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不償失!”冉明聞言哈哈大笑。指着衆臣道:“諸位也都是如此認爲嗎?”
看着衆臣不發話,其實也是默認了王簡的這個說法。
冉明嘆了口氣道:“絲綢之路蘊藏的財富,諸位愛卿想必都清楚吧?這裡朕就不多作介紹,光絲綢財富這一點,西域必然掌握在朕手中。”
接着,冉明又讓人拿出另外一個地區,這個地區比當初那副大地圖更爲籠統,不過卻標註了其他東西。
冉明道:“西域三十六國(基本佔據了整個新疆)如果從耕種的角度考慮,確實不如中原富饒,畝產量確實比中原地區略低,但是能適合耕種的地方太多了,而且足夠大。根據細作的偵察,光西域適合耕種的地方,足足有四百萬傾。”
“什麼?”
“四百萬傾?”
“嘶!”這是深吸冷氣的聲音。聽到這個數字,這裡大臣都驚呼出聲。
要知道這個數字其實還是冉明保留的數字,在後世經過長期濫砍濫伐,水土流失和大規模荒漠化,整個新疆仍擁有五千九百一十二萬畝耕地,而在這個時代草原還非常多,而且溼地更多,塔里木河和羅布泊還沒有乾枯,如果無節制的開荒,耕地很可能達到六千多萬傾。
這個時代的傾可不是後世的公傾,而是每傾一百畝地。
一個縣能有萬傾良田,差不多都是上縣了。事實上魏國一千九百餘縣,將近三分之一耕地面積在四千傾地以下,哪怕是綜合平均下來,一個縣也僅僅擁有八千傾耕地。這四百萬傾耕地,就是五百個縣的耕地總面積。沒有價值的土地自然不會去搶佔,可是五百個縣的耕地面積,哪怕是再迂腐的大臣,也不敢輕易放棄。要知道這四百萬傾土地耕種下來,哪怕都是三年耕種一次下畝,每畝地只有一石的產量,這個數字也可以達到億石,即使收取十五稅一,八百多萬石糧食,在西域的軍隊完全可以自足,甚至可以大規模支援內地。
在這個時候,衆臣的呼吸開始急促起來。
冉明接着道:“其實西域最寶貴的東西並不是耕地,西域的漢人非常少,會耕種的人更少,所以西域諸國諸族幾乎都是以放牧爲生。西域最寶貴的資源是金、銅、鐵和煤炭。這些礦山的儲量,甚至比我們整個魏國的共和還要多,特別是在北庭境地,有一座山火燒山,事實上這只是一個龐大無比的煤堆,由於煤炭經過陽光暴曬,產生了自燃,所以才被人稱爲火燒山。光北庭的煤炭開發出來,足足整個魏國燒一千年。(我們單位拿下來的煤礦,四十億噸儲存量,過半都是易開採的地表煤炭,直接用挖掘機就可以裝車發運。)
以後世新疆的資源儲存量數據,新疆的煤炭資源佔了整個中國煤炭資源的百分之四十,煤炭的預測儲量 1.82 萬億噸,大多數煤田的煤層多、厚度大,煤質優良,而且埋藏淺易開採,還有各種伴生礦物可綜合運用,至於銅礦約爲五千多萬噸。
至於現在魏國還沒有技術開發的石油資源,這個價值更大。中國光被俄國侵略的四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僅僅儲存資源的價值,就多達中國十四億人口揮霍三百年。然而,現在我們只能拿真金白銀去買了,真是崽賣爺田不心疼。
“這是一塊天賜的寶地,如果我們此時不爲子孫後代拿下來,這是要遭天譴的!”冉明語重心長的道:“朕計劃安西組建,在沙州進行爲期一年的氣候適應性訓練,待安西軍可以適應了西域氣候,大軍就緩緩推進,朕不要任何一個國家臣服,朕要的是土地,資源。任何敵視大魏的國家,就地消滅,任何人敢反對,朕也不要把他們全部殺光,就讓他們在西域各地開礦山,在西域設立庭州刺史部,治北庭(今吉木薩爾縣)。下轄高昌郡、哈密郡、昌吉郡、和田郡、伊利郡、河曲郡(今巴音郭愣州,漢朝在此地設立河曲城(孔雀河河曲,今庫爾勒市),姑墨郡(今阿克蘇)。”
王簡道:“臣會命吏部篩選能臣幹吏組建庭州刺史部,以及各郡縣屬官。”
冉明道:“庭州只是第一步,接下來安西軍向繼續西征,在夷播海(今巴爾喀什湖)楚河設立楚州刺史部,治所碎葉城。這個碎葉城,將來將以長安城爲藍本,原比例仿造一座城池,作爲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同時作爲安西軍駐地。”
原本歷史上碎葉城失陷,除了唐朝內亂的因素,主要還是唐朝實力削弱,國力匱乏,實在沒有力量支援安西軍了。在這個時候,冉明卻從來不會擔心這個問題。因爲魏國的蒸汽機已經制造出來了,只是目前還沒有達到冉明的要求,效率太低,而且體型太過龐大,沒有太多實用價值。不過這卻讓冉明看到了曙光。
