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5章生命在運動大魏在於折騰

至於清朝官員的俸祿,那才叫低,不貪污都活不下去。

正所謂清官不清,滿朝奸臣。如果清朝時期全國上下能有一個清官,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除非吃老本。

所以在眼下,對於魏國官員的俸祿也需要進行改革了。

“諸位身爲大魏重臣,自當盡忠職守,克己奉公。自然,千百年未變的俸祿也會更改一二。畢竟數百年前一錢能買的東西,今日十錢都未必能買到。”冉明故意停頓了一下,看到滿堂官員,特別是中下層官員興奮異常,不少低級官員都是眼睛一亮,耳朵一豎顯然極其用心。冉明心中微微得意,道:“原本公門之中。吏員分三等食俸,照常不變,仍舊爲吏目爲上等,佐吏爲中等,少吏爲末等。原吏目月食十一斛,年俸約莫百石不到。自今日起,調整爲年俸一百八十石,月食十五石。”

冉明這一次調整主要還是低層官員,按照漢制這都是體制外的人員,即使勉強進入體制內,可是他們的收入水平也非常低,幾乎無法保證最低生活水平,這樣的情況下,怎麼能指望他們吃拿卡要?吏員的整體素質,事實上直接影響的就是政府形影和信用問題,貪官若想貪污,其實借的還是吏員的手,一個地方的吏治好壞,和吏員直接掛鉤。

此時冉明的提薪的幅度很大,基本上基層吏員工薪增加十倍,收入可以購買力可以達到後世的五萬元。

而像六吏目,既後世科級幹部收入也增加了將近六倍,年收入接近十萬。這樣的收入水平,至少可以讓吏員達到中上的生活水平。

當然,如果只是加薪低層官吏,冉明其實也不用如此大張旗鼓。加薪的主要環節,仍在是體制內的官員,像鄴城,生活成本比其他郡縣要高得多,雖然糧價全國各地基本持平,差距不大,可是像其他生活用品,價格就高得太多了,一桌千錢宴席算是魏國最普通的接待水準,這一桌飯菜,相當於後世兩千多塊的水平,作爲京官,誰不有三朋四友,姻親故舊,親戚朋友來到鄴城,他們總得接待吧,接待不好,也會引人詬病,這是國人的秉性,也不是冉明可以改變的。

其實京官最多的部分都是各部司佐吏,按照原來的薪俸水平,他們不去討飯就差不多要當褲子了,現在大量提高他們的收入水平,其實也是增加社會消費,刺激消費,增加社會經濟實體量。

像京官其中七、八、九品官員,如果不是有灰色收入,連體面的生活都過不上,還怎麼指望他們奉公守法,恪盡職守?在後世天朝這方面就做得不好,京城基層公務員收入水平其實不高,連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做不到,如果他們不想方設法增加灰色收入,就會餓死。

“各位大臣,你們都是品級的官員,連着官秩,朕亦無法更改。不過,每年寒暑難熬啊。在鄴城其實還好點,像隴西、雁門、雲中、代郡、遼東等地那寒風凜冽實在是難熬得緊。對於這一點,皇甫愛卿在幽州只怕是頗有感觸吧。”冉明看向皇甫真,此時的皇甫真面色發紅,顯然發佈這個消息的皇甫真都感覺異常。作爲燕國降臣,他們本身又沒有在冉明與冉智奪嫡中站隊,身在官場,不是不想站隊就可以躲過去的。燕國和涼國降臣基本上都是選擇坐壁上觀,可是他們面對慘烈的政治鬥爭,處境也非常不妙,本身又不是大有油水的職務,而且他們也不敢貪污,避免被兩方陣營藉機拿下。

看到冉明的眼神,皇甫真出聲道:“陛下英明。寒冬臘月,便是平時一縣之令光靠薪俸也是難以冬日都能有火炭取暖。一大家子數十口人,光是五百石的年俸,也無多少存餘啊。”

