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五章 兵臨建鄴城!

游完赤壁,劉尋帶領大軍繼續往東邊走。經歷了芹春郡、廬江郡,接近了東吳的都城,建鄴城。

在芹春郡和廬江郡,由於吳軍再一次戰敗和步家被全體滅族的消息傳來,這裡雖然有各種士族,卻依然很痛快地投降了。畢竟,在被剝削、搶劫、跌落貴族和身死族滅之間,他們都還是不想死的。

在建鄴城的西面,有東吳都城的最後一個屏障,最後一個關卡,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採石!

採石,自古以來都是長江中下游的防禦重地,也叫做牛獨山,位於現在安徽馬鞍山市西南部,在長江東岸,有“寧蕪要塞”之稱。

吳國把最後的三萬水軍,兩萬陸軍放置在這裡。都城建業裡面,只剩下了御林軍。

但是,五萬大軍,卻不能給東吳朝廷帶來一點點的安全感。

因爲,之前陸抗的十五萬大軍,後來巴丘要塞的七萬大軍,竟然一點兒作用都沒有!如今的五萬大軍,以及以前所謂堅不可摧的採石要塞,又能起到什麼作用呢?

的確,凡間的要塞,對於劉尋來說,毫無意義。

五萬大軍,僅僅阻擋了一天的時間,就被漢軍突破。而且,除去死去的一部分將領和少部分士兵,其他的全都投降了!

大漢開運六年六月二十八日,劉尋帶領漢軍、降軍共八萬,兵臨建業城下!

偌大的吳國都城,竟然僅僅剩下一萬御林軍守衛,再無別的兵馬!

無數的人,百姓、士族、官員、皇族,包括守衛的御林軍,都心驚膽戰的看着城下的漢軍,彷彿他們看到的不是大軍,而是魔鬼。

事實上,漢軍沒有做什麼天怒人怨的事兒,僅僅是漢軍的功績太過嚇人而已,讓人懷疑這是不是正常人類能夠做到的。

這一次,依然是關雲走到前面,代替劉尋勸降。

關雲上前,吳國不敢怠慢。吳國的小皇帝孫灣、託孤大臣僕陽興和張布、太后全都站在了城牆上。

“大漢使者有話請講。”僕陽興嘴脣有些哆嗦,但還是盡力鎮定的說到。

關雲答道:“吳國的皇帝和朝廷聽好了。天下本來是大漢天下,自黃巾起義、董卓亂政以來,羣雄並起,紛爭已然數十年。無數宵小之輩、亂世草王趁機竊取神器。然,如今天地朗朗乾坤已現,大漢得天眷顧,即將一統天下,再握大統。特令吳國君臣,認清大勢,即刻投降,以免身死族滅!”

小皇帝孫灣和託孤大臣相顧無言。想了半響,僕陽興才道:“若我主投降,可以得到什麼待遇?是平民,還是公侯?”

關雲臉上露出奇怪的神色,道:“皇上說了,要是孫灣識趣,立刻投降,並且完全聽話,不僅還可以繼續身居高位,而且不是普通的公侯,而是王爺!甚至於自領一國,有君有臣,有江山百姓,世世代代,永爲王爵!”

吳國衆人聽了,臉上震驚。這國家都滅亡了,皇帝都投降了,還能當個有實權、有封國的諸侯王?這待遇未免也太好了吧?真的假的?

僕陽興當即道:“關雲,你說的這個待遇也太好了吧?我主不知真假。可能讓大漢天子親口承諾?”

劉尋就在後面,當即說道:“這些都是真的。只要孫灣和你們真心實意的投降,劃一塊地盤讓他當他的諸侯王,有何不可?”

孫灣等人聽了,大爲意動。想要當時答應下來,又覺得太過倉促,是不是有什麼沒想到的。於是就說:“這件事兒我們要考慮一下,大漢天子覺得怎麼樣?”

劉尋回答道:“可以。但是你們只有半天的考慮時間。明天,朕的大軍吃過早飯,如果你們還沒有做出決斷,那就不用做決斷了,朕親自去滅了你們,想來也沒有多難。”

孫灣和吳國臣子的臉上都出現了尷尬的神色,但是絲毫不敢有所違逆,道:“是,明天天亮前,我們一定商量好!”

於是劉尋命令大軍安營紮寨,埋鍋造飯,專心等待。

他並不擔心吳國玩什麼花招,沒有足夠的實力,什麼樣的招數都沒有用。吳國現在那一萬的御林軍,能幹什麼?就算是學劉尋當年逃離成都城,都做不到。

因爲劉尋,完全能追上去滅了他們!

建業城內,吳國皇宮正殿,大朝會正在舉行。不僅文武百官在列,就連個世家的家主,也都邀請過來了。

吳帝孫灣面色悲傷地坐在龍椅上。他知道,這個龍椅他很快就座不成了,就算是投降,就算是劉尋很信守承諾,那也得變成王椅。

僕陽興站在龍椅前,代替皇上道:“現在發生的事兒,各位的都清清楚楚了。大漢天子的條件,你們也都知道了。是投降還是不投降,都說說想法吧。不過,就大漢天子以往的舉動來看,向來優待俘虜,但是負隅頑抗的,卻都死的很慘!”

從僕陽興這句話中就可以看出來,他是比較傾向於投降的。只是吳國乃是一個大勢力,取得各方同意後,再投降,不僅更加順利,滅國的罪責也會平攤到大家身上,他不會擔着投降滅國的罪責了。

但是,沒有一個人說話。

大家不是傻子,大漢天子和漢軍的戰鬥力已經赤裸裸地威脅着他們,要把他們滅族了!而他們,完全沒有任何抵抗的實力。這種情況下,沒有誰還有別的心思,無論多麼的不願意,多麼的痛恨大漢的政策,也只能聽天由命了。

但是,投降滅國的罪責誰也不想承擔啊!別看現在吳國衆臣的境遇是一樣的,出頭的和不出頭的,大不一樣。

比如近代時期,中國的落後,封建王朝的腐敗,絕對不是李鴻章一個人的錯。可是,因爲他在不平等條約上簽字了,便變成了人人喊打的賣國賊。可是說句良心話,中國在近代時期那麼弱,是全體中國人的過錯,不該讓他一個人揹負罵名。

因此,大朝會上,雖然人數衆多,但卻靜悄悄一片,落針可聞,沒有一人說話。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