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 三合土

無樑殿,就是不用一根木製樑柱,純用磚石建成的大型建築。

現在的人看起來可能會覺得這種建築沒什麼稀奇的,現代建築很多都不會使用木材。

但那個時代,沒有鋼筋混凝土,沒有高強度水泥,磚石建築是真正靠磚和石頭堆壘起來的。

磚石質量大、堅硬而缺乏韌性,大小有限,難以結合,這都是巨大的缺陷。

而且別的不說,屋頂怎麼辦?

磚石的重量比木材大得多,在沒有屋樑的情況下,四周牆壁怎麼承重?

這種種限制,小型建築還好說,大型到這圖紙上的這種建築,建造起來的確是非常困難的……

這卷軸的破損情況相當嚴重,而且很多地方就是直接缺失了,不是像上次泡了水的紙那樣還有一點殘留。

這種地方需要修復,就跟當初他修孫博然的那尊雀替一樣,只能靠修復師自己摸索出缺失部分的情況,將其填補進去。

就算連天青來修,這一點也不會有什麼變化。

所以,對於這份圖紙來說,要修復它,就要搞清楚這麼大一座無樑殿究竟是怎麼修成的……

許問就着火堆的光芒,仔細研究着卷軸上的內容。

就外型來看,這座無樑殿雖然不是木結構的,甚至跟木頭沒關係,但它還是依循了木結構建築應有的外形,做成了重檐歇山頂的樣子,甚至還假模假樣地在旁邊做了斗拱。

但這都只是裝飾,是這個時代人們對建築的一種禮儀方面的認知。

它真正的屋頂是歇山頂下方的弧形磚石頂,厚重巨大,向下一直延伸到牆體,渾然如同一體。

“好厚的牆。”許問在心裡嘀咕了一句。

爲了承重,屋頂和牆壁,尤其是兩者相互連接的地方做得非常之厚,以至於整個屋子其實就像是從方石頭上挖出的一個圓洞,看上去紮實過頭。

也正是因爲如此,它的牆上除了必須要有的門洞以外,少許幾個窗戶也非常小,可想而知,這座無樑殿的內部一定非常陰暗,通風也不會太好。

這其中的原因也很簡單,許問腦筋稍微一轉就能想到。

屋頂跨度太大,結構必須要達到足夠的厚度才能承住。但只要牆上開洞,結構的穩定性肯定就會降低。

這本身就是一對矛盾點,無樑殿的設計者肯定也是考慮到這一點,纔會做這樣的處理的……

突然間,許問心中一動。

這樣看來,無樑殿跟窯洞豈不是很像?

而牆壁和門窗的這對矛盾,也很像窯洞與連窯的矛盾?

史光明用獨特的手法重組了窯洞牆壁的結構,加強了土石之間的支撐力,從而使連窯成爲可能。

這種手法,能不能用在無樑殿上?

當然,無樑殿與窯洞只是有些相似而已,窯洞本身是人居,規模比較小。

這橫跨五十多米、縱越近四十米的大殿,本身也是窯洞沒法比的。

柴火燃燒,發出噼哩啪啦的聲音,火光搖曳,跳躍在卷軸的表面,跳躍在許問的身上和眼睛裡。不知不覺中,他身邊的地上已經被他畫滿了線條與符號,並不斷向外擴展。

這是在夜晚的學習之後,大部分人這時候都已經睡着了,窩棚裡發出此起彼伏的鼾聲。

南華鎮本來就在山縫裡,離開南華,他們又再次進了山,走的全是山路。

因地制宜,他們夜晚在山間休息時蓋的窩棚也發生了變化。

他們有山洞的直接利用山洞,沒洞的也會挖一個到半個,然後再在外面用藤或草或灌木枝蓋起來,用以擋風。

他們不像許問他們三個一樣去學了窯洞的挖掘與製作,純粹就是路過看到,又自己想到,自然而然做成這樣的。

許問回來看見的時候,也覺得很有意思。

這時一個山洞的草簾一動,一個人走了出來。

他睡眼惺忪,手按在褲帶上,明顯是出來起夜的。

結果他走了兩步,一眼看見火堆旁邊的許問,愣住了。

半夜起牀,他沒有帶頭巾,露出了比普通人短得多的頭髮。

他似乎想要靠過去,又有點不太好意思,就在原地站了半天,一直盯着許問看。

過了好一會兒,他不知咕噥了一句什麼,悄悄走過去,往火堆里加了點柴,又撥了一下,讓開始有些黯淡的火光變得更加明亮。

許問全身心沉浸在手上的建築裡,完全沒留意周圍的動靜。

那人又站了一會兒,直到憋得實在受不了,才默默地走開,解完手,回去重新睡覺。

至於睡不睡得着,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許問也不至於熬個通宵,後半夜他睡了近兩個時辰,抹去了少許疲倦,再次神清氣爽地上了路。

路上,他一邊欣賞沿路的風景,一邊跟西漠隊同伴交流學習心得,腦子裡還一心多用地思考着無樑殿的事情。

昨天后半夜,他又拿出了秦連楹的手札,與無樑殿卷軸對照着看。

被引去跟羅大見面之前,許問一直在學習手札上的內容。

手札是根據秦連楹從學徒成爲工匠的年份來的,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秦連楹進入京營府前,就因役來往過多地,見過許多不同的建築。

他不是個保守的人,這些見聞也不時體現在他手札的記錄裡。

秦連楹主要擅長的門類就是泥水磚石,許問後來才發現,其實他手札裡也有關於窯洞的內容,還提過一兩句無樑殿。

不過窯洞的地理限制很大,無樑殿這種純磚石結構的建築從來沒成爲過主流,所以他的手札裡記錄得不是很詳細,倒是一些由此而來的思考引起了許問的注意。

秦連楹提到磚石的粘合問題。

衆所周知,現代最常見的磚石粘合劑是水泥砂漿。

但在中國古代,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水泥,也就是現代水泥,比較常見的是一種叫作“三合土”的東西。

三合土顧名思義,就是三種成分混合起來的土,不同的時代,三合土的成分不太一樣。

明朝主要是石灰、陶粉和碎石,清代有石灰、黏土和細砂,也有石灰、爐渣和砂子。

根據需要,三合土裡還會混合其他的成分,譬如紅糖、糯米漿、鵝卵石等等。

秦連楹手札裡沒有時代之分,但也寫到了很多種不同的三合土,它們的詳細配比方案,以及適用的範圍。

秦連楹有些遺憾地在手札裡表示,三合土能極大地增強磚石的牢固性與穩定性,唯一的缺陷就是太貴。這極大地限制了它的應用範圍。

如果能找到更便宜更好用的替代品,磚石材料也許能在建築上得到更多更好的應用。

手札的最後,秦連楹還提到,最近聽說胡人有一種好用的方子,相傳內物閣正在設法從他們手中購買。

這個地方的筆跡比較新,感覺是近期發生的事情。

看到這裡,許問突然想到了那兩盞擁有透明無瑕玻璃的煤油燈,心中突然一動。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