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1章戰後格局

這次江北之戰,確實讓趙銘傷了心。

趙銘一心殲滅清軍,等於是給老朱家賣命,不僅幫着老朱家擋住了清軍的進攻,守住了基業,還準備將老朱家失去的江山也奪回來,結果卻被老朱家的人出賣。

趙銘心中沸騰的熱血,一下涼了半截,發誓再也不管老朱家的事了。

當然,他不會真的就此對天下不管不顧,只是看清了一些事情後,不會熱血和那麼義無反顧了。

五萬大軍渡江,回來不到兩萬人,大軍返回江東後,救死扶傷,整頓隊伍自是不提。

這時,陳明遇等人完成清點,江北一戰,戰死投降或失蹤的東海鎮將士,共計三萬四千餘人,損失之慘重,可謂東海鎮成軍以來,有史第一遭。

此番出征,東海鎮的高級將領,中級軍官,下層士卒,損失都十分慘重,幾乎折損過半,神策中軍,神左軍幾乎全軍覆滅,此外還丟掉了大量輜重和器械。

趙銘近些年積攢下來的幾萬條火槍,還有青銅快炮,數千枚手雷,七八萬斤火藥,十多萬石糧食,都葬送在了江北。

當然,這些東西並非全部落入清軍手中,許多都被東海鎮的將士自己焚燬和引爆。

總之一句話,江北之戰,東海鎮元氣大傷,本來可以一戰滅掉滿清,如今局勢也再次變化起來。

清軍在這一戰中,重創了宿敵東海鎮,使得東海鎮短時間內,無法再攻擊清軍,同時滿清繳獲了大批東海鎮的器械和輜重,還有黃廷等兩千多東海兵,投降了滿清,無疑增強了滿清的實力,穩住了將要崩潰的防線。

趙銘領軍回到蘇州後,江東之地一片黯然,而因爲東海鎮從未遭受過此等大敗,東海鎮準備也不充分,沒有應對大敗的措施和經驗。

一時間,家屬撫卹不及時,傷員缺少醫藥救治,被迫截肢,或者感染至死,使得東海鎮士氣跌落谷底。

江東的百姓也沒想到,百戰百勝的趙大帥,會折戟江北,得知自己兒子、丈夫的死訊,也都是家家戴孝,悲痛不已。

這一切,都令趙銘深感自責,可以預見,短時間內,不僅東海鎮難以恢復,就連趙銘自己,也需要時間來調整。

趙銘這邊遭受慘敗,清軍那邊雖沒留下趙銘,但是卻也是一場震動滿清朝廷的大勝。

洪承疇的計劃,只是用南京和議和,來離間南明朝廷內部的勢力,重創東海鎮,完全是意外之喜。

雖說沒能抓住趙銘,但是順治和布木布泰聽聞重創趙銘的消息,還是大喜,大肆封賞了阿濟格和范文程幾人。

近一年來,滿清內部動盪,多爾滾墜馬而亡,滿清外部,則丟失武昌,孔有德慘死。

面對內外洶洶的局面,滿清朝廷內部,便有人建議撤回關外,而現在,這些人也紛紛安定下來,吃下了一枚定心丸。

阿濟格一邊整頓軍隊,一邊向滿清朝廷報捷,並派出斥候,追查趙銘的動靜。

這時阿濟格內心之中,還抱着意思僥倖,畢竟沼澤難行,趙銘極有可能陷入沼澤之中,被稀泥淹沒,可是結果卻事與願違,斥候帶回來消息,趙銘已經逃了出來。

這讓阿濟格心中感到失望,覺得沒有盡全功,所以有意想,繼續趁着勝利,繼續轟擊,打敗明軍。

可是,范文程卻提醒阿濟格,江北一戰,清軍斬獲確實豐厚,但是自身損失也不小,傷亡其實比東海鎮還要多一些。

阿濟格本想趁着大敗趙雜毛的機會,與明軍來一次會戰,但一合計,才發現雖然大勝,但是清軍也已經力不從心,清軍殲滅俘虜明軍三萬多人,自己的損失卻超過四萬人。

光看人數損失,彷彿是清軍失敗,但看戰略目標,滿清朝廷的完成程度要高,所以是滿清大勝。

范文程和滿清朝廷,反對阿濟格破壞洪承疇的計策,遂即只能按着計劃,向淮北撤軍,承認明朝地位,坐等明朝內部傾軋。

揚州之西,舊江口明軍大營。

東海鎮大敗的消息,何騰蛟早已經知道,只是他沒有料到,原本以爲必死的趙銘,居然沒有死,竟然從清軍重圍之中殺了出來。

這令何騰蛟極爲驚恐,內心惶惶,擔心趙雜毛會找他算帳。

趙銘的威名,何騰蛟是知道的,再加上,趙銘從清軍重兵圍困之下,成功突圍,就更加證明了趙銘的恐怖。

趙銘不死,他今後必定報復,這讓何騰蛟一時間,不知該如何是好?

就在這時,前往探查的何騰蛟心腹帶回消息,趙銘突圍後,於泰州休息幾日,朱以海都沒見,就帥軍返回了江東。

這讓何騰蛟鬆了一口氣,至少暫時沒了威脅,不過趙銘沒有爆發出來,反而一聲不響的撤回江東,也讓何騰蛟提起了警惕。

趙銘如果大發雷霆,跑來隆武朝廷告狀,其實還好些,這樣一聲不吭,反而讓他更加擔心。

不過,何騰蛟很快就沒時間擔心趙銘的問題,阿濟格在趙銘離開後,也拔營北撤,讓出揚州和淮南廣大的區域。

這次滿清朝廷繼續故技重施,與何騰蛟談判,卻將淮南之地,讓給朱以海的浙系。

一時間,何騰蛟只能不再去想趙銘的事情,而是指揮停頓多日的明軍,忽然向揚州一線發起了反攻,意圖奪取揚州和淮南。

在何騰蛟出兵的同時,朱以海也將精力,從趙銘身上,轉爲爭奪淮南上,下令浙系各路大帥,起兵收復淮南,將清軍趕過淮河。

二月中旬,在趙銘返回蘇州後不久,阿濟格便撤退到淮河之北,並在徐州一線構築防線。

清廷繼續推行,以退爲進的國策,採取防守之勢,恢復國內軍力民力,同時給明朝一個寬鬆和平的環境,以便明朝內部派系,再沒有外部壓力後,進行內鬥。

明軍一方,何騰蛟佔據揚州之西的廣大區域,而朱以海則控制揚州和揚州之東的大片地盤,浙系與隆武朝廷之間的裂痕,不覺之間,繼續擴大。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