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詔和孫傳庭沒有合兵一處,曹文詔暫時駐紮在雁門關,而孫傳庭的大軍則駐紮在寧武關。
崇禎皇帝朱由檢之所以選擇到曹文詔的軍中,而不是去離着前線戰場更近的寧武關,也是有着他自己的想法的,在崇禎皇帝朱由檢的心中,其實也愧對曹文詔,如果他是蔣公的話,曹文詔實在是他手中的第一王牌張靈甫,是明末戰場上真正的屢戰屢勝的常勝戰將!曹文詔即便是沒有楊嗣昌和洪承疇一般的帥才,也絕對是戰將中的第一號人物!
上一世,曹文詔死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作爲最高統帥的崇禎皇帝朱由檢本人,就難辭其咎,一方面他對人總是心存疑慮,這是他性格的一個弱點,另一方面,朝廷中的勾心鬥角,監軍太監,地方實力派的洪承疇,還有地方的巡撫大員,能者多招惹嫉妒,又多恃才傲物!說曹文詔壞話的人實在太多,最後讓他的第一王牌莫名其妙的就在對反民的作戰中戰死了。
曹文詔的死,也無疑給了身爲大明王朝最高統帥的崇禎皇帝朱由檢以很大的打擊!他手中的能者本來就並不多,亂世出英豪,那都指的是民間,指的是那些想上位,想嘗一嘗九五之尊滋味的人,而不是指朝廷,更不可能指一個已經正在倒塌中的帝國大廈!
曹文詔和一千多官兵都沒有見過這種在天上飛的東西,但是有了無線電的聯繫,知道是皇帝的親信檢大人到了。大家帶着敬畏之心看着武裝直升飛機的降落。
崇禎皇帝朱由檢停了武裝直升飛機。熄火。讓楊啓聰分派十名西廠武裝太監們駐守飛機,自己則帶着其他人下飛機。
曹文詔的軍隊是崇禎皇帝朱由檢親自指派給他的御林軍精銳一千人,經過了一年多的野戰,更加的精銳,也更加的訓練有素,雖然人數不多,卻像模像樣!
曹文詔從兩排站得整整齊齊的親兵當中穿過,給下了飛機的檢荀樓行了一個大明御林軍的標準軍禮。不管是穿着還是軍姿,這支軍隊,都有別於地方武裝,更是比各地府兵的戰鬥力強上五倍不止!
帶着軟皮面具的崇禎皇帝朱由檢也行了一個標準的軍禮,這些都是按照他的要求,在經過了現代化的軍事紀律之後,形成的御林軍獨有的特色。
“曹將軍辛苦了。”崇禎皇帝朱由檢淡淡道,他現在看見什麼都提不起勁來,在原來,他只要是跟自己的御林軍在一起的時候。甚至比跟天下最美的美女在一起更讓他激情澎湃的。
曹文詔也是淡淡的一笑,“檢大人辛苦了。久仰大名!聽說遵化轟炸就是檢大人親自指揮的,大壯我大明全軍的士氣啊。”
崇禎皇帝朱由檢擺擺手,這次他來前線,就沒有下達由自己做前敵總指揮的聖旨,他對指揮這種古代步兵的大規模會戰,還是有着自知之明的,他絕不是曹文詔和洪承疇等人的水平,“不值一提,都是皇上的福澤,和將士們的功勞。”
曹文詔以爲檢大人謙虛,也不以爲意,帶着檢荀樓,楊鶴,高德威,以及檢荀樓的一衆親隨,前往雁門關主樓休息。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遣大將蒙恬率兵三十萬,從雁門出塞,“北擊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區),把匈奴趕到陰山以北,並且修築了萬里長城。當地人傳說,蒙恬死後葬於代縣境內。上門王村有一座蒙恬墓遺址,其斷碑尚存,還可看清:“秦蒙恬將軍墓”,及“清嘉慶”等字樣。據史學家考證,蒙恬墓在陝西境內,此地乃傳說而已。
