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一剑穿心

朝廷内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谶语本身不是什么可怕事,祭祀、宴饮也会遇到,但朝堂上的谶语,却被赋予一种更深的含义,往往会和谋朝篡位联系起来,所以极为忌讳,一般都不会公开谈论。

不过既然圣上要在朝会上谈谶语,那就说明他并不相信这个谶语,而且也不是关注谶语的内容,而是要朝议谶语这件事。

只听杨广严厉的声音在大殿里回荡,“之所以朕今天要求朝议这件事,是因为这是朕登基以来遇到的第一条谶语,朕要表明一个态度,否则,类似的谶语还会接二连三出现,这对朝纲是一种扰乱,朕绝对不能容许!”

大殿内一片寂静,很多人目光都悄悄地投到了元寿身上,元寿身为内史令,又是七相之一,他坐在左首三个位子,巧的是,旁边就是裴矩。

元寿目光望着地下,脸色阴沉,在昨天收到的牒文里并没有这个议题,现在突然增加这个议题,令他有些措手不及。

虽然谶语不是他所为,但昨天中午发生的事情,使他成为了最大的嫌疑,他心中还是有些不安,他慢慢抬起头,向对面的张瑾看了一眼,张瑾微微点头,表示会支持他,元寿一颗心稍稍放下。

谶语的另一个主角杨元庆站在右首后面,他是以玉门道行军总管的身份参加朝会,属于外官,虽然他还有一个左骁卫将军的身份,但实际上他并不过问左骁卫的具体事务,只是挂一个头衔而已,这在隋唐是极为普遍之事。

尽管杨广公开表示,朝议谶语只是为表明他的态度,但杨元庆还是有一种直觉,杨广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是用谶语之事搭一个台子,让关陇贵族和山东士族继续斗下去,或者说,让他们的仇怨更深。

这时,大殿上传来了杨广的声音,“崔爱卿,你是京兆尹,谶语之事是你的职责所在,就由你开始吧!”

崔伯肃昨天写一份详细的奏折给杨广,发生的事情他都记得,他迅速整理一下思路,从朝班中走出。

“陛下,各位大臣,这条谶语大概是五天前开始流传,内容很简单,‘荆襄羊,元日生,走西域,要称王!’就这十二个字,他所指的对象很明显是玉门道行军总管杨元庆将军,根据我们的调查,这条谶语是由两条线传出,一条是乞丐,一条是孩童,我们最初查的是孩童这条线,但由于涉及面太广,没有查到传播者,但杨将军前天回来后,他也着手查这件事,他是从乞丐这条线来查,最终他查到了一个传播者,此人叫王吉,是丰都市一带的乞丐小头目,据他的交代,这是一个姓元的,长着山羊胡子的男子教他,年纪三十岁左右.......”

崔伯肃说到这里,大殿上所有人的目光刷地投向了左监门卫将军元尚武的身上,姓元,山羊胡子、三十岁左右,所有的特征都指向了他。

这时,元寿沉不住气了,他知道早晚都会落到他的头上,他站出朝班,向杨广躬身行一礼,“陛下,能否让微臣说两句!”

杨广看了一眼他,先问崔伯肃,“崔爱卿,此事会涉及到元内史吗?”

崔伯肃点点头,“会涉及到元内史,但能否让臣把话说完。”

“可以,崔爱卿请继续说。”

杨广又对元寿笑道:“元内史,请稍安勿躁,朕会给所有人一个公平的机会。”

元寿只得忍下心急,又退回朝班,杨广深深看了他一眼,便对崔伯肃道:“崔爱卿请继续说。”

崔伯肃又继续道:“杨将军找到这个传播谶语者,他比较慎重,便想着求证,恰好昨天中午,千牛卫统领元敏领着一群手下在丰都市大门旁的鸿运酒肆内饮酒,杨元庆便带着证人先找到了他,结果证明和元敏无关,但意外就在这时候发生,元敏的手下杀死了这名人证,酒肆里爆发了冲突,最后臣带领衙役将所有人带回京兆府衙门!”

