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趙雲獻策,常山國的選擇
而另一邊。
駐紮在邯鄲城的公孫瓚,也終於覺察到不對勁了。
鄴城的“韓馥”一直在找各種理由拖延,但就是不肯讓出鄴城。
眼看軍糧即將耗盡,公孫瓚遣大將單經率輕騎南下鄴城。
但單經還未進入魏郡,就被一支兵馬給攔住了。
“顏良?你怎麼會在魏郡?”看着眼前橫刀立馬的驍將,單經忌憚不已。
顏良冷傲的提刀指向單經:“本將奉冀州牧之命,駐守此地,你是來求戰,還是來求和?”
“冀州牧?”單經頓覺不妙:“顏良,你什麼時候替韓馥賣命了?”
顏良冷哼:“韓馥?他配嗎?”
單經瞳孔緊縮,驚呼道:“難道伱口中的冀州牧不是韓馥?”
顏良早已得到命令,此刻也不怕被單經知道鄴城的變故,喝道:“本將只效忠袁使君一人,韓馥匹夫,早已將冀州讓給袁使君了!”
單經大怒:“說了由公孫將軍執掌魏郡,袁本初竟敢背棄盟約?”
顏良猙獰一笑:“什麼盟約?當初讓爾等入冀州,是公孫將軍說他要南下討董,故而借道冀州。”
“卻不曾想,公孫將軍竟然想要攻打鄴城?”
“韓馥有難,袁使君豈能不救?韓馥讓出冀州牧的條件就是擊潰爾等來犯之敵,何來的背棄盟約啊?”
單經氣得嘴脣都有些抖:“無恥!袁本初出身於四世三公汝南袁氏,豈能言而無信?”
顏良冷笑:“單經!你說袁使君言而無信,好歹拿出證據來。若是沒有證據就血口噴人,丟的可是公孫將軍的臉。”
“本將也不想跟你再廢話,倘若還不返回幽州,你們回去的糧草都不夠了吧?”
單經握緊了手中長槍。
如果能打得過,單經一定會一槍挑了眼前的顏良。
“顏良,你給我等着!”單經勒馬轉身,率隊向邯鄲城而去。
顏良則是眯了眯眼睛,招呼麾下騎卒回鄴城送信。
得知袁紹當了冀州牧,還要自己退兵回幽州,公孫瓚當即就炸毛了。
“狗賊袁本初,竟敢誆我!”公孫瓚怒目圓睜。
辛辛苦苦南下一趟,結果反而中了袁紹的詭計。
來時的美夢,如今跟泡影一般被戳破,還要被袁紹給嘲諷一陣,這氣公孫瓚可忍不了!
“傳本將軍令,立即出兵鄴城。”
“袁本初小兒,本將要讓你知道,誆騙的代價!”
公孫瓚揮舞馬槊,怒氣難遏。
“將軍且慢!”田楷急忙勸道:“袁紹早得了鄴城,卻又故意以‘韓馥’之名掩人耳目,就是想消耗我軍糧草。”
“鄴城城高水深,急切間難以攻下,倘若糧草耗盡,袁紹又從其餘城池調來兵馬圍堵,我等就回不去幽州了!”
“不如忍一時之氣,回幽州點齊兵馬再來複仇!”
嚴綱也勸道:“將軍,軍糧短缺,士氣不足,不可輕動啊!”
公孫範也急忙來勸:“兄長,謹防袁紹聯合劉虞,斷我等歸路啊!”
公孫瓚咬牙切齒。
雖然恨不得立即殺向鄴城,但諸將的勸說公孫瓚也不得不聽。
糧草不足,劉虞又在後方虎視眈眈。
萬一袁紹真的跟劉虞聯合斷了歸路,他這右北平太守就回不了幽州了。
“撤——兵——!”公孫瓚牙齒彷彿都要咬碎了。
得知公孫瓚撤兵,袁紹懸着的心終於安穩了。
“公則妙計退公孫啊!”袁紹不吝誇讚。
郭圖得意不已,有些飄飄然:“區區公孫瓚,我不過略施小計,就讓他滾回幽州。”
荀諶、辛評、辛毗等潁川派,同樣高興。
畢竟郭圖越受器重,他們這些以郭圖爲首的潁川派就越會受到袁紹青睞。
“小人得志!”逢紀暗暗唾罵一聲,出列進諫道:“明公,公孫瓚因軍糧耗盡而退,來日必定會再舉大軍。”
“公孫瓚有精銳步騎兩萬,但冀州兵甲不整,明公得儘快整肅三軍,方能抵擋公孫瓚兵馬南下。”
“魏郡郡吏審配,爲人忠烈慷慨,精通兵法,能統御三軍,明公可闢治中從事,並總幕府之責。”
郭圖嚇了一跳。
自入鄴城後,雖然衆人都有封賞,但別駕和治中這兩個位置一直都是空缺的。
畢竟當這別駕和治中,得有人舉薦,不能自薦說要當就能當。
逢紀原本也是想要這兩個位置的,這後來一琢磨,若是要搶這兩個位置,許攸郭圖等人估計都會反對。
於是逢紀改變了套路,直接舉薦局外人審配來擔任治中。
不僅要擔任治中,還要出任兼總幕府之責。
古代將軍外出征戰時,設立在帳幕內的府署就稱之爲幕府,幕府屬吏雖多居武職,然而軍政之事,無所不預議。
逢紀這是要借審配之手,開始爭權了。
但偏偏,逢紀的舉薦還沒人能反對。
不論是許攸還是郭圖,都不擅長統御三軍!
