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課外作業(中)

陳晚榮精明自信,想法新奇,尤其是在化工方面的所言所行讓人想不到,稱得上匪夷所思,讓人不得不服氣。衆所周知,陳晚榮沒有讀過一天,目不識丁,陳再榮居然要他幫忙對對子,這在陳老實想來無異於對牛彈琴,根本就不可能,嘴一張就要說“你找他還不如找我”。他這話沒有說出來,給陳王氏打斷了。

陳王氏也不相信陳晚榮會對對子,她的心思比陳老實細密,怕陳老實說得太直,鬧出尷尬事,讓陳晚榮難堪,在陳老實背上掐了一下,搶過話頭:“再榮,你是個聰明人兒,你自個兒琢磨。自個兒琢磨的,纔是你自己的。”

這話表面上是在鼓勵陳再榮自己思考,其實是在打消陳再榮求助於陳晚榮的念頭,只不過方式巧妙罷了。經她一提醒,陳老實也轉過彎來了,忙附和起來:“是呀,再榮。磨劍這麼高的學問你都能自個琢磨出來,對對子也不會有問題。”

心中暗自慶幸,幸好陳王氏見機得快,提醒了自己,要不然自己說得太直,有損陳晚榮臉面那不好,現在的陳晚榮在家裡的地位一躍千丈,無論如何也得給他留幾分面子。

於二老的心思陳晚榮心如明鏡,一向直來直去的陳老實居然也給自己留臉面了,還真有點想不到。陳晚榮自然不會讓二老露餡,順着他們的話往下說:“再榮,娘說得很對,這學問吶得自個琢磨。只要你肯想,就沒有你想不到的事情,你多想想就知道了。”

陳再榮摸着額頭,眉頭擰在一起:“哥,你說的有道理,這做學問是得自個想,可是這對子我已經想了一天,一點頭緒也沒有。哥,你這麼能幹,說不定真能對出來呢?哥,你試試好麼?”

愛動腦筋的人都知道一條規律,經過長久思考得不到答案的問題,越是想早點知道答案,不會放過一切機會。陳再榮思考了一天都沒有結果,明知陳晚榮沒有讀過,但對他的精明抱有希望,才向他求助。

陳再榮領悟力強,才思敏捷,一般的問題不可能難得住他,難住他一天的對子不會太多,陳晚榮消散的好奇心又起,問道:“行,我試試。”

陳老實夫婦的苦心白費了,陳晚榮已經答應了,也不好說什麼,只得靜觀其變了。

“哥,這個上聯特有意思,很有學問。”陳再榮還沒有說對子,先來一通誇獎之詞,然後才進入正題:“世事洞明皆學問。哥,你說這對子好不好?”

“世事洞明皆學問”陳晚榮略一品味,雙手互擊,讚不絕口:“再榮,這對子豈止是好,是很好,妙得緊呀。出這對子的人一定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學問家。”

這話說到陳再榮心裡去了,他對這人的才學人品很是佩服,聲調都提高了許多:“可不是麼這位吳先生的人品、才學皆是一流,讓人歎服”

兩人並沒有對下聯,卻在稱道人,陳老實這個老農很是迷糊,眨巴着眼睛,一臉的不解:“晚榮,你們吹得這麼好,真有這麼好麼?”

陳王氏也不明白對子所蘊含的誨人之意,很是贊成陳老實的說話,靜聽不言。

陳晚榮還沒有說話,陳再榮就接過話頭解釋起來:“世事洞明皆學問,這話說得真好,實在是好爹,您想想,萬事萬物皆有其理,洞明其理,不正是一門大學問嗎?別的不說,就說我們的衣食住行,哪樣不是有學問?菜裡不加鹽,長期吃淡菜,會長白,這是不是學問?長時期不吃肉,不沾腥葷,四肢不勤,人就沒有力氣,這不也是學問嗎?”

這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事兒,陳老實早就知道,對他這說法不太贊同:“再榮,這事誰不曉得?這也是學問,你這不是白讀了?”

“爹,話不是那麼說。”陳再榮耐着性子給陳老實解釋,指着鍋裡翻滾的沸水:“爹,您瞧,這裡面有火鹼,以前您知道可以這麼造火鹼嗎?純鹼,石灰是很平常的東西,平常得我們都不注意了,哥正是用這兩樣我們瞧不上眼的東西造出了火鹼,賣了大錢。爹,您說這是不是學問呢?”

陳老實若有所悟,摸着額頭:“聽起來有些道理。”

“豈止是有些道理,是很有道理。”陳王氏明白過來了,接着陳再榮的話往下說:“老頭子,你想想晚榮這兩天的作爲,做火鹼、配鞣劑,不都是用最平常的東西麼?經過晚榮這麼一做,就能賣到大錢,你能想得到麼?”

