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幾個小的事情出現,幾次獎罰的實行之後,魏國官員也就漸漸明白了冉明想要的東西,開始慢慢培養出了新的魏國士大夫精英階級。但真正支撐起一個魏國行政體系大系統運作的,從來就不會是一兩個天才,只要秩序能夠形成,日後總能有出色的人才出現。
在相對的民主制度中,可以避免專權也可以避免腐敗,層層監督,層層制約,這纔是魏國政治的體制。魏國內閣成員是先地方,後中樞,然後經百官推舉,進入內閣,內閣一正六副七相,將會出現十人左右的最高支援候選人,七人爲正式入閣,三名爲內閣候補成員,一旦內閣成員出現病亡或意外,再或者丁憂,就有候補內閣成員頂替,皇帝可以干涉其中人員任命,但是隻有否決權,可以不同意,然後舉行第二次選舉。
至於內閣成員,事實上並非沒有制約,而這各制約者就是魏國的天英閣學士。這個天英閣學士是冉明按照西方民主制度弄出來的一個東西,天英閣有一百餘名成員,其中各州爲三人,四大督護府各一人,南洋四鎮和藩屬國各一人。天英閣的職能就是彈劾各級朝廷官員(包括首相)倡議法案,同時也可以在首相失職之時,彈劾罷免首相。當然制約天英閣的則是由魏國勳貴階級組成的文英閣。這其實也可以說是變相的西方兩院制度,只不過加入了中國特色。
首相王簡在瞭解事情始末之後,王簡開始思考起來,對於他來說,首相是官職最高的了,升無可升賞無可賞,只要平穩渡過任期就是皆大歡喜的事情。隨着魏國經濟的發展,引入了奴隸越來越多,魏國各地都有零星的奴隸叛亂,對於奴隸叛亂,魏國處置的政策都是“殺無赦”,然後殺過一批人之後,才與奴隸主協商,適應改善一下奴隸的待遇。可是道士“叛亂”和奴隸叛亂不是一樣的性質,首先這些道士既沒有舉旗,也沒有殺官造反,也沒有觸犯法律,只是靜坐。現在這些道士不吃飯是一個大問題,如果處置不好,壓力都會集中在內閣身上。
此時王簡隱約也察覺到了冉明建立內閣的真正意義,首先內閣首相不是丞相,遠遠沒有丞相那麼大的權力,而且出現了問題,首相就是最好的黑鍋人選。
王簡考慮了半天終於道:“對於此事,先不必急於調兵,也不要太過逼迫衆道士,派出得力幹才去成都與李弘等人交涉。避免矛盾激化!”
避免矛盾激化,這顯然是最好的辦法了,倉促的出兵,只會讓對方狗急跳牆,天師道信徒衆多,絕對不是區區一萬三千餘名道士的事情,如果弄不好,益州會出現大亂子。既然現在不能使用武力解決此事,和談這就是最好的方法。
內閣初步定下初步平談調子,衆人開始圍繞着在招撫的底線下,應該作出哪些退讓。當然細節問題其實也不少。
就在內閣正在商議處置事件時,身在皇宮之中的冉明卻頭疼不已。要說李弘準備做魏國聖雄,那也有點牽強。不過李弘的做法倒非常聰明,有點和平示威的意思。不過無論如何朝廷必須拿出處理意見,然而冉明深知這種和平示威事件事實上只是魏國的一個開頭,將來還會出現無數類似事件。現在只是因爲魏國制定的道教法規並不符合天師正一道的利益,所以李弘率領衆道士靜坐抗議,如果朝廷輕易妥協,反而會引起人們爭相效仿。
要知道,魏國也在各地建立各種各樣的組織和行會,比如桑農結互舍,就是若干桑農團結起來,形成一個組織,專門派出代表與生絲收購商進行價格,品質定級以及交易方式的談判,這樣的組織因爲涵蓋的面積極廣,而且兼顧了桑農的利益,這讓各地桑農也效仿起來。魏國生絲互舍總共擁有會員三十九萬餘人,幾乎魏國近九成的桑農都加入了這個的互舍。
