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一句話省卻百年努力
南北榜方案出來之後,老朱爲了促進北方振興,他做出一個一個歷史上沒有的神來之筆,那就是科舉移民!
凡有心功名的南方學子若是覺得皇帝侵犯自己的利益,可將戶籍遷徙北方!
開恩科之前遷徙者,以後可以適用北方戶籍。
這個決策,就是張異這種穿越者聽着,都覺得老朱十分牛逼。大明的士林之中,老朱的這個政策更是引起極大的討論。
攻擊老朱的大儒和學子不少,可是大家的身體還是很誠實的。
從南北榜方案出來,因科舉遷徙到北方的士子不少。
這還是因爲大都未定,當時人心惶惶的情況下遷徙的人口,等大明拿下大都之後,又有不少人決定遷徙北方。
如今已經過了八月,馬上就是九月。
北方已經快要入冬,所以這股風潮暫時還沒達到高峰期。
皇帝估摸着,明年開春,遷徙北方的商人、讀書人估計還有不少!
皇帝將這種現象叫做科舉北遷,北遷一事一直是他最爲得意的政績之一,但朱元璋其實也頭疼一個問題。
因爲張異說的寒冷期,其實北方失去經濟中心的地位是註定的。
農耕社會的經濟地位,往往是由最基礎的農業來決定的。
也就是說,北方的農耕其實一直成問題。
就說糧食產量來說,北方的主要作物是麥子,同樣是主糧。
小麥和水稻的產量差距太大了。
小麥的畝產撐死一石,大部分的田地連一石都沒有。
水稻的話,畝產正常情況下都是比小麥高的,同樣是最好的土地,哪怕就是張異號稱的如今還沒將地力發揮出來的眼前,1.7石的畝產,產量就將近小麥的兩倍。
這就意味着北方和南方就算情況相同,糧食產量都是南方的一半,更不用說北方如今的生產環境,更是不如。
大明目前的情況,是整個華夏許多州府別說給朝廷交稅,它們連養活自己都難。
地方難,朝廷也難。
所以就算農民起義,還是時有發生。
皇帝想過遷都北平之後,他也一直在算經濟賬。
遷都最難的問題,還是糧食的安全。
漕運必須開起來。
海運也不能落下!
可是就算加上這些,如果整個北方都需要南方輸血,那也太難了。
只是水稻北遷幾個字,就讓朱元璋如遭雷擊。
他趕緊追問:
“我沒聽清楚,你說水稻北遷,北方也可以種水稻?”
“是呀!”
張異理所當然的樣子,水稻至少在北方的一部分地方是可以種的,這個一部分,甚至包括了後世華夏糧倉之一的東北。
只是在大明以前,嚴格來說在康熙推廣北方水稻之前,
大家認爲北方不能種水稻這件事,是天經地義。
水稻性喜溼熱,這是常識,也是因爲這個【常識】,加上人口流動不算頻繁的原因,從沒有人想過這件事。
後來,萬曆年間,確實也有人提議將水稻種往北方,以緩解朝廷的壓力。
只是那時候,文官集團早就盤根錯節,勢力壯大,加上朝廷稅收的不合理,從官員到百姓,都反對此事,關於北方種水稻的事情被擱置下來
一直到了清朝,康熙這個喜歡農耕的皇帝出世,纔將這件事落成!
朱元璋一臉懵逼,所以事情就是這麼簡單?
不需要一些別的前置條件?
他再三反覆向張異確認,得到肯定答案之後,老朱的表情跟日了狗一般。
如果說需要很多前置條件,他大概可以理解推廣水稻之難。
可僅僅是因爲沒人去說,沒人去試,那他就覺得太冤了。
只是這個小小的改變,就可以將整個華夏北方的潛力發揮出來,這間接上也是能改變大明國運之事。
憑空多出將近四分之一的糧食產量,這是何等恐怖的數據。
如果加上張異說的各種種植的小方法和漚肥技術的改善,說不定還真能成事?
漚肥之類的技術先不說,光是水稻能種過去這件事,就夠皇帝興奮得睡不着了。
“如果你說的是真的,那我黃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北平買地,這件事,老子幹了!”
朱元璋手握拳頭,激動不已。
“要不是我張家的根基在南方,也我想去買一點……河北那地方被蒙古人當成牧場,都快殺空了……
雖然如今有點窮山惡水,但華北平原絕對有潛力可挖,比不上江南,可也絕對不差……
叔叔可以多買點!”
大明朝的都城肯定是要遷徙過去的,最多就是朱棣登基的時候。
老黃叔估計是享受不這些福利,可是黃家哥哥一定是能吃到好處的。
“對了叔叔,你福建如果有路子的話,去福建找占城稻作爲種植的主要品種,在雜交水稻出來之前,這玩意還是非常好的……”
福建?占城稻?