陳再榮一口說出結論:“所以,世間萬物皆有其理,萬事萬物都有學問。學問不僅僅存在於聖賢裡,就是我們生活中也有學問,小到衣食住行,大到軍國大事,排兵佈陣,治國平天下,都有學問吶。吳先生這句‘世事洞明皆學明’聖人之言論也”

一個對子,陳再榮居然聯想到這麼多東西,還給他說得在情在理,讓人不得不服,陳晚榮於他靈活的頭腦、敏捷的才思、豐富的想象力讚賞不已。

“學問不僅僅在於聖賢裡”,這話說得真好,那些“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的讀人真該捫心自問了唐朝雖是以孔孟儒家學說爲尊,並沒有把聖賢之言當作至高無上的教條,這在中國古代實是了不起。陳晚榮心想尊重聖賢之言,而不盡信聖賢之言,這或許是唐朝讀人能夠創新的一個重要原因。

陳晚榮雖然和這位吳先生沒有見面,已經從他的對子裡見識到他的人品、才學,對這位吳先生的好感大增,很感興趣,問道:“這位吳先生姓甚名誰?”

“吳先生單名一個兢字,官拜右拾遺內供奉,有史才,修國史。”陳再榮給陳晚榮介紹吳兢:“吳先生和我們縣館黃先生是國子監同窗好友,到我們學館來探望黃先生,順道給我們出了這對子。吳先生說了,誰要是對出來,三月三上巳節踏青的吃穿住用他全包了。”

盛唐氣象千古流傳,陳晚榮於唐朝的事情知道得不少,於唐朝的名人知道得更多,魏徵、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李靖、徐茂公、尉遲恭、秦瓊、郭子儀、李光弼、李白、杜甫這些唐朝文人名相名將的故事耳熟能詳,就是不知道吳兢爲何許人,隱約記得好象聽人說起過,可於他的事蹟卻不清楚。

陳晚榮沒有讀過歷史鉅著《貞觀政要》,自然是不知道吳兢被譽爲史學界泰斗,他寫的《貞觀政要》影響深遠,曾經一度給日本奉爲教科。想不起吳兢是何許人,也就不去想了,笑道:“再榮,你能傾聽吳先生這樣的大學問家講學,是你的福氣。”

“可不是嘛。可他出的對子也太難了,我想了一天也對不出。”陳再榮很是懊喪。

陳晚榮略一沉思,道:“其實這也不難,世事是學問,人情何嘗不是呢?李清泉李老爺子爲人小氣,把人分爲三六九等,不同的人上不同的茶,這固然惹人笑話,但這何嘗不是豐富多彩的人情呢?”

陳再榮是他伶俐人,一得陳晚榮提醒,頓有所悟,轉着眼珠道:“世故人情,妙哥,你真行”

陳老實有點難以置信,問道:“再榮,你哥沒讀過,他說的話有道理,可你得自個琢磨。”對陳晚榮能對對子還是不太相信,這才婉轉提醒陳再榮。

“沒讀過又能怎樣?哥還不是對得很工整。”陳再榮先是讚揚陳晚榮,繼而沉思着說:“哥,學問要如何對呢?”

陳晚榮提醒他道:“象李清泉這樣的人,雖然小氣點,爲人詬病,但是他的所作所爲個性鮮明,多姿多彩,這就好一篇上佳文章,血肉豐滿。你明白麼?”

陳再榮轉着眼珠想了想,重重一下拍在大腿上,出啪的一聲響,興奮得提高了聲調:“哥,我想到了。世故對人情,學問可對文章,這下聯就是:人情練達即文章。哥,你說這樣對行麼?”

“妙妙妙千古妙對也”陳晚榮擊掌贊好。

陳老實夫婦萬萬想不到陳再榮竟然在陳晚榮的提點下對出一副如此絕妙的下聯,驚疑之極,眼睛瞪得老大,要不是起伏的胸口證明他們是活人的話,肯定會把他們當作兩尊表情豐富的雕像。

(按:西晉時期已經出了講究合律的對句,這應該是對子的起源。經過南北朝對子有了進一步的展,在唐朝文人之間已經逐漸開始流行了。真正把對子和春節聯繫在一起的是五代時期的後蜀主孟昶,他寫的對聯是“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應該是中國歷史上有史可查的第一副春聯。對子和詩有很大的關係,唐詩盛極一時,不會沒有文人對出對聯,對子起源於五代的說法值得商榷。)化工大唐 第一卷 初到大唐 第十七章 課外作業(中)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