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1章 楊鶴洪承疇

崇禎皇帝朱由檢揉了揉有些酸脹的眼睛,他不知道自己這次來三邊,到底是對還是錯,自己來旅遊的嗎?來看風景的嗎?自己到底能夠發揮什麼作用呢?難道真的應該老老實實的坐在北京城活着天津城裡面,看着歷史一步步的走,一切都聽天由命不成?

高德威來請檢荀樓去用餐,“少爺,好歹先吃一點東西吧。”

崇禎皇帝朱由檢輕輕的擺擺手,“你去跟曹文詔的人彙總了反民大軍的情報了嗎?”

高德威點點頭,將剛纔這一會功夫,跟曹文詔的親隨將領彙總的反民大軍情報拿給檢大人查看。

崇禎皇帝朱由檢其實早就對反民大軍十分的瞭解了,只是再一次的確認而已,不管他承不承認,他就是一個誰都不放心,只放心自己的人。

如今的反軍首領是王自用!王自用,陝西綏德人,一名王和尚,號紫金樑。明末農民起義初期領袖。崇禎元年(1628年),與混天王等起義,爲王嘉胤部屬。王嘉胤死,被三十六營義軍推爲盟主號爲三十六營,衆二十餘萬。次年,進圍沁水,活躍於豫北,復北進山西榆次、壽陽,緊逼太原。

經過了兩年多的與官軍鬥爭,對抗,農民軍的戰鬥力也在提升進步當中!他們的活動中心移至山西。作戰亦由極度分散,各自爲戰發展爲相對集中,互相呼應。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羅汝纔等部20餘萬人,號稱36營,一度破大寧、隰州、澤州、壽陽等城。

太原城的歷史作用和戰略作用。在北方。甚至在整個大明來說。都是極爲重要的!明初,朱元璋封其三子朱棢爲晉王於太原,遂因此擴建太原城,成爲明代九邊重鎮之首。可以說,崇禎皇帝朱由檢丟不起太原,丟了太原,讓反民大軍在太原站穩腳跟的話,天下大亂!會立刻動搖整個大明王朝的根基。後果不堪設想!即便是已經有些不管不顧了的崇禎皇帝朱由檢也不敢想象這種後果!

“不知道楊鶴會不會來跟我們回合?要是四路人馬能夠集結在一起,還是能夠跟反民大軍一戰的。”高德威小心翼翼道,他其實是說的好聽,心中實在沒有譜兒,如果讓反民大軍拿下了太原城,再進一步的跨過了三關,整個京畿地區就都在反民大軍的直接打擊之下了,而京畿地區目前就只剩下盧象升的四千多大軍。還是在剛剛跟建奴大戰過之後,傷兵不少的情況下。

崇禎皇帝朱由檢沒有說話,直接進入了雁門關的主樓。吃了點東西,在爲他安排的牀鋪上面和衣而臥。北方的寒冷還沒有過去,他就像是一個七八十歲的老頭一般,想着的僅僅是吃飯睡覺,再多想一些的話,就會覺得十分的疲憊。

崇禎皇帝朱由檢感覺自己在拖着日子過,或者說是日子在拖着他過,他就像是一個行屍走肉。

崇禎皇帝朱由檢發現自己漸漸的竟然有些害怕生活,他害怕了這個時代,這個他曾經到過一次的時代,是什麼原因讓那些喜歡重生的人都盼望着再回到從前?那是因爲他們的需求很低,很簡單,如果他們想跟崇禎皇帝朱由檢一樣,讓整個大明,讓一個這個世界最大的帝國富強起來,如果要求是這麼高的話,他們就一定不會再去想着怎麼回到過去的事情了。

偏關縣古稱林湖、始稱偏頭關、偏頭寨,五代置偏頭砦,元改偏頭關,清改稱偏關縣。

偏關縣位於山西省西北邊陲,處於黃河南流入晉的交匯處。北依長城與內蒙古清水河縣接壤,西臨黃河與內蒙古準格爾旗準格爾旗隔河相望,南與河曲、五寨兩縣相連,東於神池、朔州兩縣毗鄰。縣境東西長60千米,南北寬58 千米,全縣總面積1682平方千米。

