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1章 放歸
劉祝立於座艦的甲板上,望着江東水軍次第而退,井然有序,不禁感嘆周瑜真天下奇才也!
第一個說出這話的人不是別人,正是劉景,之前劉景時常當着衆將的面,誇獎周瑜文武籌略,雄冠江東,實乃天下奇才也。
衆將心中多有不服,劉祝亦是如此,說到底,周瑜雖名重江淮,但他過去遇到的對手,以及取得的戰績,只能用平平無奇來形容,實在看不出其人有什麼特別之處,讓劉景如此另眼相看。
然而今日一戰後,劉祝始知劉景所言不虛,周瑜將奔亡之衆,逆擊盛銳之師,士氣、水流、戰艦、器械……皆不佔優勢,竟能維持不敗,簡直不可思議,劉祝自問換做自己,絕對做不到。
劉祝深深嘆了一口氣,留幾艘赤馬舟繼續跟在江東舟師後面,直至對方離開豫章郡界爲止,本人則帶着水軍主力返回柴桑。
劉祝歸來後,不敢有絲毫隱瞞,包括明知江東軍有備,仍執意開戰,全都如實稟報劉景。
劉景聽罷無語,臉色深沉如水,眼中難掩失望之情,他失望的不是劉祝不聽他的勸告,擅自開戰,而是打了,卻沒打贏。
劉景深知水軍在南方的重要性,很早就開始籌建水上勢力,從大小船三兩艘,發展到現在樓船戰艦數百艘,稱霸江漢,舉目無敵,劉景敢說,他麾下的水軍乃是當世最強水軍,沒有之一。
結果就是這樣一支強大的水軍,在劉祝的帶領下,不僅沒能戰勝對手,反而自身損失大小船艦百餘艘,水步士卒兩千人。
劉景此時份外想念族兄劉宗,劉宗帶兵能力、軍中威望、決斷力等都在劉祝之上,如由其統領水軍,即便不能一舉戰勝周瑜,至少自身損失不會如此之大。
劉景此次出征,之所以沒帶劉宗,一則他離開後,需要有人替他鎮守荊州,劉宗是最適合的人選。二則劉宗擔任水軍統帥多年,在水軍中有着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劉景欲以劉祝代之,事實證明,劉祝尚不足以代替劉宗。
“文繡,起來吧。”劉景看着伏拜於地的劉祝,半晌嘆道。
劉祝少爲偷盜,被他識於市井,善加培養,一步一步成長爲能夠獨當一面的大將,乃是劉景真正的心腹,別說此戰沒敗,就算真打敗了,劉景也只會高高舉起,輕輕放下,不會真的懲罰。
就在這時,劉曄在外叩門求見,他對劉景派兵追擊江東軍感到極爲不滿,明明已經說好罷兵止戈,怎能出爾反爾?劉景則以江東軍挑釁在先爲由搪塞。
劉曄明知劉景是在睜眼說瞎話,卻也拿他毫無辦法,當天便心生歸意,向劉景請辭。
劉景知其心去難留,只得讓盛匡、徐宗等揚州人替他送行。
江東軍、天子使者相繼離去,劉景目光重新轉回豫章,如今豫章、廬陵二郡大體平定,惟有太史慈盤踞艾、西諸縣,未肯降服,是時候着手解決太史慈了。
上個月文聘率兵佔領太史慈大本營海昏,盡俘太史慈老母、妻兒。
劉景聞訊後,特意讓文聘派船將她們送來柴桑,一個多月來,劉景數次拜訪太史母、妻,噓寒問暖,並賜予衣服幃帳,器具雜物,居處堪比在海昏之時。
太史母絕非無知婦人,不然也養育不出太史慈這樣優秀的兒子,她心裡很清楚,劉景之所以對她們這麼好,並非出於好心,不過是想利用她們迫使兒子屈服,所以從來不給劉景好臉色。
今日劉景再度登門,太史母仍然和之前一樣,背身臥於牀上,一動不動,彷彿正在熟睡。
“老夫人還沒醒麼。”劉景也不是第一次碰到這樣的場面了,笑着對候在一旁的太史妻道。
太史妻低眉垂首,恭順的回道:“姑本就年事已高,昨日又睡得極晚,所以才遲遲未起。”
太史妻出身豫章大姓,其家族日後還要在劉景手下討生活,並且她有膝下幼子牽絆,心有顧慮,自然不敢對劉景不敬。
“無妨,”劉景擺了擺手,說道:“今日前來,是有事要和老夫人商議,稍等片刻就是。”
躺在牀上的太史母聽聞有事,不久佯裝醒來,見劉景坐於室中,不由埋怨兒媳道:“劉將軍來了,你爲何沒有叫醒老身?這豈是待客之禮?”
“老夫人錯怪太史夫人了,是我沒讓太史夫人喚您,晚輩拜訪長輩,等一等也是應該的。”
劉景頓了頓,又道:“老夫人或許不知,前天天子使者至豫章,深陳國家恩德,勸荊、揚罷兵安人,雙方皆深然之,周公瑾昨日已率軍返回吳地。”
太史母聽罷大爲震驚,周瑜一撤,兒子豈不是成了棄子?如果孫策尚在,必不棄吾兒!
“之前豫章兵荒馬亂,這纔將老夫人一家接來柴桑居住,今豫章已定,所以我準備派人送老夫人一家前往艾、西,與太史子義團圓。”
劉景這話本無歧義,可太史母卻不信他有這麼好心,以爲劉景要對兒子動手了,準備以她們的性命相脅,逼迫兒子投降。
太史母心中萌生死志,斷然道:“若將軍以爲用老身等人的性命,就可使吾兒束手就擒,那就大錯特錯了!吾兒貴重然諾,篤於信義,一旦意許知己,則死亡不相負。孫氏兄弟待吾兒以國士之禮,吾兒必以國士報之!將軍還是死了這條心吧!”
“老夫人何出此言?”劉景先是一怔,隨即反應過來,苦笑說道:“脅迫老弱婦孺,豈是君子所爲,難道在老夫人眼裡,我劉景就是這樣一個人嗎?”
太史母登時大訝道:“將軍難道真的要放我等回去?”
劉景正色道:“豈敢戲謔長輩。”
“將軍真仁義君子也。”
太史母沉默良久,起身對着劉景深深一禮,這是她這些時日以來,首次向劉景低頭。
“這裡有一封我的親筆書信,請老夫人代爲轉交太史子義。”劉景取出信交給太史母,而後告辭離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