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組建幕府

大明朝有科舉選官的制度,不過東海鎮不要朝廷任命的官員,傅上瑞以及朝廷提拔的官員,都隨着使者一起,離開江東,去了湖廣。

這樣一來,科舉制度,對於東海鎮而言,不僅不能選才,還會使得東海的士子和人才,通過科舉考試,被朝廷選走。

因此,錢謙益提出,通過選拔幕僚,來儲備人才,立時就得到了趙銘的支持。

如此一來,選拔幕僚便等於朝廷舉辦的會試和殿試,而幕府則成了培養官員的翰林院。

現在東海鎮的制度,已經確定,就差一套選拔官員的手段,持續爲東海鎮的行政體系,輸送人才。

趙銘忍不住稱讚,老錢真是鬼才。

這樣一來,選拔幕僚的考試,等於是同朝廷的會試進行競爭。

這便需要一些規矩,首先趙銘要保證入幕的士子,能夠做官,而這次能夠有那麼多文人士子,前來應募,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趙銘幕府內的幕僚,出任了蘇鬆常各州府的知府和知縣。

這些幕僚有的只是舉人功名,有的纔是貢生,但卻被趙銘推薦爲從四品知府、七品縣令,等於是一步登天。

要知道,許多考中進士的士子,在京中一待幾年,也謀不到一個差事,補不到一個缺。

儒家思想講讀書是爲了齊家平天下,可是絕大多數讀書人,其實只是讀了儒家的書,但並不是儒家所說的君子和儒學門徒,他們只是利用儒家,來做官,來考功名,爲的是自己金榜提名,改變命運,並非爲了什麼天下,絕大多數都是僞君子,僞儒士。

因此,能不能做官,便是選幕考試,能否與朝廷會試競爭的關鍵。

如果不能做官,估計沒多少人,願意來給趙銘做幕僚。

這次是右都督府二十多名幕僚,一起出任蘇鬆常各州縣的官位,給趙銘做了一個極好的廣告。

其次,幕府也不是什麼人都收,鄉試考試還是要辦,所以要參加選幕考試,必須是通過鄉試,獲得舉人功名才行,並且不限於東海鎮的舉人蔘與,天下的舉人都可以來考。

當然這一次就算了,只要來應募的,進士、舉人、生員一起考,以後便形成規矩,應募者必須獲得舉人功名。

一名士子要在隆武朝做官,原來的途徑是,先在縣裡考生員,再在省裡考舉人,最後去京師考進士,然後便等着安排做官。

現在趙銘等於多開了一條路,前面還是一樣,先考生員,再考舉人,只是這個時候,除去了京師考進士外,還可以去東海總督衙門考幕員,進入幕府後,再等待分配官位。

因爲鄉試是在地方考,趙銘還可以在鄉試時,便取一些思想上偏向與國社黨主張的人爲舉人,而這些人去朝廷考進士,多半是考不上,最後只能回來考幕員,便能避免東海鎮的人才,被朝廷吸引過去。

當下趙銘決定採納錢謙益的建議,並委任錢謙益爲幕府首席書記,主持選拔幕僚的考試。

錢謙益年近七十,沒多久好活,整不出什麼幺蛾子,趙銘很放心的將考試的事情交給了他。

十二月初,近千名士子,前來蘇州參與選幕考試,最後總督衙門錄取了五十人,做爲幕府幕僚,另外趙銘還招募了國社黨社員十五人入幕,組成幕府。

這些人入幕後,分爲三類,一類爲幕府書記,入議事堂,共計七人,以錢謙益爲首,主要是國社黨社員,幫助趙銘處理事務,給出意見,然後交給趙銘決斷,一類,爲幕府參議,趙銘決斷後,幫助趙銘起草文書,送交東海三司執行,最後一類爲幕府紀委,可以監督地方官員,稟報不法之事。

至此,東海鎮的行政制度和選官、監督制度,初具輪廓,已經足夠眼下東海鎮的運行。

在錢謙益爲趙銘搭建幕府之時,趙銘並未留在蘇州,而是來到上海。

此時,經過一年多的建設,黃浦江已經疏通,碼頭和倉庫建造完成,上海已經具備了開埠的條件。

不過趙銘來此,並非是爲了開埠,而是要做令一件大事情。

據趙銘收到的情報,多爾袞徐以晉商,專營兩淮鹽業,從晉商手中,得到了一大筆白銀。

據馬尼拉的大明商人,還有大員的內線傳回的消息,西班牙人在馬尼拉的鑄炮廠和荷蘭人在大員的工廠,都加大了生產,抓捕了大批奴隸,開礦冶煉,幾艘從巴達維亞來的商船,也都是裝着火藥和銅塊。

在日本的東海鎮商人,也發現荷蘭和西班牙的商船,將貨物出售到日本之後,從日本大肆收購銅礦、銅塊。

這些消息,都預示着滿清,正從荷蘭和西班牙人的手中購買槍炮。

這讓趙銘十分的不滿,他本意是要趕走荷蘭和西班牙人,因爲相比而言,趙銘現在肯定是滅不掉滿清,無法將清軍擊敗,但是臺灣荷蘭人只有兩千多人,呂宋的西班牙人也只有兩三千,東海鎮完全有能力擊敗他們。

如果趙銘與滿清開戰,西班牙人和荷蘭人不斷從背後給滿清輸送武器,甚至在關鍵時刻背刺,會令東海鎮十分被動。

只是趙銘雖然能將他們趕走,卻無法將他們徹底擊敗,並且在海上貿易中,華興公司目前主要是提供貨源,沒有實力將貨物,運到莫臥兒、薩珊、奧斯曼、以及東非去售賣。

此時遠洋貿易的運輸,完全是掌握在荷蘭人的手中。

這便讓趙銘明知道,荷蘭人與滿清勾結,爲滿清製造武器,卻不敢貿然將荷蘭人趕出臺灣。

因爲如果與荷蘭人開戰,華興公司的貨物,就無法遠銷海外,而華興公司又沒有能力,自己組織船隊,將貨物運出去售賣。

屆時,只有日本、朝鮮、安南少數幾個市場,便會限制江東民間資本和華興公司的發展。

爲此,趙銘決定組織一支頗爲旁大的船隊,裝滿貨物後,進行一次遠洋航行,目標是重走三寶太監之路,再下西洋,令船隊至少要到達東非沿岸。

要做到這一點本來是很難,但是得意於何斌與揆一,他們從荷蘭東印度公司拿到了荷蘭人的航海圖,有了航海圖,趙銘才下定決心,再下西洋。

至於爲何不是橫穿太平洋,抵達美洲,而是選擇走鄭和的老路,則是出於利益的考慮。

此時世界上比較富裕的地區是中國、印度和奧斯曼土耳其,華興公司的貨物,只有在這些地方纔賣得出去,美洲西岸還都是原始部落,那裡更加適合殖民和拓殖,而不是商業貿易。

(感謝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薦)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