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算學裡的國運,滅國之策

第122章 算學裡的國運,滅國之策

“其實這個世界上的知識,大概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形而上學,先賢在主觀的情況下,對世界的本源所進行的猜測的學說!另外一種,是通過自然中的現象,去研究事物規律的學說!

如果用我們道士的修行方式來做譬喻,老子的《道德經》就是前者,我們的煉丹術就是後者……

前者爲道,後者爲術!

咱們把這套邏輯套進儒教之中,孔聖人留下的四書五經,就是他對這個世界,對治國之法理解的道

歷代皇帝尊崇孔聖人,所以踐行他的道,這我也不能說沒有毛病,

可是叔叔您有沒有發現,這選拔人才的方式中缺了點什麼?”

“術!”

張異想引導朱元璋和朱標理解的道理,其實就是這個。

等朱家父子回答,他點點頭:

“沒錯,咱們大明的上層,或者說華夏自古以來的上層,一直強調道的作用,卻輕視小術,卻不知道與術,就如同知與行,有人說先知後行,沒毛病,

有人說知行合一,也沒毛病!

真正有毛病的事情是隻知不行,從有科舉以來,大部分的時間對於人才的選拔,都是有道無術……”

“給您一本孫子兵法,您能領兵嗎?”

朱元璋搖搖頭。

張異又道:

“那有沒有一些書,能讓黃大哥明天就成爲您這樣的商人?”

朱元璋更是搖頭。

“所以就是了,因爲這些東西,四書五經裡沒有,道德經裡也沒有,孫子兵法裡也沒有,這些書是高屋建瓴,嘗試解釋某種領域本質的書,可能學以致用的人何其少?

一本孫子兵法對某些人來說,可能還不如詳細講解練兵,怎麼佈陣、怎麼行軍這類細枝末節的書籍更讓人受用!

科舉也是如此,

科舉不可能選出來的都是天才,更多人高中了,去地方上任職,也是從頭學起!

學得好的,自然可以成爲一方能吏,學得不好的,就成爲朝廷的蛀蟲!

這些成本,都需要朝廷承擔!

可如果朝廷在科舉考試之前,就把【術】的內容作爲考覈的必要標準,

那是不是可以讓有些只會讀死書的人,被科舉篩選出去,留來的人雖然不敢說完全都是可用之才,但至少爲朝廷減少了無形的成本!”

“可爲什麼是算學?”

朱元璋被張異勾起一絲興趣,急忙追問。

“因爲算學是【術】之源,我們不可能讓考生們什麼都懂,但卻可以用算學去賽選掉那些學習能力不行的人,

道理可以靠死記硬背,但算學不會騙人,它不會是真的不會……

想要學好算學,邏輯能力非常重要,一般讀死書的人,很難在算學這一關過去!

且將算學加入科舉有個好處,就是他屬於小道,不會涉及道爭。

那些士大夫們可能會爲了先知後行還是知行合一打成一團,許先生也可以因爲政見不同而對皇帝死諫,但大概率不會在算學的事情上糾纏……

以爲算學是術,不是道,

就沒有所謂的道爭,可它對選拔人才來說,我覺得比四書五經本身更爲合算!”

“算學,有那麼重要?”

這個領域確實不是朱家父子擅長的領域,所以張異的提議接受起來有些難。

張異搖搖頭,黃家父子是商人,已經算得上是生活中最接近數學的人了。

可是他們對將科舉納入算學這種舉動,都表示懷疑,可想而知數學在古代的沒落。

其實說沒落也算不上,華夏對算學的研究也不少,遠的不說,就是宋元兩朝,古人同樣有類似增乘開方、開四次方解法、開高階等差級數求和、提出弓形弧長近似公式、負係數方程。以及朱世傑討論的高次方程組的解法、高階等差數求和還有高次內插法等等成果。

但這些成果也許放在後世是不錯的成績,但在社會的主流上,它們並不太受重視,算學,也只是一些天才手中的玩具。

“咱們舉個例子,用算學給大明算算國運……”

國運二字,讓朱家父子一個激靈。

張異這小子平時藏着掖着,少有涉及太多國運的話題,今天他居然主動開口。

而卻算學測國運,這種方法聞所未聞,朱家父子早就忘了一開始來的目的,被張異的話題帶進去。

“先不算公主,當今陛下目前有七個兒子……除去太子朱標,剩下的六個孩子就是未來的王爺,以皇帝疼兒子的性子,皇子們封王之後,每個人咱們也不給多,一個人給兩萬石俸祿不過分吧?”

朱元璋點頭,事實上他心中的想法,他要給孩子們的數絕不止兩萬石糧食。

張異說道:

“也就是說,陛下以後不生孩子,就這六個親王,一年就要耗費十二萬石糧食,這不算多……

然後咱們再往下看,親王們是要生孩子的,咱們假設每個親王生五個孩子,那麼朱家第三代,就是三十個後代。

郡王,待遇肯定比親王少一點,咱們就算五千石,三十個郡王一年需要耗費朝廷稅收十五萬石糧食!”

