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第223章 太孫長大了

在去兩廣之前,陳景恪先給朱棡聯繫了一下,詢問青蒿湯的效果。

在得知確實有用之後,就和朱雄英一起出發,前往兩廣。

目的地,廣西梧州府。

“兩廣分界廣信縣就在梧州府,在這裡和兩廣番蠻首領會面,更有意義。”

“主要是,此地自古以來就掌握在朝廷手裡,較爲安全,不用擔心有人起異心。”

陳景恪看着兩廣的地圖,做着講解。

朱雄英點點頭,對這個會面地點他沒有什麼意見,而是若有所思的道:

“有一條,我以爲當略微修改一下。”

陳景恪意外的道:“哦,哪一條?”

朱雄英說道:“免除丁稅……我以爲當直接告訴各部落,朝廷明年會推行攤丁入畝之法。”

陳景恪很是不解,但並未直接反對,而是問道:

“爲何?”

朱雄英正色道:“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番蠻願意臣服,是相信我的人品。”

“等明年朝廷行攤丁入畝之法,他們就會反應過來,所謂免丁稅不過是在欺騙他們。”

“雖然他們不敢真的反叛,但也會對我失去信任。”

“進而連累朝廷也失去信譽,不利於後續的教化和治理。”

陳景恪愣了一下,也陷入了沉思。

過了許久,才贊同的道:“不錯,你的想法才更符合王道思想。”

朱雄英搖搖頭,說道:“和王道不王道沒關係,若這個謊言能維持很久,說也就說了。”

“明知道維持不久,還要去說,非智者所爲也。”

允許土司自治,其實也是謊言,朝廷最終的目的是改土歸流。

但這個謊言二三十年內不會被拆穿。

等條件成熟,可以找各種理由推行改土歸流之法。

總之,有的是辦法能保住自己的信譽的。

可丁稅這個,實在沒辦法解釋。

這種後腳就會被拆穿的謊言,確實不是智者應該說的。

想到這裡,陳景恪內心不禁發出感慨,朱雄英真的長大了啊。

不再盲從於人,也不再是借用別人的智慧。

而是真正的開始獨立思考,並付諸行動。

想想他的年齡,才十三,還是虛歲。

這纔是真正的天才啊。

老朱家的血脈,確實有說法的。

要麼出人傑,要麼出奇葩,要麼就是人傑加奇葩。

“你的考慮很有道理,不過就這樣坦白,也同樣非智者所爲。”

“換個方法,或許事情會更好。”

朱雄英笑道:“我就知道你肯定有更好的辦法。”

陳景恪說道:“寫一封奏疏給陛下吧,內容就是攤丁入畝。”

“就說,伱在和蠻夷部落打交道的時候,發現很多人不願意歸順,就是因爲丁稅。”

“蠻夷是人,大明百姓也是人。”

“蠻夷苦丁稅,大明百姓也同樣苦丁稅……”

“你苦思冥想,想出了攤丁入畝之法……”

“奏請陛下推行此法,減輕萬民負擔……”

“等和番蠻部落首領會面的時候,你直接將奏疏給他們看。”

“既可以打消他們的顧慮,也能讓他們加尊重你。”

朱雄英眼睛一亮,也覺得這個主意很好。

不過很快他就反應過來,搖頭說道:

“不行,這是你的功勞,我豈能搶奪。”

陳景恪笑道:“我又不缺這點功勞,你就放心拿去吧。”

朱雄英堅決的道:“不行,這是原則問題。”

“今天我能拿你一份功勞,明天就能拿走更多,有些頭絕不能開。”

“這份奏疏還是你來上吧,效果也是一樣的。”

陳景恪非常欣慰,說道:“不一樣的,現在正是你樹立威信的時候,需要發出更多的聲音。”

“如果真覺得心有不安,將來就寫一份回憶錄,將此事公之於衆不就可以了。”

“到那時天下早已大定,大家知道真相也不會說什麼。”

“反而會認爲你光明磊落,我也能落一個好名聲。”

“這……”朱雄英也遲疑起來。

陳景恪直接說道:“別猶豫了,就這麼說定了,去寫奏疏吧。”

朱雄英鄭重的說道:“總有一天,我會將一切還給你的。”

陳景恪笑道:“好,我等着。”

