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5章 天命十年,滅魏檄文!

既是要滅魏自然是要有滅魏檄文的。

小朝上。

劉禪端坐龍椅之上,目光如炬,掃視着階下羣臣,心中激盪着復漢的壯志豪情。

他緩緩開口,聲音沉穩而有力:“魏賊曹叡,篡漢自立,欺壓百姓,四海之內,怨聲載道。朕欲伐之,以正乾坤,恢復漢室之榮光。然師出有名,需一文以昭告天下,何人願爲朕執筆,書寫此大漢滅魏曹叡之檄文?”

言罷,階下一文士應聲而出,此人名曰譙周,才情出衆,筆墨間自有一股凜然正氣。

劉禪見狀,微微頷首,示意其上前。

譙周領命,鋪紙研墨,提筆蘸取飽滿濃墨,略作沉思,遂揮毫潑墨,一氣呵成。

其文曰:

“蓋聞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昔我大漢,高祖龍興,光武中興,四百年基業,澤被蒼生。

然自魏賊曹叡篡逆以來,天綱不振,王道淪喪,百姓塗炭,四海鼎沸。

曹叡者,狼心狗行之輩,竊據神器,妄自稱尊。其政令苛嚴,賦稅繁重,民不聊生;其軍橫暴,侵擾四境,烽火連天。此賊不除,漢室難興,天下無寧日矣!

朕劉禪,承先祖之遺訓,蒙上天之眷顧,登基爲帝,誓要蕩平奸邪,恢復漢室之榮光。

今朕親率大軍,北伐中原,誓與魏賊決一死戰。

朕之將士,皆忠勇之士,誓斬曹叡之首,以祭天地先祖之靈。

且夫魏賊曹叡,其行徑之卑劣,天地所不容。

彼父曹操,欺壓漢室,擅權專政,已爲大逆不道;曹叡繼之,更變本加厲,篡漢自立,實乃罪大惡極。

朕伐之,非爲一己之私,實爲天下蒼生,爲漢室之延續。

朕書此檄文,昭告天下。

望有志之士,聞風起雲涌,共襄義舉。

朕大漢之旗,將插遍中原之地;朕大漢之威,將震懾四海之邦。

魏賊曹叡,若識時務,當速速束手就擒,免遭滅頂之災。

否則,待朕大軍一至,必將玉石俱焚,悔之晚矣!”

譙周擱筆,劉禪覽之,只見其文筆犀利,氣勢磅礴,字字句句皆如利劍出鞘,直指魏賊曹叡之心。

劉禪不禁拍案叫絕:“好!此文足以震懾敵膽,鼓舞士氣。傳令下去,即刻抄錄多份,傳遍天下,讓世人皆知朕伐魏之決心!”

於是,這篇大漢滅魏曹叡之檄文,如同春雷乍響,迅速傳遍中原大地。

百姓聞之,無不歡欣鼓舞,紛紛響應劉禪的號召;將士們讀之,更是熱血沸騰,誓要隨陛下北伐中原,恢復漢室之榮光。

一時間,大漢王朝上下一心,同仇敵愾。

隨着春日的暖陽漸漸驅散了冬日的嚴寒,冀州與幽州的大地上,一片片嫩綠的麥苗在微風中輕輕搖曳,預示着又一年的豐收在望。

然而,在這片生機勃勃的景象之下,一場關乎國家命運的戰爭陰雲正悄然籠罩。

在鄴城,這座古老而雄偉的城池,此刻正經歷着前所未有的喧囂與忙碌。

城門外,一輛輛滿載着糧食、布匹、兵器的馬車絡繹不絕,它們從冀州、幽州各地匯聚而來,如同一條條細流,最終匯聚成一股不可阻擋的洪流,涌入鄴城。

這些物資,是即將出徵的將士們生命的保障,也是他們戰勝敵人的重要依仗。

在鄴城的城頭上,一位身着鎧甲的將領正凝視着下方繁忙的景象,他的眼神中既有對勝利的渴望,也有對戰爭的憂慮。

這位將領名叫趙雲,字子龍,以其勇猛善戰、忠誠無畏而著稱。

此時,他的目光穿過重重疊疊的人羣和物資堆,彷彿已經看到了未來戰場上的刀光劍影,聽到了戰馬嘶鳴和士兵們的吶喊聲。

“子龍將軍,您看這景象,真是壯觀啊!”一旁,一位年輕的副將讚歎道。

他名叫馬謖,雖然年輕,但才華橫溢,是趙雲頗爲賞識的後輩。

趙雲微微一笑,道:“是啊,這場戰爭關係到我大漢的興亡,我們必須全力以赴。不過,戰爭是殘酷的,我希望我們能以最小的代價取得勝利。”

說話間,一隊隊被徵召的民夫從城門涌入,他們或肩扛手提,或推車拉馬,將一批批物資運往指定的倉庫。

這些民夫中,有年邁的老者,也有稚嫩的孩童,他們的臉上寫滿了疲憊和無奈,但眼神中卻閃爍着對家園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希望。

