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一票吧!)
十二月的登州,呼呼的寒風直往衣服裡的每個縫隙裡鑽,凍的讓他恨不得把脖子縮進衣領。登州在的碼頭依然有無數的船隻依靠,港口大量的船隻乘冬季季風前往渤海、新羅、東瀛,也順風南下。但也有一些南方的商隊,憑着此時發達的風帆技術,逆風北上前來登州。越臨近年底新年,登州的港口船隻反而越多。
新登州城外圍早已經沒有了城牆,不過新建了八座城門,在每座城門處,新修了一批棱堡等軍事據點。
年關將近,無數的車隊以及百姓進出來往,一片忙碌奔波的景象。
這座港口城市、手工業城市、東方的文化中心、經濟中心,軍、民、工人已經突破了百萬之衆。已經成爲了此時大唐東方毫無疑問的手工坊商品製造中心和消費中心,無論是糧食還是各種生活必須品,甚至是各種奢侈品,登州城的需求都極爲的驚人。
而相比於登州消費的火熱,登州的手工製造業更加的發達,從最簡單的縫衣針,到布料、乃至馬車、船隻等等,登州已經擁有了完整和龐大的商品生產規模。
在乾符五年的大半年時間,由於黃巢先是燒燬了廣州,然後又毀滅了江陵,最後佔據江西、攻進江淮,河北四鎮叛亂這些變故。
對於登州的商貿發展予以了重創,特別使得鎮國軍國內商品的貿易受到巨大打擊。南北運河、淮河、長江、黃河這幾條輸送着登州商品的水上運輸線,都受到巨大威脅。
在乾符五年的第三季度,登州各個工坊都受到重大沖擊,甚至許多貨物無法發出,造成產品積壓。無法回收貨款,資金鍊條面臨着中斷的危險。
不過在這危險的關健時候,李璟攻滅高句麗,沒有立即率兵調頭返回關內參戰,反而開始了一輪巨大的東北大開發。
東北大開發計劃一開始。大量的東北高句麗人被遷回中原,這些人安置到內地,使得建築、房產等行業首先回暖,然後帶動了建築材料市場解凍。隨後,各種生活用品有關的紗廠、染布坊、衣襪店、衣帽店,還有傢俱店、傢俱店等作坊和商鋪也好了起來。
然後是錢莊、養殖場等一樣跟着受益。
上百萬人的大遷移安置。李璟爲此投入了大量的政府財政,大量的工坊商鋪們接到政府訂單。
隨後那些在遼東變賣了家產的高句麗胡人開始重建家園,一切從新開始,每個人都需要房屋以及生活用品、生產工具等等。
最後,這些人的到來,又便利各工坊礦場等。擁有了大量的新勞力。
而這還只是冰水一角,真正讓登州工商界重新繁榮起來的,還是東北大開發。無數新移民前往東北、修路、鋪橋、築城、修建軍城要塞堡壘等,還有大量的新的村莊城鎮的興起修建,光是這些基礎建設,就完全使得更多的工坊商鋪礦山獲得了大量政府訂單。
按李璟的話來說,既然因爲大唐內亂起。商品出售受到影響,那麼就乾脆開發東北,以此進行大量的基礎建設,擴大內需。與此同時,李璟也與李讓等人儘量的把登州的商貿做遠洋貿易,通過海上絲綢之亂,把更多的貨物銷信、南亞、東非、阿拉伯世界、地中海、紅海等更遙遠的西方世界。
利用這些貿易的利潤,回過頭來又支持東北的建設,加速東北遼河平原的墾荒囤田,擴大糧食生產。
只要鎮國軍內部穩定。沒有戰亂,沒有災難饑荒。人人有工作,糧食足夠讓治內百姓溫飽,那李璟的治下只會越來越富強。
於是,整個東北道下六鎮二十一州一百縣境內。大至一鎮,小到州縣,數以百計的工程開工進行。
好在這些工程雖然衆多,但李璟也早有過計劃,因此並不是亂糟糟的各自爲政,胡亂上馬。爲此,李璟特意設立了一個審計司。這個審計司就如同晚唐北宋之時的三司一樣,也是仿後世的發改委一般,權力巨大,不但主管財政,而且涉及到財政的事情無所不管。從軍到民甚至是地方州縣財政也同樣能管,雖然只是一個臨時性的機構,但一樣讓人驚歎。
