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再謀冀州,潁川奇才迭出
“大哥,曲義雖然桀驁,但也是個重情義的。”
“而且他練的兵,皆是悍不畏死的驍勇之士,若能跟着去征討董卓,必能令西涼軍驚懼。”
自曲義軍營離開後,關羽難得的給了曲義一個極高的評價。
關羽善武,在研習鄭平贈送的兵書、接受盧植一對一的授業後,不論是練兵還是統兵都已經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
如今更是盛讚曲義的練兵手段,這讓劉備驚訝的同時也多了欣喜。
“有曲都尉加入,盧師的討董之行,就更穩妥了。”
劉備阻止不了盧植討董,也難以跟着盧植照應。
唯有替盧植尋得更多的精兵悍將,才能讓盧植有更多的勝算。
行軍打仗,不是說誰更有帥才誰就一定能贏的。
精兵悍將、錢糧保障、出兵大義、各路援兵,先比的是人力物力,其次纔是謀略。
自涿郡招募的千餘勇騎、公孫瓚處借來的五百精騎、陶謙處借來的三千丹陽兵、曲義的八百先登士、可能引兵前來的常山國趙雲及麾下精銳、以及協同盧植進兵的關羽和田豫。
這樣的陣容,已經是劉備當前能給盧植湊出來的最強陣容了。
雖然,這兵幾乎都不是青州本土兵、這糧也不是青州提供的糧,怎麼看都有空手套白狼的嫌疑,但能湊得幾千精兵悍將、十萬石糧草,那也是劉備的本事。
韓馥沒有拒絕劉備的提議,當即就同意讓曲義去跟着盧植討董。
畢竟又能得名聲、又不用煩惱如何安置曲義,這種一舉兩得的好事韓馥不會不答應。
鄴城外。
劉備和盧植策馬而行。
“西征之行,艱險萬分,還請盧師務必謹慎。”劉備情真意切。
若無盧植,劉備也難以被推舉成青州刺史。
盧植點頭:“玄德,西征之事,有老夫足矣,青州看似步入了正規,但依舊是內患嚴重,你也切勿大意了。”
鄭平則是跟關羽同行,囑咐道:“雲長,我雖然讓華子誠去出使長安表奏使君功勞,但董卓亂政,未必會將使君的表奏當回事。”
“這次你隨盧師去長安,除了要跟從盧師征討董卓外,最重要的一件事,是要讓使君有正式的詔命!”
關羽凜然:“先生要關某如何做?”
鄭平凝聲道:“打出聲勢,可讓董卓忌憚你而不得不採取柔和之策!”
“若西征順利,董卓必然會遣人來見雲長,許諾好處。”
“而云長要堅持的就兩個:第一、詔命使君爲青州牧!第二、讓宗正卿定宗族世譜、詔告使君漢室宗親之名。”
“唯有此二點,是必須要得到的!”
“其餘許諾,雲長可見機行事。”
關羽微微點頭,詢問道:“先生,若是董卓要求關某退兵,又該如何?”
鄭平冷笑一聲:“不論是詔命使君當青州牧,還是詔告使君漢室宗親之名,那都是天子的聖旨,跟董卓有什麼干係?”
“詔令之前,按兵不動,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詔令到手,謹遵軍令,爲將者當令行禁止、妄言者殺。”
關羽丹鳳眼微微一張,顯然有些吃驚鄭平的布計。
這是要誑董卓啊!
但一想到眼前這個青州別駕平日裡的作風性格,關羽很快就釋然了。
對董卓這樣的篡逆之輩,誑了也是除賊之舉。
交代了細節,盧植跟劉備的道別之語也結束了。
“玄德,就送到這裡吧!”盧植看着前方的三岔路口,心氣豪邁:“他日若能攻破長安,老夫再邀玄德入長安赴宴。”
劉備暗暗嘆氣,向盧植再次拱手一禮,眼神亦是堅定:“盧師此去,必定馬到功成!”
關羽也上前跟劉備作別:“大哥,愚弟不在時,伱在青州多保重!”
