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4章 修錄漢書,正統之爭!

夜色如墨,緩緩傾瀉在長安城的上空,將這座古老的都城溫柔地包裹起來。

月光稀薄,星輝隱匿,整個城市彷彿沉入了夢鄉,只有偶爾傳來的更鼓聲和巡邏軍士堅實的腳步聲,打破了這份寧靜。

街道兩旁,燈籠稀疏,微弱的光芒在風中搖曳,像是遠古的燭火,講述着千年的故事。

在皇城的深處,椒房殿獨自綻放着璀璨的光芒。

宮殿的輪廓在夜色中顯得格外莊重,飛檐翹角,雕樑畫棟,每一磚一瓦都透露着皇家的威嚴與奢華。

殿內,燈火通明,燭光搖曳,將每一寸空間都照得溫暖而明亮,彷彿能驅散人心中的所有陰霾。

外堂之中,一場盛大的宴席已經準備就緒。

長桌鋪展,上面擺放着各式各樣的珍饈美味,金銀器皿在燭光下閃爍着耀眼的光澤,美酒佳釀散發出誘人的香氣,令人垂涎欲滴。

宮人們穿梭其間,有的忙着添酒佈菜,有的則小心翼翼地調整着燭火,確保宴會的氣氛始終溫馨而熱烈。

主位上,劉禪身着華麗的龍袍,端坐在那裡,神色莊重而又不失溫和。

他的目光掃過在場的每一個人,那是一種君臨天下的威嚴,卻又蘊含着對家人的深深關懷。

劉禪的嘴角掛着一抹淡淡的微笑,似乎在享受着這份難得的家庭團聚時光。

皇后張佩蘭坐在劉禪的右側,她身穿一襲金黃色的鳳袍,頭戴鳳冠,珠翠環繞,端莊典雅,氣質高貴。

她的面容溫婉,眼神中透露出母儀天下的慈愛與智慧。

張佩蘭輕輕地撫弄着手中的玉杯,偶爾擡頭與劉禪交換一個溫柔的眼神,那份默契與深情,無需言語便能感知。

昭儀關銀屏坐在皇后的下首,她身着淡紫色的宮裝,頭戴簡單的玉飾,雖不及皇后那般華麗,卻也別有一番清新脫俗之美。

關銀屏的眉宇間透露出一股英氣,那是她作爲武將之女的獨特氣質。

她不時地看向劉禪,眼中既有敬仰也有柔情。

婕妤祝融公主,身着異域風情的服飾,色彩斑斕,頭戴一頂鑲嵌着寶石的冠冕,顯得既神秘又迷人。

她是來自南蠻的公主,性格直率,熱情奔放,與中原的女子截然不同。

祝融公主的笑聲爽朗,不時地與周圍的嬪妃們開着玩笑,爲宴會增添了幾分活潑的氣氛。

容華甄宓,一身素雅的白色宮裝,宛如空谷幽蘭,清麗脫俗。

她的面容清秀,眼神中帶着一抹淡淡的憂鬱,卻又不失溫柔與堅韌。

甄宓靜靜地坐在那裡,偶爾低頭輕撫懷中的嬰孩,那份母愛的光輝,讓周圍的人都不由自主地爲之動容。

美人孫魯育,身着淡綠色的宮裝,頭戴簡單的花環,清新可人。

她的笑容甜美,性格溫婉,與周圍的人都能相處融洽。

孫魯育的身邊坐着小女孩,那是她的女兒,母女倆不時地低語,畫面溫馨而和諧。

除了這些高位的嬪妃,還有八子、七子、長使、少使等各級嬪妃,她們或端莊、或嫵媚、或清純,各自展現着不同的風采。

她們或帶着穿着錦服的少年少女,或抱着尚在襁褓的嬰孩,整個椒房殿因此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宴會上,宮人們不斷地端上各種美味佳餚,樂師們彈奏着悠揚的樂曲,歌聲、笑聲、談話聲交織在一起,很是熱鬧。