之後朱雄英親筆寫了一封奏疏,八百里加急送往應天。

至於此時公佈攤丁入畝之事,是否會引起不利影響。

陳景恪是經過深思的,並不會。

經過大半年的清查,人口和土地數量,都已經查的差不多了。

現在是深挖階段,看看還有沒有漏網之魚。

寧願當黑戶也不願意入籍的百姓,大有人在。

原因就是丁稅和徭役。

現在將攤丁入畝的風聲放出去,反而會讓很多藏起來的百姓,主動站出來入籍。

至於百官會不會反對……

看看龍椅上坐着的是誰,反對之前先掂量一下,自家戶口本夠不夠厚。

大部分官吏不但不會反對,還會讚頌太孫仁慈。

因爲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這都是仁政。

當然,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此時大部分土地還掌握在朝廷和百姓手裡。

那種富者阡陌連田的局面,還沒有出現,推行攤丁入畝的阻力並不是很大。

若等到王朝中後期,土地大部分掌握在官僚大地主階級手裡。

再想搞攤丁入畝,就沒那麼容易了。

奏疏很快就送到了朱元璋手裡,一同送來的還有一封書信。

信裡解釋了這麼做的原因。

得知事情的前因後果,朱元璋非常高興,連聲稱讚:

咱的乖孫有王者之氣。

馬皇后在高興之餘,對陳景恪也提出了表揚。

第二天早朝,朱元璋將奏疏傳遞給文武百官查看。

羣臣無不感到震驚,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真是太孫想到的?