曲義、田豫也紛紛抱拳辭行。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不知何故,劉備腦海中忽然泛起了燕太子丹送荊軻時的畫面。
但很快,劉備將這個不吉利的畫面散去,只在馬上抱拳送盧植等人遠去,直到道口只有劉備和鄭平十餘騎。
“顯謀,盧師此去,我這心中始終不踏實。”劉備憂心忡忡。
鄭平輕笑一聲,看似不在意,但握着羽扇的右手卻微微有些僵硬:“使君勿憂,西涼軍雖然驍勇,但叔父麾下的精兵悍將也不少,即便不能克敵制勝,也能全身而退。”
於內心而言,鄭平並不看好盧植這次西征。
雖然盧植有多年的統兵經驗,麾下有關羽、曲義、田豫效命,又有丹陽兵及可能出現的常山兵相助,但終歸不是依靠青州的力量西征的。
孤軍西征,這其中的變數太大了!
袁紹雖然暫時同意了跟韓馥分治冀州,但鄭平不認爲袁紹真的會認真履行這個賭約。
分治冀州,只是因爲劉備的介入,韓馥和袁紹雙方有了個臺階。
袁紹即便表面答應,私下也不會心服的,冀州的奪權未必能拖延到一年後。
兗州的劉岱,同樣是個不穩定的因素。
複雜的局勢摻和在一起,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到盧植的西征。
“希望如此!”
劉備調轉馬頭,不再去想盧植西征的事。
這青州,還有一大堆的事等着劉備去處理。
正如盧植說的一樣,青州內患嚴重,不可有絲毫大意!
另一邊。
袁紹率衆抵達安平國就不再走了,直接在信都駐紮。
一路上,袁紹的眼神都很陰沉。
乘興而來,敗興而歸,便是袁紹此刻的心情。
許攸在一旁氣定神閒,逢紀卻是忐忑不安。
幾次獻策,都未能成就大功,這讓逢紀感到自己在袁紹眼中的地位岌岌可危。
咬了咬牙,逢紀硬着頭皮道:“這次是我謀劃不利,還請明公責罰。”
袁紹雙眸深邃,死死的盯着逢紀。
平心而論,袁紹對逢紀是很不滿意的。
畢竟大張旗鼓的去鄴城,最後不得不接受劉備的勸和。
雖然分治了冀州,可這不是袁紹想要的。
一年時間,變數太大了!
盧植西征董卓,也讓袁紹感到了一陣陣的危機。
表奏一個豫州刺史去豫州,目的就是爲了破壞袁術的討董計劃,避免袁術得到了勤王成功的名望。
袁紹很清楚!
這個時候,誰能勤王成功,誰就能取代董卓。
董卓的這個位置,是袁紹早就想要取代的,自然不容他人染指。
“元圖,可還有破局之策?”
袁紹注視逢紀許久,給了逢紀一個將功贖罪的機會。
逢紀見袁紹沒有問責,頓時大喜:“我還有一計,可令韓馥主動獻上另一半冀州,而青州的劉備也絕不會插手!”
袁紹眼神一動,揮了揮衣袖:“且細細道來!”
逢紀深深的吸了一口氣,然後瞥了一眼旁邊沒什麼反應的許攸,擡高了聲音:“明公要成大勢,若不能擁有整個冀州,是沒辦法立足的。”
“韓馥才能平庸,麾下有賢才而不能用,即便有一年之約,韓馥也不可能在治理冀州的水平上超過明公。”
“明公得冀州之勢,如那黃河之水、無人能阻,這一點,我相信冀州有見識的士民都很清楚。”
“只是礙於青州刺史劉備勸和,明公不得不妥協。”
“可若能利誘公孫瓚南下,約定同分冀州,韓馥得知後必然會驚懼。”
“同時,再遣能言善辯者向韓馥講述禍福,陳述利害。”
“公孫瓚跟劉備交情匪淺,劉備必然不肯再來勸和;而韓馥無膽鼠輩,若見公孫瓚南下,肯定也會誤以爲是劉備想要這半個冀州!”
“利誘計再配上離間計,數計連環,冀州唾手可得!”
袁紹的表情漸漸舒緩,開始斟酌逢紀的計策:“公孫瓚如何肯南下冀州?”
逢紀笑道:“公孫瓚跟劉虞素來不和,其根本原因依舊是利益衝突。”
“對於公孫瓚這樣的邊勇而言,是難以獲得治理一方的政績的,他只能依靠殺敵來建立功名。”
“然而,劉虞懷柔烏桓,讓公孫瓚不能出兵擊賊,等於是斷了公孫瓚立功升遷的機會。”
“公孫瓚又豈能不恨劉虞?”
