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烏鴉嘴

(準時更新,求訂閱~~~~)

李孝忠今年二十一歲,長得不似唐人。說起李孝忠來家世真是坎坷,他的祖父是原大唐安西軍的一名小軍官,恆羅斯之戰中被俘,幸運的是當兵之前做過造紙作坊的徒工,也算是手藝人,因此留住了一條性命,在黑衣大食做苦工,如果歷史學家考證起來,他爺爺說不定還是把造紙術傳往西方的第一人呢,只可惜恆羅斯之戰後沒幾年安史之亂就爆發了,安西軍的統帥高仙芝也死在戰爭之中,急劇衰落的大唐再也無力西征,李孝忠的爺爺就在被俘二十餘年後死去,死時根據他的要求,頭向東方。

李孝忠的爺爺在被俘十幾年後娶到了一個被大食貴族玩弄後拋棄的女奴隸,一個原昭武九國的女子,得到的命運就是生下的兄弟三人也只能繼續做奴隸,李孝忠的父親是老二,作爲陪嫁來到了大馬士革,多年的奴隸生涯使得他在行爲習慣上和大食人已經沒有了什麼區別,甚至父親教過的漢語也記得不多,名字也是近似於9527的終身代號,但是牢牢記住的是自己的故國在東方,家鄉在穿過一片大沙漠的地方,靠近一個繁華的大都市。這一切他也教給了李孝忠,李孝忠的母親也是不知從哪裡來的奴隸,當有一天,李孝忠因爲在奴隸堆裡因爲不似大食人的相貌,受到欺負而反擊打傷幾人後,主人就決定將他賣掉,在市場上,李孝忠心有靈犀地走到了一支路過的東方商隊的面前,或許是強壯的身體,或許是近似漢人的面孔打動了老闆,於是買下了只會說幾個漢語單字的李孝忠。

等李孝忠到達長安的時候,他已經能夠用簡單的漢語交流了。看到城門口告示的老闆就把李孝忠等幾人帶到內府的時候,李孝忠結結巴巴的說出了“安西軍”“高大帥”“紙”“長安”等詞語,由於李孝忠屬於混血兒,內府的官員不知道該怎麼給他定性,恰巧皇帝知道了此事,當即定奪,給他唐朝公民待遇。另外幾名奴隸,也照單全收,商隊老闆因此獲得了官府頒發的證書,將自己的身份提了一等上來。

所有奴隸裡,李孝忠來處最遠,李誦沒想到真會有來自如此遙遠城市的自己的子民,出於瞭解西方的目的,就召見了他,見他模樣忠厚,就把他留在自己身邊。其他幾人被詢問過後,都分派了去處,都是有手藝的人,不怕沒事做。不過李孝忠畢竟年輕,知道的事情不多,而且表述也有問題。當侍衛倒是滿合格的,李誦嫌他那個倒黴阿拉伯名字和老闆給他起得名字不屬於人類,又是安西軍後代,在李孝忠也不知道自己姓什麼的前提下,賜他姓李,名孝忠。“李”是國姓,但是這一舉動的象徵意義遠大於實際意義,所以御史們也沒有太厲害的反對。

這廝底子好,功夫雖然流派紛呈,卻是不弱,奴隸出身的經歷使得他知道進退,又言語不多,忠誠謹慎,倒是很受李誦喜愛,李誦賜了個宮女給他爲妻――現在李誦對把人當物已經習以爲常了。現在李誦刻意培養此人,許多事情都交給他去辦。

不多時李絳到來,在李絳來的這段時間裡,李誦已經到浴堂洗了個澡,李絳到浴堂的時候,皇帝正伏在榻上,接受按摩呢。李誦披衣起來,招呼李絳坐下,讓按摩太監出去,道:

“學士,張茂昭上書指稱成德王士真,盧龍劉濟私自接納各鎮被裁兵員萬人,王士真,劉濟又上書指張茂昭整頓軍備,意圖不軌,王士真又與劉濟不和,因爲一小塊土地起了衝突,都請求朕降罪給對方,準他們討伐。昭義盧從史又上密摺請求率兵東出太行,說要爲朕謀河北,朕還沒同意呢,他的兵馬已經進了邢名二州。哼,河北倒是真熱鬧啊。學士如何看呢?”

李絳尋思道:

“依臣對河北的瞭解來看,這些藩鎮不過是因爲陛下勵精圖治,心懷恐懼,想乘機尋事,試探朝廷罷了。陛下不必明示其是非,可以派一人前往河北宣慰各鎮。不過盧從史此人不得不防。此人一面給陛下獻策圖謀山東,一面與王士真,劉濟私相往來,信使不絕於道。兩面爲人,實是奸佞。當初先帝派中使去昭義立節度使,對中使說,將士們選誰就是誰,當時昭義將士公推來希皓,來希皓不願意做,盧從史不過排名第四,厚賄中使才輪到他。才幾年光景就已經有不軌之行,再過一二年羽翼豐滿只怕就不肯受朝廷所制了。願陛下早圖之。”

李誦點頭,道:

“若罷了盧從史,昭義何人可以信賴?”

李絳道:

“來希皓,烏重胤皆是忠誠之士,陛下可擇其一爲副大使,再從朝中簡拔一能幹之人爲正大使。不消一二年,昭義必定完全歸於朝廷。”

不過李吉甫的看法卻和李絳不一樣,李吉甫道:

“張茂昭整頓軍備乃是奉陛下旨意,成德,盧龍卻是私自接納朝廷裁汰兵員。若要宣慰,應當宣慰易定。成德,盧龍,昭義應當下詔斥責,令成德,盧龍即刻解散私募士兵,嚴令盧從史從邢州,名州退兵回上黨。”

實際上只有三十出頭的李誦明顯更傾向於李吉甫的意見,不過理智卻告訴他太強硬並不明智,於是朝廷先後下詔,嚴令盧從史從邢名二州退兵,又令成德,盧龍解散私募軍隊,同時派遣給事中房式爲幽州、成德。義武宣慰使,前往河北宣慰調解三鎮矛盾。

“各位相公,今春雪災,猝不及防之下,凍死民衆甚多,故而太子未雨綢繆,早早就開始排查危房,統計孤寡貧寒,朕心甚慰。又想到凡事必得預先準備,雪災如此,旱災澇災也是如此,所以朕召集各位相公商議一下,如果明年要發生大旱,朝廷該如何準備呢?”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