少數知道的真相的,雖然不知道具體發生了什麼,但也能想到是在給太孫造勢。

自然不敢將真相說出來。

朱元璋並沒有立即拍板,而是讓羣臣考慮此策是否可行。

同時還下令刊印邸報,通告全國討論此事。

聽到最後這句話,羣臣哪還不明白,所謂討論不過是走個過場。

皇帝這是已經決定施行攤丁入畝之法了。

否則不會通告全國的。

原本對此事還有一些不同意見的人,也很識趣的改變想法。

既然無法反對,那就一起讚頌吧。

而且此法確實是仁政,太孫能想到這種利國利民之法,不正說明他乃仁聖之君嗎。這一刻,文管集團更加認定,太孫就是他們需要的君主。

吹捧,狠狠的吹捧。

一定要將太孫的事蹟傳遍全國,讓他的儲君之位穩如泰山。

退朝後,攤丁入畝之事在極短的時間裡,就傳遍了整個應天城。

並以驚人的速度,向全國傳播。

這其中,固然有文官集團討好朱雄英的原因。

但最主要的,還是攤丁入畝本身。

就算是對朝廷要求再苛刻的人,都不得不承認。

這條政策受益最大的,就是窮苦百姓。

是一條前所未有的仁政善政。

由小見大,太孫果然是仁聖之君也。

不光是有仁善之心,還很聰明。

否則也不會想到攤丁入畝,這樣前所未有的良法。

天命太孫的含金量已經拉滿了。

正如陳景恪所預測的那般,隨着這個消息的傳播,越來越多藏匿的隱戶主動現身入籍。

這也導致,很多試圖瞞天過海,藏匿百姓的大戶暴露出來。

讓錦衣衛的屠刀下,又多了一些冤魂。

也讓更多的財富和土地,迴流到朝廷手裡。

這一次大清查,僅僅是抄沒的錢財,就超過了大明兩年的歲入。

對朝廷來說,這也算是個意外之喜。

也讓朱元璋更有動力去推動改革。

——

且說陳景恪這邊,等他們到達梧州府的時候,攤丁入畝之事已經先一步傳開。

百姓們聽說此事後,自然是欣喜若狂。

太孫在南方百姓心中的地位更加穩固,人還未到萬民傘就已經先送過來了。

各番蠻部落,不論是已經歸降的,還是未歸降的。

也都不得不承認一件事,太孫確實是個講信譽的仁慈之君。

有這樣的君主,身爲臣民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

於是更多還在猶豫的部落,選擇走出山林。

而兩廣的各部落,在聽說了攤丁入畝之事後,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

太孫值得信任,更值得追隨。

所以,這一次的談判出奇的順利。、

針對兩廣的複雜情況,朱雄英和陳景恪提出了更具體的政策。

除了之前有的,還加了幾條,諸如各部落不得相互用兵。

部落之間有了糾紛,若不能自己解決,就找當地衙門調解等等。

這其實就相當於是,爲後續朝廷插手部落事務,留下了一個口子。

本來他們兩個還以爲各部會拒絕,誰知道對方全盤接受這些條件,且沒有額外提出任何附加條款。

並且各部還承諾,若兩廣有人膽敢作亂,只需太孫一道手諭,各部就出兵協助朝廷平叛。

包括番蠻部落作亂,他們也會出手。

對此,朱雄英自然非常高興,當場賜予一樣自己的信物。

持有信物,他們可以隨時入京求見。

“如果地方官吏針對你們,或者你們有別的困難。”

“不要再如以前那般起兵,拿着信物去京師找我。”

“任何問題,我都會想辦法幫你們解決。”

“但是我也希望你們慎用此物,若不然我只能將其收回。”

各部也非常滿意,他們要的就是太孫的承諾,而不是朝廷的狗屁律法。

現在太孫表現出了誠意,他們自然也知道該怎麼做。

各部首領當場立下誓言,絕不濫用信物。

雙方達成一致意見後,番蠻部落的首領們爲了表示誠意。

反手就把之前勾結他們的,官僚士紳宗族全都出賣了。

其中宗族勢力十一家,官僚士紳多達百人。

拿到名單之後,朱雄英眼睛裡浮出一抹殺意,迅即就掩去。

並且做出一副無奈的樣子,說道:

“都是大明子民,何至於此啊。”

然後名單就出現在了朱棡手裡。

對此他並不意外,在來兩廣之前,他就派人先一步過來調查情況。

有宗族勢力勾結番蠻造反,他早就知道了。

只是不知道具體有哪些人,不好動手。

現在有了確切的名單,那還等什麼,抓。

一夜之間,兩廣上百名官吏被抓捕,十三家大宗族被圍剿。

當然,不可能把宗族所有人都殺了。

抓的都是骨幹人員,普通族人只是看管起來,隨後會打散安置。

在審理的過程中,有人交代了更多的問題。

比如,有宗族和倭寇勾結,裡應外合之事。

朱棡聽聞此事也是大吃一驚,他只是傲慢,並不是目中無人。

倭寇大多都是亡命之徒,戰鬥力是非常強的。

若真按那些人的的計劃,自己不知情闖入陷阱,事情還真的很危險。

感受到威脅的朱棡,變得更加危險,於是更多的人被牽連。

就連朱雄英都有些看不下去了,主動去找他談了談心,他纔有所收斂。

而這落在其他人眼裡,也更加坐實了太孫的仁善之名。

但朱雄英卻對這個大帽子嗤之以鼻:“什麼狗屁仁善,我只是不喜歡亂殺無辜罷了。”

陳景恪也只是笑了笑,一起生活這麼久,他太瞭解朱雄英的脾氣了。

朱家或許真的有那種心慈仁善之人,但絕不會是他。

正如他自己所說,他只是不喜歡隨便遷怒他人而已。

碰到該殺之人,他的手一點都不軟。

否則這份名單也不會那麼快,就出現在朱棡手裡。

不能對內遷怒,朱棡就將目光放在了倭寇身上。

因爲錦衣衛的動作太快,和倭寇勾結的人,沒來得及將消息傳出去。

當然,這其中和禁海也有很大的關係。

在嚴格的禁海令之下,即便是他們這些地頭蛇,想要出海也非常麻煩。

倉促之下,根本就沒有機會將消息傳出去。

也就是說,倭寇並不知道大明內部出現了什麼問題。

對朱棡這樣的軍事統帥來說,這些信息差足夠佈下一張天羅地網了。

於是,沒多久朱棡就大張旗鼓的,前往長樂縣。

停靠在澎湖列島的岡本日川,也得到了準確情報。

魚已經上鉤,可以開始行動了。

岡本日川非常興奮,但他是個謹慎的人,並沒有輕易出兵。

而是要求派人去長樂縣查看情況。

派來聯絡的信使一開始很爲難,知道他威脅要退兵,纔不得不答應下來。

一番有驚無險的實地考察,確認情報無誤。

岡本日川終於打消了心中的顧慮,約定三日後出兵。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