除了生絲互舍,同時還有瓷行。自古以來中國都是瓷器故鄉,也是古代中國出口創匯的拳頭產品,然而隨着魏國的海洋運輸能力越來越大,大量運輸瓷器至世界各地都不再是困難的事情。那麼隨着瓷器產量的增加,新的問題就會出現了。那是物稀以爲貴,瓷器產量的大量增加,然而瓷器製造商的利潤卻非但沒有增加,反而嚴重縮水。在這種情況下,魏國所有的瓷器製造商開始聯合起來成立了魏國瓷行,一萬八千多家大大小小的瓷器製造商加入瓷行,瓷行會根據市場需求,制定每年的出口,維持瓷器產量,保護瓷器製造商人的利益。
在這一系列的行會中,像什麼家居行、茶行,皮具行、雜貨行,各類行會如雨後春筍一般出現,僅僅在鄴城就設立了大大小小一百多個行業總會。除了這種代表資本家的行會,也有工人組織開始陸續出現,比如建築工會,礦業工會,服務工會。
各行各業的組織,一旦動員起來,任何一個都可以輕易組織數千上萬人,如果魏國建築行業整體動員起來,恐怕魏國就可以動員三四百萬人抗議。其他行會的規模都不會比這次道士抗議小。冉明決定這種事情,朝廷不應該出面解決,反正是道教內部的事務,反正道教內部不和,反而最符合冉明的利益。
從內閣衙門到皇宮太武殿,事實上要走差不多十來裡那麼遠,當然像王簡這種老臣,也有皇宮走馬的待遇,只是隨着減震馬車的出現,魏國只要稍有點家資和身份的,都選擇乘坐這種既舒服又輕便的馬車。
當王簡的馬車行至太武殿外承天門廣場上時,正在九名道士正沿上階梯向太武殿走去,爲首的人不是別人正是現任教主楊羲。楊羲是句容人,字羲和,幼好學,善書畫,自幼小有通靈之能。在歷史上他是道教上清派的創始人。
冉明和葛洪創造道教神仙圖,就是爲道教信仰的神靈排位,在道教其實各個宗派信仰的神靈也不一樣,張角創立的太平道則信仰(黃天)黃帝和老子,而天師道則是信仰天師(既張陵)和老子,而葛家道的靈寶派則信奉太乙元君和老子。事實上楊羲雖然也是上清派祖師,不過他卻師承葛家道。在冉明和葛洪創立的神仙圖中,昊天則是真正的主宰,在人間化身爲皇帝,主管衆生,元始天尊、太上老君、靈寶天尊則是輔佐昊天的三大神仙。
在冉明的幫助下,原本只佔天下三分之一影響的葛家道成了道教正宗,而楊羲也沒有了開創上清派的念頭,不過總讓楊羲鬧心的還是因爲李弘居然號召益州天師道造反。
“臣(貧道)參加陛下!”
冉明似乎在紙上寫着什麼,他頭也沒擡的道:“王卿、楊道長稍後,朕馬上就好!”
過了盞茶時間,冉明道:“王卿,是不是內閣拿出了處置成都的方案?”
王簡點點頭。
冉明道:“王簡此事是道門內部事物,以朕看來,內閣就不參合了,讓楊道長內部處置就可以了!”
聽到冉明這話,王簡心裡反而鬆了口氣。站在朝廷的立場上,對於成都事件無非是剿或撫,一旦招撫李弘,那麼必須得罪楊羲,剿滅李弘,則得罪天師道信徒,無論如何做,事實上都是一個艱難的決定。冉明不讓內閣處置,反而把內閣摘除事外,反而是好的辦法了!
王簡愉悅的道:“臣遵旨!”
“去吧,好好享受幾天天倫之樂。”冉明道:“上元節過後,朝廷就會忙上一段日子,到時候想休息就是奢望了!”
“老臣告退!”
王簡告退之後,楊羲看到冉明臉上明顯壓抑的憤怒,這個時候楊羲惶恐不已。
雖然繼承了葛洪的道教教主之位,楊羲其實和冉明並沒有多少私交,偏偏天師道又出現了這樣的亂子。
冉明這時卻道“楊教主,你對成都事件,有何看法?如何處置?”
“貧道聽從陛下吩咐!”楊羲略一沉思就答道。
“你啊,不像是方外之外,反而像官場混了半輩子的老狐狸!”冉明頓了一頓道:“只是這樣不好!”
楊羲非常不安,他可不像葛洪一樣熟悉冉明的脾性,在沒有摸清冉明真實意圖之前,他絕對不會發表自己的看法。
“其實,你也不必擔心,這是李弘彈劾你的奏摺,裡面說的事情,有些朕知道,有些朕並不清楚,但是你自己做應該清楚!”冉明道:“朕害怕麻煩,璣在大魏百廢待興,發展國家經濟,改善百姓生活水平是首要任務,朕不想爲這等俗事分心,楊道長,你明白朕的意思嗎?”
