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麻六甲海盜
很快就到了下班時間,大家紛紛離去。
陳景恪剛回住處,就見到朱雄英在給一個小丫頭講故事,說到興奮處還忍不住手舞足蹈。
小姑娘自然是徐妙錦,她手拿團扇坐在走廊護欄上,看着上躥下跳的太孫,眼睛眯成了月牙。
六七歲的小孩子,無所謂什麼情情愛愛。
她只知道這是她未來的丈夫,經常給她講故事帶她玩耍,她也很喜歡和他一起玩。
僅此而已。
陳景恪心下暗笑不已,老朱家某些方面的基因是真強大啊。
連疼媳婦都能遺傳。
沒有打擾他們,找來一個侍者,讓他等會兒轉告太孫,自己今晚回家休息。
然後就出宮了。
自從成婚之後,他依然有一半時間住在宮裡。
畢竟太孫伴讀,同吃同住同行是基本要求。
不過作爲已婚人士,要求就沒那麼嚴格了,另一半時間可以回家。
不過夫妻倆想見面倒也容易。
福清是公主,被馬皇后賜了隨意入宮的特權,想見面了隨時可以入宮。
回到家天色尚明,陳景恪在書房找到了福清,她正埋頭寫作。
悄悄走到她身後觀察,發現竟然在寫小說。
而且內容他還很熟悉,揭榜救父。
我去,這是要做啥。
福清也終於察覺到他回來,有些害羞的將紙蓋住,起身說道:
“郎君,你回來了怎麼也不說一聲。”
陳景恪笑道:“看到你在忙,就沒打擾。”
然後打趣道:“怎麼,你要爲我著書立傳嗎?”
福清淺笑道:“我倒是想呀,但伱將來的成就肯定超乎我的想象,編都不知道該如何編。”
“只能等你功成名就,再將你的成就一一寫下來。”
陳景恪大笑道:“那你可就有得等了……”
福清含情脈脈的看着他:“我有一輩子可以等呢。”
陳景恪心下一暖,抓住她的手說道:“是啊,咱們還有一輩子呢。”
夫妻倆卿卿我我了一會兒,福清才解釋道:
“民間根據你揭榜救父之事,演繹出了許多故事。”
“我準備將這些故事收集起來,修改不合理之處,彙集成冊。”
民間有關於陳駙馬的話本流傳,還演繹出許多不同的故事。
作爲妻子,她自然很高興,也很好奇。
就讓人收集這些故事。
然後就看到了許多讓她不滿意的地方。
其中最不滿意的,就是娶了公主做了駙馬之後的劇情。
有些版本公主就是個工具人,這還好說。
有些就過分了,將公主寫的很刁蠻,只會幫倒忙。
雖然最後經過主角一番管教洗心革面,可她依然很不喜歡。
必須要改了,公主慧眼識君,一眼就看中了主角。
然後夫妻琴瑟和鳴,一起懲奸除惡爲國爲民。
而且她還覺得,這些人的想象力太差了。
故事也都是什麼鬥貪官惡霸之類的,最多就是勸諫皇帝愛民如子。
別的就沒什麼建樹了。
和陳景恪的功勞比起來,簡直不值一提。
她準備親自編寫幾個故事,比如主角力推黃河改道,甚至不惜立下軍令狀。
最終改道成功,讓北方恢復生機。
這纔是真正的治世之才。
陳景恪早就知道這些故事,只能說說書先生立了大功。
還有些落魄秀才跟風湊熱鬧,演繹出了許多版本。
將這些故事梳理成書,他沒有這方面的想法。
實在是太忙了,連《本草綱目》的編寫他都基本擱置了,更別說是寫故事了。
福清想做他自然是支持的,反正閒着也是閒着。
甚至還給她出主意:“朝代不要用大明,前朝也不合適,就用中國。”
“雖然大家都知道中國就是大明,但多少還是要避諱一些的。”
“抓緊故事主線,非必要的情節儘量簡寫。”
“比如去隔壁鄰居家拜訪,一個看門的就沒必要寫。”
“但如果這個看門的在後面很重要,則可以多寫一寫。”
“再比如景物描寫,如果是爲了烘托氛圍,可以稍微寫一寫。”
“如果不是,依然要簡寫。”
“儘量用半白話文去寫,不要太過於文縐縐的……”
“最重要的就是,紙很貴,不要水字數……”
福清拿起筆,將他說的要點一一記了下來,然後崇拜的道:
“郎君也會寫小說嗎?”
