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皇權不下縣?
朱元璋爲何如此關注,藍玉的子嗣問題呢。
照理說,勳貴沒有子嗣豈不是更好。
人死爵除,直接少了一個掣肘。
然而並非如此,勳貴的存在雖然會在一定程度上掣肘皇權,但也是皇權最有力的武器。
朱元璋對軍功集團,依然是以拉攏爲主的。
徐達的女兒嫁給了朱棣,常遇春就更不用說了。
李善長的長子李祺,是臨安公主的駙馬。
傅有德的長子娶了壽春公主,他的女兒嫁給了朱棡的兒子朱濟熺。
馮勝的一個女兒嫁給了周王朱橚,一個女兒嫁給了常茂。
梅思祖的侄子梅殷,是寧國公主的駙馬。
藍玉唯一的女兒,嫁給了蜀王朱椿。
諸王的正妃,基本都是勳貴之女。
勳貴之間也相互聯姻——很多都是朱元璋主持的賜婚。
可以說,朱元璋通過聯姻,將皇室與功勳集團牢牢的綁定在了一起。
既安撫了功勳集團,又確保了國家的穩固。
藍玉沒有兒子,這是個不穩定的因素.
在古人的觀念裡,沒有兒子就沒有未來。
任你家財萬貫,兩腿一伸都是人家的。
藍玉也因此沒少被人嘲笑。
你英勇善戰,戰功赫赫?
可你沒兒子啊。
當一個人沒有了未來,是很可怕的。
他做事情會更加的肆無忌憚。
藍玉越來越驕縱,和沒有兒子有很大的關係。
對於朱元璋來說,沒有兒子的藍玉,是難以掌控的不穩定因素。
如果藍玉有了兒子,以他對子嗣的重視程度,這個孩子將會是他最大的軟肋。
到時候朱元璋就可以通過這個孩子,隨意拿捏藍玉。
而有了未來的藍玉,也將更加有動力去拼搏。
爲大明創造更大的價值。
所以,朱元璋是希望他能有子嗣的。
老朱的這種想法和佈局,不可謂不實用。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
朱標沒了。
朱元璋所有的計劃,所有的佈局,都是圍繞朱標來做的。
朱標的死,可以說徹底打亂了他所有的計劃。
之前的種種佈局,反而成了隱患。
朱允炆威望不足,壓不住下面的人。
馮勝是周王的老丈人,藍玉是朱椿的岳父,傅有德和朱棡是親家……
很多藩王的岳父,都是軍中大將。
一旦局勢有變,想想都知道會是什麼後果。
不讓朱允炆當太孫,傳位給兒子呢?
給誰?
朱樉?拉倒吧,老朱又沒瘋。
朱棡?他確實有才,可性格太傲不適合當皇帝。
雖然經過朱標勸說有所收斂,但骨子裡的傲氣,不是那麼容易就能改的。
朱棣?確實還不錯,可朱樉和朱棡都不服他。
尤其是朱棡,估計秒秒鐘就能造反。
別的兒子?
別鬧了,除了他們仨,選誰這仨貨都會造反。
只有選朱標的兒子朱允炆,其他人才不會說什麼。
更何況,當時朱允炆表現的確實很優秀。
但朱允炆當太孫的壞處就是,之前通過聯姻建立的關係網,就成了隱患。
怎麼辦?
