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節

六月孫承宗視察山海關後,方震儒立刻就把黃石找來了,神色間甚是得意,稱呼上對遼東經略也更無尊重:“王在晉完了。”

孫承宗和王在晉大吵了七天七夜,仍然無法說服王在晉放棄堅守長城的看法,最後孫承宗問他,萬一山海關前各堡壘士兵潰逃怎麼辦,會不會被建奴追殺。王在晉自然回答可以在險要地段預設大寨,讓這些士兵可以有地方退守。

孫承宗當即痛罵王在晉:要是預設大寨收留潰兵,豈不是鼓勵士兵潰逃。然後拿着這事上書天啓,說王在晉完全不明事理,說話顛三倒四,絕對不可以委以重任,王在晉就此垮臺。

僅僅是黃石個人看法,孫承宗的說法有點強詞奪理的嫌疑,不過他現在不是王在晉一派,也記得孫承宗確實比王在晉有本事的多。黃石嘴上附和讚歎,心裡也微微有些不以爲然。

“方大人,修築寧遠已經成爲定局了嗎?”

“不錯,王在晉的計劃既然被孫閣部否決,那麼他這段時間就是在糜費國家錢財,輕則去南京,重則丟官。”這種包含黨爭在內的政治鬥爭,一旦失敗就是一敗如水,王在晉的仕途已經確定完蛋無疑,而去掉王在晉一派,剩下都是主張修築寧遠和覺華的。

前途盡毀的王在晉很快就被調去南京,孫承宗定策修築寧遠,袁崇煥被派去執行這個任務。遼西武人集團立刻清醒了過來,反映最迅速的就是祖大壽,本來堅持消極怠工的祖家組織人力,家丁、奴僕也盡數上陣,加班加點地搶修寧遠。

寧遠的築城計劃過去半年也沒有完成的十分之一,這次祖大壽只用半個月就趕上了進度,還超額完成了任務,這種任勞任怨、實心辦事的態度,讓他一舉贏得了袁崇煥的信任。

在這片皆大歡喜的局面中,黃石終於也拿到了他的獎勵,整整一萬石米豆,方震儒親自爲他去要來的。

方震儒還很夠朋友的多問了一句:“你還有什麼需要的?”

“末將還需要布匹、鎧甲、弓箭、生鐵……”黃石一口氣說了一大串,一言以蔽之,就是什麼都要。

“遼東這麼困苦,黃石你真的不再考慮了麼?”方震儒說話的時候一直用心觀察黃石的表情。

黃石只是微笑,他的戰略決心絕不會動搖,無論是利益還是艱苦都做不到。

“我一生閱人無數,但有的時候真是看不懂你,你的忠義……非常可貴。”方震儒覺得黃石的忠義強烈的幾乎不像是真實的一樣,或者說太真實以至像虛假的傳說一樣。方震儒本以爲自己很瞭解黃石了,但是這段時間接觸下來,竟然有了中陌生感和距離感,他不敢說一定能要到物資,畢竟方只是一個風紀官:“至於你要的東西……本官會盡力的。”

期間黃石還有幸被孫承宗召見了一次,高邦佐對黃石觸動很大,所以在參見孫承宗的時候,黃石終於還是說出了自己的通盤見解。

“你覺得修築覺華更好。”孫承宗驚訝地挑了一下眉毛,方震儒替他上的那封書中說他是支持防禦寧遠的。

“是,末將斗膽,敢言:築城於覺華島,造戰艦。然後奪取耀州,修築港口,然後奪取海州……”信奉制海權的黃石根本不想與後金在地面上爭鋒,他的通盤計劃就是沿着覺華、耀州、娘娘宮、復州、金州到旅順建立一系列環渤海的堅固據點,沒有海軍的後金既然不能切斷這些據點的糧草供應,那就只能強攻明軍的堅城,而拚消耗,明是無論如何也不會吃虧的。

“停,”孫承宗笑吟吟地打斷了黃石,“是閻大人教你說這些話的麼?”

“閻大人?末將不知道,請大人明示。”黃石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他不知道閻鳴泰是主張修築覺華的,孫承宗誤以爲他是爲這個計劃作說客的。

“你現在說的話,和你呈上來的條陳不符合啊,爲什麼?”

