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地突
荊州軍人負、車載,不分晝夜,運土填塹,終於將酃縣南面長一里許,寬約五丈,深一丈餘的護城河徹底填平。而護城河左右兩側,亦堆砌出兩座高達數丈,幾可與城牆齊平的土山。
與此同時,後方衝車、井闌等攻城戰具業已初具規模,足以支撐一次大規模攻城作戰。
wWW ●ttκǎ n ●¢o
衝車乃是此番攻城的主力,是以蒯越令麾下弓弩手攀土山、登井闌,遠射酃縣城上,牽制劉景軍,以儘量降低敵軍對己方衝車編隊的干擾。
衝車,非常好理解,顧名思義,下置四輪,車上以經年大木爲柱,前端削尖,正面及上方有大楯保護,至少需十數人推動。
隨着一陣陣激烈昂揚的鼓聲,諸多衝車同時開動。
劉景身處於三重城樓的最頂端,俯看一架架衝車逐漸逼近過來,臉上不由露出一抹冷笑。
來自於後世的他,一直有建造包磚城牆的打算,因爲各種各樣的原因,一直沒有付諸行動。
不過這並不代表酃縣不堅固,事實上沒有人比劉景更重視城防了,在修葺酃縣城牆的過程中,他曾不止一次以鐵錐鑿牆,檢驗牆壁的堅固程度,結果令他非常滿意。他相信即便在衝車的衝擊下,酃縣城牆亦可安然無恙。
諸多衝車在井闌的拱衛下,冒着漫天的箭雨,駛過“平整”的壕塹,進抵酃縣城下,衝車既可撞擊城門,也可直接撞擊城牆,相對來說,還是以前者居多。
然而酃縣的城門外面有一座半圓形小城,高度與城牆等齊,將酃縣城門牢牢圍在裡面,這便是甕城。這意味着想要撞到城門,要先攻破外面的甕城才行。
只有一兩架衝車嘗試摧毀甕城,其餘大多互相配合,對同一地段的城牆發起兇猛的撞擊。
“咚……”
第一架衝車一往無前地撞上城牆,發出一聲悶雷般的響聲。
荊州軍士卒忍不住探頭觀望,發現撞擊的效果很不理想,除了掉了幾升土外,毫無損傷。
“咚……咚……咚……”
之後衝車陸續撞上酃縣城牆,可惜結果並沒有什麼兩樣,僅僅只是讓城牆多掉了一些土。
雖然酃縣城牆堅固,不怕衝車撞擊,可世事無絕對,城上的劉景軍當然不能作壁上觀,很快,他們就發起一輪兇狠的反擊。
“放……”
劉景軍士卒以伍爲單位,將一塊塊數尺見方的巨石從酃縣城上擲下,衝車大楯、車架、車輪……只要被巨石砸中無不破碎。
巨石在摧毀衝車的同時,也將衝車之後的荊州軍士卒暴露了出來,劉景軍自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弓弩打擊隨之傾斜而來。
荊州軍士卒匆忙還擊,可惜十無一中,首先他們並非專精弓弩的士卒,其次仰攻敵人,天然就比較吃虧,當然不敵劉景軍。
巨石並不是一次性的消耗品,其中間有孔,以粗繩系之,不管是否擊中衝車,城上劉景軍將士拉拽繩索,便可將巨石收回。
如果此時荊州軍士卒留心觀察,即會發現,這些巨石赫然就是日常生活中極爲常見的石磨。
“放……”
石磨再次被拋了出來,帶着獵獵風聲,命中一架架衝車。
這次由於有了一定心理準備,反應快的荊州軍士卒趕忙揮出手中刀戟,試圖砍斷石磨繩索。
不過大部分都沒有成功,得手者寥寥無幾,一來劉景軍掌握有主動權,想投就投,想收就收。二來面對泰山壓頂般落下的石磨,荊州軍士卒多會退縮,這一退便失去了出手的最佳時機。
隨着時間一點一滴的流逝,蒯越臉色也變得越來越難看,這纔過去多久?數十架衝車已經報廢了六七成。更讓他無奈的,是酃縣城牆看上去“毫髮無損”。
從目前結果來看,想要靠衝車攻下酃縣,無異於天方夜譚。
至於井闌、土山,作用也不大,劉景在城牆上修建了大量的樓櫓,幾乎三步一樓、五步一櫓,數量遠非井闌能比。而且城門之上還有一座三重城樓,在高度上足以對井闌、土山保持優勢。
最後,井闌也相繼步了衝車的後塵,或是被投石機擊中,導致散架、倒塌,或是遭到火箭的密集攻擊,從而引發火勢蔓延。
蒯越眼中滿是失望之色,衝車、井闌、土山等攻城手段,至多隻能起到騷擾的作用,現在唯有寄希望於地突了。如果此法也行不通,那就只能蟻附強攻了。
“希望不會走到這一步……”蒯越心道。然而直覺卻告訴他,這一步不可避免。
挖掘地道絕非一兩日之功,爲了儘量不引起劉景軍的察覺,後面幾日,蒯越繼續加大攻城的力度,並且不再限於衝車、井闌、土山,亦以雲梯攀城接戰。
同時蒯越還在西側開闢了第二戰場,酃縣西郊緊鄰西湖山水,地勢甚狹,無法集合大兵。因此他也沒有派人填平城西的護城河,而是利用壕橋、浮橋跨越護城河,雲梯也是簡易的輕梯。
蒯越沒指望西邊能有什麼突破性進展,只要牽制住劉景一部分兵力,他就心滿意足了。
主戰場不再西側,也不再南側,而在地下。
就在荊州軍民壯夜以繼日,四條地道,齊頭並進,欲從地下穿入城中時,卻不知酃縣城內的劉景早就發現了他們的伎倆。
此事多賴韓廣的未雨綢繆,他投身軍旅超過十載,過去始終周旋於西涼、關中等戰事高發地區,經歷過的戰事幾乎難以計數,當然也不乏攻城與守城作戰。
地突是攻城的重要手段之一,他以前曾不止一次嘗試過此法,是以對地突多有提防。
預防敵人挖掘地道的方法,《墨子》中就有記載:“令陶者爲罌,容四十鬥以上,固幎之薄革,置井中,使聰耳者伏罌而聽之,審知穴之所在,鑿穴而迎之。”即每隔一段距離挖一口井,將大瓶置於井中,讓聽力好的人伏在瓶上,以監知敵方是否在挖掘地道,乃至具體方位。
當初韓廣提出來時,劉景想也沒想便一口答應下來,畢竟小心無大錯,事實證明他做對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