只能一個個清理掉。
優先清理和藩王有聯姻的大將。
反而是沒有聯姻關係,平時又比較低調的,保住了一命。
只是老朱又一次失算了。
他幫朱允炆創造了一個有利條件,可架不住這孫子不當人啊。
他用命告訴了世人,飛龍騎臉是怎麼輸的。
一番騷操作,將皇位送給了朱老四。
不過不管咋說吧,最後皇位還是他老朱家的。
就是可憐了那一幫子打天下的老臣。
但反過來說,其實朱元璋也是希望,能和大家善始善終的。
他也不願意背上,‘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的罵名。
這一點,從他特意安排的,錯綜複雜的姻親關係,就可以看出。
然而,萬事不由人。
朱標的死,不但打亂了他的計劃,也徹底將他推向了深淵。
但這一世,嫡長孫朱雄英沒死,馬皇后也還活着。
朱標……額,雖然身體出了點‘小’問題,但總體來說還是比較好的。
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可以放心大膽的佈局。
不用再擔心前世碰到的難題。
所以,他很希望藍玉能有子嗣,對此事也非常上心。
幾次叮囑陳景恪,一定要想辦法幫幫永昌侯。
“以藍玉對子嗣的重視,若他真能生出兒子,必視伱爲大恩人。”
陳景恪打趣的道:“他的大恩人應該是太孫纔對,畢竟太孫可是用國運龍氣,替他擋了天譴的。”
提起那一番操作,朱雄英也很是得意。
當時他並未多想,下意識就說出了那番話。
現在想想,確實是神來之筆。
看着得意洋洋的二人,朱元璋心中非常的欣慰。
才這麼大,就能聯手將藍玉這樣的悍將,耍的團團轉,大明後繼有人啊。
尤其是兩人的關係,更是讓他滿意。
這不禁讓他想起了徐達和常遇春。
徐達有帥才識進退,能明瞭自己的心意。
很多時候倆人只需要一個眼神,就能明白對方的意思。
這也是他最信任徐達的原因。
這種信任包含兩方面,一是忠心,二是能力。
相信他不會背叛自己,更相信他出手沒有辦不成的事情。
常遇春則是他最喜歡的部下。
胸懷大志,性情直爽,不改初心。
很多人功成名就之後,往往會變的比較惜身。
唯有常遇春,即便身居高位,依然每戰身先士卒衝鋒陷陣。
而且也同樣不爭不搶,很少惹事。
說起來,兩人相識的過程也算是一件趣事。
常遇春帶着老婆、小舅子藍玉來投,朱元璋一看這貨拖家帶口,就覺得他造反的態度不端正。
造反是將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的買賣,你應該將老婆和小舅子安排好再來。
現在一看就知道,是爲了混口飯吃纔來的。
再加上之前常遇春是當土匪的,就更看不上了。
這種人,俺老朱不要。
常遇春也不是一般人,你不要都不行,我非跟着你不可。 就死乞白賴的跟在朱元璋後面。
老朱也是第一次碰到這種狗皮膏藥。
攆又攆不走,說了也不聽,殺了又怕亂了人心。
那是真無奈。
沒多久朱元璋發動渡江戰役,在攻打採石磯的時候,被守備森嚴的元軍數次擊退。
這時常遇春駕駛一艘小船衝入敵陣,以一己之力站穩腳跟,爲後續大軍登陸創造了條件。
老朱將這一切都看在眼裡,頓時就知道自己看走眼了。
於是常遇春成功入夥。
而這一番誤會,反而讓兩人的關係增進更快。
只是可惜,物是人非啊。
常遇春早早就病逝了。
徐達不想參與朝爭,選擇外出帶兵。
本來李善長也算半個至交,也因爲胡惟庸一事,變得離心離德。
現在咱也是……
哦,不對,咱還有皇后,所以咱不是孤家寡人。
想起自己媳婦,朱元璋心裡就樂呵起來。
些許傷感,也瞬間消失。
再看看陳景恪和朱雄英,只希望你們能始終如一,善始善終。
不要學我們……
不過,確實有點想念天德了啊。
想到這裡,他心中一動想起一件事情,連忙問道:
“景恪,軍制改革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需要一位大將坐鎮京師才行,你覺得將天德調回來如何?”
“軍中將領都服他,且他本人又通政務,知道該怎麼配合朝廷改革。”
陳景恪心道,您老人家都這麼說了,我還能說啥。
更何況,這麼大的事情,您有必要問我一個小小的,太孫伴讀的意見嗎。
不過朱元璋考慮的也確實有道理,雖然理論上軍方更喜歡軍功爵制,但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這麼大的事情,還是穩妥着來比較好。
徐達作爲軍方第一人,有他坐鎮,可確保不會出問題。
“陛下英明,臣也以爲有魏國公在,可保萬無一失。”
“就是不知道,北平那邊的情況如何,他能不能脫開身。”
見他也支持,朱元璋非常的高興,說道:
“老四都跟着天德學習幾年了,就是頭豬,也該學會自己覓食了。”
“咱這就下旨,讓天德儘快回京。”
???
陳景恪和朱雄英面面相覷,老朱不對勁兒啊。
這麼說自己兒子的嗎?
這時,朱元璋又說道:“景恪,讓你猜對了,洛陽鄉下的那些士紳宗族,對我們安置軍戶之舉很是牴觸。”
“這才幾天,私下就已經發生了好幾次摩擦。”
陳景恪嘆道:“從唐朝開始,朝廷的勢力就很難深入縣以下區域了。”
“宋朝與其說是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不如說是皇權和地方宗族共治天下。”
“如果不是經歷了元末亂世,士紳宗族的勢力會比現在更大。”
朱元璋眉頭緊皺,他很不喜歡這種局面,但又沒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
朱雄英卻發現了這話裡的玄機,就問道:
“爲何是從唐朝開始的?唐朝之前朝廷能管理到縣以下嗎?”
