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0章 忠義

時間過的飛快,轉眼就快要到元旦了。

這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歷來就爲人們所重視。向前年和大前年因爲東北的對峙和代北之戰,兩個年都過的有些簡單,而前年和去年則是秦王率軍出關與胡人決戰,關內之地又受十八鎮攻擊,因此元旦過的越發的淒涼和蕭瑟,甚至人心惶惶。

今年雖然不少地方也被諸藩侵襲,可關外的戰事已經落下帷幕,秦王一舉征服了關外的上百個大小部族,徹底的掃平了那些胡人的各種不服。如今,數十萬大軍返回關內,加上今年又是一個豐年,各地糧食豐收。且由於秦王關外大捷,使得秦藩東南的那些聯盟藩鎮,也都在夏天開始就不斷的從海上一船船的糧食滿載北上運來,甚至連遙遠安南邊上的占城等小蕃國,也派出了使團,帶着糧船貢品前來。

這個臘月裡,整個燕京甚至整個秦藩的氣氛輕鬆了起來,大家都鬆了一口氣。不但內地後方安穩,就是漫長邊境上,那些趁機侵襲的各鎮兵馬也都退縮回去,一些各地流民等聚衆而起的山賊強盜等,也都被剛派駐到邊境上的兵馬清剿一空。不久之前,秦王剛剛下令,特別在秦藩那漫長的上萬裡邊界之上,新建一個軍種,秦藩邊防軍,專門駐防於邊界之上,這些大多出自於戰兵的邊防軍,到達邊地的第一件事,就是四處出擊,掃蕩邊地上的那些流竄做案或者佔山劫掠的山賊馬匪,穩固邊境。

邊境上那種不安的氣氛一掃而空。令邊境的百姓連睡覺也都覺得踏實安穩起來。

而對於內地的百姓來說。他們就越發的放鬆了。因此這一回,人人都窮着心思要過個的熱熱鬧鬧的大節日。尤其是如今到處都在傳今年的元旦,秦王就會扶立一位新的天子,從此之後,秦藩就將真正的自成一國,雖然秦王扶立一位李唐宗室爲天子,並不是如大家期望的那樣秦王自已做皇帝,可這個結果也還算是不錯了。起碼,如此一來,秦藩就不要再聽成都或者長安的皇帝命令了。

隨着日子越來越近,街市上的節日氣氛也越來越濃,外城大前門,這幾年早已經成爲了外城最爲熱鬧的一個商貿區,特別開闢了一個大市場,如今大前門市上的大商家們開始在店鋪門口紮起竹樓,準備在新年時張掛彩燈,紮起彩條。立起彩旗。街口更是由各個行市一起湊錢修起了彩紙扎的牌樓,寬闊的街市上隔不遠就有一座牌樓。燕京城這幾年的商市極爲發達,各行各業分工越來越細,整個燕京城已經有七百二十個行,大前門市就集中了四百八十行,足足四百八十座牌樓,一座比一座的高大漂亮。彷彿哪個行的牌樓越高越漂亮,明年的生意就能越興隆一樣。

按傳統,新年元旦雖然熱鬧,但正月裡最熱鬧的還是十五的上元佳節,不過今年情況特別,上面也說要與民同慶,大辦慶典,因此可能從元旦一直到上元節,都會是持續的慶典熱鬧。

因此,離過年還有些時日,可整個燕京城卻已經開始在準備了。

不但市場裡的行市在扎牌樓,就是各坊街裡的大戶人家,也都紛紛在自己的家宅外搭木牌樓,按傳統,到了元宵的時候,還會在這牌樓上掛起各式各樣的花燈,誰家的牌樓最漂亮,燈火最絢麗,吸引來的遊人最多,那就明這一家就最紅火。民間如此,官府也是這樣,燕京城裡的各個衙門也已經在扎着牌樓燈塔。甚至各個衙門之間還在暗中較着勁,燕京城直轄兩縣,分別是城東大興縣和城西宛平縣。而在整個燕京,同時又還分爲東南西北中五城,五城又名順天城、應天城、奉天城、承天城、敬天城,在五城,設立有五城檢察院,這個剛設立的新衙門,是隸屬於檢察院的下屬機構,檢察院分派官員巡城,巡城官員皆有公署。同時,在五城還專門設有兵馬司,每城兵馬司分左右兩坊,職掌有宣揚教化、審理訴訟、緝捕盜賊、災荒賑恤等。