劉禪偶爾舉杯與衆人共飲,或是與身邊的嬪妃們輕聲交談,他的眼神中充滿了對家庭的珍視與對未來的期許。

在這歡樂的氛圍中,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皇后張佩蘭輕輕地拉着劉禪的手,輕聲說道:“陛下,今日能得此團聚,實乃上天恩賜。”

劉禪聞言,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緊緊握住皇后的手,深情地迴應道:“皇后所言極是,願我們的家庭和睦,國家昌盛,子孫後代都能幸福安康。”

隨着夜色的加深,宴會也漸漸進入了高潮。

宮人們端上了最後一道甜點,那是一道精美的蓮花酥,造型別致,香氣撲鼻。

衆人品嚐之後,都讚不絕口,紛紛向劉禪和皇后表示祝賀。

在歡聲笑語中,時間悄然流逝。

當最後一曲樂聲落下,宴會也漸漸接近尾聲。

劉禪站起身來,向衆人舉杯致意:“今日之宴,實乃朕心之所向。有你們在,朕今後皆要常常如此團聚,共享天倫之樂。”

衆人聞言,紛紛起身回禮。

許久之後。

宴席散去,椒房殿內恢復了片刻的寧靜。

在內殿,劉禪召見子嗣男丁。

劉禪緩緩站起身,目光溫和地望向殿門,那裡,他的子嗣們正逐一踏入,帶着孩童特有的純真與活力,爲這座宮殿再次注入了生機。

長子劉嗣,身着精緻的錦服,雖然只有三歲多,但舉止間已初見端倪,那份超越年齡的沉穩與眼中的靈動,讓人不禁多看了幾眼。

他小步走到劉禪面前,恭敬地行了個禮,那模樣彷彿是個小大人,讓人忍俊不禁。

劉禪伸出手,輕輕摸了摸劉嗣的頭,眼中滿是慈愛與期待:“嗣兒,你越來越有朕的風範了。”

緊接着,二子劉睿也走了進來,他與劉嗣年齡相仿,但身材卻更爲壯實,眉宇間透露出一股英氣,顯然是繼承了關羽的勇武基因。

劉睿活潑好動,一見到劉禪,便興奮地跑了過去,差點撞翻了旁邊的花瓶。

劉禪笑着抱起劉睿,感受到他身上的力量,心中暗自思量:這孩子,將來定是個武將之才。

三子劉昭、四子劉驤以及後續的子嗣們,或盤跚學步,或需乳母牽引,他們或好奇或羞澀地望着劉禪,眼中閃爍着對未知世界的好奇與嚮往。

劉禪一一將他們喚至身前,或抱或撫,每一個孩子都得到了他同等的關愛與注視。

望着這一羣活潑可愛的子嗣,劉禪的心中卻泛起了漣漪。

作爲帝王,子嗣衆多既是福也是禍。

如何教育他們,既能鍛鍊他們的能力,又不至於形成黨派,甚至引發兄弟鬩牆之禍,這是他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