朱元璋愣了一下,是啊,爲何會分成兩段?莫非唐朝之前不一樣?
陳景恪頷首道:“準確來說,是從貞觀時期,朝廷開始收縮在縣以下的權力。”
“等到唐中晚期,朝廷對縣以下的治理已經接近喪失。”
“到了宋朝建立,朝廷的勢力徹底退縮至縣一級。”
“縣之下,成了士紳宗族的天下。”
“雖說王安石採用了保甲法等制度,但也已經無力扭轉大局。”
朱元璋見他真的有研究,連忙問道:
“來,給咱仔細說說,到底是怎麼回事兒。”
“唐太宗也是一代明君,爲何要做出如此不理智之事?”
朱雄英心道,熟悉的環節來了,陳老師課堂開課了。
陳景恪先是思考了一會兒,梳理整條知識線,然後纔開口說道:
“咱們先說說唐朝之前,朝廷是如何管理縣以下百姓的。”
“其實很簡單,朝廷在鄉、亭一級設立了衙門,由中央任命官員擔任。”
“鄉嗇夫,就相當於是一鄉之長。十里爲亭,設一亭長。”
“權力來自於誰,就聽誰的話。”
“不論是鄉嗇夫還是亭長,皆有朝廷任命,拿的是朝廷俸祿,升遷也由朝廷決定。”
“所以他們自然是聽從朝廷命令的。”
“他們的存在,可以有效的分宗族之權。”
當然,還有配套措施。
就以秦漢魏晉爲例,鄉村幹部多的令人瞠目結舌。
鄉里的官吏包括鄉嗇夫、鄉佐、鄉三老、鄉幹、鄉司、遊徼、里正、里胥、裡尉、裡魁、裡治中、裡父老、裡祭酒、裡祭尊、里長史、社長、亭長、鼓史等。
還有鄰長、伍長這種村小組一級的幹部。
朱雄英聽的咋舌不已,這官吏也太多了吧。
朱元璋也聽的頭皮發麻:“竟然要養活如此多的官吏,百姓的日子有多苦,可想而知。”
陳景恪順着他的話說道:“唐太宗的想法一如陛下,他也認爲如此多的官吏太過臃腫,就下令裁員。”
“但可惜的是,他裁錯了對象。”
“像是裡魁、裡治中、裡父老、裡祭酒、裡祭尊等,確實沒有什麼存在的必要。”
“但鄉嗇夫替朝廷掌管一鄉的政務,遊徼和裡尉負責鄉的治安和防盜,是很有必要存在的。”
“而且他們也相當於是朝廷的手臂,替朝廷管理一方。”
“唐太宗把他們也一起裁掉了,只保留了里長等小吏。”
“可惜這些小吏並不是朝廷任命的,而是地方推舉出來的。”
“士紳宗族會推舉誰,可想而知。”
“所以,從那時開始,朝廷就逐漸失去了對縣以下的掌控。”
朱元璋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似乎得到了什麼啓發。
朱雄英則是滿臉遺憾的道:“沒想到,英明如唐太宗,也會犯下這樣的錯誤。”
陳景恪搖搖頭道:“也不能全怪他,當時管理人口的方法很細緻。”
“就算他裁撤了這麼多官吏,在大唐前百年,都沒有出現什麼問題。”
“大唐朝廷依然能有效管控鄉村,真正出現問題,還要等到唐朝中晚期。”
朱雄英驚訝的道:“爲何?難道他有別的方法,打擊士紳和宗族?”
朱元璋也重新傾聽起來,如果真有這樣的方法就好了。
陳景恪回道:“在宋朝之前,朝廷是嚴禁百姓以血緣、姓氏爲紐帶,大規模居住在一起的。”
“只有世家貴族,才能大規模聚居。”
“其目的,就是防止產生宗族勢力,削弱朝廷的統治。”
“在這一點上,不論是朝廷還是世家貴族,利益是一致的。”
“他們會人爲調整百姓的分佈,把人口多的家庭,打散安置在不同的村落。”
“一個村落百十戶人家,往往會有十幾二十個不同的姓氏組成。”
“在這種情況下,自然也就無法形成宗族勢力。”
“只是可惜,唐朝中晚期國家動盪,已經無力在執行這樣的政策。”
“百姓開始以血緣、姓氏爲單位,聚居在一起,慢慢形成了宗族勢力。”
朱雄英恍然大悟,接着又疑惑的問道:
“那士紳呢?他們在哪裡?”
《從精神病開始的漫威之旅》
作者:多若
書名就是簡介,漫威宇宙愛好者不可錯過。
嗯,作者是專注漫威同人的作者,水平有保障。
另:據作者自己說,這是他的親身經歷改編而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