荀諶、辛評、辛毗等人,同樣是長於內政。
“小人猖狂!”
許攸和郭圖暗罵一聲,但沒有出言反對。
袁紹一聽這鄴城還有精通兵法善於統御三軍的,當即就高興了:“元圖既然識得賢才,爲何不早早舉薦?”
逢紀張口就是謊言:“正南因爲幼子患病,近日一直都在家中照顧幼子,我不忍叨擾,就沒有舉薦。”
“今日擔心公孫瓚再次南下,因此舉薦審正南,整肅三軍。”
袁紹撫掌大笑:“好!有審正南相助,何愁公孫瓚啊。”
郭圖和逢紀相繼獻策,許攸也按捺不住了:“兵法有云:攻心爲上,攻戰爲下。攸有一策,可保冀州無恙!”
袁紹微微眯着眼睛,心中頗有些得意:看來這麾下的賢才多了,子遠獻策也變得勤快了,嗯,就保持這樣的平衡,獻策要多多益善。
“子遠有何妙計,速速道來。”袁紹大笑道。
許攸依舊是一副眼高於頂的模樣:“公孫瓚此次退兵,一者是軍糧耗盡,二者是擔心大司馬會斷其歸路。”
“軍糧耗盡,公孫瓚可籌措軍糧再次進攻冀州;但大司馬處,公孫瓚卻是無計可施。”
“本初可遣使去涿郡,向大司馬俱告韓馥讓冀州牧一事,同時狀告公孫瓚假託討董進攻鄴城的罪名。”
“請大司馬秉公處理,約束公孫瓚,讓其不要再來冀州劫掠士民百姓了。”
“倘若公孫瓚執意要進攻冀州,那就請大司馬出兵斷其歸路,本初就可跟大司馬一起剿滅這恃武而驕的禍害了。”
袁紹遲疑:“大司馬不重兵事,未必能敵得過公孫瓚。”
許攸笑道:“本初別忘了,青州還有個劉備呢!劉備若幫公孫瓚,就是篡逆之輩,大司馬也會嚴詞譴責。”
“劉備若是幫大司馬,那就等於選擇了跟公孫瓚決裂。”
“基於青州的利益權衡,劉備只能選擇勸和!”
“如此一來,冀州就可以避免戰火,本初也能有足夠的時間安撫冀州諸郡國了。”
袁紹聞言大笑:“子遠妙計啊!我需要時間,而劉備同樣需要時間。估計他怎麼也想不到,公孫瓚會南下攻打冀州吧?”
許攸冷笑:“劉備選擇跟公孫瓚這樣的人爲友,是他人生中最大的錯誤。待公孫瓚和劉備互生嫌隙,攸還可以再暗中設法,讓公孫瓚驅兵青州。”
袁紹眼神一凜:“幽州跟青州並未接壤,如何能讓公孫瓚驅兵青州?”
許攸捋了捋短髯,傲然而笑:“此計還需要時機,待時機成熟,攸自有辦法讓公孫瓚的勢力跟青州接壤!”
“眼下公孫瓚已經退兵,本初可向趙國、常山國、中山國和鉅鹿郡傳檄,讓四個郡國的太守國相,速來鄴城覲見。”
袁紹點頭。
頓了頓,袁紹又問道:“子遠,我已經登門拜訪沮公三次了,但沮公一直避而不見,可有良策教我?”