五百石,十個自耕農的收入。讓一個縣令能夠維持體面的生活,的確苦難。皇甫真這一提點,官員們都是雙眼一亮。

冉明悠然道:“如此,每日暑時,度支司將會撥付冰費,官秩千石者可取用的冰費額度爲兩萬錢。官秩五百石者爲一萬錢。冬時,官秩千石者可取用炭費萬千錢,官秩五百石者爲一萬錢。以此類推!其餘官秩乘以二,即爲此人冬夏之冰炭所費。至於吏員,食上等俸的吏目一年冰炭兩費分別爲兩千錢。食中等俸者一年冰炭兩費分別爲一千錢,食末等俸者分別爲五百錢。”

現在冉明增加最大的還是基層,其次是中層官員俸祿,高級官員俸祿增加幅度其實並不大,高級官員都有自己的產業,完全足夠他們過上體面的生活了。要知道,就是年景好,有五十畝田的自耕農一年也不過六七十餘石的收入,約合三萬錢。

冉明這一番加薪讓衆臣感覺異常開心,像秩比千石的中級官員類似後世廳級幹部,每年就可以增加四萬錢的兩費,這就等於增加了六七十石的俸祿,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當然大士族門閥是不會看在眼裡,可是對於那種低層或寒門官員來說,簡直就是雪中送炭。當然這個加薪,其實高級官員也動容了,像一品大佬,這種萬石大員,他們光兩費收入就可以增加四十萬錢,相當於提高了將近一成的俸祿。

衆臣山呼萬歲,讓宴會在科舉制中形成的壓抑氣氛爲之消散,冉明又道:“爾等也別忙着謝恩,以前朕既往不咎,若是以後還有作奸犯科,徇私舞弊,貪污受賄、違法亂紀者,朕也將毫不手軟。至於吏員貪污,子孫三代之內,不得進入公門,官員貪污,德行有虧,三代之內不得爲官。”

這一下衆人仍山呼萬歲把氣氛推上了高潮。

又勸飲一番,冉明道:“朕今日飲宴諸位愛卿,除推行科舉,全員加薪之外,尚有一事要宣佈,諸位皆知,此次叛亂牽扯甚衆,如何處置,朕尚未有決斷,朕屬意諸位愛卿羣策羣力,望諸位愛卿上奏處置之法。”

衆臣聽着冉明的話,感覺一陣頭大。最重要的部分是,這一次不用集體討論,而是專折專奏,陳述已見。

其實這也只是一個過場,冉明對於處置叛軍早有定議,雖然牽扯十數萬叛軍,連上家屬也有三四十萬人,可是這些人員,冉明並沒有想過一次性殺光,也沒有想過大手一揮,全部赦免。冉明打算把夷州冉閔的嫡系,全部遷移到秦涼地區,這裡是冉明曾經的封地,也是冉明的傳統勢力範圍,這些人員將加重漢人人口比例,最少冉智在夷州可以擁有四十餘萬人口,即使遷出一半,也有二十萬人口,將來在絲綢之路上就擁有無法想象的助力。至於河洛司冀士族豪強叛亂人員,冉明打算拆分一下,把他們分別流配至南洋四鎮,增加那裡的漢人人口。

同時,冉明打算全面廢除死刑,把所有刑法罪犯全部流配南洋,用來增加那裡的漢人人口,窮兇極惡之輩,或許在南洋等才能混得如魚得水。

當太陽升起,陽光透過窗簾,映照到九華宮內龍牀上,冉明被刺眼的陽光照耀得不舒服,隨即醒了。冉明睜開眼睛,發現身上纏繞着一個纖纖玉手。順着光潔的手臂,冉明這才發現此間主人居然是李靜姝。

此時,李靜姝明顯也是醒了,只是將腦袋埋在枕頭裡,裝起了鴕鳥。冉明拍拍發脹的腦袋,這纔回想起昨夜的瘋狂來。冉明藉着勝利平定叛亂的威勢,把科舉制度、官員加薪以及吏治改革的方案毫無阻力的公佈了出去,並且當場發出聖旨,讓百官聯名簽署。心事大失的冉明不禁多喝了幾杯,結果竟然不自覺的走到了皇宮東北隅的九華宮來。