朱元璋默默記下,今年是洪武元年,福建是老朱去年年底纔打下來的,相比起經營多年的江南,福建對於老朱來說,也是新的領地。
也是因爲攻打福建,大明算總還留着一些水軍的底子。
這也是老朱敢給沐英湊出船隻的底氣之一。
只是福建新降,老朱對福建的瞭解並不算多。
他更不知道有一種叫占城稻的東西讓張異念念不忘。
張異給老朱解釋之後,老朱百般不是滋味。
因爲這東西並不是新物種,而是送兩宋時期就傳入華夏,卻沒有被推廣開來。
在張異口中,占城稻的流行,可算是華夏的一次農業革命。
但這種好東西,如果沒有張異提點,大概要百多年後纔會被推廣開來。
朱元璋深深明白馬皇后那句“以未來爲鑑”的意義,一句話能讓他省卻百年努力,這就是張異存在的意義。
占城稻,新技術和水稻北遷,就是張異敢說讓天下糧食翻倍的全部內容。
這些東西做起來不比去美洲,一點都不難。
美洲之行,生死未卜。
就算皇帝再有信心,也不敢說沐英他們能順利回來。
而占城稻之類的事,卻是可以實實在在改變國運的好事。
“也許我大明國祚,因伱一句話改變!”
朱元璋建議:
“我建議你給皇帝上書,此事乃是改變國運之大事,不應只有我們獨享……”
推廣的意義,經過種痘法之後,無論是皇帝和張異都不能忽視。
“回頭我把《農政全書》之類的東西寫出來,讓我爹再送一次祥瑞吧!叔叔你可要趕緊,這幾個月就是占城稻收割的日子了,你今年收不到稻種,明年播種就來不及了,我可是跟我手下佃戶吹了牛逼,小道會不會丟人,就靠叔叔你了!”
張異說的有趣,老朱也是樂哈哈。
原來自己去不來找他,他也會找到自己。
“行,保證不會讓你在佃戶面前丟人……”
老朱此時的心情不錯,張異這小子果然是他的福星。
如果水稻北遷這件事被證明是靠譜的,他遷都的顧慮又少了許多。
而且如果糧食能增長一倍,天下人口的恢復,也會快上一倍。
最多隻要十年,甚至七八年,朱元璋大概就能喘口氣了。
人口問題緩解,他就可以着手讓人修建張異口中說的京杭大運河,加上玄武軍出海,保證海運的安全。
遷都這件事也是水到渠成。
什麼叫做順風局,老朱感覺自從遇上這個臭小子,他除了受點氣,幾乎都在順風順水。
要是張異多給他來點驚喜,他也不介意被張異多黑幾次。
“一切向好呀!”
皇帝回望無垠的田野,心裡發出感慨。
張異無聲點頭,他雖然不算喜歡這個時代,但也知道,一切都會好起來。
而這好的變化,有一份他的努力。
這種背後默默改變世界的感覺真好!
“對了,剛纔我聽你說雜交水稻,是什麼意思?難道這種水稻比占城稻更好?”
“倒不一定更好,但雜交水稻可以提供更多的可能……”
張異想了一下說:
“叔叔見過騾子嗎?”
他做了一個非常形象的譬喻。
騾子?
若不是老朱見多識廣,一時間恐怕還真不知道這種物種。
騾子春秋時期就有,華夏千年歷史,這物種並不常見。
只是史書上,卻有詳細的關於騾子的記載,這是一種馬和驢子雜交出來的產物。
而且是一種比較珍貴的物種。
“知道,驢馬交配所產生的物種!”
老朱如今已經熟練掌握了這個新名詞,張異點頭,這黃叔叔還算是見多識廣。
騾子是馬和驢的雜種,由公驢和母馬所生的雜種爲馬騾,簡稱騾;由公馬和母驢所生的雜種爲驢騾,但民間都會稱呼爲騾子。
和後世氾濫不同,騾子在明朝之前都算是稀罕物,或者說有錢人家的玩物。
一直到大明之後,民間才發現騾子作爲牲口的價值,纔開始大量繁殖
所以黃和一個南方商人,能認識騾子就已經算是見多識廣了。
“騾子比起馬如何?”
“不如!”
“那比起驢呢?”
“有過之!”
“等等!”
朱元璋本來不知雜交水稻是什麼意思,可張異好好說起騾子,他似乎反應過來。
“所謂的雜交水稻,跟驢馬雜交一樣,也是……?”
“沒錯!”
張異很佩服老朱的反應,他笑着揭開答案:
“先說騾子,叔叔說騾子不如馬,是因爲它無法完成軍馬的戰爭價值,比驢好,是因爲他的體型氣力比驢子大1
馬是牲畜,但同時可以作爲軍馬,這是馬最大的價值所在!