李讓擔任着審計司的司長,全面負責這一切。
整個移民、安置與東北開發,全都由審計司主管,各州縣修路、築城、水利、軍事等工程,從立項到審覈到拔款到監察,都由他們主管。
審計司委員會調入了多達上百名官員,專門統籌這一工作,防止了事務的混亂,保證了整個龐大的移民安置和東北開發計劃的順利進行。
因爲有了這個審計司,地方州縣與唐朝其它的州縣相比,特別是屬州的權力,大大降低。不但失去了藩鎮內的大部兵權、以及司法權、如今又失去了財權。
登州的審計司衙門,每天都有十六州一百縣的辦事吏員們守在這裡,上報審批項目,爭取資金。
元帥府有錢,但是一面要維持龐大的軍費開支,一面還要支撐這巨大的移民安置以及東北開發計劃,自然不可能所有州縣一視同仁。如此一來,要爭資金,就使得審計司衙門每天都是戰場一般。
爲此,李璟與李讓商議幾次之後,最後將原來的錢莊更改爲東方銀行,並第一次發行了東北地方債券。
債券這種東西,李璟和李讓仔細的解說了一遍之後,長於經營的李讓立即眼睛都紅了。最後還是李璟保守起見,第一期東北債券發了額度爲三千萬貫,爲五年期記名債券,年利率爲百分之五。三千萬債券五年之後,李璟要支付的利息是七百五十萬貫。
雖然這筆利息不輕,但李璟認爲還是可行的。畢竟,國債是後世通行的一種財政方式。
定下三千萬貫這筆數字。李璟也是考慮了許久。唐朝富裕時,朝廷一年的兩稅收入也就三千萬貫,當然還有幾千萬石的粟沒算進去。
唐朝其實也是這種借債,不過不是發行債券,而是朝廷沒有錢的時候。直接向富室強行借錢,唐朝中央幾次強行向長安地區富戶借錢,都是借財產的十分之一,有些類似於一種財產稅。但朝廷的這種舉措,卻是不得人心,往往惹得天怒人怨。
李璟搞債券。自然不能這樣來。
他的東北債券是自願購買,買債券還有百分之五的年利率,同時,李璟還向購買了的富戶們提供一些稅務上的優惠規定,給予一定額度的減免。
當然,李璟推出最具誘惑力的還不是利率和減稅。
登州城的最內城。原老城東大街。
如今的登州城一再擴建,而最老的這登州城也經過全面規劃改建。新改建之後的老城區,完全成爲了寸土寸金的貴族區。這裡有最豪華的高官府第,也有家財十萬百萬貫的鉅商。這裡的幾條街道,甚至都是禁止馬車等通行的商業步行街。
整個東北道最好的商品都在這老城區裡,各種各樣的商品這裡都有,而且幾乎全是那些名牌店鋪。
在這片貴族區中。東區是東北道高官們的集中住宅區,而西區則是那些鉅商們的住宅區。這些商人多是些海商,個個鉅富無比。其中劉宅在西區佔地極廣,宅子的主人劉守業便是在登州也極爲有名的大海商。他手下有一支百餘艘的遠洋船隊,專門跑登州到隊拉伯和拂林(東羅馬帝國,也就是拜占庭)和波斯等地中海國家。
靠販賣登州的玻璃、白酒、香水、棉布、冰糖、白砂糖以及南方的茶葉、絲綢、瓷器等到西方,再帶回西方的各種物色商品,他賺的盆滿鉢滿。特別是自登州發明了海上用的羅盤、千里鏡和改進了水密艙技術後,再有登州生產的這些蔬菜水果罐頭,使得海上遠洋的風險大大降低。利潤更加的高昂起來。
五十餘歲的劉守業保養的極好,現在已經不再跟船跑海上了,他的幾個兒子輪流代替他跑海以及負責購買商品、銷售商品。在海上跑了大半輩子,現在徹底的停下來頤養天年,老頭子很享受這種生活。
雖然是快要到年關。外面呼呼寒風,可是老爺子的房間裡卻壘有火炕,屋子裡十分暖和。
劉守業穿着一件裁剪得體的棉袍,半躺在軟榻上,聆聽着十二歲的長孫清朗的聲音爲他讀報。
