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穎達的反駁,彷彿吹響了長孫黨反對李寬提出的科舉改革的號角。
很快的,立馬就有其他人跳出來表示反對。
不管是什麼朝代,總是有一些人是爲了反對而反對。
你不是我這個陣營裡頭的人,那麼不管你提出來的東西是好是壞,我都是要反對的。
這個屬性,到了明末東林黨黨爭的時候,發揮到了極致。
“楚王殿下,按照您的這個說法,難道那些賣身爲奴的人,也有資格參加科舉嗎?那朝廷的威嚴何在?”
“現在的科舉已經完成科研勝任爲朝廷輸送人才的任務,微臣覺得沒有什麼需要再改革的了。
哪怕是改革,也不是把什麼阿貓阿狗都往朝廷的大門口送。”
“科舉是爲朝廷選官的很重要途徑,如果過於放鬆科舉的門檻,那麼到時候肯定會有許多不懷好意的人混入其中,給我大唐百姓帶來巨大的損失。”
……
各種各樣的觀點紛紛被人給拋了出來。
當然,李寬自然也不是孤軍奮戰。
以許敬宗這個教育部長爲首的楚王黨,也站在那裡據理力爭。
“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只要能夠爲我大唐的發展提供助力,只要對我大唐的發展有好處。
這樣的人才,我們就有必要把他們納入其中。
只有朝廷把各種各樣的人才都納入到了管理之中,那麼民間各行各業就有可能都在朝廷的指揮下得到發展。
甚至誇張一點說,哪怕是有哪個地方有野心家想要鬧事,他們手中都沒有太多拿得出手的人才出來。”
“許部長,此言差矣!會站出來鬧事的人,大部分本身就不是什麼人才,要不然也不會選擇以卵擊石的方案來對抗朝廷。
如今朝廷的五門科舉,已經完全可以滿足需求,大家對科舉的滿意度也達到了全所未有的高度。
這個時候懟科舉制度進行大幅度的改革,很顯然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情。”
吏部尚書高士廉,今天算是長孫黨的代表人物了。
反倒是長孫無忌這個當事人,沒有怎麼說話。
“大唐如今每一天都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朝廷需要的人才也是多種多樣的。
舉個例子,像是那個明年就能開通的長安城到洛陽的鐵路,以前就從來沒有過的吧?
到時候朝廷如何去管理這些新的東西,如何去規劃這些新的東西,都是需要更多專業化的人才。
哪怕是一些大戶人家的僕人,如今識字率都已經大大的提升。
其中一些人才,也一樣可以給他們機會爲朝廷服務。
至於各個作坊的匠人,那就更加不應該給他們什麼限制了。”
許敬宗雖然沒有事前跟李寬做溝通,但是以他的聰明才智,自然知道今天要做什麼。
反正李寬跑出來了科舉改革的方案,他支持就是了。
誰站出來反對,他這個扛旗手就去反駁。
很快的,朝堂上就跟菜市場一樣,鬧哄哄的。
搞的李世民在御座上看的很是無語。
說實在的,他也不能完全理解李寬科舉改革背後的目的。
說是爲了個人謀利吧,似乎也不像。
你說收買人心吧,有這個嫌疑,但是似乎影響也不大。
畢竟,科舉制度改革到了現在,大部分的人都已經有資格參加了。
只不過你有資格歸有資格,有沒有能力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大唐,你要科舉中舉,一點也不比後世高考考上清華北大要容易。
不管是任何人,只要你沒有做什麼違反犯罪的事情,李寬覺得都是需要給他們機會讓他們能夠有資格去參與到考試當中。
“陛下,科舉改革,茲事體大,微臣建議等下次朝會的時候再具體商討,沒有必要在今天就立馬下定論。”
房玄齡作爲尚書左僕射,對於現在的亂局也是有點無語。
這鬧哄哄的場景,顯然不是他想看到的。
今天就是貞觀二十年最後一個朝會的日子,接下去就是休沐之日。
大家有許多時間可以去溝通看法。
等到貞觀二十一年的朝會上,再發表觀點吧。
指不定這個討論就不了了之了。
反正以前也不是沒有這種先例。
要是每一個大臣拋出來的提議,最終都能得到實施,那反倒不是一個好事。
房玄齡說的話還是很有號召力的,不管是長孫黨還是楚王黨,都是要賣他面子的。
很快的,朝會就結束了。
李寬臉上倒也沒有什麼失望的表情。
“寬兒,你今天好端端的突然拋出這麼一個東西出來,到底想要幹什麼?我都搞不懂到底要怎麼幫你?”
程咬金一點也不避嫌。
下朝之後直接就跟李寬走在了一起。
他們是翁婿,怎麼避嫌其實都是沒有什麼用處的。
哪怕是他們當着衆人的面大吵起來,也沒有卵用。
“如今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太子殿下、長孫無忌和我身上,楚王府的一舉一動都受到了許多人的關注。
我隔三差五就扔出幾個東西出來,轉移一下大家的注意力,免得大家都在糾結到底誰是陛下長子這個事情。”
李寬隨口說出了其中一個理由。
不過,很顯然,程咬金不認爲這是李寬的唯一目的。
“還有呢?你真的想要讓朝廷對科舉制度進行大幅度的改革嗎?禮部那幫人可未必會同意呢?
以孔穎達爲代表的那幫人就更加會反對了。”
別看程咬金只是一個武將,但是對於文臣們的心思,他也是一清二楚的。
“其實,我還有一個想法沒有拋出來,等到來年朝會的時候,再讓大家好好的討論一下。
今天只不過是先給大家熱熱身,讓大家知道科舉改革,那是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的。”
“什麼想法?”
“現在的科舉,考覈的都是文人士子,那麼那些武人呢?
大唐想要長治久安,文武並舉纔是正道啊。”
李寬這話一出口,程咬金立馬就眼前一亮。
很顯然,這個話題肯定就跟武人相關了。
一直以來,武將之間雖然比較團結,貞觀初年的武將也算是歷朝歷代當中能人輩出的。
不管是李靖還是李績,亦或是李孝恭和秦瓊,還是程咬金和尉遲恭,在歷史上都留下了鼎鼎大名。
但是武將在跟文人相鬥方面,往往都是處於下風的。
特別是伴隨着大唐的開國將領慢慢的老去,這個趨勢會變得更加明顯。
這種情況要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