清朝九子奪嫡的歷史教訓,他絕不允許在自己的子孫中重演。

翌日,晨曦初破,天邊泛起一抹溫柔的藍,椒房殿內,輕紗帷幔輕輕搖曳,彷彿連空氣都瀰漫着慵懶而曖昧的氣息。

劉禪緩緩地從溫暖的被褥中坐起,眼神中帶着幾分滿足後的疲憊,卻又難掩那份對昨夜歡愉的回味。

牀榻旁,皇后靜靜地躺着,她的面容在晨光中更顯嬌嫩,肌膚如同初綻的花瓣,泛着淡淡的光澤,那是連續兩夜恩愛澆灌後的結果。

她的嘴角掛着一抹淺笑,似乎在夢中仍在回味着與劉禪的每一個親密瞬間。

儘管劉禪感到些許勞累,昨夜幾乎未得片刻休息,但看到皇后如此容光煥發,心中那份不滿也便煙消雲散了。

皇后平日裡在人前總是溫婉賢淑,體貼入微,是衆人眼中母儀天下的典範。

然而,在這私密的椒房殿內,她卻如同換了一個人,變得熱情如火,大膽奔放,這種極大的反差讓劉禪既感到驚喜又有些許的不適應,卻也在無形中增添了幾分難以言喻的刺激感。

他輕輕撫摸着皇后的髮絲,眼神中既有寵溺也有疑惑,彷彿在試圖探尋這雙重性格背後的秘密。

穿戴整齊後,劉禪緩緩走出椒房殿,腳步雖顯沉重,但眼神已恢復了往日的清明與堅定。

他穿過曲折的迴廊,步入宣室殿。

宣室殿內,羣臣已列隊等候,氣氛凝重而莊嚴。

劉禪踏上龍椅,目光掃視一週,最終落在了丞相諸葛亮的身上。

諸葛亮身着朝服,面容嚴峻,手持一卷密報,步伐穩健地走向御前,雙手呈上關於魏國的最新情報。

大內官黃皓接過奏報,遞到劉禪面前。

皇帝看了有一段時間之後。

尚書令法正緊隨其後,緩緩開口,聲音沉穩而有力:“陛下,魏國新君曹叡登基未久,朝局動盪不安,其雖欲掌權,然阻力重重。加之魏國近年來戰敗連連,四面受敵,雖鮮卑之患已暫時平息,但青州、豫州、司隸等地,戰事仍頻,國力大損。

不過,曹叡此人,能力尚屬上乘,他巧妙地將託孤重臣分派至邊疆,既穩定了邊疆局勢,又削弱了朝中異己的力量。

同時,他編撰漢書,明爲尊崇先賢,實則暗中調整官員職位,逐步鞏固了自己的權勢,使朝局漸漸被他所掌控。”

劉禪靜靜地聆聽着,雙手輕輕交迭於膝上,目光深邃。他的臉上沒有明顯的表情變化,但心中卻已波濤洶涌。

曹叡,還是有能力的。

但他的能力,是守成之能,如今這個局勢,他真能把握住?

不過

魏國的局勢變化對於大漢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如何把握,全憑一念之間。

這時,大殿內響起了一陣輕微的議論聲,羣臣們或低頭沉思,或交換眼神,各自在心中盤算着對策。

劉禪微微擡手,示意衆人安靜,他的聲音不高,卻清晰地傳遍整個大殿:“諸位愛卿,魏國之事,關乎我大漢安危,需從長計議。”

諸葛亮立於殿前,身着丞相朝服,衣袂隨風輕擺,他的面容雖無表情,但那雙深邃的眼眸中卻閃爍着智慧與決心的光芒。

他緩緩開口,聲音低沉而有力,彷彿每一個字都承載着沉甸甸的歷史與未來:“天下久戰,百姓疲敝,皆望聖王一統寰宇。陛下,當前局勢對魏國而言,已是越發不利,我等對待魏國的方式,亦需順應時勢,有所改變。”

劉禪聞言,微微愣了一下,他擡頭望向諸葛亮,眼神中既有疑惑也有期待。他輕聲問道:“丞相以爲,需要有何種改變?”

諸葛亮面無表情,但眼神卻異常堅定,他繼續說道:“啓稟陛下,臣的意思,便是要利用一切可用之力量,擊敗魏國。據臣下所知,魏國之中,心向大漢,意欲反魏投漢者,不在少數。

然而,陛下以往對待士族的態度,讓他們心生畏懼,不敢輕易投靠。若能打消這些人的疑慮,給予他們足夠的信任與尊重,或許伐魏之路會簡單許多。”

劉禪聽後,沉默片刻,他的手指輕輕敲打着扶手,似乎在思考着諸葛亮的建議。

他的眼神時而凝重,時而閃爍,內心充滿了矛盾與掙扎。

最終,他深吸一口氣,緩緩說道:“朕對士族並無苛待之心,只是有時政策所需,不得不爲之。這樣,魏國士族若願歸順大漢,他們原有的特權,在大漢同樣可以享受。

但,大漢自有其規矩,他們亦需遵守。大漢與魏國,本就不同,我們的官員體系,是由士族、講武堂以及各地學堂培養出的寒門子弟共同組成。”

