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第127章 如果萬一呢。

第127章 如果……萬一呢。

“大明現在正處在新一輪溫寒變的過渡期……”

“氣溫比之隋唐時期已經涼了許多……”

“隨着時間流逝,最多不過百年,將會徹底進入寒冷期。”

“漢朝時期的極端天氣就會頻頻出現……”

“陛下可以找人翻找一下史書,定然可以從蛛絲馬跡裡,看出這種變化。”

朱元璋的表情前所未有的凝重。

他自然不會如此輕易,就相信陳景恪的話。

可陳景恪一直以來的表現,也讓他不敢無視。

如果這一切都是真的……

那大明的運氣也不好啊。

陳景恪嚴肅的道:“但大明面臨的局勢,比漢朝還要惡劣無數倍。”

“我們的人口比漢朝時更多,負擔也就更大。”

“漢朝時期因爲王景的治理,黃河水患還沒有那麼嚴重。”

“所以,臣以爲有些事情,必須提前佈局。”

朱雄英也是一臉凝重,他已經徹底相信了陳景恪的話。

或者說,他壓根就沒有懷疑過是假的。

朱元璋久久不語,感情上他比較傾向於相信陳景恪的推理。

可理智告訴他,證據還不夠。

主要是週期太短了,很難說是週期變化,還是異常氣候。

陳景恪也知道自己的證據不足,但沒辦法啊,他總不能說自己是穿越者吧?

華夏曆史確實足夠長,可秦朝時期那幾場大變故,幾乎將先秦史書毀滅的七七八八。

他只能拿漢朝之後的史書記載當證據。

咦,不對,好像還有個東西可以作爲證據。

他連忙補充道:“陛下,還有一件事情,可以用來佐證溫寒變,且可以查到先秦時期的相關記錄。”

朱元璋問道:“哦,何事?”

陳景恪說道:“犀牛和大象……這兩種動物,喜歡生活在溫度高的地區……”

“陛下可以翻一下史書,漢朝時期中原地區,關於大象的記載就比較少。”

“這是因爲寒冷期,大象和犀牛南遷了。”

“隋唐時期溫暖期到來,大象和犀牛再次北上。”

“在關中乃至山東河南地區,都發現過野生的犀牛和大象。”

“宋朝關於大象犀牛的記載更多,淮水流域生活着大批的野生象羣和犀牛。”

“現在,犀牛和大象的活動區域,已經南遷到了荊襄一帶。”

“而且隨着氣候變冷,還會進一步南遷,最終退縮到雲南一帶。”

“陛下可以查找先秦的史料,看看哪個時期關於大象犀牛的記載很多,大概率就是溫暖期。”

“鮮有這兩種動物的記載,就說明是寒冷期……”

“如果我沒猜錯,這種突然變少和突然增多,間隔的時間應該在三百到五百年之間。”

雖然寒冷期到來,並不是所有大象和犀牛都能遷走。

但殘留的那些,用不了多久就會被殺光。

所以,寒冷期中原王朝對這兩種生物的記載,相對比少上許多。

朱元璋腦海裡頓時浮出一篇文章,《孟子·滕文公》:

周公相武王誅紂,伐奄三年討其君,驅飛廉於海隅而戮之,滅國者五十,驅虎、豹、犀、象而遠之,天下大悅。

這說明,當時中原地區生活有虎豹和犀牛大象的。

而且定然是數量很多,百姓飽受其害。

否則不會因爲驅趕,就‘天下大悅’。

如果陳景恪說的規律是真的,那通過大象和犀牛出現在史書裡的頻率,確實可以判斷溫寒變的真實性。

不過他並沒有說信還是不信,而是問道:

“還有嗎?”

陳景恪搖搖頭:“暫時只能想到這麼多,如果再發現別的證據,我會稟明陛下的。”

朱元璋點點頭,忽然說道:“你還是沒有解釋,爲何河套地區不能種樹。”

“就算溫寒變是真的,和那裡種樹又有什麼關係?”