崇禎皇帝朱由檢看着這雄偉的關隘,由衷的感慨道,“漢代的雁門,更是風雲多變。漢高祖劉邦時期,匈奴曾南逾勾注,直驅晉陽(太原)。爲此,劉邦親率三十多萬大軍,抵達山西大同,抗擊匈奴。可惜,被匈奴用計誘入,困於平城白登山達七日之久,最後由陳平用重金財物賄賂了單于閼氏才得以解脫。漢武帝繼位後,面對匈奴不斷猖狂的南犯,着手反擊。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李廣等都曾馳騁在雁門古塞內外,多次大敗匈奴,立下汗馬功勞。“猿臂將軍”李廣在做代郡、雁門、雲中太守時,先後與匈奴交戰數十次,被匈奴稱爲“飛將軍”。一次,他出雁門,兵敗被俘。在敵軍兩馬之間的網兜裡,他表面佯死躺下,心裡卻在等待機會。突然,他騰躍而起,將一胡兵推下馬去,立即奪馬取弓策馬南馳數十里,復收餘軍,殺退追兵,安全脫險。正是由於漢武帝時期創建了強悍的騎兵抵住了匈奴的南犯,才得以保護中原先進的經濟、文化的發展,換來了以後同匈奴的和睦相處。漢元帝時,有膽有識的王昭君就是從雁門關前簇後擁,浩浩蕩蕩,出塞和親的。從此以後,這一帶出現了“遙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
曹文詔點點頭,“戰爭都要靠實力和勇氣說話,北宋初期,雁門關一帶是宋遼(契丹人)激烈爭奪的戰場。著名愛國將領楊業(又稱楊繼業)及其他楊家將士都曾在這裡大顯身手,爲國立功。在宋太平興國四年,楊業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以後,曾多次以少勝多,大敗遼兵,當時人們譽楊業爲“楊無敵”。雍熙三年,在雁門附近的戰鬥中,由於統帥潘美的指揮失誤、臨陣脫逃和挾嫌報復,使楊業陷入重困,最後士卒全部覆沒,在朔州的陳家谷他自己身負重傷爲遼兵所執,寧死不屈,終至絕食爲國。後人爲紀念他的戰功和忠貞精神,在雁門關北口立了“楊將軍祠”。大人現在在的位置就可以看到楊將軍祠堂。”
雁門關,又名雁門塞、西隆關,位於山陰縣廣武城南的咽喉要道上。當乘車到山陰縣城之後,再向東南方向奔馳半小時左右,就會見到羣山起伏、溝壑縱橫的勾注山脈。
山腳之下,數百座漢墓封土堆狀若丘陵一般,高者15米左右,低者約有4米,透透迄迄,散落在曠野荒郊之上。在這些漢墓中,埋葬着無數個漢朝守衛雁門關將士之忠骨,行人路過此地,無不肅然起敬憑弔英魂。走出廣武城,沿着同大公路順溝前往,便進入一條狹谷,人稱雁門古險道,兩側峰巒疊蟑,怪石凌空險惡,翻過一道陡峭山樑,雁門關即躍人眼簾。
雁門關東臨隆嶺、雁門山,西靠隆山,兩山對峙,形如鬧門,每年大雁往飛其間,故稱雁門。春秋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在此置有雁門郡,唐朝置關,名曰西陘關,也名雁門關。;日址在雁門關西側的雁門山上。明朝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吉安侯陸亭將關城移在此處,重新築關。雁門關之關城,周長二里,牆高一丈八尺,石條座底,上砌城磚,門三座。東門之上築有樓臺,名曰雁樓,門額嵌鑲一方石匾,書曰“天險”。
想着祖宗們當年的豐功偉績,如今在自己的手中凋零至此,帝國的核心京畿地區,竟然馬上就要在反民大軍的直接打擊之下了,崇禎皇帝朱由檢心中並沒有多少的感觸,只是一陣淡淡的厭倦,厭倦了這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