崔伯肃说到这里,大殿内顿时响起一片窃窃私语声,其实发生在昨天中午的酒肆风波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了,而且远比崔伯肃说的精彩,细节更加丰富,当然,崔伯肃不可能把那些加工过的内容在朝堂上述说,他说的每一句话都很谨慎。

这时,元寿的脸色已经气得铁青,崔伯肃说的话,看似公正,实际上句句指向他们元家,他只说自己儿子杀人,那杨元庆把自己儿子腿打断,他怎么又不说了?

元寿正要出列,张瑾却先一步走出来,张瑾是旁观者,他的头脑要比元寿更清醒,他已经看出杨广的用意,这不是什么追查谶语真相,这明摆着就是摆下擂台,让关陇贵族和山东士族进行第一场较量,崔伯肃不是什么京兆尹,他是清河崔家。

由不得他们不参加,如果关陇贵族不应战,那元寿必然就会以编织谶语之罪而被惩处,要知道,元寿可是关陇贵族在内阁中的唯一代表。

张瑾躬身施礼道:“陛下,此事虽然与臣无关,但鸿运酒肆是臣的家业,臣也无法置身事外。”

这时,裴蕴冷笑了一声,“谁都知道鸿运酒肆是元家产业,几时又变成了张大将军的家业?”

张瑾看了他一眼淡淡道:“元家把酒肆送给我,不可以吗?而且,裴御史未经圣上同意便擅自发言,这是在藐视圣上!”

裴蕴暗呼一声厉害,他只得对杨广躬身道:“臣随意发言,请陛下恕罪!”

杨广笑眯眯摆了摆手,“今天不妨视为朝会辩论,不一定要当事者才能参加,也不用事先请示朕,朕也在洗耳恭听。”

“那好,臣先说!”

张瑾抢到了先机,他对崔伯肃道:“崔使君,我也只有几个小疑问,你能否给予回答?”

崔伯肃施一礼,“张大将军请说!”

“其实也很简单,第一个问题,崔使君有什么证据说那个乞丐是谶语传播者?第二个疑问,元敏为何要杀乞丐?”

“回禀张大将军,那个乞丐有证言,他承认自己是谶语的传播者,也按下手印,证言我昨天已经呈给了圣上。”

这时,一名宦官将托上一只朱漆木盘,盘子里便是昨天崔伯肃提交的奏折和所有证据,崔伯肃从盘子里找出一份供词,扬了扬对大殿里的百官道:“各位大臣,这就是那么传播谶语的乞丐的证词,上面有他的手印,京兆府的仵作也确认过,是此人手印,至于证据,我们在他住处搜到十吊钱,但谶语这种事,不可能再有什么证据,可是,如果元敏不杀死他,他此时就可以站在各位大臣面前回答任何的疑问,是真是假,相信大家都会明白,但为什么元敏要杀他?”

宣政大殿内一片寂静,只听见崔伯肃侃侃而谈,就仿佛这里是他的京兆府衙门大堂,在审问案子,可这里是讨论军国大事的宣政殿,讨论这种谶语小事,确实显得有点滑稽。

但没有人感到好笑,大隋皇帝脸上阴冷的笑容,关陇贵族的山东士族的争锋相对,一切都显示着这并不是一件可以轻描淡写的小案,一旦事实确定,这极可能导致一个相国被免职,导致朝廷势力格局的变化。

这时,工部尚书宇文恺走出朝班道:“我也说两句,崔使君虽然有各种证词、口供,一切都是似乎言辞凿凿,但这里面却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当事者死了,那么我也可以用别的理由来解释这里面发生的事情,首先,我们长着山羊胡子的元将军。”

宇文恺对元尚武笑道:“请问元将军,你和乞丐有交情吗?”

朝堂内哄地笑了起来,元尚武胀红着脸道:“决无此事!”