陳景恪搖搖頭道:“我只懂得一些理論,沒有動手能力。”
福清自然不信,只以爲他是謙虛。
陳景恪也沒有爭辯,若有所思的道:“我倒是有一個想法,不若你將它寫出來如何?”
這就是夫妻合著了。
福清自然很開心,問道:“什麼樣的想法?”
陳景恪說道:“麻六甲海盜……”
福清很是疑惑:“海盜?一羣強盜有什麼可寫的?”
陳景恪解釋道:“朝廷即將開海,但大明是陸地國家,不少人對海洋存在偏見。”
“小說的流傳性很強,我想用這本小說,爲大明百姓介紹一下海洋。”
福清更是不解:“可以寫一篇遊記,寫海商也行呀,爲何要寫海盜?”
陳景恪心道,因爲前世我很喜歡傑克船長啊。
“只要寫的精彩,什麼樣的故事都可以,只是我恰好想到了海盜而已。”
果然,福清不再追問,想法這東西不受控制,想到什麼都不奇怪。
現在她開始好奇,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故事。
陳景恪就將傑克船長第一部的故事,改頭換面講了一下:
“事情發生在南宋末年,在朝廷的壓榨下,越來越多的百姓失去土地……”
“要麼淪爲奴僕,要麼死亡……還有些人選擇了出海……”
“有人出海經商,有人出海當海盜……”
陳景恪大致講了一下主要劇情,其中玄奇的設定,果然深深吸引到了福清。
波瀾壯闊的大海,與風浪作鬥爭,各種探險……
尤其黑珍珠號,和被詛咒生不如死的那羣海盜。
更是讓故事充滿了玄奇。
當然,男女主角的愛情故事,更加吸引她。
幼時的救命之恩,長大後重逢,一起經歷磨難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
但對於陳景恪來說,其中的一些設定更爲重要。 比如在書裡他提出了壞血病這個概念,並指出了原因以及預防方式。
有時候通過小說傳播,比搞科普效果更好。
當然,這個事情等真正開海的時候,他會讓人給所有出海人員講的。
還有指南針之類的小物件,以及一些海洋生存技巧,也在書裡寫了出來。
科技樹也略微點了一下,火炮上船。
風帆戰列艦登場,火炮對轟是少不了的。
還有新式火銃,擊發更加方便,威力更大射程更遠。
這裡算是略微劇透了一點未來,爲海軍發展指明方向。
媽祖自然也是少不了的,海洋女神護佑海洋平安。
不論海盜還是海商,還是水師官兵,亦或是生活在海邊的人,全都祭祀她。
那個給船長指南針的神秘女巫,是媽祖的廟祝。
虎鯨是海洋街溜子,被媽祖降服成爲護衛。
因此對人類友善,不會主動傷害人類。
海豚是虎鯨的遠房親戚,一併追隨媽祖,喜歡爲人類領航。
船長很多次遇到危險,都是靠着虎鯨和海豚才成功逃命。
這個故事他早就開始構思了,只是一直都沒時間寫。
後來政務繁忙,也就慢慢息了這個念頭。
既然福清想寫小說,就丟給她試試。
有自己提供的設定和創意,就不信寫不出來。
不出意外,福清對這個故事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由你口述,我執筆潤色,肯定能寫出最好的故事。”
陳景恪打趣道:“咱們夫妻合著此書,將來必是一段佳話。”
福清也是滿臉幸福,這正是她心中所想。
之後夫妻倆一起商量,完善這個故事。
——
朱棡大開殺戒的消息,很快就傳開了。
北方系的官吏無動於衷,甚至有些幸災樂禍。
南方系的官員則氣憤不已,不少人在朝堂彈劾此事。
然而,朱元璋直接將證據甩到他們臉上,並且撂下一句話:
“清查人口和土地事關國本,任何人膽敢阻撓,皆從重處罰。”
一句話就堵住了所有人的嘴,也讓羣臣心中發寒。
洪武大帝的屠刀有多狠,大家可記憶猶新。
胡惟庸案、趙瑁案、空印案,每一次都殺的血流成河。
殺起官吏和勳貴尚且毫無顧忌,更何況是一些普通百姓。
宗族勢力確實盤根錯節,可是在朝廷面前脆弱的像一張紙。
見朱元璋動真格的,沒有人敢再勸,很多人開始擔憂不要牽連到自己身上。
不論南北方的官吏,都連忙寫信告知家裡人,配合朝廷的清查工作,千萬不要瞞報漏報。
也有人不死心,意圖遊說皇后和太子。
只是這次他們連人都沒見到。
太子更是傳出話來,與其在這裡遊說,不如讓家裡人老實配合朝廷工作。
這下再傻的都明白,此事兩人是不會管了。
只能派人去勸家裡人配合。
陳景恪一直關注着此事,也不得不承認,改革確實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大中央。
在洪武朝改革很難,也很容易。
難就難在很難說服朱元璋,容易就容易在,一旦說服他,什麼樣的法案都能貫徹到底。
朱元璋爲何選朱棡負責此事,難道僅僅是因爲朱標身體不好嗎?
