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6章 調鄭芝龍

崇禎皇帝朱由檢剛剛沐浴過,又幾日未曾閤眼了,現在又困又有些煩躁,閉着眼睛,努力的鎮定着自己的情緒!過了一會,在快要到中樞院的時候睜開眼睛來!“馬上讓人到天津招鄭芝龍過來!”

王承恩點點頭,“好,老奴馬上吩咐下去。”

崇禎皇帝朱由檢鎮定了很多,“王承恩!這些消息,林丹汗知道嗎?”

王承恩點點頭,“知道,您不是說,只要是建奴方面,跟林丹汗有關的消息,都第一時間讓人通知他嗎?”

崇禎皇帝朱由檢點點頭,“既然是結盟,就不要有所保留,關於人家的消息,儘快的讓人家知道,對雙方都有好處,相對來說,閩南大旱,陝西大旱,山西大旱,河南大旱,皇太極會盟!這幾個事情,最大的還是要說閩南大旱的危機嚴重!朕打算讓鄭芝龍給朝廷留一些船隻,然後支助他到南邊去,將閩南的災民遷移一些去琉球。”

王承恩點點頭,“皇上這個想法好是好,可是,一旦這樣做的話,跟遷移東北的流民去朝鮮,就是兩碼子事了,這些東北的流民是被祖大壽那幫人給強行趕入關內的,已經是無家可歸,而福建的人要往琉球遷移,這就需要一大筆的錢糧給他們安家啊!否則,誰肯去?”

崇禎皇帝朱由檢的頭疼的厲害,處處都是死結,似乎每一個問題,都不是他能夠解決的,他很想讓後世說他無用的人都自己來面對一下他的處境!

人在絕大多數時候。都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更何況是決定一個國家!

“糧食是肯定沒有了!銀子嘛。朕會給他們,到時候,鄭芝龍要多少就給多少。不盡快將災民移走,以至於讓整個江南也陷入經濟癱瘓的話,那麼大明就真的完了。”崇禎皇帝朱由檢有些無可奈何。

王承恩點點頭,皇帝的這個辦法,也是不得已而爲之!他能夠理解,事實上。現在也拿不出其他的辦法,“皇上,只是怕鄭芝龍脫離了北方,時間久了,會不會自己在琉球,在大明的東南沿海做大,不服朝廷的管束啊?老奴看,還是老奴去跟他談,如果是遷移十萬災民的話,就給一百萬兩銀子。如果是遷移四十萬災民的話,就給四百萬兩銀子。”

崇禎皇帝朱由檢苦笑了一下。王承恩的這些顧慮,也並不是沒有道理,“就交給你去跟他說不,不過,最好是能夠讓他給天津港留下一百艘船,就跟他說,我們自己運人到朝鮮去,也免得他手下的那些福建人不服北方氣候,話說圓一點,另外,也讓他分一些人馬給鄭芝虎,畢竟揚州的鄭芝虎只要五艘船,萬一南京的那幫人膽大包天,真的起了反心!軍事力量太弱!”

王承恩微微的一沉吟,“皇上,只怕,有些難,東南的海賊四起,光是他鄭芝龍的死對頭,許心素和劉香,合起來的實力都跟他不相上下了!老奴盡力吧,就怕他捨不得將戰船留給天津港一些,不過,皇上可能要給他加個都督同知的頭銜,否則,怕他不肯。”

崇禎皇帝朱由檢當即點頭,“這個容易,福建水師交給他!這樣他心裡應該平衡一些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你不用去管今後的事情,讓人辦事,總是要冒一些風險的,只要大明在海上能夠高枕無憂,用不了三五年時間,不是有俞諮皋他們在鍛鍊大明水師的嗎?不要去擔心,你去辦差吧。”

崇禎皇帝朱由檢當然不可能完全讓鄭芝龍去發展,任何皇帝都不會蠢到對底下的軍隊不加約束,他有自己的想法,一方面,在鄭芝龍的軍隊中安插了一些黨務人員,他相信時間久了,必定能夠對這些人進行一些洗腦的!而且大量的將內地人移到琉球去,只要大明內部能夠緩過勁來,在三五年之後,自己親自南巡一次琉球,這些短期內移到琉球去的人,還是會念着皇恩的。

對琉球的控制,一直是歷朝歷代的一個大傷腦筋的問題,主要是離着大陸有些遠了!這個時候的船隻,在順風的天氣,也要在海上行駛三到四日才能夠到達。

崇禎皇帝朱由檢知道人心,只要大陸遠遠的超過周邊地區,這些都不是事,畢竟,人都是自私的,哪裡富庶?人心就向着哪裡!

相比於其他事情來說,崇禎皇帝朱由檢操持國事的時候,還是很果斷幹練的!

王承恩躬身退出,崇禎皇帝朱由檢馬上通過自己的電腦,查看近段時間各項政務,他的電腦是可以後臺查看那些衙門的電腦的,現在大家都在一處辦公,最大的好處就在這裡,而且這些軍用電腦都是太陽能充電,性能非常穩定!

有些看不明白的地方,崇禎皇帝朱由檢又將曹化淳招來,詳細詢問了一番。

在短短的時間當中,北直隸的戶籍全部重新統計過一次,一共是一百三十多萬人口,比往年稍微的增加了一些,這個數字依然讓崇禎皇帝朱由檢很不滿意,在他看來,像是北直隸,等於整個河北還要多的地方,光是北京這樣的城市,至少都得有個上千萬人口才算是合理!

崇禎皇帝朱由檢本來想問一問鄭鄤和張偉業的情況,想着自己看看各部的人員簽到就可以了,問曹化淳的話,有些太過着痕跡了些,便沒有問,“太監現在雖然不能出京畿地區,但是在京畿地區之內,你們還是要多下去一些,查看實情,不能什麼事情都聽下面報上來,報上來的東西,都只能信一半。”

曹化淳急忙點頭稱是,“萬歲爺放心,現在雖然官員的數量比以前減少了,但是街上都太平的多了,百姓們也都更容易生活了,加上皇上免了京畿地區一年的賦稅,各地的商戶都踊躍的來京畿地區做生意呢,老奴估計,到了明年的年關,人口至少往上翻個一倍。”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