楊羲如果此時再不懂那他就白活了。
其實天師道之事在魏國事實上只是一個小插曲,冉明毫不放在心上。十天之後,楊羲抵達成都,也不知道楊羲與李弘怎麼談了,沒有知道這次談話內容,不過此次之後天師道正式分裂爲南北兩宗,南宗掌教天師李弘,傳教區域長江以南。
魏國對外用兵,事實上在進入四七九七年之後就幾乎停止了,當然作爲一個龐大的帝國,魏國在邊界上時而不時與笈多帝國和薩珊帝國發生一些小的衝突,但是魏國在佔領裡海東岸之後,並沒有持續西進,而是派出了多個探險隊沿着南高加索地區北上。
至於高原戰爭,這只是魏國的內政,魏國朝廷只是在平定地方割據勢力。隨着胡光率領巨錘行動隊在那曲河地區劫掠了大量糧草,隨後胡光發現苻堅防守嚴密,對於各級將領保護非常嚴密,胡光見無空子可鑽。就執行了總參謀部制定的第三號決議。
魏國在高原上輸出革命失敗了,冉明和總參謀開始總結失敗經驗,得出一個結論。就是這些革命缺乏統一的領導,也沒有團隊協作意識,更缺乏大局,在苻堅分化拉攏之下,很快就逐個擊破。
在這個情況下,冉明提出了一個非常有建設性的意見,那就是派出一支支組織精幹,行動靈活的隊伍,在高原上與苻堅開展軍事、政治、經濟、文化鬥爭。同時宣傳氐人對羌族和吐蕃族人的壓迫和迫害,帶領他們起來反抗苻堅的暴政。
事實上冉明的靈感來源就是後世抗日戰爭時期非常着名的敵後武工隊。在世界民族之林,很多民族往往都會有一些非常瘋狂而卓着的偉績,比如建立地跨亞歐非的亞歷山大大帝,帶動法國陸軍成爲歐洲霸主的拿破倫,還有愷撒大帝。)事實上並不是哪一個民族生性軟弱,而是缺乏一個強而有力的領導。
這就是領導人的作用,自成吉思汗之後,蒙古絕對稱不上天子驕子。然而既然讓我們看成笑話的緬族蟒應龍的帶領下,統一緬甸,幾乎統一了中南半島。其實翎導人的作用非常巨大,如果擁有魏國優秀軍事指揮員的帶領下,吐蕃和羌族反抗苻堅暴政統治的革命應該容易成功。所以這個擁有一千三百餘人的特別行動隊就立即分散開來,在高原上帶領羌族和吐蕃人進行轟轟烈烈的武裝革命鬥
魏國針對高原用兵困難,軍隊將士對高原反應強烈,戰鬥力銳減的問題,曾制定了開闢秘密戰線的戰略,然而採取情報人引誘農奴武裝起義,結果很快就顯現了出現,曾經幾乎蔓延高原三分之二地區的農奴起義最終被苻堅輕易鎮壓了。
自從陳勝吳廣率領農民起義以來,在中國大地上掀起了無數農民起義,其中像規模較大就有西漢末年綠林軍起義、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兩晉時期的杜弢起義、孫恩起義、隋朝瓦崗、竇建德起義等,然而這些農民起義事實上無一例外都是失敗的。唯一的例外就是當朝太祖了。農民起義失敗最主要的原因其實也非常明顯,農民沒有治理天下的能力,同時也沒有政治目標,也沒有戰略規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缺乏真正的領袖。
作爲站在歷史肩膀上的巨人冉明,自然非常清楚這些農奴的缺點和弊端,所以針對高原農奴盤散沙無組織無紀律的現象,就制定了一系列的規劃和佈置。首先是在高原建立了統一指揮部由巨錘特別行動隊隊長、討逆將軍胡光陸軍少將擔任總指揮整個高原分爲四大戰區,分別有東部戰區司令員郭靖中校,東部戰區由於可以接受魏國的直接軍事扶持和支援,所以實力比較雄厚。東部戰區以是第三山地師一個主力營作爲老底子,全戰區擁有十一支連排級武工隊,直屬魏國兵力五百餘人。其佔區司令部設在申扎一帶的阿里地區。
而南部戰區則是則魏國皇家特衛行動隊隊長趙贊少校率領,南部戰區實力相對較弱,僅僅擁有皇家特衛十三名行動隊成員加上五十餘名皇家特衛細作組成,主要活躍于丹巴典河流域。
而西部戰區則是活躍在納木錯以西的廣大地區,由於可以聯通魏國信州,所以西部戰區,由二十七師少校參謀範彥質率領。這個範彥質出身青城範氏,屬於益州土着豪族,頗有能力。信州刺史部支援了部分物資和人員,在西部戰區共建立九支連排級武工隊,還有一支打着湖匪旗號的水上游擊隊。至於北方戰區,現如今胡光少將率領高原武委會主力則活躍於唐古拉山之則,由於北方戰區同樣也可以與魏國直接接壤,所以會有大量源源不斷的武裝物資運輸進去。
縱觀華夏戰爭史,其實只有國人自己鬥跨了自己,這一切的前兆逃不出兩個字眼內戰。事實上某些專家人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中國人善長內鬥。事實上這不僅僅是中國歷史,其實人類的歷史上,內戰始終佔據着主流。高原因爲獨特的地理環境,讓其立於不敗之地,普通人抵達高原,十成的力量發揮不出來三成,所以習慣了高原氣候的吐蕃人可以千百年來自成體系。
Www◆тt kān◆¢O
然而此時這個平靜的迴圈被魏國的異世蝴蝶給打破了。明末民不聊生,天災人禍不斷,崇禎有心報國,卻無力迴天,明之一朝滅亡是歷代王朝最爲可怕的,它亡的不冤,比起宋,亡的更加典型,更加可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