趙雲看着這些民夫,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複雜的情感。

他知道,這些普通百姓爲了國家的安寧,不得不放下手中的農具,離開熟悉的土地,加入到這場殘酷的戰爭中。

隨着時間的推移,鄴城內的物資和人力越來越多,很快就達到了一個驚人的數字——戰兵八萬,民夫十萬,號稱三十萬大軍。

這些士兵和民夫來自五湖四海,他們有着不同的背景和經歷,但此刻都匯聚在一起,爲了同一個目標而奮鬥。

在鄴城的軍營裡,士兵們正在緊張地進行着戰前訓練。

他們或揮舞着長槍大刀,或練習着箭術騎術,每一個動作都透露出他們堅定的決心和頑強的鬥志。

趙雲穿梭在軍營中,不時地給與士兵們鼓勵和指導,他的身影成爲了軍營中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

與此同時,在清河郡,另一支漢軍也在緊鑼密鼓地準備着。

這支軍隊由魏延率領,同樣聚集了五萬戰兵和八萬民夫,號稱二十萬大軍。

他們的目標是兗州,一個因民變而陷入混亂的地方。

魏延性格豪爽、勇猛無畏,他深知攻下兗州的重要性——這不僅能削弱敵人的力量,還能讓青徐豫三州的大軍無法馳援洛陽,從而減輕鄴城方向的壓力。

至於爲何趙雲之前在清河,如今被調到鄴城,而魏延在鄴城,被調到清河,自然是帝王心術了。

在清河郡的軍營裡,魏延正和他的部將們商議着作戰計劃。

他的聲音洪亮如鍾,充滿了自信和力量:“兗州民變正是我們的大好機會!我們要趁亂而入,一舉奪下兗州!讓那些百姓知道,誰纔是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

部將們紛紛點頭贊同,他們的眼神中閃爍着興奮和期待。

魏延的話彷彿給他們注入了一股無形的力量,讓他們對即將到來的戰鬥充滿了信心。

然而,戰爭總是充滿了變數。

就在漢軍緊鑼密鼓地準備之際,敵軍的探子已經悄然潛入了鄴城和清河郡。

他們小心翼翼地收集着情報,試圖摸清漢軍的底細和動向。

而漢軍這邊,雖然也有所察覺,但由於敵軍探子的狡猾和隱蔽性,他們很難將其一網打盡。

隨着戰爭的陰雲越來越濃重,鄴城和清河郡的百姓們也開始感受到了戰爭的威脅。

他們紛紛關緊門窗,儲備糧食和水源,爲可能到來的戰亂做好準備。

同時,也有一些良家子自願加入到漢軍中,爲自己博一個前途。

不管如何,戰爭的腳步,已經逐漸走進了。

戰爭的陰雲如同秋日裡翻滾的烏雲,沉甸甸地壓在中原大地之上,每一寸土地都似乎能感受到那即將到來的風暴。

漢軍在冀州的頻繁調動,猶如暗夜中的烽火,雖未明火執仗,卻已讓魏國朝野上下人心惶惶。

這股不安的氣息,伴隨着魏國校事府密探的馬蹄聲,穿越千山萬水,直抵洛陽宮城的心臟地帶。

洛陽,這座古老而輝煌的都城,在夕陽的餘暉下顯得既莊嚴又脆弱。

皇宮深處,太極殿的偏殿暖閣內,燭火搖曳,映照着一片旖旎之景。

曹叡,這位魏國的年輕帝王,正沉浸在與美人纏綿悱惻的歡愉之中。

他的面色因激情而潮紅,雙眼迷離,彷彿整個世界都只剩下這片刻的溫柔鄉。

暖閣內,淫靡之聲不絕於耳,與外面緊張備戰的氛圍形成了鮮明對比,如同暴風雨前的寧靜,既詭異又令人窒息。

隨着一聲低沉而有力的怒吼,曹叡達到了歡愉的頂峰,隨後一切歸於平靜。

他躺在精緻的牀榻上,目光空洞地望着上方雕樑畫棟的房樑,心中卻是一片無盡的空虛與迷茫。

剛纔的歡愉如同夢幻泡影,轉瞬即逝,留下的只有身體上的疲憊和心靈上的空虛。

就在這時,門外傳來了大內官辟邪那特有的尖細嗓音:“陛下,冀州急報!”

這聲音如同一道驚雷,劃破了暖閣內的沉寂,也讓曹叡那空洞的眼神逐漸恢復了些許生氣。

他猛地意識到,自己身爲一國之君,在這國家危難之際,怎能沉迷於個人的私慾之中?

