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郊迎
像龐德公這般淡泊名利,拒食官祿的人,終究是少數,此後雖然也偶有人拒絕劉景的招攬,不過答應的人無疑要多得多。
安遠將軍府成爲整個襄陽最熱鬧的地方,每天都不斷有新的人才加入進來,荊州、司隸、雍、兗、豫諸州英才俊士匯聚一堂,盛況空前,與荊南時缺少人才的窘迫境況不可同日而語。
卻說黃祖、黃射父子自決定歸降劉景,稍作安排,便立即動身北上,一路快馬加鞭,兼程而行,終於在九月十四日,也就是劉表下葬的前一天趕回襄陽。
黃祖、黃射父子二人皆領大郡,據守江、漢,他們是戰是降,將直接影響荊州未來的走勢。
而今二人舉郡歸降,使荊州免於內耗,這樣大的功勞,劉景自然待以殊禮,親自出城相迎,這樣的待遇,幾乎從未有過。
黃祖、黃射從渡船上下來,赫然得知劉景正在岸邊等候自己,這等殊榮,直令父子倆受寵若驚,同時心裡也鬆了一口氣。
在來襄陽之前,黃祖、黃射父子曾有過一番爭論,黃射的想法是,讓父親黃祖留守江夏,他自己獨自前往襄陽面見劉景。
畢竟他們父子乃是劉表的心腹,過去曾數與劉景爲難,父子倆若是一起來襄陽,劉景或許礙於名聲,不會殺了他們,卻難保不會將他們軟禁起來,強奪江夏,他們完全沒必要冒此風險。
黃祖沒有同意兒子的建議,黃射能想到的問題,他自然也想得到,但他卻不得不來襄陽。
一方面,黃射獨自前往襄陽,顯得誠意不足,此舉必令劉景心生不滿,乃至懷疑他們父子有異心,並非真心歸順,從而遭來覆家滅族的大禍。
另一方面,黃祖一個出身卑微的鍛錫匠,之所以能有今日的權勢,皆因劉表知遇之恩,劉表下葬,他無論如何也要回來爲故主送喪,如此方不負君臣一場。
所幸,觀劉景的態度,父子倆心中的憂慮頓時散去大半。
黃祖、黃射被人引着來到劉景麾下,他們父子倆此前都未見過劉景,卻也不敢多看,匆匆瞥了一眼,便趕緊下拜道:“罪人黃祖(黃射),叩見將軍。”
“黃江夏、黃章陵請起。”劉景擡手上託,繼而安撫二人道:“足下父子手握強兵,稱雄一方,卻明大義、知順逆,今率衆來歸,使荊州重歸安寧,百姓免遭塗炭,功莫大焉,罪從何來?”
劉景這番話倒也並非客套話,黃祖父子沒有與他分庭抗禮的實力,可拖他後腿卻綽綽有餘。
劉景熟知歷史進程,他心裡十分清楚,袁紹病死後,曹操統一北方便開始正式進入倒計時,幾年之後,曹操就將獨霸中國,留給劉景的時間不多了。
在這個爭分奪秒的時刻,一旦被黃祖父子拖住一年半載,將會極大影響他的計劃,黃祖父子不戰而降,乃是最好的結果。
黃祖非善談之人,扭頭看向黃射,與粗鄙少文的黃祖不同,黃射從小飽讀詩書,頗有口才,“當年季布爲項羽帳下將,數窘高祖,後項羽敗亡,高祖懸賞千金緝拿季布,敢有舍匿者,罪及三族,高祖恨意之深,可見一斑。”
“我父子過去不自量力,屢同將軍作對,內心常懷惶恐。將軍度量宏廣,不記舊怨,對我父子禮下至此。過去常聞將軍之德,荊楚士民,莫不鄉風慕義,甘爲臣妾,我父子今知矣,日後願爲將軍驅馳,死而無恨。”
劉景聞言大悅,而後誠懇地道:“足下父子具爲楚之英傑,黃江夏坐鎮沙羨十餘載,內平蠻寇,外御江東,威震楚、吳二國,有黃江夏爲我把守東方,我還有何慮?黃章陵亦才智過人,深合我意,不若留在襄陽,爲我謀主,共商大計,如何?”
說罷,劉景笑意吟吟地看着黃祖、黃射父子,靜等答覆。
黃射沒有遲疑,欣然應命道:“此亦臣下之願也,只恐才智不足,有負將軍厚望。”
黃射清楚自己的斤兩,他哪當得了劉景的謀主,這不過是劉景爲留下他所找的藉口罷了。
來時黃祖、黃射父子倆曾設想過多種可能,最壞的結果,自然是被殺,其次是被軟禁、閒置,再其次是調任他處……
相比之下,劉景願意讓黃祖繼續鎮守江夏,已經是他們父子倆能夠想到的最好的結果了。
至於章陵,黃射根本沒敢奢望,章陵乃是荊州北方門戶,與曹操勢力接壤,重要性猶在江夏之上,劉景必然要以親信之人鎮守,斷不會用黃射這個外人。
正如黃射心中所想,劉景確實準備讓族兄劉宗出任章陵太守,爲他鎮守北方,防備曹操。
劉宗不但是他的族兄,也是他麾下少有能夠當方面之任的人,綜合考慮後,劉宗是最佳人選。
而空出的武陵太守之位,則由劉宗胞弟劉承接任,目前後者就在武陵,主持郡事,已是實際上的武陵太守,缺的只是名分。
加上之前任命趙戩爲南陽太守,如今荊州八郡,除了黃祖外,其餘七郡太守皆爲劉景任命。
分別是長沙太守劉瑍、桂陽太守桓彝、武陵太守劉承、南郡太守徐庶、南陽太守趙戩、章陵太守劉宗,零陵太守則是劉景本人,嚴肅以郡丞行太守事。
此七人或爲劉景同宗,或爲劉景心腹,即便是新近加入的趙戩,亦深得劉景的敬重與信任。
相比於此七人,劉景並不信任黃祖,他雖應允黃祖繼續擔任江夏太守,但肯定不會像劉表那樣完全放權,必須加以限制。
劉景打算從文武兩方面着手,文的方面,派遣親信出任郡丞、郡從事,分割其權勢。
武的方面,提拔其麾下大將蘇飛、鄧龍等人,削弱其軍勢,並派兵駐紮諸口、夏口等要津,對沙羨形成鉗制。
當然,劉景的目的是限制黃祖的權力,而非逼反對方,所以事情要一步一步慢慢來,絕不能輕率行事,以免弄巧成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