“但劉虞聲名太大,即便是公孫瓚心有怨恨,也只能強忍怒氣,陽奉陰違來表示抗議。”
“按明公跟劉備的約定,由韓馥負責中山國、常山國、鉅鹿郡、趙國和魏郡,而這中山國、常山國乃至於魏郡都跟黑山賊毗鄰。”
“若公孫瓚接管了這五個郡國,戰事就不會斷,他殺敵立功的機會就不會少。”
“不用跟劉虞衝突,又能建功立業,公孫瓚豈會不動心?”
袁紹的笑容開始出現:“元圖此計甚妙啊!倘若韓馥死戰公孫瓚,我就可以坐山觀虎鬥,待其兩敗俱傷後,就能順理成章的討伐兩人。”
“若韓馥驚懼,必然會讓出冀州牧,我再以冀州牧身份驅逐公孫瓚,一舉兩得啊!”
逢紀見袁紹終於有了笑容,心中懸着的石頭也落下來了,語氣也多了三分自傲:“劉備自以爲得計,但卻不知,這公孫瓚同樣是個有野心的。”
“劉備能介入冀州事,我們也能引公孫瓚介入冀州事。”
但逢紀開心了,許攸卻是不開心了:“逢元圖竟然能想到這樣的妙計?”
引公孫瓚南下,許攸早就有了這樣的想法。
但許攸有心看逢紀出醜,因此一直藏着掖着不說。
本想着袁紹會懲處逢紀,然後向自己問策,結果沒想到袁紹給了逢紀將功贖罪的機會,而偏偏,逢紀還真想到了良策!
以一半冀州利誘公孫瓚,對於在幽州過得煎熬的公孫瓚而言,簡直如同天上掉功勞一般,想什麼來什麼!
黑山賊,那可是堪比烏桓的戰功啊!
“逢紀已經提出這計策,我若再說,未免有拾人牙慧的嫌疑。”
“可若不阻止,逢紀助本初得了冀州,以後地位就得在我之上了!”
“早該獻計的!”
許攸有些後悔了。
因爲一時的自大,讓逢紀搶了先,導致自己苦心準備的良策被搶先一步!
袁紹沒注意許攸的眼神變化,有些興奮地道:“元圖,這韓馥雖然無能,但韓馥麾下的賢才不少,若是一般人去陳述利害,未必能成功。”
“公孫瓚處也得去個人。”
“你可有舉薦的賢才?”
逢紀不假思索:“公孫瓚處,我親自去遊說,必然能成功;鄴城的從事審正南不受韓馥重用,我曾與之結交。待我去信一封,讓審正南在韓馥面前陳述利害,必然成功。”
袁紹大喜:“素聞審正南之名,恨不能與之一見。若審正南能助我成事,今後必會重用。”
見逢紀都將前後事安排妥當,許攸終於忍不住了:“本初,審正南不可用,若用必定壞事!”
逢紀眼神有些不愉:“子遠兄,你莫非是瞧不起審正南之能?”
許攸輕笑道:“元圖誤會了,我並非瞧不起審正南之能。只是我聽說審正南向來正直,多次忤逆韓馥,他的話韓馥怎麼可能聽?”
袁紹頓時遲疑:“元圖,子遠說得有道理,這事得謹慎。可還有其他賢才舉薦?”
逢紀頓時犯難。
除了審配,他還真不知道誰可以去遊說韓馥。
許攸暗暗鬆了一口氣,搶言道:“本初,我倒是能舉薦三位賢才俊傑,可以去遊說韓馥。”
袁紹頓時喜道:“子遠既然知道賢才,爲何不早早舉薦?”
許攸笑道:“但凡大才,都想來見本初的時候就立下功勞,若不給機會,他們也不願意來啊。”
袁紹點頭:“子遠你就別藏着掖着了,到底是何方俊傑?”
許攸指着潁川方向,微微斂容:“潁川富庶之地,董卓時常遣兵進犯。因此潁川的俊傑大部分都選擇了外出避難。”
“本初可聽聞故濟南相荀公之子荀諶荀友若、昔日潁川太守陰修部下計吏郭圖郭公則、以及潁川名仕辛評辛仲治?”
袁紹凜然:“此三人名聲,我自然是聽聞過的。莫非他們也來到了冀州?”
許攸笑道:“荀諶、郭圖和辛評,都是韓馥同鄉人,韓馥出任冀州牧後,就召郭圖和辛評去冀州共謀大事,荀諶則是跟郭圖和辛評同往。”
“不過三人並不看好韓馥,因此在韓馥麾下一直都很低調。”
“比起魏郡人審配,跟韓馥同鄉的荀諶三人去勸韓馥讓位,韓馥纔不會有戒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