可其實我要糾正叔叔一個觀念,其實作爲牲畜,騾子的有點比馬強,它的生命力和抗病力強,飼料利用率高,體質結實,肢蹄強健,富持久力,易於駕馭,使役年限可長達20~30年,役用價值比馬和驢都高!
當軍馬自然是不行的,當牲畜它可比馬厲害多了!
其實雜交水稻同理,你若說一定比原生水稻強,其實也談不上!強這個東西有很多概念,是好吃?還是產量高,是抗病?還是耐寒?
雜交水稻的好處就跟騾子一樣,它犧牲了某些原種的特點,去換取另外一種特性的提升,所以這很難說得上誰好誰壞!
舉個例子,如果我將一種稻穗大的品種跟一種耐寒的品種結合,誕生下來的品種稻穗雖然小一點,但可以種到更遠的北方,這對於北方來說,就是好品種!
因爲原來稻穗大的品種在北方也種不了!
再譬如,我用兩種早熟的稻種雜交出一種成熟更快的稻種,這對於北方來說是沒有意義的!
因爲北方苦寒,你怎麼快也只能種一季稻,可如果放到兩廣,瓊州,卻可以一年收兩季……”
張異說得輕描淡寫,但他所言的內容在老朱他們聽來跟神仙差不多。
要不是知道這小子能窺見未來,老朱說不定要將他奉爲真仙了。
張異說完,再看父子倆,才意識到雜交水稻對於他們來說很難理解。
畢竟第一個發現雜交水稻的人,還要追溯到三百年後的康熙。
康熙發現了雜交水稻,但也不是自己育種,而是以養蠱的形式養出來的。
真正的雜交水稻,還是現代之後才逐漸開始的。
“這東西很難嗎?”
張異聞言搖頭,雜交水稻的入門門檻說難很難,若不是難,袁爺爺的地位也不會如此高了。
但說容易,它也相對比較容易入手,只是培養出來的東西是什麼,具體怎麼樣,需要大量的時間去觀察和實驗。
張異能培養出什麼純屬運氣問題,就算培養出來了,雜交水稻不能留種也是個問題。
除非大明能出現專門的制種機構,以國家爲力量去推廣某個品種。
若不然,還不如康熙那種御稻呢。
“花有雌雄……”
張異給皇帝父子科普了一番關於雜交的知識,當聽說花有雌雄等類似理論,父子二人風中凌亂。
“雜交水稻從性價比來說,還是不如占城稻的,不過這並不是雜交水稻不行,而是大明不行!
有些東西註定是屬於高級生產力才能支持的東西,就像未來同樣是在這片土地上,咱們華夏有國,養活了十四億人!”
這個數字聽得老朱肉皮發麻,十四億人是什麼概念?
“我大明如今多少人?”
朱元璋回頭問朱標,朱標動了動嘴巴,卻答不上來!
“三四千到五六千萬左右……”
關於明初有多少人,估計老朱自己都不知道。
史料有記載的,大概也是洪武十四年那次人口普查,洪武十四年,人口大概有一千多萬戶,大概五千萬到八九千萬左右。
張異估摸着,給洪武初年打個對摺差不多!
“如果你說的美洲神物入華夏,能承載多少人口?
如果沒有,華夏大概能承載多少人口?”
朱元璋又問了一句,張異想起幹隆年間,說道:
“如果以五到十人爲一戶,取均值八人,華夏能承載的人口戶數大概在一千八百萬上下,如果有神物,大約可以翻倍,如果加上別的因素,五六千萬戶也差不多是極限了……”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當張異給出來的數據擺在面前,朱元璋徹底沉默了。
他對沐英他們美洲一行很是期待,而張異的數據也對得起老朱的期待。
如果“天下”能承載的人口增加,理論上也延續了一個封建王朝滅亡的時間,等於變相延續了國運。
五千萬戶這個數目,對得起老朱的期待。
可是張異描繪中那個能養活十四億人的王朝,又是什麼樣的存在。
“生產力呀……”
皇帝對於張異口中的生產力,產生了無限的渴望。
wωω★ ttκΛ n★ C〇
不用出海,只靠生產力的變化,就能將大明變成真正的天朝上國?
這纔是真正的強國!
“我看得差不多了,叔叔,咱們回去……”
從佃戶們口得到的數據,張異已經大致明白自己應該要做什麼?
他見老朱失魂落魄,拉了一下他的衣袖。
回過神來的老朱,點點頭,跟着張異往馬車方向走。
張異一身泥濘,跟朱元璋告了個罪,自顧跑一邊洗身子去了。
留下朱標父子的時候,朱元璋道:
“讓人在宮裡開一片田,找人潛伏在張異身邊!他做過的事,咱們跟着再做一遍!
朕要看看,這糧食的產量,是不是真能漲一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