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5章 声望

时值九月底,天气正好,秋风送爽。

张文静到长安已有十余日,颇为习惯。

她老家在顺天路保州,六年前张柔移镇亳州时她才跟过去,觉得亳州气侯更好,不似保州夏热多雨、冬寒干燥。

至于长安……有李瑕在便觉得更好些。

白日里李瑕较忙,她则忙于布置如今居住的宅院。

她住的并非陕西四川行台或府衙,而是买下了附近一个大小适宜的院落,毕竟是未成亲。

但李瑕每日忙完公事都会过来,干脆也就住下了,在西厢占有了个客院。

张文静便忙着给他裁了几身衣物,挑选被褥、家具。

这些事说来简单,但从布面到被芯,给李瑕量尺寸到缝制出几件衣衫,样样要派人往街面采买,也结结实实让她忙了许多天。

傍晚时李瑕过来,手里捧着长长的布卷。

张文静与他有默契,笑问道:“地图画好了?”

“寻不到这般大的纸,找布匹画的,先帮我看看吗?”

“那便为李节帅参谋赞画,但不知每月给我多少俸禄?”张文静莞尔问道。

李瑕笑笑,道:“一文不名,唯有以身相许了。”

“呸。”

张文静虽嗔,还是与李瑕一起进堂,将那新制的大地图铺开,铺满了整个大堂。

她看了一眼,负手走了几步,以足尖在地图上点了点,道:“燕京在这里,那开平城该是在……”

目光随着燕京往北,她迈了两步,迈过燕山山脉,绣鞋轻轻一踩。

“此处,滦河北岸,有山名曰龙冈,开平城便是建在此处。”

“闪电河?多伦县?”李瑕思考着,低声自语。

他前世喜欢飞来飞去,到过的地方多,倒也能说出几个地名来。

但开平城的位置他却也是第一次在地图上标注出来。

这并不是像看起来那么简单的事。

比如杨果以及他的蒙古俘虏们根本就未去过开平城,就算去过,他们也很难具象到地图上。

“这是长安、这是亳州,差不多一千里……”

李瑕先是告诉了张文静这地图的比例,问道:“如今忽必烈与阿里不哥在何处?”

“年初父亲领兵北上,三个多月前传信与五哥言准备出征……”

张文静从开平城又向北走了几步,手指支着下巴思考着,对照着她所知的各种消息计算起来。

李瑕走到她身旁,沉吟道:“算时间,该是走到这一带了?”

他们从地图上的燕京走到开平,只迈了两步,此时却已又向北迈了四五步。

“嗯,差不多该是这里。”

“锡林郭勒?”

“嗯?山丘的河?”张文静也会蒙语,摇了摇头,道:“这一带没有这个地名,蒙人叫它‘昔木土脑儿’。”

李瑕道:“昔木土脑儿,是‘有什么的湖’?”

“有蚋的湖,蚋是一种虫子,生于水,吸人畜之血。”

“牛虻?”

“不知欸,我也没见过。”张文静眼睛里也有些疑惑。

李瑕问道:“哈拉和林在哪?燕然山?”

他向西北方向又迈了四步。

张文静上前,推了推他,往前再走了两步,再推着他又走了两步,走到地图外面。

“我十一弟在哈拉和林为质子,按他信上所说,从燕京过去,有三千余里。”

李瑕直观的感受到了蒙古国疆土那可怕的大。

平时没有概念,但这地图上,他从燕京到哈拉和林走了十六步,而他的汉中平原,还没有他的鞋大。

“好吧。”

李瑕道:“那做个推算,昔木土脑儿一战。忽必烈若胜,长驱哈拉和林、追剿阿里不哥、稳固局势、扫平李璮……没有三五年光景,无力反攻关中。”

“三五年,已算是迅如闪电了。”

“我取陇西之后打关中,尚且还花了半年。”李瑕道:“再说阿里不哥若胜,那,忽必烈回防开平,之后是燕山防线、燕京防御……”

“阿里不哥前期必定是破坏中原,烧杀抢掳,摧毁忽必烈的根基?”

“我怕的是,阿里不哥若胜,一两年内就能从河套杀入山西,甚至……从凉州迂回,杀入陇西、关中,抢掠钱粮、补充军需。”

“会吗?”

“这是必然,迂回包抄是蒙古人最常用的打法,且忽必烈需要经营治下之地。阿里不哥则从来不需要,就是抢,就是杀。”

话到这里,李瑕苦笑道:“我现在怕的反而是忽必烈这一战不胜。对我而言,最好的结果是他拒阿里不哥于燕山山脉以北,然后,反攻哈拉和林时受挫。”

张文静冥思苦想,道:“这局面太难操纵了吧。”

“操纵不了了。其主战场已移至太远,鞭长莫及。”

李瑕道:“至于向河南、山西动兵亦不可能,眼下没有这个时机,我也没有这个实力,手中兵力守川陕尚且是捉襟见肘。总之,能用的机会都已把握住了,接下来,到了积蕴实力的时候。”

他与张文静一起将地上的大地图又卷好,收起来。

有了这场推演,他对北面的形势也有了更清晰的推论。

他更倾向于还有三五年的积蓄实力的时间。

首先,李瑕要在不到一年内掌控关陇,使宋廷不能伸手过来。

但这时,他依旧不能算完全掌控川陕……还是那个最简单的问题,一旦自立,有多少人会追随。

这一年,只能先谋划到川陕处置使,再谋划到开府建制之权,然后才有名义在之后两三年左右让川陕渐渐形成半自立的局面。

同时,兵马、钱粮、民心还得达到能与蒙古及宋廷分庭抗礼的状态……

次日清晨。

张文静在院里与李瑕学着做了几个舒展身姿的动作,又共用了早饭。

“你今日做什么啊?”