宇文恺也笑道:“看得出大家都明白,山羊胡子的人很多,未必是元将军,而且以元将军的身份,他会亲自去做这种事情吗?还把自己的姓氏告诉乞丐,这合理吗?这是漏洞!”

裴蕴也走出来道:“宇文尚书,有很多事情,并不是你在这里想象,我就只问你一句话,如果不是元将军所为,那元敏为何要杀人灭口?他害怕什么?他为何不让官府来审问,证明元家的清白,而把人证杀死呢?这是不是有点做贼心虚?”

双方的争论便渐渐交集到了最关键的地方,元敏为什么要杀那个乞丐?元寿怒道:“我儿杀一个乞丐一定是灭口吗?他有脾气,在吃饭时一个乞丐来打扰,他看着不爽,要杀他,是不是理由?他对杨元庆有仇恨,惹不起杨元庆,杀乞丐来泄愤,可不可以?”

裴蕴呵呵冷笑起来,“元相国,我没记错的话,元敏今年二十七岁,一个二十七岁的千牛卫统领,明明知道那个乞丐的重要,知道他是对元家不利的人证,元敏却因为不爽,因为想泄愤,便将他杀了,把本来无辜的元家置于死地,元相国,你认为可能吗?”

裴蕴不愧是御史台主官,他知道其他环节都有漏洞,经不起推敲,惟独元敏杀人对方难以解释,这是对方的致命之处,他便抓住不放,一旦解释不了,那就可以推定谶语是元家编制,为了报私仇,编制谶语来陷害大臣,元寿难逃其疚,他这个相国就当不下去了。

这时,张瑾哼了一声,问崔伯肃,“请问崔使君,元敏可承认他是为了杀人灭口?”

崔伯肃摇摇头,“他双腿折断,一直处于昏迷之中,没有问口供,但杀死人证的侍卫已经承认,是元敏的授意,这里有他的证词!”

张瑾呵呵一笑,回头对杨广和大殿内百官道:“陛下,各位大臣,我们都有兄弟父母,如果元敏并不知情,他出于对父兄的保护,而杀了这个乞丐,这也是人之常情,我认为这就是真相,这里面不排除杨元庆是故意设局,引元敏上当!”

朝堂内一片哗然,无数双眼睛向杨元庆望去,包括杨广,其实杨广已经隐隐猜到了,以杨元庆做事的风格,这极可能是他的布局。

“杨将军,你出来对质吧!”杨广开始由旁观者,变成主导者,现在整个辩论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这也是张瑾的杀手锏,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杨元庆不承认,他们也不承认,双方都没有证据,人证死了,又找不到新的人证,最后这件事只能不了了之。

“张尚书,你的结论何其之荒谬也!”

杨元庆走了出来,他对杨广施一礼,“陛下,按张尚书的话说,果真是臣设计,那如果元敏不杀此人,现在再一对证,岂不是让我自掘坟墓?”

张瑾冷笑道:“就算元敏不杀他,你也会杀他灭口,你不会留下他来揭穿你的阴谋。”

杨元庆回头对张瑾道:“照张尚书的意思,一切都是有可能,是这样吗?”

“这就是这么回事!”

张瑾也毫不让步道:“你没有证据,没有新的人证,一切都死无对证,你可以说元敏杀人灭口,但我也可以说是你设的圈套,大家都没有证据,你怎么能让圣上和大臣们信服?”

张瑾上前一步,对杨广道:“陛下,元家百年来一直是名门贵胄,有自己的操守,臣相信他们不会做编制谶语之事。”

杨广的目光投向杨元庆,“杨将军,你还有什么话说?”