朱元璋和朱標眉頭微鄒,張異算到這裡,其實還不算誇張,皇家宗室一年去二十七萬石糧食,對財政來說並不是太大的壓力。

可是張異繼續算下去,朱元璋越發坐立難安。

“假設郡王再生郡王,每個人也生五個孩子,那咱們大明朝第四代宗室,就有一百五十人了,如果每個人能拿三千石的歲入,加起來就是四十五萬石的支出……”

“第五代,宗室七百五十人,咱們按兩千石算,大概需要支出一百五十萬石……”

“第六代,宗室三千七百五十人,這我已經不知道怎麼算了,不過可以想的是,第七代宗室,已經高達一萬八千七百五十人……”

“別算了!”

朱元璋已經被張異列舉的一大竄素質搞得暈頭轉向,雖然他一時間也不明白張異的算法,可是聽到這個數字,他本難能感覺按照張異的說法,接下去要出大事!

雖然張異說的東西,不一定符合現實。

比如每個宗室不可能生下五個孩子,有些孩子也不太可能都長大……

但這背後的道理,卻讓皇帝冷汗涔涔,因爲張異只是以他六個孩子作爲基數去做這算學題,而他朱元璋一生,不可能只有六個孩子!

如果孩子的數目翻一倍,他老朱都不敢想朝廷哪來那麼多錢去支出宗室的費用。

要知道,以大明如今的稅收來看,朝廷一年歲入肯定不會超過兩千萬石。

這兩千萬兩,要應付軍費開始,官員俸祿、官府的運轉、還有賑災等各種開支,留下來的根本就沒多少……

老朱的臉色有點黑,所以他就算打了天下,其實想要讓朱家人過上他想象中的好日子,其實就是癡人說夢。

他純樸的,只屬於一個老農民的夢想破裂了,

他甚至還沒來得及給孩子們封王,張異就無情地打碎了他的幻想。

“看來黃叔叔也明白了算學的力量……”

張異停下繼續計算的手,微笑地看着老朱,老朱失魂落魄,朱標也好不到哪去。

他們以前哄着張異想要多知道一些事關大明的事,可是張異真給他們揭露,他們卻發現自己接受不來了。

而且張異揭露的方法,並不是虛無縹緲的預言,天書。

而只是做了一道簡單的算學題!

但很殘酷的是,用算學給大明算國運,比什麼虛無縹緲的天書更讓人扎心。

“也就是說,如果皇帝按照你假設的方式封宗室,就會成爲拖垮大明的基石?”

“這個不是如果……”

張異嘿嘿笑,老朱和朱標面面相覷。

不是如果,張異幾乎等於在說這就是未來會發生的事,朱標盯着朱元璋,只看朱元璋遠比別人更加激烈的反應,就明白他是怎麼想的。

“算學永遠不會騙人,這就是它是萬【術】之源的原因,一個官員代天子管理一方土地,每天都會遇到大量的需要計算的問題,更不要說戶部這種掌管天下錢糧的地方,主官的算學水平很大程度上能決定工作效率……

還有帝王本身,如果他有一定的算學基礎,下邊人做的賬目,也不容易瞞騙過他。

可是我華夏的選拔人才的方式,早就缺失了這重要的一塊。

誠然,許多人高中之後,爲一方父母官可以重新學習算學,勉強也能勝任類似戶部,工部之類部門的工作。

可歷朝歷代,能高中進士,舉人者,十幾歲稀有,二十歲常見,反而是三十歲以上的進士是主流……

這些人如果結婚早,可能沒過幾年都當爺爺了,能指望他們重新學習算學上有什麼進步?

這東西本來就應該是從孩童抓起的,

所以我說呀,如果讓我主張科舉如何改革,我一定將算學加進去!”

朱元璋低下頭,開始認真考慮這個問題,如果張異沒有那道測算國運的數學題,他對算學的認可肯定不會那麼高。

道與術,

在華夏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向來是擡高道,輕視術……

可是術法用得好,能做到的事情,甚至可以媲美仙神。

“你的眼睛會欺騙你,伱的耳朵會欺騙你,甚至你的親人,你的妻子會欺騙你,唯獨算學不會,因爲你不會就是不會……

這就是術與道的不同,道是聖賢對世界的認識,他們嘗試用他們的領悟去解釋世界的本質!於是孔聖人有了論語,佛陀於菩提樹下證道,傳下佛經,老子西出函關,留下道的五千言……

就算是後世,我家祖師以道德經悟道,傳下五斗米教、達摩祖師立了禪宗、而程朱爲挽救儒家的頹勢,理學橫空出世!

所謂道,是先賢們嘗試對世界本質的解釋,其實我們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

那就是他們解釋世界的道,是不是一定就是真理?”

張異試探性地拋出一個問題,朱元璋和朱標死死盯着他。

這小子說這話,又是什麼意思?

難道他想質疑那些先賢的道理?

這可是叛經離道!

“那術是什麼?”

朱元璋問。

(本章完)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