陳景恪一想確實如此,他對小冰河氣候的介紹遠遠不足。

於是就拿起筆在地圖上畫了一條線,說道:

“溫暖期,氣候會整體變暖,降水線也會往西北方向移動……”

“大概就是在這裡……晉陝和河套的雨水會增多。”

“寒冷期,氣候整體變冷,北方尤其明顯……”

“而降水線也會向東南退縮,大概是在這裡……”

他又畫了一條虛線:

“臣並不知道具體的線在哪裡,這只是大致畫的,給陛下做個參考。”

朱元璋點點頭,沒有說什麼。

陳景恪繼續說道:“寒冷期,降水線向東南移動,晉陝和河套地區降雨減少。”

“天氣變冷本就不利於草木生長,加上雨水不足,就更難以存活了。”

朱雄英撓了撓頭,疑惑的道:“漢朝是寒冷期,爲何河套就水草豐美。”

“唐朝是溫暖期,開始荒漠化了呢?”

朱元璋心中讚許不已,果然不愧是咱的乖孫啊,就是聰明。

陳景恪也有點意外,這小夥子腦子很靈活啊。

“草木能保土保水……”

朱元璋和朱雄英都面露疑惑,保土他們知道,保水是什麼意思?

陳景恪頓了一下,解釋道:“打個比方,天上下了十份雨。”

“森林可以吸納七成的水,草原可以吸納五成……”

“到了乾旱時期,草木就可以依靠,事先儲備的水份存活下來。”

“漢朝時期,河套還是草原,晉陝還有大片的原始森林。”

“所以,即便當時是寒冷期,這兩地依然能保持不變。”

“而到了唐朝,因爲無節制的砍伐、墾荒、放牧。”

“晉陝和河套地區的草木大面積消失,導致土地裸露……”

“沒有了草木,天上下十份雨,有九份都流走了。”

“而且這些流走的水,還裹挾大量的泥沙。”

“剩下的一份水,太陽一曬也就沒了。”

“唐宋時期,即便土地荒漠化,河套依然是重要的產馬地和農墾區。”

“單純是因爲降雨量足夠,再加上還能從黃河引水灌溉。”

“可是到了寒冷期,降雨減少,土地荒漠化嚴重,又沒有儲水的能力……”

“基本上很難種植草木了。”

朱雄英恍然大悟,原來如此。

說白了,一切都是因爲人在破壞。

漢朝時期,河套地區人還比較少,草木沒有遭到破壞。

隋唐時期大量遷徙百姓過去,草木就被破壞了。

現在恰好趕上寒冷期,就很難種活草木了。

陳景恪等了一會兒,見他們沒有再提出疑問,才繼續說道:

“現在河套和晉陝地區,還有不少草場存在。”

“隨着氣候的逐年惡劣,當地百姓活不下去,必然會拼命壓榨這最後的綠色。”

“直到最後,整片大地都化爲荒漠。”

“到那個時候,要麼朝廷想辦法將他們遷出來,要麼他們活不下去……”

後面的話他沒說,但朱元璋卻明白是什麼意思。

活不下去的百姓就會造反。

前世歷史上,明朝晚期動亂最頻繁的區域,正是陝甘。

李自成就是陝地人。

不造反不行,氣候惡劣,連年天災,朝廷又無力賑災,還要徵收各種稅。 百姓除了造反,沒有別的路可走了。

朱元璋想的更多,河套可是最重要的養馬地之一。

還是抵抗草原侵襲的,橋頭堡和重要補給站。

如果這裡徹底荒蕪,將直接影響到大明的戰馬儲備。

還會讓大明的邊防,失去一個支撐點。

影響實在太大了。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溫寒變真的存在。

可作爲皇帝,他要做最壞的打算。

萬一是真的呢?

不敢賭,也不能賭。

如果溫寒變是真的,如果大明真的即將進入寒冷期,北方氣候……

咦,朱元璋心中一動,忽然想到一件事情。

寒冷期北方氣候反常,降水線也向東南移動,那南方呢?

南方受不受影響?

想到這裡,他連忙追問道:“你只說了北方,南方呢?”

“若寒冷期到來,南方會如何?”

陳景恪心道,你終於問出問題的精髓了,也省了我許多口水。

“南方也會受到影響,淮水都能結冰,長江沿岸也會受到影響。”

“但是比北方的情況要好很多。”

“越往南,氣候就越是溫暖甚至炎熱,受到寒冷期的影響也就越小。”

“到時候大明的糧食安全,就只能靠湖廣、江西和兩廣來確保了。”

朱元璋的表情愈發凝重。

靠這三個地方提供的糧食,能維持偌大的國家嗎?