在安西軍開始訓練的日子,冉明就會組織修建鐵路,從絲綢之路上修建一條雙向鐵路、高速公路。因爲隨着魏國經濟的發展,特別是魏國已經完成了國內的統一,軍隊需要量大減,產能過剩的問題開始凸顯出來了,一旦大規模產能過剩,將會出現經濟危機,大量工廠會倒閉,大量工人會失業,魏國財政收入也會大規模減少,這樣會對問題造成致命性的影響。
而魏國因爲大規模從南洋搶劫金銀,這讓魏國也出現了錢賤物貴的現象,這也就是所謂的通貨膨漲,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現象,冉明只有通過大規模國家工程,以內需要拉動市場經濟發展。這其實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將要出現的經濟危機,不過通過戰爭可以完全抵消這種危機。
魏國將會展開西征和南征,進一步擴大版圖。其實中國古代所說的好戰必亡,其實這個觀點是不正確的。
在古代國家打仗,都是老百姓出錢又力又賣命,結果好處他們半點都落不到。特別是秦朝,老秦人咬着牙齒支持國家發動統一戰爭,但是統一後,老秦人並沒有因爲國家統一獲得好處,特別是秦二世在關中橫徵暴斂,把老秦人對秦國的好感耗費一空,這樣老秦人對國家失去了認同感,也是爲何劉邦可以輕易入關的真正原因。
自古以來,得民心者得天下。只要擁有民心,只要把好處分潤給全部百姓,這樣以來,百姓對國家的認同感就會很強。事實上後世天朝不缺乏賣國賊,龐大的天朝幾乎被美國中央情報局捅成了篩子,毫無秘密可言。然而,就是因爲官僚主義讓百姓失去了上升的渠道,享受不到任何國家福利,不滿之情自然而然的出現了。
冉明是一個非常清楚這些事情的人,爲了達到他的目標,他絕對不會婦人之仁,同樣也不會外聖內王。國家戰爭,農民的糧食賣得更好,可以獲得更多的土地,商人因爲軍隊消耗,基礎建設,可以產生更多的利潤,文人因爲國家戰爭,大規模吞併土地,從而獲得更快更好的上升渠道,自然而然的,軍人可以因爲戰功,從而升官發財。
合理科學的制度,良性的發展模式,這讓可以讓魏國不間斷持續發展。要說地理優勢,其實中國和後世美國一樣,擁有着最好的地理優勢,在亞洲東部,中國除了北方的遊牧民族,根本找不到同量級別的敵人,完全可以以輾壓的方式,四處擴展。俄國被世界稱爲戰鬥的民族,從一個區區小公國,成長爲一個世界上第一大國,依靠的就是這種不斷的戰爭。
好戰必亡,事實上俄國並沒有亡,亡的不過是蘇共,蘇共那種官僚主義根本就是落後僵化的產物,被淘汰也是必然的。
冉明絕對不會犯這種錯誤,對於內部冉明也常抓不懈怠。貪腐是第一重視對象,只要發現,必會嚴懲。只要百姓舉報官員,就立即立案調查,包庇和犯官同罪,至於降職處份,換個馬甲才上位,冉明纔不會做這種脫了褲子放屁的蠢事,真以爲百姓都是傻子的人,那他纔是真正的傻子。隨着這個宴會,確定了魏國的發展方向,整個魏國開始朝着這個方向奮鬥了。
總參謀部開始計劃組建安西軍的工作,同時開始調集各種資源,偵察西域情報,制定作戰計劃。
而吏部也開始準備話庭州和楚州的官員工作,而戶部則開始對西征和南征計劃,覈定兵部的財政撥款,總參謀部計劃中的各種物資,又開始向國內各大工廠下訂單。魏國龐大的戰爭機器開始快速的運轉着,在這個時候,魏國又一件盛要正式開始了。
隨着魏國版圖的持續擴展,文官方面出現了大的空額,特別是巴蜀和東晉,那些官員只要起義的,只要沒有太多的劣跡,基本上都是留任的。沒有辦法,魏國根本沒有那麼多出色的幹吏。
要說當官其實不難,可是要當一個稱職的官員卻非常難,能當一個青史留名的好官,這更是難上加難。事實上儒家經典和實務沒有什麼關係,一個儒經再熟的才子,也未必會算帳,也未必會熟悉稅收,和刑名,一個外行要想領導內行是非常困難的,外行能領導好內行那纔是怪事。文章做得再好,基本並沒有什麼用處,關鍵是實幹。
對於這次魏國全國科舉考試,冉明親自制定了考題範圍,綜合起來其實也就六大方面,既經史、農墾,匠造、貿易,財務,庶務。這六大塊不要說熟悉,哪怕略懂一點,就可以當一個明白官。至於想當好官,當然必然精通這六大塊的知識。
特別是司法方面,冉明準備把司法從各級主官的權力中剝離出來,專門設立法院,負責處理各級民事和刑事糾紛。將來基層三巨頭就後世的公檢法。
對於魏國第一次全國科舉考試,冉明無疑是最慎重的。當然爲了增加王猛的政治聲望,冉明特別命王猛爲這次科舉考試的主考官。不過這個時候和明宋並不一樣,沒有什麼座師之說。
“臣,何德何能!”王猛聽到這個消息極爲惶恐,王猛道:“陛下,這次科舉主考官怎麼也要仕林領袖或名揚天下的大儒擔任主考官,臣……再說也沒有經驗啊!”