大興和宛平兩縣衙不但自己暗中較勁,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方。而且另一面又一起聯手,準備把五城檢察院和五城兵馬司這新壓在頭上的衙門給鬥下去。五城的兩個新衙門自然也是不甘示弱,他們可是秦藩中央部衙直屬機構,豈會被兩個小縣城鬥下去。當然,暗地裡,五城兵馬司和五城檢察院同樣也在較勁,想把對方比下去。甚至連九門提督衙門都在一邊摩拳擦掌,準備把其它京城各衙給比下去。

不過在這種喜悅的忙碌和較勁之中,所有燕京人都有些迷惑和茫然,到現在爲止,眼看着就要元旦了,他們這些王城腳下的官員百姓,到現在竟然都還不知道誰將是秦王扶立的新天子,這事情說起來有些不可思議,可事實卻就是如此。坊間茶肆裡,各種各樣的猜測和傳聞絡繹不絕,有的口口聲聲說秦王要擁立昭王爲新天子,畢竟早在數年前,秦藩曾經有一次打算立一個監國的傳聞,而昭王正是那時從登州來到燕京。雖然最後不了了之了,可昭王的身份在宗室之中卻是十分尊貴的,他可是宣宗之子,懿宗的兄弟,如今成都天子和長安天子的叔父,況且,還有一點大家雖然沒說,可都心照不宣,昭王和秦王關係可是一直都十分好的,早在登州之時就已經算是一家人了,更何況,昭王嫡女東海長公主早就是秦王的人,雖然沒有正式名份,可是連孩子都生了的。

但也有人卻十分肯定的說新天子會是失蹤的吉王李保。

“吉王沒有失蹤,是被秦王殿下派人從成都帶出來了,如今就在燕京城中呢。元旦之時。定然就要皇袍加身。登基稱帝了。”

當然,這種說法也被很多人否認,大家都覺得吉王失蹤這麼久了,怎麼可能就會是在燕京呢。更何況,聽說吉王是一個賢王,立一個賢王當天子,按理說是最適當的。可如今秦王扶立天子之用意,秦藩上下哪個會不清楚。那是要挾天子以令諸侯啊,既然是如此,又怎麼能立一個賢明的天子呢,那不是給自己找不痛快嘛。

總之,各種各樣的猜測都用,但官方卻從頭至終沒有一個準確的回覆。就連秦藩要元旦立新天之子事,都有些像是空穴來風,雖然大家都聽說過,可究竟最初是從哪傳出來的,卻是誰也說不清楚了。

這一天的午後。一輛馬車停在燕京大前門正陽門箭樓前。正在滿頭油汗指揮着人搭燈架子的九門提督衙門大前門衛戍統領立刻就認了出來,這是監察廳和九門提督衙門特別交待過。讓他注意的那輛馬車。燕京城的城門很多,有外七內九皇城四的說法,實際上,皇城有六門,這還沒有算上宮城的八門。真正的整個燕京城,是由衛城、外城、內城、皇城、宮城五道城組成的大城,衛城的範圍很大,包圍着整個外城,有一道兩丈的土城,另有十二座城門建在進入燕京外城的水陸要衝之上,十二座城門,實際上就是十二座堡壘,由炮臺、箭樓、門洞等組成。

而除了其實可以算做是燕京城郊的衛城,在外城、內城、和皇城、宮城這四城中,九門提督衙門守衛的就是內九城的九座城門,掌京城守衛、稽查、門禁、巡夜、禁令、保甲、緝捕、審理案件、監禁人犯等要職。說白了,他們就是燕京衛戍部隊,與長安城裡的金吾衛相當。

做爲九門之一的南城正陽門的大前門統領,趙得彪早就接到了上峰密令,讓他時刻注意一輛馬車的到來。這是輛不同尋常的馬車,因爲這輛今天進城的馬車裡坐着的是如今天下最有權勢的太監排名前三之一的天下兵馬都監軍兼東都畿都防禦使、河南府尹、東都留守及京東行營都統的楊復光,長安新朝廷中最有權勢的雙楊之一。

