果是少部分人想要刺殺大唐皇帝,把這部分人交出來就行。這件事可以當做是什麼都沒發生過,從今往後,大唐皇帝對待突厥人,還是一般的看待,絕對不會因此遷怒起來沒完。
如果突厥人執意不對此事負責,不給出一個說法。天兵不日即到,到時候突厥亡族滅種只在朝夕之間。
最後一句威脅,只是順帶提了一句,根本不可能發生,以突厥目前的條件與實力,除非他們是真的不想活了,否則是不會選擇與大唐開戰的。
同時,李牧還幫李世民擬了一道旨意,是送去西突厥的。雖說東西突厥一直勢同水火,但這種關係就像是兩家鬧了脾氣的親戚,他們之間可以互相打,但是真遇到事兒了,還是一致對外的。西突厥不一定會跟東突厥一起跟大唐開戰,但他很有可能吸納東突厥的部族壯大自己。西突厥與大唐結盟,實力幾乎未損。也是李世民的心腹大患,如果西突厥再繼續壯大,大唐與西突厥的和平關係,早晚會有開戰的一天,相比之下這是李世民更加不願意看到的。
君臣二人又在輿圖上比劃了一陣,直到過了午夜,李世民纔在高公公的陪伴之下回去了下榻的地方。陰貴妃已經甦醒過了,但是傷口傷及經脈,一時半會還是要臥牀休息,而且恐怕以後也會留下後遺症,故此李世民幾乎每天都陪伴在陰貴妃的身邊。
……
李牧之所以這麼累的原因,除了看奏摺,他還在主持編書。
沒錯,編書。天氣逐漸轉冷了,雖說揚州港是一個不凍港,但是冬日裡頭,內河的航運無法進行,揚州港一下子少了一大半的吞吐量,而且,李牧的心思一直在海上,內河航運的事情他也不怎麼管。他組織編的書,乃是一份航線圖。他把揚州所有的有經驗的水手老師傅都叫了過來,每一個都配上了一個年輕的讀書人,因爲很多老師傅他們不識字,所以需要一個人在旁邊聽寫,畫圖。
每個人對於航線的標識記的都不一樣,最後還要把這些標識,都統一彙總起來,去蕪存菁,留下有用的東西來。最後的最後,李牧還要爲這些航線標識,定下一個規範,這個規範,便是大唐海軍日後縱橫海上的通用標識,趕着訓練新軍,全部教會他們,這樣會給以後節省很多麻煩。
好在有唐觀這個老筆桿子在,否則李牧的工作量還要加倍。
除了這件事,李牧還在忙一件事。
這些日子以來,李世民頻頻跟他談及,想要進攻高句麗的事情。提及的次數,甚至要超過突厥。這讓李牧不得不懷疑,李世民這次來揚州,目的到底是爲了什麼。
原本李牧還能推搪一下,但是陰貴妃受傷的事兒,李牧自己也覺得有些責任,嘴巴便有點張不開了。只能抽出時間來,硬着頭皮跟李世民研究,如何能用最小的代價,把高句麗給打下來。
打高句麗,算是中原王朝的‘必修課’了。倒不是中原王朝就愛好打高句麗,實在是這個國家是真的煩。高句麗地處的位置,一年的時間,有差不多半年都是寒冷的。這個年代可沒有後世的暖器,寒冷的地帶,對於這個時代的人來說,就是不適宜居住的。而且寒冷的環境,對於種植作物也有很大的影響。
高句麗人不像突厥人,突厥人是純粹的遊牧民族,他們骨子裡其實是不會也不想不需要種地的。而高句麗更像是中原人,他們主要的食物,還是靠種植。所以他們骨子裡,十分嚮往更加暖和,更加適宜種植的中原。於是只要是中原王朝稍微有點衰敗的跡象,他們就要試探着騷擾一下。騷擾成功了呢,算是撿到的便宜。騷擾不成功呢,我也沒啥損失。反正我這邊的土地又寒冷又貧瘠,就算你搶走了,你也遷不過來百姓,只是屯軍的話,用不了幾年,你就自己回去了。
打高句麗,中原王朝總結了很多的經驗。最有效的辦法,就算水陸夾擊。但是這個水陸中的水,指的並不是海上,而是遼河,過了遼河,繞一圈夾擊後路,這是中原王朝的慣用手段。
在李牧提出海上打擊之前,中原王朝還沒想過要從海上進攻。準確地說,不是沒有想過,而是沒法施行。普通的小船,載不了多少人,再加上海路不可控,也許帶的糧食,都不夠從大唐到高句麗登陸的。所以這個想法,一向是被視爲空談。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有了萬石船,補給的問題便解決了大半。只要選定好航線,海路進攻是完全可行的。更何況,大唐還在倭國站住了腳,有了倭國的‘海上軍事基地’,進攻半島就更加事半功倍了。
但是李世民的意思是,孤懸海外的島嶼,他只想取利,而不想統治。這種想法,在後世看來是有點短視的,但是在這個時代,卻非常的正常。因爲通訊手段的限制,地域太過於廣大,其實並沒有什麼用處。這些孤懸海外的島嶼,本來就非我族類,如果非得要統治的話,肯定會激起反抗。反抗,就要鎮壓,然後陷入惡性循環,等同於陷入泥沼。這樣一來,這個地方能給朝廷帶來的利益,也許都抵不上耗費,這樣的買賣是不划算的。
可是如果想要不佔領,又能控制,本身也是一個悖論。但是這難不倒天策上將李世民,他盯着輿圖看了幾天,還真給他想到了一個解決辦法。
這一日,李牧仍在看奏摺,而李世民仍在盯着輿圖。光看這副景象,真不知道誰纔是皇帝了。
忽然李世民伸手指向一個地方,介於半島和倭國之間,疑惑道:“這是一個墨點,還是一個島?”