對於士族,劉禪還是有警惕的。

但先讓步,也不是不可以。

待到時機成熟,再以科舉制逐步削弱世家勢力,此乃長遠之計。

如今,爲了一統天下,做些必要的妥協,也並非不可。

人,總是要善變的,強如毛主席,當年國家統一戰略之時,不也對常凱申投降所部做出了許多妥協?

日後再來清掃,亦是易事。

如今,早一日一統天下,百姓便能少吃一日的苦。

諸葛亮聽後,微微點頭,眼中閃過一絲讚許。

陛下年紀雖輕,但處理國事,看待問題的深度與角度,不比他差多少。

諸葛亮對着劉禪行了一禮,洪聲道:“陛下聖明,能如此深明大義,實乃大漢之福。臣定當竭盡全力,輔佐陛下,一統寰宇,讓百姓早日脫離戰亂之苦。”

說完,諸葛亮轉身走向案几,從袖中取出一卷密報,輕輕展開,指着上面的地圖與文字,向劉禪詳細解釋起魏國的局勢以及可能的戰略部署。劉禪聚精會神地聽着,不時點頭,偶爾提出幾個問題,諸葛亮則一一解答,兩人之間的配合默契無間。

隨着討論的深入,宣室殿內的氣氛逐漸變得熱烈起來。羣臣們或站或坐,圍攏在劉禪與諸葛亮周圍,各抒己見,共同商討伐魏大計。有的提出加強邊防,以防魏國突襲;有的建議聯合東吳,共同對抗魏國;還有的則主張發展經濟,增強國力,爲伐魏做好充分準備。

正當宣室殿內氣氛熱烈,羣臣紛紛爲伐魏大計獻計獻策之際,費禕緩步上前。

他身着一襲太僕官袍,衣角隨着他的動作輕輕搖曳,面容嚴肅而專注。

費禕微微躬身,向劉禪行禮後,沉聲說道:“陛下,臣有一事稟報。魏國近來着手編修《漢書》,意在彰顯其正統地位。我大漢,作爲漢室正統,豈能落後?臣建議,我大漢亦應着手編修《漢書》,以昭示天下,我漢室之正統,不容置疑。”

劉禪聞言,目光一閃,他深知編修史書對於鞏固政權的重要性。

他輕輕點了點頭,目光掃過在場的羣臣,見羣臣都沒有什麼意見。

於是,劉禪朗聲說道:“費禕之言,甚合朕意。編修《漢書》,以示我大漢正統,此乃千秋大業。朕決定,由丞相、尚書令、太傅、太僕共同主編,徵召全國史官,設立國史館,專門負責編撰《漢書》。”

宣室殿中的羣臣聞言,皆面露喜色,紛紛領命。

他們知道,編修史書不僅是一項好差事,更是展現自己才華、留名青史的大好機會。

一時間,羣臣們心中都涌起了一股難以言喻的激動與期待。

費禕見狀,心中暗自滿意。

編修《漢書》不僅能夠彰顯大漢正統,更能夠凝聚人心,增強國家的凝聚力。

編修《漢書》是一項艱鉅的任務,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但爲了正統之爭,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陛下,臣等定當竭盡全力,編撰出一部能夠流傳千古的《漢書》。”

被任命編修的大臣紛紛表態。

“諸位愛卿,編修《漢書》之事,關乎正統。朕希望你們能夠齊心協力,共同完成這項千秋大業。待史書編成之日,朕定當重重賞賜!”

羣臣們聞言,紛紛跪拜在地,齊聲應和:“臣等領命,定當竭盡全力,不負陛下厚望!”

天下一統。

方纔能夠發展經濟,發展科技。

要讓大漢的旗幟插滿四大洲五大洋。

任重而道遠啊~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