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0章退兩路大軍

公元1658年,明建武三年,五月。

武昌城門大開,隆武太子朱琳源,開城投降,向漢王趙銘呈上玉璽,正式臣服於南京。

武昌城東郊,十萬漢軍列陣於原野上,江面上戰船排成一線,連發近百響禮炮。

在火炮轟鳴聲,還有號角聲中,武昌東城城門打開,十一歲的隆武太子朱琳源,在隆武朝文武百官的簇擁下,緩步走出城門,來到趙銘身前。

趙銘盎然騎在馬背上,看着朱琳源在堵胤錫的教導下,拜倒於地,將玉璽高舉,稚嫩的聲音說着,“臣朱琳源,願去監國之位,率領百官,歸順皇帝陛下,歸順朝廷!”

武昌投降的並非趙銘的漢國,而是南京朝廷,趙銘現在還是建武朝的藩王,他催馬上前,代表南京朝廷,接過玉璽,遂即一手高高舉起。

“吼吼吼~”東郊,十萬漢軍,頓時高舉兵器,發出一陣陣振奮人心的吼聲。

趙銘等大軍吼了一陣,遂即將玉璽交給屬下,然後纔將朱琳源扶起。

現在,武昌投降,不過對於朱琳源的安置和封賞,趙銘卻還給不了。

畢竟,他還只是個藩王,沒有名分,只能回到南京後再弄。

朱琳源投降,便預示着持續兩年的唐魯之爭,終於暫時告一段落,大明重新恢復安寧。

這讓天下百姓都鬆了口氣,流浪在外,躲避戰亂的紛紛返回家鄉。

趙銘遂即囑咐各地官府,恢復生產,安置回鄉百姓,同時四處張貼榜文,表面上安民,實際則大談漢軍結束唐魯紛爭之功績,對自己一頓吹捧。

同時趙銘讓堵胤錫以朱琳源的名義修書,令金聲桓,以及名義上臣服於隆武朝廷的各藩鎮勢力,效忠於南京,並至書吳三桂,令其不得進犯湖廣,儘早臣服於南京朝廷。

西南,湘西辰州。

李定國在貴陽收到武昌求救後,遂即點齊五萬兵馬,進入湘西境內,準備增援武昌。

這時,數萬兵馬宛如長蛇般,浩浩蕩蕩的山巒起伏的雪峰山脈上前進。

一隊騎兵疾馳而來,來到李定國面前,翻身下馬,單膝跪地,急聲稟報:“大王,武昌急信!”

說完,騎兵起身上前,雙手舉起信件。

李定國騎在戰馬上,一手接過,打開觀看,眉頭不禁皺了起來。

一旁大將白文選問道:“大王,何事?莫非武昌~”

李定國沉聲道:“武昌投降了!”

白文選以爲武昌被攻佔,不想盡然降了,不禁怒罵道:“武昌投降,這不是戲耍我們嗎?”

上次救援廣州,明軍過河拆橋之舉,就令西軍衆將十分不快,這次向西軍求援,西軍剛出貴州,明軍卻投降了,真是豈有此理了。

李定國沉吟一陣,將信收起,沉聲道:“武昌投降,大明以後只有南京一個朝廷,堵閣部讓我歸降南京。若是大明能夠自此統一,內部不在紛爭,也是一件好事!”

白文選道:“大王,那我們如何行事?”

李定國一拔馬繮,調轉馬頭,沉聲道:“回貴陽!”

白文選見此,連忙下令,五萬大軍後隊變前隊,浩浩蕩蕩的返回西南。

~~~~~~

藍田,吳三桂調動二十萬大軍,五萬出東川、五萬自漢中,殺入鄖陽,十萬大軍自藍田,出函谷關,借道東清,奪取南陽,然後自襄陽,沿着漢江增援武昌。

二十萬大軍,兵分三路,對外詐稱五十萬,救援武昌。

吳三桂接受洪承疇的建議,準備擊退趙銘,爲武昌解圍,而後將隆武太子朱琳源,擄至長安,以便挾天子以令諸侯。

若是能夠控制朱琳源,就能獲得湖廣、江西、西南的效忠,大周將有可能成爲天下霸主。

吳三桂經過半月的準備,徵發十餘萬民夫,準備興師出征,大幹一場。

這時,武昌使者卻忽然奔至藍田,告知武昌已經去監國之位,改建武年號,認南京爲大明正統。

周軍帥帳,吳三桂勃然大怒,不過考慮到武昌投降,南明內部統一,吳三桂只能暫時放棄出兵。

……

щщщ● ttκan● C○

趙銘在武昌待了一月,等細作報之,西軍和吳三桂撤兵後,遂即帶着湖廣的戶籍、兵冊,還有各鎮人質,率領大軍返回南京,落實各藩封建之事,並開窗由他主導的政治時代。

這次趙銘並沒能剝奪隆武諸鎮的兵權,沒能完成既定目標,不過也並非沒有收穫。

在和議條件之中,他限制了各鎮兵額,又派遣官員監察賦稅。

這些條件現在看來沒什麼,等趙銘消耗了閩粵、南直隸,還有江西北部的地盤,整編出五十萬大軍出來後,便可接着這兩個條件,來控制藩鎮,變相實現中央集權。

屆時,趙銘完全可以,用征討周或者東清爲由,將各藩招致南京,面對強大的漢軍,加上征討敵國的名義,各藩不敢不至。

這時,趙銘派往各藩的長使,就能借助朝廷的威嚴,逐漸控制地方的賦稅。

趙銘依舊讓各藩主領命,藩地名義上,也歸屬於他們,只是地方政務和賦稅,由中央朝廷打理,然後再一份不少的分給他們。

這樣,雖沒有徹底解決藩鎮,但卻是另一種,加強中央集權的方式。

今後,趙銘還可以憑藉中央權威,逐漸將各藩,轉封到海外和邊疆去。

五月十五日,趙銘率領十萬大軍,抵達南京西郊大勝關,提前得到消息的朱以海,率領百官,再次出城迎接。

這次趙銘並沒不見,而是領着大軍,耀武揚威的出現在朱以海的面前。

這時,朱以海立於皇帝儀仗下,看見遠處普天蓋地,浩浩蕩蕩過來的漢軍身影,以及當先身穿金甲,威風凜凜的趙銘,不禁目光深邃,有些走神。

“陛下,漢王到了!”旁邊大學士方逢年提醒一句。

朱以海回過神來,盡然主動打馬上前,翻身下馬,趙銘也翻身下馬,便見朱以海疾步上前,拉住趙銘的手道:“卿家一路征戰,平定霍亂,辛苦了!”

趙銘道:“爲大明盡忠,還百姓太平,何苦可言?”

朱以海看了趙銘一眼,注視着他,繼續拉手道:“朕私自決定與武昌議和,卿家不會怪朕吧!”

趙銘用力將手抽出來,微微拱手,“臣不敢!”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