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八股取仕,天下大害!
“那麼蘇師,爲何這對於君王來說,是好的呢?”
朱標再度發問。
既然對於讀書人來說,科舉只是對於自己有利之事,考過之後便可捨棄。
那科舉能被一代代推行到現在,必然與君王有利的。
只是這利,又在何處?
蘇璟淡淡道:“這就簡單了,科舉爲國家選拔了優秀的人才,君王治理國家不是更加的輕鬆了嗎?”
“同時,科舉也讓普通百姓有了階級躍遷的通道,對於朝廷的忠誠度會提升。”
“更重要的是,那些世家門閥的影響力會大大的削減,因爲他們再也無法通過舉薦的手段收攏民間的人才了,等於打掉了中間商人。”
“雖然君王本人是繼承製的,但沒有一個君王會希望自己的手底下官員也是子承父業的,君王想要的是優秀的有能力的臣子。”
“說到底,還是爲了皇權的穩固。”
蘇璟侃侃而談,這些都是前世歷史書上講爛的東西。
但對於朱標來說,卻是十分的新穎,或者說透徹。
科舉對於皇帝的好處,在蘇璟的三言兩語之中被描述的相當清楚。
能夠穩固皇權的東西,自然會被大力的推行了。
這科舉從誕生開始,便一直延續的理由,已然清晰的擺在了朱標的面前。
“那這與科學又有何關係,爲什麼阻礙了科學的傳播與發展?”
朱標有些疑惑道。
科舉的利弊他是聽明白了,但是和科學的關聯,他還是不太懂。
怎麼就不利於科學的傳播和發展了。
蘇璟看着朱標,想了想,猶豫片刻,還是說道:“這個麼,就不得不提起咱們的當今天子了。”
當今天子?
自己的父親?
怎麼又扯到了自己的父親了?
朱標整個人的臉色變化有點怪,但他還是剋制了,問道:“蘇師此言何意?”
蘇璟也沒當回事,剛纔他說之前就考慮了一下,要不要和朱標說的這麼直接。
怎麼說,談論的那是老朱。
但想了想,既然是教導自己的學生,還是教的清楚些爲好。
“牛懿,你應該知道,大明就快重開科舉了吧。”
蘇璟朝着朱標問道。
以朱標那深不可測的家世,這宮中的事情,應該是知道一些的。
蘇璟是這麼想的,所以便有了這樣的問法。
但這落在朱標的耳中,就有些震撼了。
因爲朱元璋的確有重開科舉的想法,但目前呢,還未公佈,只是在一些朝臣之間有談論。
畢竟,重開科舉,需要的準備工作還是不少的。
但現在,蘇璟身在溧水縣,又是如何得知的呢?
“蘇師,科舉確實很快要重開了,但蘇師又是從何得知的呢?”
朱標好奇的問道。
他一般不藏在心裡,有疑惑就問。
“這個麼。”
蘇璟笑道:“很簡單啊,結合一些現象和國家的法令,不就可以知道了。”
嗯?
國家法令?
朱標愣了一下,隨即問道:“還請蘇師詳言。”
這事,實在是讓朱標摸不着頭腦。
蘇璟淡淡道:“幾個月前,當今天子發佈詔令,在天下府、州、縣立學,各地學子數量明顯增加,這還不明顯嗎?”
府州縣立學,還是天子詔令,這不是要重開科舉是什麼?
蘇璟又補充道:“你還記得我造紙廠是什麼時候搞起來的嗎?”
造紙廠!
這麼一說,朱標一下就明白了過來。
原來蘇璟的一切,早有計劃。
府州縣立學,學子增多,那對於紙張的需求就會增多。
造紙廠的生意,那自然不會差了。
這商業活動,也是跟隨着國家政令在變化的。
此時,朱標看向蘇璟的眼神,那是無比的崇敬:
“蘇師智慧,學生領教。”
蘇璟擺擺手道:“這都是基本操作,我之前教你商業本領的時候,不就和伱說過麼,要明白社會需求,才能賺到錢。”
“社會的需求是什麼?國家政令的影響很大,平時多注意觀察思考,其實很簡單。”
這倒不是蘇璟在吹牛,前世投資的時候,蘇璟可是吃過虧的。
“學生受教。”
朱標點點頭,只覺得蘇璟厲害無比。
這樣的人,無論在什麼地方,恐怕都能做出一番成就。
“不說這些了,還是說科舉。”
蘇璟繼續道:“既然要重開科舉,那肯定要制定流程方法。”
“雖然還未真正頒佈,但以我來看,大致是會沿用元末的八股取仕制度吧。”
八股文!