這個九華宮是石虎所建,以三三爲單位,故謂九華。這個九華宮並非安置嬪妃的住所,而是一座皇家禮樂之所。原本冉明南征歸來,還輪不到李靜姝侍寢。只是李靜姝在魏國南征東晉和桓溫之後,心情大好,時常來九華宮參閱典藏的樂章。這晚李靜姝在九華宮內演奏《上邪》,“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力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是不是感覺有點熟悉,在還珠格格里瓊瑤還引用了。

當冉明不知不覺抵達九華宮時,正巧聽到李靜姝正唱着,李靜姝把這首抒情的曲子,喝成了哀怨萬分怨歌,讓冉明一瞬間失神。在這個時候任何言語都是蒼白的,千言萬語,莫不如是一個簡單的實際行動。瞬間冉明變人爲狼,仰天長嘯。

看着冉明露出如同吃人一樣的目光,李靜姝明顯嚇了一跳。作爲一個正常男人,冉明在國喪期間,也是被禁慾的。如果在這個時間段,冉明再弄出一個孩子出來,就可以坐實他不孝的傳聞了。所以冉明非常剋制,可是這個東西,是怎麼可以說剋制就剋制的?坐懷不亂,那不是柳下惠,而是太監。冉明瘋狂的掉扯掉李靜姝身上的衣裙,毫不憐惜她那我見猶憐的祈求目光。

當然,男人和女人之間的戰鬥,女人永遠都是勝利者。因爲只有累死的牛沒有耕壞的地。更何況冉明還有無數的人等着他耕耘。

事實上冉明在順利推行科舉和吏治改革之後,仍不敢大意。別看借平定叛亂的威勢,強行推行了科舉制度,可是士族門閥是不會甘心失敗的,這點冉明深有感觸。歷史上楊廣的科舉制度直接逼反了天下士族,此時皇家特衛在張平的率領下,全體出動,準備把一個又一個陰謀消滅的萌芽中。不過鄴城已經恢復了平靜,儘管這次叛亂,鄴城損失最爲嚴重,可是在冉明、王猛一系列的安撫之下,民心是站在冉明這一邊的。

在戰火中被毀壞的房屋,由官府出面、出資修建全新的磚瓦澆築水泥小樓,傷者在全國機器的動員下,得到了很好的救治。

在冉明的掌握之下,鄴城漸趨平靜。然而平靜之下,卻掩藏着未有人知的那些隱秘。這個隱秘,包括分散龐大,卻已經不成氣候的冉智餘黨。皇家特衛雖然嚴密,可是卻無法掌握所有的動向。同樣,也包括那些未露出馬腳的士族豪強,這些都是魏國不安全因素。其次是晉朝的“影子”和桓溫的“勾魂”這兩個情報組織,利用自身的資源和優勢,伺機在鄴城製造動亂。

不過,魏國各大士族門閥和豪強,這下可被冉明的鐵腕手段嚇壞了。據不完全統計,將近四十萬三人被髮配邊疆,其實發配邊疆還算好點,最可悲的還是發配到南洋那化外之地的,恐怕有生之年,再也回不到故鄉了。在這個嚴厲的處罰下,想要背叛,必須考慮清楚代價。

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所謂的忠誠,就是因爲背叛的籌碼不夠,無論晉國還是桓溫,事實上已經拿不出讓這些士族門閥背叛冉明的籌碼了。

冉明不是一個喜歡動不動就開朝會的人,事實上朝會其實就是一個形式,百分之九十五的政務,都可以在部門內部解決。像老朱那種工作狂人,在歷史上是不多見的。朝會的意義在於解決現實中出現的問題,一個國家並不是所有的政務都需要皇帝裁決,如果是那樣的話,像諸葛亮那樣活活累死的不計其數了。哪怕冉明因爲起晚了,可是朝臣接不到旨意只能在朝堂上等待。

冉明來到朝堂上,衆臣山呼萬歲。按照計劃,昨天經過聯名的三道旨意正式頒佈實施。在這三件大事處理完之後,冉明道:“如今我大魏王師已經打過了長江,晉國只剩了半口氣,巴蜀也有望在年內平定。目前在國內最大的戰事基本上結束了,接下來雖然還有戰爭,雖還不到馬放南山之時,但已不需要那麼多的人馬。兵貴精,不貴多。擺在朝廷面前最大的問題,就是各軍各部,都要留強汰弱。淘汰下的人馬,有功者可以功成身退,指配田園,無功者至指定區域開荒屯田,東晉以及巴蜀投降俘虜,未入選精兵者,老弱者發往工坊爲匠奴,安心工作三年,表現優異者可授大魏國籍,強健者發往關中,朕要在來年在金牛古道的基本上,修建關中於巴蜀的高速公路,不服管束者配入礦山挖礦。”

