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賢妻
“仲達……”諸葛亮站在大青之上,極目眺望南方。
劉景強勢崛起於南方,對諸葛亮內心觸動極大,甚至動搖了他隱居隆中,以待時機之心。
諸葛亮素知劉景心懷大志,如今據有荊南,自當雄飛,內心很是爲好友感到高興。
諸葛亮平日飲酒極有節制,此刻亦不禁想要一醉方休。隨後三人結伴下山,便如徐庶先前之言,諸葛亮取出家中美酒,與崔鈞、徐庶開懷暢飲,不加節制。
三人皆是酒量過人之輩,從日中一直喝到黃昏,崔鈞率先不勝酒力,醉倒於食案下,被諸葛亮、徐庶扶入偏室休息。
諸葛亮、徐庶之後也停杯不再多飲,並肩站在庭院當中,一邊散發酒氣,一邊隨意閒話。
徐庶在與諸葛亮談及劉景時,心裡十分羨慕對方少年得志,二十二歲就成爲一方諸侯。
徐庶感嘆萬千地道:“我少時遊俠,年十八時替好友報讎,爲不讓人認出,以白堊塗面,披頭散髮,結果還是被郡吏抓獲。當時我被郡吏綁在車上,遊行市中,期間狼狽無以形容。幸得諸友解救才逃過一死。從此以後,我不再遊俠,而是折節學問。
初平中(公元191年),潁川紛擾不斷,我和(石韜)廣元南下襄陽避禍,至今竟已有九載。孔子曰:‘三十而立。’我今年已二十九歲,眼看而立之年,卻仍然一事無成。”
諸葛亮聽罷若有所思,問道:“元直是動了出仕的心思嗎?”
“是。”徐庶頷首承認道,“不瞞孔明,我當年放棄舞刀弄戟,更換疏巾單衣時,便立志:‘而立之年,當有所成就。’如今期限將近,心中不免惶然。”
諸葛亮看着心情低落的好友,又問道:“元直屬意於誰?許都?荊州?還是……”
徐庶苦笑道:“我乃寒門出身,又無名望,不管是北歸許都,甚或效命襄陽,都難以得到重用。我埋頭苦讀《詩》《書》《申》《韓》十餘載,博通儒、法,若位只小吏,何以甘心?”
諸葛亮一聽好友這話,哪還不知他的意圖,說道:“元直是想要南下投奔劉仲達?”
徐庶說道:“我雖與劉仲達素未謀面,但孔明不是常言:‘劉仲達出身宗室,名達天下,卻有古君子之風,上能結交四海名士,下能延攬市井豪傑。’若劉仲達果真如孔明所言,不重出身,只重才能,我自當奔之。”
“劉仲達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皆我所見,斷然無假。”隨後諸葛亮又道:“元直豈不聞劉仲達所作《俠客行》?他不正是藉着此詩自比信陵君嗎,元直更有何慮?”
徐庶心中大定,問諸葛亮道:“孔明,你難道就沒想過南下投奔劉仲達嗎?以劉仲達對你的重視,千石之位唾手可得。”
徐庶作爲諸葛亮的好友,非常清楚劉景對諸葛亮的重視,到了何等誇張的地步。在荊州南北大戰爆發前,劉景幾乎每隔一兩個月,就會與諸葛亮通信,而且每次都會送來大量的禮物,從親手所寫字帖,到南海珍玩奇物,應有盡有。如果不是劉景已經結婚,徐庶都要懷疑他是不是對諸葛亮有什麼不切實際的想法。
諸葛亮眉頭不覺皺起,嘆道:“我已在襄陽徹底紮根,不比元直,來去自如。”
諸葛亮大姐嫁於襄陽蒯氏,二姐嫁入襄陽龐氏,本人則娶了襄陽黃氏之女。而藉由妻子,諸葛亮又與襄陽蔡氏及劉表成爲姻親,他已是徹底融入了襄陽士族羣體。是以心中雖有投奔劉景之意,但他現在很難一走了之。
徐庶直言道:“劉荊州既無王霸之才,亦非撥亂之主,且年近六旬,垂垂老矣,便如同秉燭之光。而劉仲達寬博容納,計慮如神,胸懷大志,今以弱冠之齡,縱橫湘、衡,據有荊南,相比劉荊州,如日出之陽。二者該如何選擇,孔明豈能不知?”