李牧伸脖子去看,剛想說是一個點兒,忽然想起來,這可不是一個點兒。在倭國和半島之間,有一個島,前世他看韓劇的時候,只要想表現某男主有錢,必定要去此地度個假什麼的。東方夏威夷,濟州島。
但是此時應該不叫這個名字,李牧把奏摺放到一邊,摸出一本圖志來。這是李泰編纂的地理志,找到海外篇,翻找一陣,終於找到了,指給李世民看:“陛下,此地叫做儋羅。”
李世民一瞧,笑了,道:“這不是吾兒的地理志麼?”他瞥了李牧一眼,道:“李牧,你也需要查閱吾兒的書籍麼?”
李牧懶得接茬,但皇帝說話了,還是得捧哏啊,道:“陛下英明神武,生出來的兒子也都是人中龍鳳,李泰又是我的徒弟,在我的指導之下,編纂成書的地理志,能不優秀麼?”
李世民哈哈大笑起來,道:“真是佔不到你一點便宜啊!”
地理志上面記載一個地方,不止是記載一個名字而已,還有能蒐集到的所有有關此地的人文地理信息,只要是能蒐集到,能考證的,都存在於這本書上。
書上記載,儋羅傳聞是個“神話之島”。據說三位仙人從地上涌出,分別叫良乙那、高乙那、夫乙那。有一天,他們撿到從東海飄來的一個木匣,打開木匣後又是一個石匣,又有紅帶紫衣使者來打開石匣,出現三名青衣處女,帶着牛馬和五穀的種子來和三仙人婚配。於是三位仙人和這三位女子結了婚,之後就建立村落,發展出這個國家。
儋羅的古名有島夷、東瀛州、涉羅、耽牟羅、乇羅等,這些名稱中除“東瀛州”外都是“島國”的意思。三國時期,濟州被稱爲“州胡”,史載“其人差短小,言語不與韓同,皆髡頭如鮮卑,但衣韋,好養牛及豬。其衣有上無下,略如裸勢。乘船往來,巿買韓中”。
這一段記載表明,此地民風近乎原始,衣不蔽體,簡單來說就是,還沒有‘進化’完全。
同時,地理志上面還記載了,此地東西約二百里,南北六十里。但又標註,這個數字沒有經過確認,是隋朝來的遣唐使給的數據。
這也解釋了,爲何在畫圖的時候,在這裡點了一個點兒,因爲沒有人去過儋羅,無法確認面積。但是前世,李牧是去過濟州島的,他記得導遊攻略上面寫着,濟州島面積是一千八百多平方公里,跟這裡的記載相差不大。
李世民蹙眉道:“如果這裡的記載是準確的,這麼大的島,正處在大唐、新羅和倭國的三岔口,倒是一個絕佳的中轉處。若是佔據了這裡,便可隨時出兵倭國和新羅百濟,也能極大縮短海上的補給線。”
聽話聽音兒,李牧瞧了李世民一眼,心道,陛下您倒是胃口不小啊,不是隻打高句麗麼,怎麼新羅和百濟也扯上了?新羅可是我老婆的陪嫁,斷然是不能給你的。
不過這話可不能說出來,李牧想了想,對李世民道:“想確認倒也容易,把‘探路船’派出去,約莫這個距離,一個半月到兩個月之間,肯定回來了。”
李世民點點頭,兩月之後,剛好過完年,什麼事兒也不耽誤。他想了想,道:“這次就不要讓佑兒去了。”
李牧苦笑,道:“他也得能聽我的話算啊,反正我不去說,陛下要攔着,陛下去攔吧。”
李牧會同意李世民的想法,是因爲這個地方,也十分附和他的預想。把儋羅佔了,不但可以作一個軍事基地,還可以做一個交易中心,養馬度假皆可,豈不美哉?
而且李世民也說了,他的戰略是隻取利,不佔領。這跟李牧的想法,也是不謀而合。只是合的方向不一樣,你不要,我要啊!商業這個東西,哪有全得利和全賠錢的,如果是一邊倒,交易早就不復存在了。李牧可以把海島經營成大唐的工廠,這樣不但可以富足大唐,也能養活島上的百姓,至少不用在‘衣不蔽體’了。
短時間看,對雙方都是有利的。至於很久以後的事情,到了那個時候,人都死了,骨頭渣子都爛沒了,還操那份心幹什麼?
眼瞅着月上樹梢,臨近子時,快到‘下班兒’的時候了,李牧看了看李世民,心道你咋還不走呢?
終於,李世民放下了輿圖,擡頭看向李牧,道:“朕打算年前,派出一股騎兵,派人去高句麗收殮埋葬前隋戰死的隋人屍體,摧毀他們用屍體立的京觀,敲打他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