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輦隨着路途的顛簸,輕輕的晃動着,車內的三人,都有着各自的心事,崇禎皇帝朱由檢其實跟顏繼祖和劉鴻訓,並沒有什麼要商議的事情,很多時候,皇帝問詢大臣,沒有爲什麼。
顏繼祖大着膽子提議,“一定會的,皇上,他們畢竟長期爲海盜,這邊都纔剛剛接受朝廷的招撫,如果此時就貿然讓鄭芝龍運送軍隊,難保他不會多心。”
崇禎皇帝朱由檢沒有理會還沒有轉過彎來的劉鴻訓,問顏繼祖,“愛卿,你有什麼好的辦法能夠讓鄭芝龍不多心,爲朝廷出力嗎?”
顏繼祖鎖緊了眉頭,搖搖頭,“或者,皇上可以跟他提議,讓他分批運送,先運送一萬軍隊和五萬百姓過去,這算是第一批,照此下去,分五次運送完成,這樣的話,他就不用擔心朝廷是想借此來奪他的戰船了。”
崇禎皇帝朱由檢點點頭,“很好,這個想法很好,到時候,由你主要負責跟鄭芝龍談,你在書信中,跟鄭芝龍也沒有少接觸了。”
顏繼祖不敢隱瞞,“臣和鄭芝龍都是錢謙益大人的學生,有同門之友誼。”
顏繼祖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皇帝卻恍然大悟,他忘記了這一點了!“馬上讓人將錢謙益帶來,暫停對錢謙益的雙規!官復原職!”
古代是很講究師生情誼的,一日爲師,終生爲父!
顏繼祖感慨於皇帝辦事的果斷,他很清楚錢謙益的個性,錢謙益雖然好個文人文辭。卻並沒有多少文人的品行!皇帝卻是能夠將錢謙益控制於鼓掌之間的!
崇禎皇帝朱由檢當然也很瞭解錢謙益這種人的爲人。一個能夠投靠滿清的人。有什麼風骨?但他卻弄不明白,爲什麼越是錢謙益這樣的人,越是有很多的弟子門生,越是影響力這麼大,真的是一個巨大的諷刺!
劉鴻訓在一旁暗暗咂舌,沒有想到皇帝會將一個內閣大臣說抓就抓,說放就放,有些兒戲。他不能接受,但他更不敢說什麼。他聽說顏繼祖的話,得到了皇帝的肯定,也暗暗的爲顏繼祖高興,他劉鴻訓能夠出來重新入內閣,也有顏繼祖很大的功勞的。
崇禎皇帝朱由檢在聽了顏繼祖的分析之後,對鄭芝龍的商談的把握性大了一些,心情也好了一些,遂問劉鴻訓,“劉愛卿。你剛纔說朝鮮怎麼樣?”
劉鴻訓聽見皇帝問自己,急忙打開了話匣子。“皇上,要問朝廷的問題,必須從後金努爾哈赤手裡說起,後金努爾哈赤爲避免兩面作戰,對朝鮮採取拉攏的政策,多次派遣使臣赴朝鮮投書,希望朝鮮與明朝脫離關係,與後金結盟。但是朝鮮不爲所動,仍然支持明朝,反對後金。後金面對明朝與朝鮮的夾擊,決定向較弱的朝鮮開刀。天啓七年,皇太極與貝勒阿敏親自領兵入侵朝鮮,朝鮮軍隊不敵後金兵,仁祖與羣臣逃往江華島,結果朝鮮與後金議和,約爲兄弟之邦,朝鮮並向後金歲貢。”
崇禎皇帝朱由檢點點頭,“這些朕都聽說過,好像那個李倧是通過政變上臺的,並沒有得到過我大明的承認是不是?”
劉鴻訓點頭稱是,“這個問袁可立大人就最清楚不過的,天啓四年,朝鮮發生政變,仁祖被西人黨擁上了王位。他一反光海君的中立政策,拒絕與後金互市,斷絕了後金貿易收入來源。此外,仁祖又支持我大明軍以朝鮮爲據點進攻後金。於是在天啓七年,後金四大貝勒之一的阿敏便率軍三萬,入侵朝鮮。這場戰爭持續了三個月,後金兵逼近朝鮮首都漢陽,迫使朝鮮屈服。阿敏與朝鮮使者在平壤會盟,宣佈後金與朝鮮結成“兄弟之盟”。雙方在中江、會寧開市,索還後金逃人,追增貢物。但是朝鮮並非真心與後金結盟,仍暗中支持大明。”
崇禎皇帝朱由檢陷入了沉思,怎麼對待這個李倧的問題也很棘手!他已經從鄭芝龍的問題,跳到了朝鮮了!
16世紀末建州女真部在中國東北崛起,努爾哈赤經過一系列的戰爭統一了大部分女真部落,建立後金政權,與明朝對抗。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薩爾滸戰役”之後不久,後金在不長的時間內迅速佔領了整個遼東,大有將戰火蔓延到山海關內之勢。但天啓元年(1621年),明朝將領毛文龍率一百九十七名勇士取得“鎮江大捷”,隨後招撫遼民、訓練士卒,建立起一支海外勁旅,收復金州、旅順、寬奠、靉陽、旋城等大片土地,在後金統治區內“飛書遍投”,發動遼民反抗,嚴重威脅着後金後方,也使得後金對於明朝的軍事行動,受制於毛文龍,每次都無法及遠。天啓六年(1626年)八月,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死去,其子皇太極繼位。爲了打破明清雙方的戰略均勢,遂決定首先攻打毛文龍建立的東江鎮,解除這一“腹心之大患”,爲南下進攻明朝本土做好準備。
後金方面在《滿文老檔》中記載:“明毛文龍駐近朝鮮海島,屢收納逃人。我遂怒而往徵之,若朝鮮可取,順便取之。”說明是把毛文龍作爲攻擊的主要目標,朝鮮則是順帶的目標。
天啓七年(1627年)初,後金首領皇太極一面派遣皇太極方金納爲首的九人代表團,前往寧遠與當時的遼東巡撫袁崇煥議和,以疑惑明朝方面。一面派鑲藍旗旗主阿敏、鑲白旗旗主阿濟格、鑲紅旗旗主嶽託,貝勒濟爾哈朗、杜度、碩託,總兵李永芳等人率大軍攻打東江鎮,以解除心腹之患。對於後金的出兵人數,袁崇煥說有十萬:“聞奴兵十萬掠鮮、十萬居守。”朝鮮認爲毛文龍必敗,爲自保倒向後金,向後金大軍提供朝鮮服裝“引賊俱換麗帽麗服”冒充朝鮮軍圍攻鐵山。鐵山都司毛有俊等率千餘名守軍與後金大軍血戰,戰至最後一卒,無人肯降,毛有俊拔刀自刎,壯烈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