黃石只好解釋說,這是他這幾天新得出的看法,所以和之前的條陳有所不同。

“哈哈,黃石你嘴倒是滿嚴的嘛。”雖然覺得黃石沒說實話,孫承宗倒也不以爲忤,隨口又問了幾句,心想與其聽一個武夫轉達,還不如直接去和閻鳴泰商量。

明朝修築城池,或攻或守,從來都是文臣自行商議。大明朝廷可以仔細聆聽七品的監軍文臣的意見,並仔細權衡、反覆討論,但卻從來不會考慮武將發出的任何聲音。孫承宗雖然重視武將的看法,但也只是改善,而不是徹底顛覆根深蒂固的傳統思維。

至於黃石以海爲路的看法,孫承宗也只是笑着勉勵了一番,顯然是也不以爲然。大明臣子以海爲牆的看法已經有了幾百年的歷史。在此之前,中國歷史上並無爭奪海權的戰爭,所以明朝人並無經驗。如果孫承宗真的僅僅因爲黃石的一番話就制定朝廷規劃,那纔是無謀的莽撞之徒。

所以修築城池還是要腳踏實地,沿着陸面一步步延展糧道才能安心,這方面已經有很多血淚教訓,也有衆多的成功經驗可期。孤懸在敵境腹地,依靠海路修築城池在這個時代還是屬於歪門邪道。

“怪不得黃石你總是要回毛文龍哪裡去。”孫承宗也聽說過黃石的打算:“這個以海爲路是毛文龍的想法吧,果然只有在他手下你才能一展所長,哈哈。”

毛文龍還沒有想得這麼長遠,他的見識也含有以海爲壕溝的成份在內,頂多是有以海爲路這個思想的萌芽。黃石終於明白,每個時代人的思想,必然要建立在他們能看到的事實上,靠空口說白話打動歷史上的名臣是不可能的。孫承宗對黃石很和藹可親,但也就是到此爲止了。

廣寧之戰已經讓朝廷開始傾聽黃石的聲音,明的士大夫不是不肯傾聽的笨蛋,恰恰相反,他們足夠精明,所以在傾聽前一定要先看到實績。意識到自己問題所在後,黃石馬上提出要返回遼東長生島,孫承宗給了一番勉勵,他又趁機要走了些物資。

“大人真的不去拜見趙老先生了麼?”楊致遠的這份關切讓黃石也有些感動。

黃石決心用現身說法幫一百兩銀子打開心結:“有一個故事,講兩條魚在池塘乾涸了以後,互相用口中的水慰籍對方,同甘共苦就好像人間的夫妻,楊致遠你覺得這對魚怎樣?”

“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沒想到楊致遠這文盲也知道兩句成語。

“不錯,但是如果你是這兩條魚中的一條,你是願意和同伴一起在乾枯的地面上等死呢?還是願意雙雙活命,各自遨遊在江湖之中呢?”

“當然是後者,兩個人活總比兩個人死好。”楊致遠還是實在人,沒有啥小資情調。

黃石趁機引申了一下,他不可能爲個女人留在遼西,而女人也不一定喜歡去遼東吃苦,與其兩個人磕磕絆絆地扯在一起,還不如各自去尋找自己的快樂,他希望楊致遠能明白他更深一層的含義,就此斬斷糾纏在乖寶寶身上的情絲:

“正所謂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出發的時候黃石滿臉微笑,欣賞着裝得滿滿的船艙,這三條裝貨的大船也被他撈到手了,還帶走了十個工匠學徒:“滿載而歸!總算是不虛此行。”

“黃將軍已經回遼東了……確定無疑,很多人都看見黃將軍出海了。”一個年輕的女孩艱難地說出她剛打聽到的消息:“他不會來拜訪父親了。”

已經有些憔悴的小姐姐臉上露出令人心酸的失望,還有一些不相信,這麼多天的自我欺騙,終於無法再繼續下去了。

殺千刀的惡棍!小妹妹溫柔地抱住了傷心落淚的可憐人,嘴上卻說道:“黃將軍也是有苦衷啊,兒女情長,英雄氣短,他也怕耽誤了姐姐啊。”

(第二十節完)

(本章完)

外傳

《國史記,太祖實錄》

天啓二年,明將毛文龍遣太祖出鎮長生,同行兵不過百,民不過千。長生,遼海一荒島爾,畝不過三十萬,田桑俱無。

有聖君生,則良臣出,自古皆然。

太祖治軍演武,慢熊從龍佐益,求德制刑律衆,致遠掌庫,定遠練兵。法令細密,號令森然,長生軍遂興哉!

擢鮑博文,闢土勸農,兼以漁獵。柳清揚闢海路,商賈來往熙攘。縱橫阡陌,豐饒出產,長生遂成亂世樂土。

民衆扶老攜幼,源源往投長生,遼左豪傑仰慕,爭向軍前效力,更有泰西鄧肯,不遠涉洋億裡,一時羣賢畢至,真如川之歸海。

天啓六年八月,高皇后幸長生,觀而大奇:長生何多才乎?

太祖笑曰:不患無千里馬,而患無伯樂也。

後賀太祖:君之所思,可謂得也!

史氏敬曰:

太祖龍潛長生,羣臣附尾而達,雖屬天意,亦在人謀。太祖練兵長生,收攏才俊,實乃我朝得國之根本也。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