杨元庆摇摇头道:“陛下,臣确实没有证据,好容易找到一个人证,却被人杀人灭口,最后还要反咬一口,说臣是设计害人,明明臣是谶语受害者,最后臣却成了害人者,黑白颠倒.陛下,臣确实无话可说。”

杨广点了点头,心中也感到一丝失望,没有确凿证据,他也不能说元寿就是编制谶语之人,这样不足以服人,就当今天关陇贵族和山东士族打一个平手。

“崔爱卿,这件事你再继续查,一定要查到新的人证,一旦朕知道是谁编的谶语,朕绝不轻饶!”

裴蕴和裴矩对望一眼,两人眼中都露出失望之色,这次机会没抓住,可惜了。

张瑾和元寿则暗暗庆幸,侥幸逃过一劫,这时,杨元庆却躬身施礼道:“陛下,臣还要弹劾元寿居心叵测,心怀不臣。”

杨元庆此言一出,大殿里一片哗然,元寿怒喝道:“杨元庆,你一派胡言!”

杨元庆不慌不忙从笏板上撕下一张纸,呈给杨广道:?“陛下,臣这次有证据。”

一名宦官下来,将纸条呈给杨广,杨广看了看纸条,他一愣,一道凌厉的目光向元寿望去。

杨元庆冷冷道:“元内史,当初我奉命平定京城之乱时,京城的米价已经降到了斗米一百二十钱,但现在又涨到了斗米三百钱,民怨沸腾,如果哪一天圣上出巡,米价一下子暴涨到斗米万钱,甚至斗米十万钱,京城人活不下去了,元内史就可以拿出白花花的大米,那时,你会提什么要求呢?”

杨元庆说得有点莫名其妙,几乎满朝文武都听不懂,包括张瑾,他也是一头雾水。

但元寿却听得懂,几个月前,独孤氏将京城的粮铺以三十万吊的价格全部卖给了他,那可是一年百万吊的利益,令他着实欢喜好一阵子,他随即又吞并了四家小米行,现在整个京城的粮食都被他控制住了。

元寿一下子明白过来,难怪独孤氏只卖三十万吊钱,他上了独孤氏的大当,元寿顿时觉得天旋地转,几乎瘫倒在地。

“陛下,臣...臣是无心!"

杨广冷冷淡淡道:“看来很多事情朕都不知道,元寿,你不是无心,你是忠心,你们元家果然对大隋很忠心,对朕很忠心!”

他站起身,一挥袍袖,厉声喝道:“散朝!”

杨广转身便怒气冲冲地向后殿走去,大殿内一片窃窃私语,谁都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这时,张瑾和元尚武将已经瘫软的元寿架出大殿,元寿双眼无神,嘴里念道:“完了,这次真的完了,元家要被抄家灭族了。”

张瑾急道:“元兄,到底出了什么事?杨元庆给圣上看了什么?”

元尚武大概知道一点点,他战战兢兢道:“世叔,或许是粮铺之事,京城的粮食都被元家控制了。”

“什么!”

张瑾大吃一惊,“粮食不是独孤氏控制的吗?”

“听父亲说,几个月前,独孤家已经全部卖给我们了。”

张瑾额头上出汗了,元家真是糊涂了,粮食这个东西能控制吗?这可是犯大忌之事啊!而且是控制京城粮食。

元寿一把抓住他,“蒲台兄,你说我该怎么办?我向圣上解释,可以吗?”

张瑾摇摇头,叹了口气道:“元兄,圣上一直在抓我们的把柄,现在被他抓到了,恐怕光凭解释是过不了这一关。”

“那我该怎么办?蒲台兄,你一定要帮帮我!”

张瑾无可奈何,他们和山东士族斗谶语,可杨元庆却再出奇兵,令他只得认输了。

“元兄,圣上其实也只是找借口打压关陇贵族,他心里很明白,你就辞职告老吧!或许元家能逃过这一劫。”

........

一个时辰后,元寿上书请罪,愿将元家在京城的全部粮铺捐给官府,同时他请求辞去内史令之职,乞骸骨回乡养老,杨广接受了他的辞职,准他退仕回乡,同时任命紫金光禄大夫独孤整为内史令,接替元寿相位。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