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章 封地無助行有痕
“那個什麼連起來收稻子的機器,是不是隻能在平地上用?”
朱元璋又喝兩口酒,始終惦記一臺能抵五百人的聯合收割機。
“是,梯田與分散的小田還需要人工收割,若作業面積小,便不適合使用此設備。”里長點頭。
“洞庭湖那堆湖泊的平地多?”朱元璋想到了曾經打水仗吃虧的地方。
“陛下說得對,湖廣所在,兩湖平原,種水稻可一年兩熟,種棉花……不建議種棉花,因爲村子沒時間再琢磨棉花收割機,棉花陸續成熟,又沒有特殊藥物催熟。
兩湖平原地區,包括廣東的一些平原,一年種兩次水稻很容易,三次的話,肥料跟不上。
用蒸汽機的翻耕和種植設備去種,等成熟後再收上來,需要的人力少。
那樣就可以利用當地的資源優勢多多養豬和家禽,可以覆蓋長江上下游沿岸地區的需求。
既然飼養牲畜與家禽,就需要飼料,稻殼不適合直接拿來喂,可以分出來部分區域採取小麥與大豆輪作方式。”
里長一點點說湖南湖北與廣東的地方,那裡還有百姓呢!人口少,田賦重,寧國府種水稻無法一年兩熟。
長沙府、嶽州府、常德府、寶慶府等地沒問題,問題是百姓累呀!還不是全年三十稅一那個程度。
“確實應該讓百姓多幹點別的,種地最累人,看天吃飯。咱之間都給他們減了很多了,現在……”
朱元璋聽明白里長話中的意思,百姓可以利用當地的麥麩與大豆秧、榨完油的豆餅餵養豬牛羊和雞鴨鵝。
那麼就可以減少田賦,大量的土地被官方用來蒸汽機化種植和收割。
朱元璋想說現在咱不怕那裡原來的一些人再造反,包括廣東所在,又覺得說出來丟人。
馬皇后在旁出聲:“凡是有水能通船之處,往後咱大明軍隊調派起來速度便快,運輸東西亦如是。
今年的軍隊回來,歇一歇,明年送到各地幫着爲百姓脫盲,叫百姓知道大明現在的樣子。”
“妹子說得對。”朱元璋表示就這個意思,咱不怕他們搞事,咱調兵速度快,咱武器厲害。
而且看哪個地方的百姓不怎麼穩定,派去脫盲的軍士數量可以增加,一邊教人識字、算術,一邊負責保衛百姓安全。
……
隨着北巡隊伍的迴歸,日子似乎又恢復到了曾經的樣子。
朱樉每天去居必七辦公,下丘村人帶着工匠忙碌地打造東西。
大部分軍隊在休整學習,少部分趁黃河未到枯水期,一次次開着蒸汽機船去壺口瀑布取石油。
順便帶着炸藥和工具在那裡修路,把小路給修平整,方便船隻卸貨改成陸運輸送東西。
以前非要把船擡到陸地上走,屬於利益問題,爲什麼不上下游全停着船,然後來回卸貨用其他方式運輸再裝船?
船上的貨物如何算?就在壺口瀑布的上下賣了?那樣賣不上價。
故此寧肯花錢僱傭人幫着骨碌木頭走,然後成本自然放進銷售價錢中。
當前屬於官方問題,不存在貨物的價值,趕緊把延長縣順流而下的石油給弄到應天府才行。
其中一部分也被朱樉叫人放到他的宮殿旁邊,他攢着,一次攢一點,琢磨着以後就藩時會有很多,讓下丘村的人幫忙建廠。
一些關於封地的信息,朱樉通過蒸汽機船隻傳遞,別看他還未就藩,已經在影響封地的發展。 朱標都有壓力了,這個二弟整天處理的事情,超過了未就藩親王的行事範圍。
正常親王應該在大本堂學習,去軍營看看,鍛鍊身體等。
二弟管着好幾個買賣,每天要批文件,又操心西安府的運轉。
至於學習,還需要學什麼?一個滿腦子要爲封地百姓謀福利,帶百姓過上好日子的親王,已經掌握了許多涉及到具體民生的知識。
如此還要教他啥?愛民?誰有他愛呀!
他的愛是具體行動,包括調動那裡的人手,採煤、做蜂窩煤、冶鐵、打造爐子、爐筒子、百姓家裡的火炕……
甚至下令過去,叫人到各村趁天熱用水泥給抹出來曬穀場。
現在西安府在等大豆收穫,百姓事情少,一般在家做乾菜,正好乾活。
收完豆子該種冬小麥,明年冬小麥成熟之前天冷,不適合抹水泥弄曬穀場,今年先弄出來。
另外派人去平陽府,那裡有鹽池,產的鹽苦,他叫人按照灘曬法操作,好方便他的封地百姓用鹽。
兩地距離近,西安府最東邊的地方是華陰縣,鹽池離着那裡有二百多裡的路。
不過從鹽池到最近的河流,五十里,五十里陸路修一修,到了河邊就順流而下跑華陰去了。
二弟的意思是趕緊修,修路錢他出,包括新增加的曬鹽的各種池子,他也管了。
聽說三弟和四弟知道後,急得哇哇直叫,四弟的北平還好一些,自己的隊伍過去呆了很長時間,三弟的太原府現在啥都沒有呢!
好像三弟最近天天到盒飯店吃飯,也不說別的話,吃完回熟食店研究熟食的問題,順便看賬。
……
“晉王殿下安好!”處暑的時候,里長帶着下丘村的孩子到盒飯店前面的二樓。
一個是大家最近太忙,休息一下,另一個則是朱棡的事情。
朱棡去下丘村的時候不提別的事情,就是帶着弟弟妹妹們玩,然後正常時間每天到盒飯店吃飯。
很明顯,他在等人,趕緊來吧!
“里長好!”朱棡露出笑容,終於等到了。
“殿下想吃什麼?”里長詢問。
“咱叫人回去取熟食,喝酒吧!喝啤酒,要冰鎮的,到二兄那裡取。”朱棡不吃盒飯了,要喝酒。
“來了,三弟我來了。”朱樉到來,下丘村的人來,他保證知道,離得太近了。
“二兄!”朱棡打招呼,他今年才十五歲,朱樉十七,開始操心自己的封地。
歷史上他倆可不是這樣,那時啥都不會,整天在大本堂學習,等着到封地後讓百姓供養。
現在不同了,兩個人都知道百姓得過上好日子,封地纔會有錢,尤其是商業方面能收稅。
田沒有辦法,只能收三十稅一的糧,除非是其他的官田什麼的。
沒關係,只要百姓手上的糧食多,養的牲畜和家禽多,怎麼都得流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