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破城
魏延凶神惡煞,大呼向前,手中長刀左劈右砍,無人能擋。在他的帶領下,越來越多的劉景軍士卒衝上城頭,奮勇廝殺。
關鍵時刻,輔匡帶着部曲親衛殺了過來,雙方狠狠撞在一起,於方寸間亡命搏殺,反覆拉鋸。
雙方每倒下一人,後面立刻便有人補上位置,短短片刻間,地上便躺滿了死者、傷員,令雙方將士幾無立錐之地。
輔匡爲人粗強,可他絕非恃勇鬥狠之徒,他出身襄陽大族,熟讀兵書戰策,是以他雖然武藝不俗,卻沒有衝在前方,與魏延捉對廝殺,而是躲在後面,指揮部曲作戰。
然而魏延實在太過勇猛,在他不知疲倦的反覆衝擊下,夷陵守軍漸漸不支,防線不再嚴密。魏延抓住機會,一鼓作氣,殺入其陣,揮刀朝着輔匡斬去。
面對來勢洶洶的魏延,輔匡怡然不懼,舉刀迎戰。
“鐺!”
雙方刀刃猛烈相擊。
魏延登城以來,斬殺無數,單身突陣,直取敵首,氣勢攀至巔峰,只是幾經廝殺,體力消耗甚大,輔匡亦非易與之輩,雙方初次交手,竟是不分伯仲。
“殺……”魏延雙目圓瞪,暴吼一聲,再次揮刀砍向輔匡。
“鐺!鐺!鐺!……”
二人如同兩頭髮瘋的公牛一般,毫不退縮,激烈碰撞。
十餘回合下來,輔匡終究不敵魏延,身中數刀,敗下陣來,所幸其身披雙鎧,防護甚堅,所受傷勢並不嚴重。
輔匡自知非魏延敵手,心生退走之念,魏延見他要逃,怒不可遏,咆哮連連,奈何輔匡左右親衛甚是忠勇,爲掩護輔匡脫身,死死擋在魏延面前。
魏延幾番突擊,直殺得手足痠軟,仍是不能衝破阻礙。感到力氣不濟,魏延亦暫時從前線戰場退下,靠着女牆休息。
對於未能斬殺輔匡,魏延心中不免大感遺憾,不過這本來就是錦上添花的事,他的任務是“先登”,此時夷陵城牆多處皆已被劉景軍先登佔據,城下士卒正源源不斷通過雲梯登上城牆。
霍篤翻身躍上城頭,見魏延倚牆而立,喘息甚急,不由笑道:“恭喜魏兄,奪下先登之功,後面就交給我好了。”說罷,便率領部曲,直撲敵人。
魏延登時大急,區區先登之功,如何能滿足他的胃口,當即也顧不得休息,再次投身戰場。
魏延過去只是新野一遊俠,輔匡不知其人,霍篤則不然,其乃南郡豪傑,輔匡沒少與他打交道,一見到後者,立即瞋目大罵道:“霍篤!你枉爲南郡豪傑!食劉將軍之祿,卻不能盡忠職守,反而背主投敵,反戈相向,你還有何面目立於天地間?!”
霍篤被輔匡罵得面紅耳赤,惱怒不已,偏偏無法還口,不管他有一千個理由、一萬個理由,都改變不了他貳臣的身份。
霍篤心中恨極,誓要斬殺輔匡,以雪其辱。
輔匡之前面對魏延一人,已是大感吃力,如今又來一個霍篤,輔匡一時間左支右捂,疲於應對,漸有力不從心之感。
而城牆多處防線,也先後失守,劉景軍佔領的據點越來越多,甚至有連成一片的趨勢。
眼見形勢危急,輔匡滿腹苦澀,就算今日能夠成功擊退劉景軍,損失也必然慘重,明天呢?後天呢?……
本以爲吏士同心,嬰城固守,足以抵擋劉景軍十天半月,如今看來,這個想法委實可笑。
“城破了、城破了……”
忽然北方傳來陣陣大呼。
“北城門失守了?”輔匡聞言大吃一驚,不敢置信地望向北方。那邊的劉景軍只是一支偏軍,而他留的兵力並不少,按理來說,北面的壓力要遠小於他這裡,怎麼會這麼快就失守了?
北城門失守的消息,立時壓垮了夷陵守軍緊繃的神經,將士鬥志全消,爭相而逃。
劉景軍在後面緊追不捨,肆意砍殺,自古戰場傷亡,大部分皆來自於潰敗,而非正面對抗。
數百夷陵守軍一窩蜂涌向通道,立時便將通道堵得水泄不通,隨着劉景軍的逼近,爲了活命,後方士卒不惜對身前同袍揮刀,硬是殺出一條血路。
輔匡落在後面,見士卒爲求活命,自相殘殺,不禁滿心悲涼,他對左右部曲道:“你等取我首級,向南賊獻降,足以保命。”
部曲皆慷慨激昂道:“我等願與校尉共存亡!”
輔匡環顧衆人,大聲道:“好!便讓南賊看看,我南郡不唯有霍篤這等背主貳臣,亦有忠義之士。諸君,隨我殺……”
“殺……”部曲皆應道。
輔匡率部曲二十人於絕境下亡命反擊,利用劉景軍輕忽心理,一舉擊潰數倍之敵。
輔匡、霍篤互視對方爲必殺目標,雙方嘶吼着殺成一團。
輔匡只攻不守,浴血廝殺,不可謂不勇,無奈雙方人數差距太大,輔匡左右盡死,其身中二戟、五矛、十餘刀,力竭而亡。
在原本的歷史上,輔匡乃蜀漢重臣,官至右將軍,要知道,在他之前擔任右將軍的可是張飛、諸葛亮、高翔,由此可知他在蜀漢的地位。
站在輔匡破損不堪的屍體前,霍篤此時心中再無一絲怨氣,只剩滿心的佩服。對左右道:“此輩皆忠義之士,不可輕辱之,將他們合葬一處吧。”
“諾。”
隨着輔匡的戰死,夷陵的抵抗便宣告結束了,夷陵東城門大開,諸葛亮與甘寧俱入城中。
北面的情況,不僅輔匡感到詫異,就連諸葛亮也十分意外,他入城後立刻找來黃忠細問,才知黃忠身先士卒,親登城牆,成功斬殺守將司馬。守將司馬一死,守軍頓時羣龍無首,很快便被黃忠率衆徹底擊潰。
雖然黃忠說得輕描淡寫,但諸葛亮卻知道,也就是黃忠這等絕世猛將,換了旁人,絕難做到。難怪劉景對黃忠如此重視,養傷期間關懷備至,如今看來,劉景果然有識人之明。
當日昏時,霍峻派人回報諸葛亮,已順利奪取峽口。
諸葛亮放下心來,西方至此無憂矣,他的目光,轉向東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