冉明道:“其實主考官不難,只需要做到兩點既可。”
“請陛下示下!”王猛忐忑的道。
“既公平,公正!”冉明道:“公平公正說出來容易,可是要做到恐怕非常難,爲了可以在這次科舉考試中獲得頭彩,那些人都非常不安份,魏國有資格成爲主考官只要能排得上號的,幾乎都收錢收得手軟。”
王猛這下倒沒有反駁,在冉明心腹嫡系中最有機會成爲主考官的就是李賢了,王猛自己也知道論實務幹才,李賢三個也趕不上自己。可是要說寫詩詞歌賦或寫文章,李賢一個可以頂十個王猛。但是偏偏冉明命自己成爲主考官。
冉明當然清楚王猛不像出身隴右李氏的李賢,李賢牽扯到了太多,哪怕他想公正公平,因爲家中叔伯長輩硬壓下來,他不從就是不孝,從了就是不忠。此時李賢真正體味到了什麼叫忠孝難兩全。
改革這件事情要循環漸進,急功冒進,那就是新朝王莽隋朝楊廣了。事實上後世很多人看了歷史,都在猜測王莽和楊廣會不會是穿越人士。不論這個觀點是不是正確的,至少王莽和楊廣二人都是天縱奇才。
但是二人已經失敗了,冉明不想重蹈覆轍。冉明一直非常清楚自己對未來的定位,這就是將魏國打造成一個工商業爲主的國家,利用工商業龐大的利益趨使士族豪門改變兼併土地的習慣。在後世人們提出中國,總會說中國地大物博,人口衆多。在這個說法中,地大物博是站不住腳的,全球各種資源中也僅稀土這一項算是佔據了絕對的壟斷資源。其他都是自我粉飾。冉明現在就是利用魏國開始領先世界的科技力量和龐大的人力資源,爲後世子孫,儘可能的獲得可利用的資源。
作爲一個後世大佬,更是一個龐大的企業集團的掌門人,冉明在後世其實也涉足資源礦業,只是由於沒有後臺背景,能拿下的資源份額太小,而且都是別人吃剩下的。爲了獲得資源,獲得財富,冉明對世界各地的資源分佈和礦脈都有一定的資料積累。雖然冉明不是採礦方面的專家,但是大致方向還是知道的。
要建立這麼一個工商業強國,光依靠儒家固有的理念,顯然是不夠的。納百家進入朝廷,其實也是製造一羣儒家敵人,迫使儒家不斷的進步。但是在這個時代,儒家還是佔據着絕對的文化傳承。
所以在第一屆科舉考試中,經史方面的知識仍佔據主要地位,科舉考試採取百分制,經史文章就佔了一半,像農墾、匠造、貿易、財務、庶務則各佔十分。不過,這六個方面其實都包括非常廣泛的東西,經史文章自然不用說了,儒家經典要靠,歷代史料也要考,當然這並不是靠死記硬背,而是理解和變通。
就連《墨經》也會多少考上幾題,至於農墾,和匠造,則不能從字面意思去理解了,農墾在冉明的定義中,農墾自然包括農事和墾荒,其實就是官府,也是傳統的官府職能,像督導百姓勤於農事,興修水利,百姓的婚喪嫁娶,維護治安、教化百姓等等。這方面的知識,其實是基層吏員最擅長的東西,往往大多數郡官主官都不懂這些知識。
光讀四書五經讀傻了的士子,當上了官也管理不好地方,基層吏員欺上瞞下,主官根本不知道怎麼回事,這樣的士子充任官員,只會有兩個下場,要麼與貪腐吏員同流合污,要麼當一個被架空的糊塗官。
這個科舉當然不是讓每一個考生都像基層幹吏一樣樣樣精通,而是至少要知道一個大概,五穀不分,四時不明,光會聖義立言立德立聲的道理,這其實是管理不了國家的。當然除了農墾,像匠造,匠造就是了解生產規律和經濟發展規律,千萬不要腦袋一熱,爲了維護農事,把各地的工坊強制性關停,地方官員在必要的時候要組織百姓青壯人力資源,支持各地的工廠,其一可繁榮經濟,其二是可增加農民的收入。匠造管理和儒家的理念是有着嚴重的衝突的,其實法家最擅長這一領域。
秦朝以法治國,所以秦朝的生產能力非常強大,龐大的軍械生產能力和各種工具,這讓秦朝人力資源得到最大的挖掘。雖然漢武帝在獨尊儒術的時候,真正的用意是外儒內法,以儒家的仁慈外衣包裝法家的霸道。法家雖然霸道,但是卻是治國最有效的方法,詆譭攻擊法家的人,其實都是居心不良。如果真正可以做到以法治國,根本就沒有官僚主義的生存土壤,更不會貪污腐敗橫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