這個真是在科舉制度中,一個毒瘤般的存在。
“蘇師,您這也是觀察思考出來的?”
朱標一臉駭然的看向蘇璟,只覺得這太恐怖了?
科舉的事情,從府州縣立學可以窺探出一二,倒是不難理解。
但蘇璟竟然連八股取仕的方法都提到,這就讓朱標震撼不已了。
因爲對於採用何種科舉辦法來取仕,朝中其實一直都是有爭論的。
朱標之前的老師又是大儒宋濂,自然也會有交流。
同時,他父親朱元璋同他也就討論,目前來看,的確是偏向於八股取仕這個方案的。
這事這麼細,蘇璟竟然也能一語中的,如何能叫朱標不驚訝。
“算是吧。”
蘇璟點點頭道:“因爲八股文有着其獨有的優勢,只要是正常的君主,大概都會選擇這個方案。”
“獨有的優勢?”
朱標愣了一下,當即想起了自己和宋濂曾經的交流,他說道:“蘇師所言的優勢,是不是指八股文用孔聖立言,有利於天下學子更好的體會孔聖學問之精義,八股格式統一,也便與考官評分,更顯公平。”
這不是朱標的話,而是宋濂在和朱標討論時說的內容。
在朱標看來,也算是有道理的。
然而。
蘇璟的回答只有兩個字:
“放屁!”
蘇璟完全沒有顧念自己此刻老師的身份,直接脫口而出罵出了一句髒話。
這整的朱標都有些不知所措,他完全搞不懂自己說了這麼一句,怎麼引起了蘇璟如此之大的反應。
“蘇師,學生哪裡說錯了嗎?”
朱標大着膽子問道。
蘇璟冷哼一聲道:“哪裡都錯了!八股文的優勢,在於天下消磨歲月於無用之地,墮壞志節於冥昧之中,長人虛驕,昏人神智,上不足以輔國家,下不足以資事畜。”
蘇璟說的那叫一個不客氣。
對於八股文,蘇璟雖然沒有作過,但他亦是痛恨的。
泱泱中華,因爲這八股文,扼殺了不少多少先人之思想。
若論思想之毒,八股文首當其衝!
蘇璟這毫不留情的言語,聽得朱標是如雷貫耳,不知所措。
八股取仕的優勢,竟然是這個嗎?
讓天下消磨消磨時間在無用之地,毀壞志向節操在昏暗不明之中,長人的驕傲自滿,迷惑人的神志,向上不能夠輔佐國家,向下不能夠給事牲畜。
這哪裡是優勢,簡直是在抨擊八股之害,還是巨大無比的禍害。
“蘇師,八股取仕,真有如此之危險嗎?”
朱標朝着蘇璟說道。
這和他之前瞭解到的可不太一樣,無論是他的老師宋濂,還是他的父親朱元璋,都沒有這麼說過。
“你以爲我在危言聳聽?”
蘇璟看向朱標反問道。
“學生不敢。”
朱標立刻道。
蘇璟的情緒平復了下來,說道:“就當我危言聳聽也行吧,反正這八股取仕的辦法,也改變不了。”
“畢竟,它的好處,是任何一個君王都無法拒絕的。”
朱標看着重新恢復平靜的蘇璟,說道:“蘇師,學生不明白,這八股取仕的優點,到底是什麼?”
剛纔蘇璟說了這一通,好像都是缺點。
蘇璟淡淡道:“我說的不都很明白了,長人虛驕,昏人神智,這正是君王想要的,自然也就是優點。”
朱標搖頭道:“蘇師,學生以爲蘇師此言無理,君王又怎麼會想要臣子虛驕,神志昏聵呢?”