曹叡迅速整理好衣衫,將身子遮掩妥當,那些剛纔還承歡膝下的美人,也識趣地退下了,只留下一室淡淡的香氛和未散的餘溫。

辟邪快步走進暖閣,手中緊握着一封密封的文書,臉上滿是焦急之色。

這份情報的緊急程度,足以讓整個國家爲之震動。

曹叡接過文書,顫抖着手指拆開,一目十行地瀏覽着。

隨着閱讀的深入,他的臉色由紅轉白,彷彿被抽走了所有的血色。

漢軍不僅在冀州大規模集結,而且已經開始向河內、兗州方向進發,其意圖不言而喻——直指魏國的心臟地帶。

這一刻,曹叡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懼與壓力。

他原以爲漢軍的進攻會給他更多的時間準備,沒想到他們竟然如此迅速,如此決絕。

恐懼如同寒冰,一點點侵蝕着他的心房,但他知道,作爲帝王,他不能表現出絲毫的軟弱。

於是,曹叡深吸一口氣,強壓下心頭的恐慌,目光變得堅定起來。

“辟邪,傳朕旨意,即刻於太極殿召見羣臣,朕要與衆卿共商國事,尋找破敵之策!”曹叡的聲音雖然還帶着幾分顫抖,但語氣中卻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堅決。

辟邪領命而去,腳步匆匆,彷彿也感受到了這份沉甸甸的責任。

不久,太極殿內燈火通明,羣臣們匆匆趕來,臉上寫滿了憂慮與不安。

曹叡端坐在龍椅之上,身着龍袍,頭戴皇冠,威嚴中透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焦慮。

他環視四周,目光在每一位大臣臉上停留,試圖從他們的眼神中尋找答案,尋找那份能夠帶領魏國度過難關的力量。

“諸位愛卿,漢軍壓境,形勢危急,朕欲聽諸君之策,共謀破敵之道。”

曹叡的聲音在空曠的太極殿內迴盪,帶着一絲不易察覺的顫抖,但更多的是堅定與決心。

太極殿內,燭光搖曳,將羣臣的身影拉長,投射在斑駁的牆壁上。

曹叡端坐在龍椅之上,龍袍上的金線在燭光下閃爍着微光,他的面容嚴肅而專注,眼神中透露出一種超越年齡的沉穩與決斷。

大殿內,羣臣們或站或坐,各抒己見,聲音此起彼伏,形成一股緊張而熱烈的氛圍。

首先發言的是一位鬚髮皆白的老臣鄭稱,他身形挺拔,儘管歲月在他的臉上刻下了深深的皺紋,但那雙眼睛依然銳利如鷹,閃爍着不屈的光芒。

“陛下,臣以爲,堅守不出,以逸待勞爲上策。我魏國兵強馬壯,糧草充足,只需緊閉城門,漢軍遠道而來,糧草不濟,必不能持久,待其士氣低落,我軍再趁機出擊,可一戰而勝。”

曹叡微微點頭,目光轉向另一位年輕的將領,他身着鐵甲,腰間佩劍,英姿颯爽,眼神中充滿了對戰鬥的渴望。

正是宗室夏侯玄。

“陛下,臣主張主動出擊,打亂漢軍的部署。我魏國將士英勇善戰,若能在漢軍立足未穩之時,給予其迎頭痛擊,定能挫其銳氣,爲後續戰事奠定勝局。”

這時,一位文臣站了出來,他身着儒衫,手持羽扇,面容溫文爾雅,眼中閃爍着智慧的光芒,不是陳羣又是何人?

“陛下,臣以爲,聯合其他勢力,共同抗敵,方爲上策。漢軍勢大,我魏國雖強,但獨木難支,若能聯合北方的鮮卑、烏桓等部落,形成聯盟,共同對抗漢軍,則勝算大增。”陳羣的話語條理清晰,邏輯嚴密,讓人不得不信服。

曹叡靜靜地聽着,每一種策略都在他的心中激起了層層漣漪。

這場戰爭不僅僅關乎魏國的領土完整,更關乎魏國的國運興衰,生死存亡。

他的目光在羣臣臉上掃過,試圖從他們的表情中讀出更多的信息。

有的臣子面露焦急,有的則顯得胸有成竹,還有的則是一臉的堅毅與不屈。

曹叡的心中開始權衡,每一種策略都有其利弊。

堅守不出,雖能保存實力,但也可能讓漢軍有更多的時間調整部署,甚至可能引發內部的動盪;主動出擊,雖能挫傷漢軍的士氣,但風險極大,一旦失敗,後果不堪設想;聯合其他勢力,雖能增加勝算,但也需要付出巨大的外交努力,且聯盟的穩定性難以保證。

曹叡的眉頭緊鎖,手指輕輕敲打着龍椅的扶手,發出有節奏的聲響。

他的心中充滿了矛盾與掙扎,每一個決定都可能影響魏國的未來。

突然,他的目光變得堅定起來,彷彿做出了某種決定。

“諸位愛卿,你們的策略各有千秋,但朕以爲,戰爭之道,在於靈活多變,不可拘泥於一策。”

曹叡的聲音在太極殿內迴盪,清晰而有力。

“朕決定,採取‘守中有攻,攻中有守’的策略。一方面,加強城防,堅守不出,以逸待勞;另一方面,派遣精銳部隊,適時出擊,騷擾漢軍,打亂其部署。同時,朕將親筆修書,遣使前往草原,尋求聯盟,共同抗敵。”

漢國雖強,但他魏國,也不是冢中枯骨,終究,還是要掙扎一番的。

不過,如今大策定好,選誰做主將呢?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