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花見英兒果然牙尖嘴利,就故意道:“那你既然是我的人,自然該聽我吩咐,我讓你做啥你就做啥,爲啥還要錢呢?”
“我是給你賣身爲奴,幫你做事自然分文不取。只是這湯池也沒寫你的名字,這些錢收來也並不是你的,就連這些事原本也不是你在做,我收你一點錢難道不行?”
香花布料這丫頭嘴皮子如此爽利,一時被說了個無言以對,就沉默了一會兒,輕咳一聲道:“你這是歪嘴和尚唸經,講歪道理。只不過我們家從來都是樂善好施的,別人幫忙都給了錢,你也不例外。按照規矩,旺季時進山的人,大人八十文,小孩二十文,給你的錢按人數來算,一個人給你兩文。”
英兒問:“算給我的錢不分大人小孩?”
香花道:“不分。”
英兒又定定地看了她一眼,道:“行,我答應了。”
香花想了想,旺季的時候,山上湯池的客流量大約每天三五百人,算下來每天大約能賺四十兩,一兩個月下來便是兩千多兩,差不多夠把清水河疏通一回了。
等到清水河疏浚好,這一帶的水患就會大大減少,皮蛋和辣椒粉、辣椒醬之類的大批量、不易腐壞的東西就能通過水運出去了。
“對了英兒,黃泥村地形如何?和咱們青山村一樣嗎?”
英兒搖頭。
“我們那兒沒有這麼多山,一共就只有幾個小山包,還有一條大河。大河正中被一座山峰分成了兩半,河水流動不暢,遍地都是淤積的黃泥。”
香花想了想她說的這地形,的確夠奇特,就問:“你們沒想過搬走嗎?”
英兒笑了笑:“姐姐,我們身無分文,在黃泥村好歹有個地方遮風避雨,要是真跑出來照樣吃不飽不說,還可能被凍死。娘說過,只要兩手還在,就不怕捱餓,勤快一點總能有口吃的。”
香花點點頭。英兒只提起過她娘兩次,一次是這一回,上次是說她孃親死後無錢安葬。
“……你就不想回去看看你娘?”
英兒低了頭,沉默着沒說話。
看這小模樣分明就是想回去的,只是不願說出口罷了。
香花笑道:“我這幾日有事要去黃泥村一趟,你若是願意,就同我一起回去吧。”
英兒擡頭詫異道:“你一個人?”
香花道:“知縣大人會與我同行。要一起嗎?”
英兒遲疑了地看了看她,見香花正笑眯眯地看着自己,就慢慢地點了點頭。
知縣事忙,約定好的時間推了好幾天,最後才終於敲定了時間,坐着馬車來接香花。
英兒收錢的事做得不錯,她幹事機靈,雖然還不太會寫字,但已經能用畫正字來記有多少個人,交上來的錢也分文不差。只是她要出去,就只能成林昌頂上,這還是香花好說歹說才勸動的。
噠噠的馬蹄漸漸近了,和知府同行的還有兩個官差大哥。
知縣見香花還帶着一個小女孩,就問:“這是?”
香花笑道:“這是暫住在我們家的英兒,她家以前就在黃泥村,有她帶路方便些。”
知縣就笑道:“香花你真是朋友遍天下。來,趕緊上車吧!”
等香花和英兒上了車,知縣就笑着賠罪,說不該把時間一拖再拖。
香花道:“我還想着大人要是今年不來,就只能等開年正月十五以後了。”
知縣笑呵呵道:“不能不能。我是這太平鎮的父母官,百姓的事爲大,再怎麼樣也會擠出時間來的。”
香花便問:“大人最近在忙什麼事呢?”
知縣就小聲道:“邊境又打起來了,上頭正爲這事發愁哩。”
“又打起來了?”香花驚詫道。芋頭這段時間沒有書信來,也不知道怎麼樣。
知縣神秘地說:“如今朝堂上分成兩撥,一撥主戰,一撥主和,正吵得不可開交。”
香花知道朝堂上的事她不便打聽,心裡又擔憂芋頭的安危,一路心事重重,很快就到了黃泥村。
這一路竟然花了大半天功夫。
英兒先下了車,隨後香花和知縣也跟着下來了。
香花看到眼前情景時,頓時就明白英兒爲何是這樣冷淡的性情了。
這黃泥村的荒涼冷落遠超出想象。英兒口中的幾個小山包都是禿的,在呼嘯的北風中像是幾個光頭小沙彌。十來個黑瓦屋頂錯落其間,到了吃午飯的時間了,也不見炊煙。
再往遠處看,就是一大片灰黃灰黃的泥沙,僅有的幾畝田地被砌高了田埂,小心翼翼地保護起來。
英兒熟稔地往前走,知縣和香花跟在後面,兩個官差走在最後。
“香花你瞧瞧,這也不是我不管,實在是不知從何處着手好啊。那一大片黃沙該如何處置,這人多粥少的局面如何解決,我和師爺也是絞盡腦汁也沒想到什麼辦法呀。”
香花邊走邊看。
這裡的土地確實不適合種植,倒是更適合養魚養蟹養蝦。下次把嚴構也請來,再讓他仔細看看。
“英兒,你可知道如今村裡一共多少人口?”
英兒想了想:“每家四五口人,算下來足有六七十人吧。”
香花頓時被驚了一下。這麼窮的村子,如何養得起這麼多人?
知縣搖頭嘆息道:“咱們到了黃泥村村長那兒,你一問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這傳言中的村長是個臉色蠟黃的莊稼漢,雖然他自稱和成富貴年紀差不多,但成富貴和他一比,簡直算得上美男子。
這村長認得英兒,前些日子她爹領着她和她妹妹離開了這裡之後就不知下落,等到今天一問才知道她爹已經沒了。
香花等他寒暄完了,就問村裡的六七十人有多少成人、多少孩子。
這村長就說:“咱們村子大人只有二十來個,其他的都是孩子,咱們這兒每戶人家都有兩三個孩子。”
香花震驚地問:“有得吃嗎?”
“吃的嘛,一直都缺的。大人多吃兩口,小的就少吃兩口,一家人的東西一年到頭就那麼點兒,勻着吃唄。家裡有地的,大人能捱餓的,小孩就能多養活幾個,要不然就年年生、年年養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