見袁紹還在心心念念沮授,許攸有些無奈。
賢才那麼多,何必非得眷念上沮授啊。
逢紀見許攸面有難色,本着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逢紀獻策道:“明公可親率鄴城文武於沮授府門前延請,請沮授出任冀州別駕,主持冀州的春耕大事。”
“從早到晚,沮授不出,明公不走。”
“除非沮授不想在這鄴城待了,否則他也只能出仕。”
“即便沮授依舊不願出仕,明公求賢之名也必定響徹整個冀州!”
好傢伙!
不論是許攸還郭圖、荀諶等人,紛紛被逢紀的提議嚇了一跳。
逢紀這計策太毒了!
這是要將沮授架在火上烤啊。
不僅率文武延請,還要讓沮授主持春耕大事。
就差直接說:冀州的春耕大事被延誤,並非公孫瓚舉兵南下也不是袁紹奪權冀州,而是沮授的錯!
“這,會不會有些過了。”袁紹有些拉不下臉:“還是從長計議吧。”
逢紀暗暗一嘆,又獻策道:“那隻能派遣甲士,以護衛之名,監視沮授,明公再定期延請,樹立求賢若渴的美名。”
袁紹點頭。
只是這般,倒還能接受。
檄文很快傳到了常山國。
常山相孫瑾得到消息,連忙召趙雲、張逸、張瓚,以及客居此地的田豐商議。
“韓文節果然還是讓出了冀州啊!”田豐有些煩躁。
本以爲去鄴城提醒了沮授能扭轉下局勢,卻沒想到鄴城還是讓袁紹奪取了。
孫瑾嘆道:“如今袁紹正式成了冀州牧,常山國已經不知道該如何抉擇了。”
張逸、張瓚亦是面面相覷,頗爲無奈。
以前可以反對袁紹,是因爲袁紹只是個渤海太守。
大家都是同一個級別的,自然可以不用理會。
但現在,袁紹當了冀州牧,名義上是可以管轄常山國的。
趙雲凝聲道:“孫相,我們剛與張燕達成和平協議,本想驅兵去洛陽支援盧尚書討伐董卓。如今卻因袁紹詭計搶奪冀州而不得不留在常山國。”
“只想着爭權奪利而枉顧國家大義的人,雲決不會屈從!”
見趙雲已經表明了態度,張逸和張瓚也不願屈從。
孫瑾問道:“若不屈從袁紹,又該如何選擇?”
趙雲沉吟道:“青州劉使君,素有仁德信義,又愛護百姓。我認爲可以跟青州結盟,護常山國安危。”
自從上回見了劉備,趙雲這內心對劉備就一直有些念念不忘。
畢竟這世間,能一心爲了百姓的好官可不多。
而劉備又屬於其中的佼佼者!
一想到劉備負擔了青州五十萬饑民的吃住,趙雲就頗爲感慨。
因此在孫瑾遲疑常山國的選擇時,趙雲第一個想到了劉備。
孫瑾遲疑:“可青州畢竟距離太遠,若是袁紹舉兵來攻,常山國如何抵擋得了?更何況,青州未必會爲了常山國而得罪袁紹。”
張逸道:“常相勿憂,若要結盟青州,屬下願親往青州請恩師相助!看恩師之面,劉使君定能答應。”
常山掾張逸,北海高密人,不僅師從鄭玄,更娶了鄭玄的妹妹。
如今鄭玄是臨淄城官學的文學,而鄭平又是青州別駕,張逸尋思去青州尋鄭玄,應該能讓青州跟常山國結盟。
田豐卻是笑道:“既有這層關係,去青州結盟也未嘗不可。但我以爲,可再讓常山國依附大司馬。”
“有大司馬和青州牧兩人力保,量那袁紹,也不敢對常山國動兵!”
“除非袁紹能拿到天子詔令冊封的冀州牧,常山國就可以不用聽從袁紹的政令。”
“大司馬德高望重,常山國依附大司馬也不會落人口實。”
孫瑾心頭一鬆:“若能結盟青州的同時依附大司馬,那常山國就不用畏懼袁紹了。”
田豐忽然看向趙雲:“趙中尉可否願意跟我去一趟涿郡?”
趙雲一愣:“我?”
田豐點頭:“素聞趙中尉驍勇過人,又善於統兵,曾得了大司馬贈送千里駒玉獅子。若有趙中尉一同前往,讓常山國依附大司馬之事,才更有把握。”
孫瑾也道:“趙中尉,既然你也去不了洛陽了,不如隨元皓兄去趟涿郡吧,常山國的安危就託付給你了。”
趙雲連忙道:“常相言重了,我等皆是爲了常山國,何分彼此!”
張逸也道:“那我立即動身前往青州,正好也回去探望恩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