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6章 逆天

崇禎皇帝朱由檢首先,初步選定了鑽石,並找來王承恩跟自己一起研究。

王承恩並不懂什麼叫鑽石,他沒有見過原樣啊,而崇禎皇帝朱由檢也沒有實物,只能根據電腦上面的資料給王承恩講解,“鑽石在天然礦物中的硬度最高,其脆性也相當高,用力碰撞仍會碎裂。源於古希臘語adamant,意思是堅硬不可侵犯的物質,是公認的寶石之王。鑽石的。也就是說,鑽石其實是一種密度相當高的碳結晶體。卡,或譯克拉、克拉(carat),是鑽石的質量單位。一卡相等於200毫克,相傳早期鑽石商人稱量鑽石所用的砝碼爲稻子豆樹(carob)果實,一粒這樣的果實大約就重200毫克。因爲鑽石的密度基本上相同,因此越重的鑽石體積越大。越大的鑽石越稀有,每卡的價值亦越高。

鑽石與相似寶石、合成鑽石的區別。寶石市場上常見的代用品或贗品有無色寶石、無色尖晶石、立方氧化鋯、鈦酸鍶、釔鋁榴石、釔鎵榴石、人造金紅石。合成鑽石於1955年首先由日本研製成功,但未批量生產。因爲合成鑽石要比天然鑽石費用高,所以市場上合成鑽石很少見。鑽石以其特有的硬度、密度、色散、折光率可以與其相似的寶石區別。如:仿鑽立方氧化鋯多無色,色散強(0.060)、光澤強、密度大,爲5.8克每立方厘米,手掂重感明顯。釔鋁榴石色散柔和。肉眼很難將它與鑽石區別開。”

王承恩雖然聽得是暈暈乎乎的。但是大概懂得了是一種寶石!

中國金剛石探明儲量和產量均居世界第10名左右。年產量在20萬克拉,主要在遼寧瓦房店、山東蒙陰和湖南沅江流域,遼寧瓦房店是目前亞洲最大的金剛石礦山。

中國於1965年先後在貴州和山東找到了金伯利岩和鑽石原生礦牀。1971年遼寧瓦房店找到鑽石原生礦牀。仍在開採的兩個鑽石原生礦牀分佈於遼寧瓦房店和山東蒙陰地區。鑽石砂礦則見於湖南沅江流域、西藏、廣西以及跨蘇皖兩省的郯廬斷裂等地。

中國鑽石主要產地有三個:遼寧瓦房店,山東蒙陰—臨沭,湖南沅江流域.都是金伯利岩型,但湖南尚未找到原生礦。其中遼寧的質量好,山東的個頭較大。中國現存發現的最大鑽石爲常林鑽石,於1977年12月21日發現于山東。由常林大隊魏振芳發現,故而得名“常林鑽石”,現藏銀行國庫中。常林鑽石重158.786克拉,呈八面體,質地潔淨、透明,淡黃色。

另據傳,中國最大的鑽石曾是金雞鑽石,也發現於該地區,重281.25克拉,但在二戰期間被日軍掠走。至今下落不明。

鑽石礦牀的探尋往往要花上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和勞動。耗資巨大。如原蘇聯西伯利亞原生金剛石礦牀的探尋,從1913年開始,歷經18年才得以發現;博茨瓦納的“歐拉”原生礦牀,耗資3200萬美元,歷經12年才挖掘出來;近幾年,在加拿大西北部發現的金剛石原生礦牀,世界金剛石礦牀的數量,如果與鐵、銅和金礦數量相比的話,可以說是屈指可數。在開採出的金剛石中,平均只有20%達到寶石級,而其餘80%只能用於工業。但這 20%寶石級金剛石的價值卻相當於80%工業金剛石的5倍之多。世界金剛石年產量約爲10000萬克拉,寶石級約爲1500萬克拉,而加工成鑽石的約爲400萬克拉(相當於800千克)。有人粗略統計發現,要得到1克拉(0.2克)已打磨好的鑽石,需要挖掘約250噸礦石。

鑽石礦牀的開採,可以說是一件規模巨大,卻又細心備至的工作。開採過程中,既需充分開採含有鑽石的礦石,又要確保礦石中鑽石原石顆粒完好無損。開採不當會導致經濟的巨大損失。不論是露天開採,還是地下挖掘,都是一項聲勢和場面浩大的工程,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

開採出的礦石經精心破碎和分選後,並不像其它金屬礦牀一樣,可以立即投入大批量的冶煉,而是要對每一粒鑽石毛坯進行逐粒精心細緻的分析,才能確定下切磨方案,以確保其重量、淨度和款式。這往往需要對鑽石本身物理光學性質有充分了解、經驗相當豐富的人員來進行。一般步驟是:設計標線;劈鑽;鋸鑽;車鑽;磨鑽;清洗分級。而這每一步驟中還包括了許許多多的小程序。每一小步都需要精湛的工藝技術和豐富的經驗。就拿世界之最的庫利南鑽石來說,原石重3106克拉,三個經驗豐富、技藝超羣的工匠,每天工作14小時,共耗時8個月,纔將它分割成4顆大鑽和101顆小鑽。有些世界著名鑽石的加工,往往僅設計都要花費幾個月,甚至1—2年的時間。

崇禎皇帝朱由檢越看越是心煩,他原本只想要一步到位的弄一個寶石過去,然後讓自己成爲一個大富豪,然後就將他要從現代弄過來的最重要的東西弄過來就是了的,但是現在看見鑽石的開採這麼麻煩,而且即便是在現代開採也這麼麻煩,就動了心煩意亂的念頭了。

崇禎皇帝朱由檢點燃了一顆雪茄,他沒有任何人可以跟他商量,他時常的會陷入在這種自己給自己製造的恐慌之中!他是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他開始懷疑自己的想法,懷疑自己這一世有沒有能力改變大明的危局!?

事實上,這個歷史,在他手上並沒有改善多少,凡是跟上一世差不多的做法,他就會覺得很順,每當他有了一些逆天的想法之後,他都會很難受!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