劉守業識字不多,早年出身貧寒,一開始做過乞丐,後來給人做學徒,然後慢慢的從學徒到船隊的管事,東家。他也識得幾個字,不過識的不多。這一生中,他最佩服尊崇的還是有文化的讀書人。可惜,他雖送了幾個兒子去讀書,重金請了先生,可最後還是沒有一個成器的。現在,幾個孫子都開始上學,進了登州的書院學習,帶着他的期待希望。
閉着眼睛聆聽着孫兒讀報的劉守業很滿意,這個長孫雖然不如他的幾個兒子一般有他的那股子氣,有點柔弱了點。但書讀的不錯,起碼這報紙讀的就很不錯。
正想要讚歎幾聲,劉守業卻突然聽到孫兒讀到一條內容。有些驚愣了一下,安東郡王居然要發行債券?債券是什麼東西,難道和鈔票一樣?
劉守業的眼光很老辣,當初從廣州跑到登州來,把自己的經營重心移到了登州,事實證明,他當初的這個決定讓劉家的家業翻了一倍有餘。而當初來到登州時,他就對登州的鈔票十分有趣。在郡王的治下,這裡的貨幣體系與朝廷其它地方完全不同。
他經商多年,見過朝廷中央和地方的財政,可以說就一個混亂可以形容。錢荒、物價混亂,假錢,甚至百姓得以物易物等等。可登州卻完全不一樣,金銀銅幣一起流通,另外絹也通行,更關健的是他們用紙來做錢,可這本來應當更混亂的情況,在登州這裡卻沒有發生。在這二十幾州,貨幣統一,物價穩定。不看其它,光看一個糧價穩定在五文錢一斤上,就足以讓人震驚了。登州一斤米五文錢,可出了登州,幾乎都是六百文錢一斗,相當於一百文錢一斤,是登州米價的二十倍。
思緒有些發展之中,卻聽到孫兒又接着念下去。
“凡此次購買東北債券最多之十人,將由安東郡王親自授予仁愛勳章!”
聽到這裡,劉守業眼睛一下子睜的老大,目中異彩連連。先前安東郡王給將士們授勳章,所有獲功勳章的都成爲貴族,一百多個爵士,三百多個勳士。難道說,這次不論士農工商的身份,只要是購買最多的十個人,就能獲勳,成爲貴族?
劉守業一個孤兒,雖然經商起家,家財千萬。但是雖有錢財,但卻無身份。
以往他並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對,畢竟商人一直地位最低。可在登州這幾年,他卻發現,登州的商人地位其實不低。特別是安東郡王李璟對於商人的態度,更與天下其它的上位者不同。
而現在,一個商人居然也有機會成爲貴族。
劉守業不由的怦然心動,胸膛急促的呼吸起來。
學而優則仕!
就算是一個普通的農民,如果有條件,還可以讓聯明的孩子讀書。如果書讀的好,便能做官。一做官爲官宦之家,那麼整個家族的地位就從此改變。
可商人不行,一旦從商,很多時候甚至連科舉這個鯉魚躍龍門的機會都沒有了。再有錢的商人,也被看做是低人一等。經商,更是賤業。
劉守業到了這一步,商業上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也想着,希望有朝一日能改變劉氏家族的命運。
但從商跨越到官,這一步太難了,比從農到士這一步都更難。
可現在,李璟居然爲了發行債券肯拿出十個授勳名額來,這等於劉守業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機會,一個機不可失,也許失不再來的機會,一個改變劉家子孫命運的機會。
劉守業呼吸粗重、騰的站了起來,嚇了正在讀報的孫子一大跳。
“劉安,馬上備車,去東方銀行!”他記得,剛纔孫子讀報時讀到過,這個債券在東方銀行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