偏頭關與寧武關、雁門關合稱中華三關,是明代長城外三關之首,偏關爲“三晉之屏藩”、“晉北之鎖鑰”。

偏關縣的由來,據《天下郡國利病書》記載 “偏頭關東連丫角山,西通黃河,與套虜僅隔一水,其地東仰西伏,故名。” ,城臨偏頭關,以關名縣。

五代北漢乾佑四年,劉崇在晉陽稱帝時於韓光嶺(今偏關城東一里處的山樑上)建立偏頭寨。

北漢天會元年(957年)北漢王劉鈞繼而在原址擴展建寨,寨爲土夯高牆。偏頭寨東靠雙鳳山,西俯關河川,“地控西北,爲守城之權輿”。又西距黃河20裡,楊繼業、楊延昭與契丹征戰於雁門、偏頭一帶。楊家將在這塊土地上兵來將往,浴血疆場,威鎮三關,已成爲家喻戶曉的世代佳話。

遼於今縣境東部置寧邊州,屬西南招討司。

金正隆三年(1158)析置寧邊縣爲州治。元至元四年(1338)廢。明成化二年(1466)置偏頭關千戶所,治今城關,屬太原府。

明代長城設九邊重鎮防守,其中太原鎮又稱山西鎮駐防偏頭關,管轄的長城西起保德,東達黃榆嶺(今山西和順縣),全長800公里。其中在偏關境內分大邊、二邊、三邊、四邊、黃河邊,內邊計六條長城,再加北魏長城、北齊長城,總長500公里。

偏關位於偏關縣黃河邊,轄邊牆四道,總長數百公里,至今仍有三十公里保存較好,全部包磚,高聳河岸,甚爲壯觀。“雄關鼎寧雁,山連紫塞長。地控黃河北,金城鞏晉強。”這是古人對偏關的讚譽。早在戰國時期,這裡就是趙武靈王破林胡的戰場,唐朝名將尉遲敬德在關東建九龍寺,宋代楊延昭威鎮三關。現存關城爲明洪武二十三年始建。

“雁門關曹文詔大人派人來報,京師特使檢荀樓大人請大人即刻到雁門關去參加對反民大軍的戰前會議。”一個士卒飛奔而至。

楊鶴的老眼猛的睜開,“少爺在雁門關嗎?”

士卒點點頭,“在,小的特地跟那信使打聽過了。”

楊鶴身邊的洪承疇一直沒有說話,眼睛始終眯細着,卻一直在暗中觀察楊鶴的表情變化,但是他什麼都沒有看見,楊鶴那張滿是皺褶的老臉上面,什麼變化都沒有,像是一張死人的臉。

楊鶴輕輕的擺擺手,“知道了,你先下去吧。”

“你怎麼看?”等那親兵一去,楊鶴馬上看着洪承疇問道。

洪承疇微微的沉吟一下,急忙道,“學生都聽恩師的。”

楊鶴苦笑着擺擺手,“不是都聽我的,大明的賬都算到我們的頭上,實在是說不過去,反民越剿越多,誰也不想!看來皇上這次是要動我了,我只求能夠保住嗣昌不受牽連,保住你不受牽連,足矣!”

洪承疇微微的有些感動,平心而論,楊鶴實在是待他不錯,一個上司如果不提攜下屬,下屬萬難有機會發展,而且這次皇上親自下旨賞拔他成爲延綏巡撫,他也是對楊鶴感恩戴德的,覺得楊鶴在其中起了關鍵性的作用,至少沒有參劾過他,世上沒有多少上司能夠看着下屬飛黃騰達的,尤其是非親非故,官場上的事情,洪承疇並不懂的少。

明朝的滅亡是多方面的,很多制度,在上升的過程中,可以掩蓋許許多多的問題,但是當面臨重大考驗的時候,封建官僚體制本身,就會成爲推翻政權的一座大山!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