諸葛亮道:“我正是知道劉荊州非人主,才選擇隱居在此,以待時機。”
“劉仲達不就是孔明你口中的‘時機’嗎?何用等待?”徐庶又道:“難道你真要等到劉仲達北上襄陽之時,才做投靠嗎?”
諸葛亮無言以對。
…………
天黑前,崔鈞從沉睡中醒來,不顧諸葛亮的挽留,執意返回襄陽,徐庶亦隨其一同離開。
送走好友,諸葛亮回到堂中,久坐不起,思慮徐庶之言。
黃月英特意爲諸葛亮煮了一鍋茶湯,讓他服用解酒。
諸葛亮端着茶湯前往書室,拿出《漢書》翻看,可由於心神不寧,半個晚上下來,連個《蕭何曹參傳》都沒看完全。
人定時分,諸葛亮合書入寢室休息,其反常的表現,黃月英自然不會看不出,可夫君既然沒有對她明言,她亦不好多問。
諸葛亮躺在牀榻上,不停轉輾反側,始終難以入睡,爲了不打擾到妻子休息,他起身披上衣服,來到室外,憑欄而立,對着夜空高懸的明月,怔怔出神。
不久,身後響起細碎的腳步聲,諸葛亮回頭看着妻子,說道:“月英,是我將你吵醒了?”
黃月英輕輕搖頭,主動問道:“葛郎因何整晚心神不寧?”
諸葛亮沒有敷衍了之,而是將自己的心事全部說給妻子聽。
黃月英雖無出衆美好的相貌,卻有不遜男子的才能,諸葛亮遇到事情,常常與妻子商量。諸葛亮很慶幸當初自己答應黃承彥之請,娶黃月英爲妻,相比於牀笫間討人歡心的嬌妻,諸葛亮更喜歡能夠分享心事的知己。
黃月英聽罷心中瞭然,不慌不忙地問夫君道:“葛郎與劉君少年結識,互相瞭解,葛郎認爲劉君是什麼樣的人?有無振興社稷之心、匡扶天下之能?”
諸葛亮毫不猶豫地點頭道:“有。”
黃月英又道:“葛郎與劉君情同羊左,親密無間,雖遠隔千里,大江爲阻,猶念彼此。劉君若聞葛郎來投,是否會重用?”
“會。”諸葛亮再次點頭道。
黃月英面露不解地道:“既然如此,那葛郎還有什麼疑慮?”
諸葛亮猶豫道:“我與襄陽牽連過深,是以心中疑慮。”
黃月英正色道:“鄧禹少與世祖光武結識於太學,甚相親近,後鄧禹歸家,雖時隔多年,分離日久,聞光武受命出撫河北,鄧禹隻身杖策北渡,追及於鄴下。當時,光武無寸土之地、無一餐之食,鄧禹可曾猶豫過?”
諸葛亮熱淚盈眶,愧不能言。
黃月英又道:“劉君之於葛郎,恩情猶過光武之於鄧禹,今劉君據有江南,地方千里,戶口百萬,心中正在期盼着葛郎,而葛郎卻坐在家中猶豫不決。”
諸葛亮終是忍不住潸然淚下,說道:“月英之言,字字剖心,直令我無地自容。”
黃月英問道:“葛郎現在心裡有決定了嗎?”
諸葛亮頷首道:“我當南下投奔劉仲達。”
黃月英道:“《詩經》說:‘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妾今已爲葛家婦,自當跟隨葛郎奔赴江南。”
諸葛亮道:“能夠娶到月英如此佳妻,乃亮之幸也。”
黃月英道:“這也是妾之心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