答案毫無疑問,不行。

所以,朝廷必須要想別的辦法。

陳景恪刻意沒有提中南半島,以及南洋列島。

不是不想提,而是害怕這時候提了,會引起朱元璋的誤會。

以爲自己是想引導朝廷南征,故意僞造的溫寒變概念。

若真如此,就弄巧成拙了。

畢竟,他的鷹派形象已經深入人心,天天給朱雄英講開疆拓土的故事。

朱元璋懷疑他,也不奇怪。

不過他並不擔心這個問題。

宋朝時期,中南半島稻米一年三熟,這個事就已經傳入中原。

還引進了占城稻,和中國南方水稻進行雜交。

培育出了生長週期短,口感更好的水稻。

朱元璋可是能寫出皇明祖訓的人,他既然能列出那麼多不徵之國,定然是做過了解的。

對中南半島的情況肯定很清楚。

不用自己刻意去提醒,只要他相信了溫寒變存在。

早晚會將主意,打到中南半島上面。

就算他想不到,自己再找機會提醒也不遲。

反正以現在大明的情況,就算提了暫時也沒辦法南征,不耽誤這一時半會兒的。

還有個原因是,這事兒真不急。

大明至少還有幾十年時間做準備,南征的機會多的是。

現在,先留出時間,讓朱元璋去證實溫寒變的真實性。

接着,陳景恪又講了一些小冰河期的氣候特點。

着重強調了,這個時期的氣候是如何惡劣,生存是如何困難。

並且還拿東漢末年做類比。

從表情就能看得出,朱元璋內心非常沉重。

眼看講的差不多了,陳景恪就果斷結束了今天的講課。

朱元璋又問了好幾個問題,才終於起身離開。

在走之前,還警告兩人:“不要講此事告訴任何人。”

陳景恪自然不會亂說。

朱雄英也知道事情的嚴重性,也保證不會透露半個字出去。

——

回到自己的寢宮,朱元璋對孫福說道:

“將伺候太孫的那幾個人……嗯,全部送去鳳陽守皇陵吧。”

孫福連忙道:“是,奴婢這就去安排。”

朱元璋沒有再說什麼,他本來想將這幾個人全殺了滅口的。

但想想又覺得沒必要。

溫寒變之事,如果是假的,也就沒有保密的必要了。

如果是真的,早晚都要公開。

只有公開,朝廷才能名正言順的做準備。

只是在朝廷做好準備之前,暫時不宜公開罷了。

當然,殺了也沒關係,就是幾個奴僕而已。

只是亂殺人會讓周圍人不安,積累的恐懼多了,容易生變。

且這是伺候朱雄英的僕人,他也不想輕易見血,怕不吉利。

所以,才改口將這些人送到鳳陽守祖墳。

這對他來說,不過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隨口處理完,就轉而思考起今天陳景恪說的話。

首先黃河之事是證據確鑿的,是選擇陣痛,還是選擇長痛?

他個人是傾向於短痛的,可這麼大的事情,就算他是朱元璋,也不可能一言而決。

怎麼說服羣臣是個很大的問題。

就算說服了,怎麼改道也是個大問題。

至於溫寒變,這個問題眼下還不重要。

但也不能不管。

還是那句話,陳景恪一直以來的表現,讓他積累的足夠的信譽。

就算如此荒謬的推斷,朱元璋也不敢直接斷定就是假的。

如果是真的呢?萬一呢?

眼下就是最佳佈局的時機。

如果錯過了,那後面就只能硬抗。

想想漢末三國時的情況,他對大明熬過寒冷期不抱任何希望。

提前佈局,或許還有一些希望。

但問題就在於,萬一這個推斷不成立,溫寒變並不存在。

那他做的所有準備,都是勞民傷財。

所以還是要想辦法,來證實這個猜測。

腦子一團亂麻,如果標兒在就好了,還能和他商量一下。

要不叫他回來?

不成不成,朱元璋馬上就否決了這個想法。

溫寒變就算是真的,大明還有足夠的時間做準備。

眼下寶鈔最重要。

不過雖然朱標不在,他還是有一個人可做商量的。

那就是馬皇后。

想到自己的賢內助,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起身就往坤寧宮而去。

(本章完)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