不全是。
除了朱標身體不好,還有兩個原因:
一來是不想讓朱標揹負罵名,二來有些事情他確實做不來。
朱棡性情殘暴,雖然經過朱標的勸說有所收斂,但也只是不再隨意辱人殺人。
如果有合理合法的機會,他心中的猛獸依然會釋放出來。
而現在,朱元璋就是要釋放那頭猛獸。
作爲藩王,替大哥揹負一點罵名那不是很正常嗎。
錦衣衛五千五百人,除了留下五百人供朱元璋使喚,其餘人全部歸朱棡節制。
而朱棡將其中三千人,放在了福建、湖廣、江西三省,其目的不言而喻。
得知此事的時候,陳景恪也只能嘆息一聲,然後保持了沉默。
他沒有辦法阻止,也不會阻止。
不打散這裡的宗族社會,任何改革都無法推行下去。
也不能完全否認宗族的優點。
在動亂年代,宗族結寨自保,確實起到了極大的正面作用。
有效的保護了百姓的生命安全,保存了民間力量。
甚至可以說,秦漢唐宋時期漢人遷徙到南方,能站穩腳跟同化當地少數族裔,他們起到了積極作用。
然而時移世易,現在他們成了社會進步的阻礙者。
過於團結的宗族勢力,阻止朝廷改革。
他們瞞報土地、隱藏人口,在私下施行另一套管理制度。
宗族管理者就是天,可以隨意用宗法處置下面的人。
說白了,即便大家是血親,依然有人是統治者,有人是被奴役者。
而且還是世世代代奴役,想逃都逃不掉。
因爲大多數人都沒有戶籍,宗法不允許給他們上戶口。
上了戶口就要繳納人頭稅,就要服徭役,就容易生出反叛之心。
沒有戶籍,一輩子都只能爲宗族服務。
所以,往往一家十幾口,可能戶籍上就只有三五個人。
兄弟七八個,在朝廷的戶籍名冊裡可能就是獨子。
多出來的這幾個,就是宗族的奴隸。
男人尚且如此,女人面臨的情況就更慘了。
明清時期的‘貞潔烈婦’,一大半都是宗族製造出來的。
而且宗族社會最容易藏污納垢。
不論在外地犯下何等滔天大罪,返回家鄉捐點錢修條路,就能獲得宗族的庇護。
爲了保護這些‘造福家鄉’的人,宗族敢於和律法抗衡。
這種事情直到二十世紀末都還普遍存在。
想要真正將攤丁入畝落到實處,就必須打散宗族社會,這樣才能讓新政策惠及每一個家庭。
朱棡就是那把刀。
很顯然,這把刀過於好用了。
等這個消息徹底傳開,其他地方的清查工作,突然變得順利了起來。
地方官吏積極配合,就連地方士紳也一個比一個積極主動。
一個較爲準確的數字,即將出現在大明君臣的桌案前。
但就在這時,朱元璋將陳景恪叫了過去,指着將近半尺高的一摞資料說道:
“日本的具體情報傳回來了,就在這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