楊復光早在一個月前就已經進入了山東行省的曹州境內,隨後由山東都督和宋州防禦使派出一支精銳騎兵一路護送北上,最後在三天前到達天津。這次行程,楊復光很低調,也很隱秘,秦軍方面也同樣對他的前來保持着機密,外界並不知道絲毫。到了天津之後,護送的任務交由監察廳負責,此時楊復光獨自坐着一輛馬車前來,身邊僅帶着數名心腹而已,周邊一個護送隨從也看不到,但實際上,監察廳卻派出了不少人僞裝成普通行人跟隨前後左右,嚴密護送他入京。這一切,只是爲了保持隱秘。

趙得彪老遠就看到了楊復光馬車上那個顯眼的記號,連忙丟下手裡的事情,一溜煙的小跑着過來,親自放這個重要人物進城入京。做爲大前門的統領,他有權限知道這馬車裡坐着的是什麼人,但也僅限於此。不過趙得彪心裡暗暗猜測,在這個時機裡,楊復光突然秘密前來燕京,極有可能是爲了來和秦王談判的。目的麼,不用想也能知道,一定是爲了秦藩即將策立一位新天子之事。秦藩冊立新天子,最不願意看到的就是剛剛新建立的長安朝廷了。不過太多的事情他並沒有去考慮,不管如何,反正有秦王在,他根本不用去考慮那麼遠的事情。

楊復光掀開車簾一角,語氣溫和的道:“有勞將軍,送咱家去見秦王!”

“請隨某來!”趙得彪沒有多說其它的,雖然楊復光的模樣不如他想象中那般,只是一個皮膚鬆馳,滿臉皺紋的幹老頭,可對方的身份擺在那裡,這可是如今比田令孜還要厲害的大太監,光是其手下的八個節帥乾兒子,就足以讓人忌憚三分了。

看到這名軍官那冷淡卻又不卑不亢的態度,楊復光忍不住暗暗嘆了口氣。

他來找李璟,確實是爲了李璟要策立新皇之事來的。無論如何,他都得讓李璟打消冊立新天子之事,不過他也知道,在十八鎮進攻秦藩基本已經失敗的情況下,特別是在李璟已經終於取得了關外決戰的勝利之時,想要勸李璟打消策立新皇的決定,這將會很難。不過以他對李璟的一些瞭解,這件事情也並非完全沒有迴轉餘地,但同樣以他對李璟的瞭解,就算還有一線機會,可這其中需要付出的代價也絕對是極大的。

不過,他還有其它的選擇餘地嗎?

李璟一旦策立了新朝,那麼對長安朝廷的衝擊將是無以侖比的。不論如何,他都得防止這種事情的發生,好不容易纔剿滅了黃巢,眼看着如果李璟能忠心於長安朝廷,他們便能再將田令孜剷除,甚至能一點點重新恢復大唐,中興大唐,可現在李璟的所爲,卻成爲了這個目標最大的障礙。

爲了大唐的延續,爲了大唐的中興,他都得冒這個險前來,做最後的努力。

李璟若是策立新皇,這天下真不知道將要變成什麼樣子了。

雖然田令孜在西川也還挾持着一位天子,可田令孜這個老狗,只會玩弄些權術,哄騙下天子,其它的本事並沒有什麼。哪怕讓他佔據着三川,楊復光也並不擔心畏懼,他相信,只要有十萬兵馬,兩三年時間,完全就可以滅掉這個老狗。可李璟不同,以李璟今時今日的威望,以及地盤和兵馬,他真要策立一個天子,李唐就將徹底的分裂成爲兩個。

若是李璟真心忠於李唐,他要策立天子,楊復光甚至可能把朝廷的主導權讓與他。可他心裡很清楚,李璟一直以來雖從沒有過什麼反唐的言論,可他的實力,卻絕不可能真的只做一個臣子,一旦把所有的權力都交給他,早晚他會篡唐自立的。

做爲李氏的家臣奴僕,就算時局再艱難,爲了大唐,爲了李氏,他也甘願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未完待續。。)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