身爲大明太子,此時的朱標已經將自己代入了君王的角色之中。
至少他不會希望自己的臣子這般。
蘇璟笑道:“君王爲什麼不想要,還記得我和你說過的焚書坑儒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吧,牛懿。”
“作爲君主,什麼事都比不過自己統治的穩固,在思想上也是一樣。”
“八股文要求作題形式,也要求作題思想,一切以孔孟之道爲核心闡述,根本不允許考生有自己的見解,這是不是一種思想上禁錮。”
“當所有讀書人都研究八股文,意味着他們要研究孔孟儒學,遵循天地君親師之思想,不正是君王想要的嗎?”
蘇璟的這一番闡述,讓朱標啞口無言。
焚書坑儒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看起來相反的兩件事,其實爲的是一個目的。
在思想上確定君權至上的地位。
按照現在八股文的思路,這的確是君王十分喜愛的。
蘇璟沒有管此刻有些呆滯的朱標,繼續說道:“科學知識之發展傳播,需要的是自由開放之思想。”
“科舉,尤其是八股取仕,其實是在扼殺科學。”
“畢竟,比起科學,統治更爲重要。”
比起科學,統治更爲重要。
這一句簡單的結語,讓朱標的內心震動。
“比起科學,統治更爲重要,比起科學,統治更爲重要”
朱標喃喃自語,不斷的重複着這句話。
科學還是統治?
朱標覺得自己又被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之中。
“好了,別想那麼多了。”
蘇璟拍了拍朱標的肩膀道:“這是現實,無法改變的現實,不要想太多了。”
封建帝制下,有這樣的發展,可以說是一種必然。
“不,蘇師,學生以爲,一定有解決的辦法的。”
朱標擡頭,看着蘇璟無比堅定的說道。
解決的辦法?
除非沒皇帝,直接過渡到下一個社會體制!
蘇璟內心感慨,但表面上還是勸道:“不要着魔了,牛懿,這件事,不是你可以解決的,至少目前的你,還不應該去思考這種問題。”
現在可是大明剛建國,朱元璋的個人權力頂峰。
在任何朝代,尤其這種建立初期的皇帝,就是絕對的統治者。
你現在和他說要進入下一個社會體制,天下不再姓朱?
這不是提着腦袋讓老朱砍麼。
也就是朱標是蘇璟十分喜愛的學生,這纔多嘴說了幾句。
不然的話,蘇璟連科舉八股取仕的缺點都不會和朱標多聊。
這些事,一來屬於大不敬,傳出去容易掉腦袋,二來僅憑一張嘴幾句話,也很難讓人信服。
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朱標一樣的信任蘇璟。
朱標依舊沉默,似乎還在思考着什麼。
“蘇師,這八股取仕,以孔孟之道爲核心,您說有錯,難道孔孟之道錯了嗎?”
朱標又問道。
剛纔蘇璟的話語太快,很多內容他都沒有細細的思考,現在想來,他發現了一些不對勁的地方。
“孔孟之道本身當然沒錯。”
蘇璟回答道:“但若是,只允許讀書人用孔孟之道來科舉,那就是錯了。”
“科學本身就是一項探究事物及其現象規律的科學,必然是前進的,發展的,進步的。”
“若是被限制在某個牢籠之中,決計沒有發展的可能性。”
“科舉之害也體現在這裡,一個國家有智慧有思想的讀書人,都去鑽研八股,爲了仕途窮盡心力,科學又哪來發展的基礎。”
聽着蘇璟的話語,朱標意識到,這科舉,尤其是八股取仕,危害的確很大。
那要不要向自己的父親建議取消八股文呢?
朱標一時間又有些遲疑了。
蘇璟已經將這科舉八股取仕的優缺點都說的很明白了。
如果自己站在父親朱元璋的位置來看,至少眼前,這八股取仕那是相當好的。
網羅了天下人才,同時也讓他們能盡力的爲君王,爲皇家,爲朝廷服務。
更讓天下讀書人,全部接受天地君親師的儒家思想,天大地大,君主最大。
這權力始終都握在朱家的手中,連思想上都是如此。
這無疑是一件對皇帝來說百利而無一害的事情。
所以,即便是自己真的向父親朱元璋提了這個建議,大概也是不會被採納的。
如此,科學之發展,必將胎死腹中。
生產力的發展,便成了無稽之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