“我有个兄长……到长安了,带他到刘黑马家中提亲。”

“说到这个,想起来一事。”张文静抿嘴笑了笑,“我五哥才得到关中消息时,听说李家与刘家联姻了,他还以为是你要娶刘氏,也不知该有多懊恼。”

“我不信,你出门前,他在亳州不可能得到这样的消息,更有可能是你在山西时……”

“不许说。”

李瑕不由又笑,问道:“你呢?”

“我帮元姐姐整理书稿。”

“说到这个。”李瑕道:“浯溪真人带着遗山先生的书稿来,确实使长安文坛振奋。杨公才放出风声,就有不少金亡后不肯入仕蒙古的文士,主动让我再建个文馆,要求帮忙整理书稿。原本,他们面对我的招揽都是毫不动心。”

“很好啊。”

张文静手一摊,笑道:“拿钱来,我与元姐姐便将这事办了。”

“你知道我想怎么做?”

“自是趁机将这些文士招到你幕下。”

李瑕剥好一个鸡蛋,随手放在张文静手里,道:“昨日还有位名医携弟子数十人来投我,张孝铭,认识吗?”

张文静咬着鸡蛋,摇了摇头。

“他说,不是冲我大宋四川制置使的名头,而是他先伯父与遗山先生是至交好友,名讳张从正。”

张文静不紧不慢喝了口水,斯斯文文的样子,道:“考城张家,张从正张公在世时,乃金国四大名医之首,名望极高,是着书立传流传后世的人物,我家中便有他的《儒门事亲》。”

“其中还有一位自称是李家子弟。”

“真定李家,想来是李杲李公弟子,在世时亦是金国四大名医之一,捐千金从神医学医术,着述甚丰,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医学发明》,我也记不全。”

话到这里,她补了一句。

“张公、李公当年,与遗山先生是至交,又桃李满天下,这些子弟听闻遗山先生文稿至长安,必是要来拜会的。你等等,我叫元姐姐来与你说。”

……

这日李瑕出门时也是颇为感慨。

本来,杨果已是北地名儒,招揽不少北地文人。但相比元好问,其名望、人脉还是逊色不少。

当世文坛,南人说吴潜、刘克庄、吴文英、刘辰翁,不过是大宋璀璨星河中的几颗,而元好问,却是一颗照亮北方的孤星。

“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一朝之冠”的名号,绝不是说说而已。

这是声望。

再说人脉,元好问交友,遍及三教九流,除了名公巨卿、藩王权臣,还有画师、隐士、医师、僧道、士人、农民。

金亡时,元好问曾致信耶律楚材,保护不少金国儒士,这些人中有不少以遗民自居不肯入仕,而入仕的有数十人已成蒙古高官。

与元好问交情极深且还在世的大儒,李瑕有所接触的已有杨果、商挺、白朴。

今日元严又随口提及了几人,如严忠济、徐世隆、李冶、李天翼……

其中,严忠济不仅是词林英杰,还是大世侯,东平路行军万户;徐世隆已官至蒙古燕京路宣抚使。

李冶亦是不得了,不仅文章诗词出色,还是算术学开宗立派的人物。

据元严所述,李治在几何、分式方程、高次方程、小数记法上的理论……连李瑕也听不懂的。

只能震惊于当世算术已到了如此高度。

暂时而言,真正来投李瑕的还只是一些小子弟,但元严所带来的书稿,以及人脉的影响,隐隐已非常可观……

“李节帅,是个了不得的人物。”

李瑕走后,元严坐在院中抄录着书稿,忽开口说了一句。

“是吧?”张文静欣喜应道。

“但你可想过,越是他这般了不得的人物,你嫁给他,要担的也越多……李节帅也坦荡,他已娶了正妻,且已有了身孕,年底前便要有孩子。”

元严话到这里,头也不抬,手中书写的速度却缓了许多。

“他那般人,可仰慕、欣赏,或是有些女子心甘情愿入他门作个妾,但你这出身,还有这心气……”

“他心里装的天地太大。”张文静低声应了一句,自笑了笑,道:“他娶了正妻,但我想来,我也好,高明月也罢,都不能完全占据他的心……能占一角,我已经很厉害了。”

元严愣了愣。

只听张文静低声又道:“真的很厉害了,这些年,我能占到这一角,已很难了。我想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便也觉得心甘情愿。”

“那你们……”

“他说,五哥必会派人来与他谈的。”

“你们有分寸便好。”元严微微一叹,又沉吟道:“昨日,我见过杨公了,谈了些往事,之后杨公说他如今还未有官职……”

“等李瑕能开府建制了,自然就有官职了嘛。”

“不是说这个,杨公说他如今在李节帅幕府,是有女子任事的。”

元严话到这里,才抬起头来,问道:“你说,我也入汉台幕府,如何?”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