冉明早有準備,當下把如何淘汰,如何整編,一一說出來。冉明道:“士卒年齡超過三十五歲級別低於軍候級,或是在十八歲以上,三十五歲以下,但是是家中獨子,或是父兄有同在軍中服役者,可按照自願的原則下,進行裁撤。”

功曹的事前功夫做得仔細,所以誰留誰去,無人有異議。

冉明又道:“大魏不會虧待任何一個功勳將士,將士入伍參軍,保家衛國,流血犧牲,朝廷自然不會讓英雄流血亦流淚。在這部分裁撤的將士,朕暫定在定襄、雲中、代郡、上郡、朔方、西河等二十九鎮設一百四十六折衝府,其中折衝府分爲上、中、下三等。上府一千五百人,中府一千二百人,下府一千人。每府置折衝都尉一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別將、長史、兵曹參軍各一人。府以下,每五百人爲曲,團有軍候及都伯;五十人爲隊,有隊正、副;十人爲什,有什長。府兵今後不再發放軍餉,所有兵甲器械,皆一次性發放到所有府兵士卒手中,府兵正丁每丁授下田百畝,中田四十畝,上田二十畝。丁女分下田三十畝、中田十五畝,上田十畝。三年內免稅,今後每隔五年統計一次府兵人丁情況,根據人口數量進行調整田畝數。”

尚書令王簡聽到這裡,皺起眉頭道:“陛下,這樣是不是太過了。分田簡可以理解,但分田之餘還免稅,就好像有些過了。而且這樣豈不是壞了大魏的規矩?”

冉明搖搖頭道:“此一時彼一時矣。定襄、雲中二十九鎮人口稀少,百姓難以供養大軍,若虛邊,則邊患難除,邊地難安。世人皆喜中原繁華之地,然而中原繁華之地,土地是有限的,我大魏授田制度,要秉承越距離中樞越近,授田越少,距離中樞越遠,授田越多。此去向北千里至北平,再往北兩千裡,有一條大河,名曰混同江(松花江),兩岸土地無比肥沃,如果開發得當,將來必然會成爲我華夏的北大倉,如今諸胡皆平,在那裡朕欲人均授田丁男五百畝,丁女二百畝。”

聽到這話,王簡只得同意,雲中、上郡、代郡等二十九鎮,歷來都是邊地,縱然魏國現在強盛,胡騎不敢南下牧馬,可是保不齊什麼時候草原諸胡又會死灰復燃。王簡又道:“若是府兵授田後,將田地賣掉,然後再以流民的身份遷移至中原,該如何是好?”

自從法律出現,人們就會想方設法鑽法律的空子,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冉明沉吟道:“此田允許世襲,但不允許十年之內買賣。對分田者資料登記在冊,逃亡者嚴懲。”

開國之時人口少,土地多,這讓每個人都能分得大量土地,解決溫飽不是問題。而且由於人口少,有盈餘,就容易出現盛世了。但到了中期,人口開始多,而土地還是那麼多,這便使得土地矛盾開始出現,加上先富起來的一部分人大肆購田,就讓田地集中到少數人身上,加速了土地矛盾。這時,作爲朝廷一般都會推行改草,像宋、明兩代都有著名的改草,奈何無論成敗,結果都不能改變。直到後期,人口再次增多,田地集中到少數人身上,百姓吃不飽,這就會出現起義了,朝代更迭亦開始。

對於這個宿命式的歷史輪迴,冉明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他的辦法就是延遲,儘可能的把漢人人口向外擴展,遼東、塞北、西北自古以來都是苦寒之地,漢人人口稀少,長期被胡人佔據,冉明就是採取分府的政策,大量撥付土地,以供府兵使用。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