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可愛多情讀者書韓雅築
靶謝來信批評指教的讀者朋友。盡避信件之少,讓作者用十根手指頭就足以清點出來,作者還是會很用心、賣力,以收信後最快的速度「飛鴿傳書」回信給各位。
至於沒有收到作者「鬼畫符」的又是怎麼一回事?
原因之一︰或許是郵差阿哥按錯門鈴,害作者苦候信件不至,無從回起;原因之二︰就是廣為「同僚」詬病的「無主信件」,教作者不好意思把冠上「貓姊、狗兄收」的信封交給郵差阿哥(韓姑娘尚且能將XX「PEN」自行演繹成「潘」XX,逕自寄出回信,哪個好膽不怕死的盡量以「花名」寄信來好了,我一定竭盡所能「報答」各位提筆寫信之恩。)
說到此,就要向北投的莫妮卡讀者獻上十二萬分敬意羅!你文情並茂(威脅之意昭然)、五彩繽紛(看得作者眼花撩亂)的信件姑娘我已收到。不過君不聞︰天下作者盡是些皮厚肉粗、臉皮連氫彈都爆不破的家伙嗎?威脅、聯合抵制對作者根本無用。何況「天秤」最厲害的一點,就是自我平衡--人家都說會「努力爬」格子了,你們到底還要人家怎麼樣?
還有,您大姊跟韓某索書,居然敢不報上「真實」大名?真要韓姑娘用「模擬考、莫泥卡、MORNIZG-CALL、MONICA」……等屬名將書寄到姑娘手裏(請自行想像郵差人哥在貴府樓下高喊「莫妮卡--掛號」的情境;要是你不介意丟臉,韓姑娘就把書寄去。)
如何,可愛的莫妮卡,此番「歌功頌德」可還滿意?可惜收到來信時,這篇故事尚在「孵」的階段。等它完稿、通過編輯審核、打字排版、校稿、付梓成書,漫漫歲月已去,也許時過一年,你才看到這篇墓志銘,但願為時不晚。還是姑娘已等不及,決定早一步「棄我於不顧」?若是如此,我也莫可奈何,頂多暗嘆吾、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呃……姑娘有眼無珠、慘絕人寰好了。
最末,謹祝天下待「烤」的聯考小子們堅持到最後,沒有被點名「歌頌」的讀者朋友們不用太過給它傷心,大家默契在心,讓韓姑娘在天的彼端給各位夜夜三炷香、三跪九叩如何?還有還有,不管寫書、寫序、回信的家伙有幾重面貌、性格,字跡有多千變萬化,她都是韓姑娘本人(相信我);而「康氏兄弟」也會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讓作者給「終結」掉,請大家拭目以待。更願各位喜歡這個故事,下回見!
筆事道引
天地渾沌初始,四方神佛、八方妖魔為爭奪凡間勢力、劃分地盤,經常殺戮不斷。
雲層上刀里來血里去的非人戰爭,動輒引發山河異變,連帶讓地上靠天吃飯的凡夫俗子叫苦連天。
山崩地裂小CASE,水旱侵襲家常事,餓殍遍野、易子而食的悲劇時時上演。
對無力抗天的老百姓而言,一切的天災人禍宛如永無休止的惡夢;不過夢境易醒,家破人亡卻是抹滅不去的遺憾,讓人難以割舍,刻骨銘心。
素來以老天爺馬首是瞻的百姓們,開始對「天神」的存在產生質疑;難與天爭的無力感堆積成無數怨慰,在內心深處發酵過後,逐漸形成「逆天」的風潮。
於是,在稍縱即逝的時間里,廟宇寺院在人為的刻意破壞下,成了殘垣破瓦,就連在其內受萬民朝拜的滿天神佛,寶像都不再完整莊嚴,個個面花身殘,全給怨民們劈了當材燒。
怨氣集聚凝結的速度快得驚人,約莫兩百名未婚男女,打破地域界限,不約而同地跨出家園,尋遍三川五岳,以夸父追日的精神做著行腳工作。
日復一日,將近七百萬里的路途遙遙,總算讓他們找到一處凝聚天地靈氣、物產豐饒,且不受天神惡魔騷擾的縹緲幻境。
人們安定下來後,在幻境中開墾拓荒、結蘆架屋,他們胼手胝足,過起自給自足、絕世而獨立的桃花源生活。
此桃花源,據說是遠古時期共工與祝融大戰,撞倒不周山,女媧娘娘補天,在西北宇最低窪處補強過後,所留下來唯一一處不為天地神魔所察覺的山澗巔隙。
草木扶疏,終年遮蔽住晝夜日華;嶙峋的山峭,紫霧迷樣繚繞;瘴癘四起,沼澤密布、天險重重;地利加上人和,要利用自然環境殺人於無形,算是輕而易舉的事;其他就遑論依傍山林,藉由自然靈氣孕育而生的奇珍異獸,多的是利爪撩牙,隨時能在神不知鬼不覺的情況下,將闖入者咀嚼入月復了。
幻境內,有的只是樂天知足的老百姓。他們替「她」取了個名字--「虛無」。
因為「虛無」,所以人們不再局限於,他(她)可以是魂魄仙體、壽比彭祖,也可以是妖精佛身,端看自身修行成果而定。
能在虛無居住、經大自然嚴厲考驗、汰舊換新存活下來的「生物」(既非人、又非妖魔鬼怪、天上仙人,天知道是啥東束,我們姑且稱他或她為「生物」吧!),無信仰、無宗教,是標準的無神論者。
乏人拈香參拜,極盡驚悚詭譎的「虛無幻境」,到唐朝,除去飛禽走獸,就只剩下一名苦守諾言的「寡」情女子,和另一名與她長相左右,同樣孤寂纏身、為情所困的紅發紅衣天下第一情聖,耗在深幽難測的「虛無幻境」,永無止盡的等待著--
等待?
是的,等待。
他們以共同的意念,
等待奇跡;
等待生命自然流逝;
等待摯愛的重生;
等待有情人終成眷屬;
等待著所有的所有……
第一章
唐貞觀末年
舉世震撼、刺激到最高點的宮廷爭斗剛終結不久,近畿一帶歌舞升平,粉飾太平的歡欣景象,讓人狐疑日前抄四皇子府第的重兵是干啥用的!
有天官觀星家預言︰「大唐會衰敗於歷代兄弟鬩牆的腥風血雨下」,這話果然不假。素來以英明睿智著稱的太宗皇帝李世民,終於到了無法控制宮廷派系,使三軍真正對他心悅誠服?再展雄風的時候。
君不聞︰老而不死謂之賊?
只要有點野心,又自恃學識財富所向無敵的年輕小伙子們,哪個不想取代前人,站在權利寶座頂端,登高一呼,接受萬民朝拜景仰?這--號稱政治「藝術」。
人越老,越要懂得「識時務者為俊杰」的真諦。老霸著權勢不放,便顯得他不識趣,擺明要惹人嫌、討人厭了。
長孫外戚一族,看透太宗蠟炬將盡,十二皇子病死的入殮、謀反的軟禁、有才智者又非皇後親出,為了長孫氏的將來,不得不發揮謀士辯才,在皇帝跟前耳提面命,力捧懦弱的九皇子--李治繼任大統;也唯有李治做皇帝,才能確保長孫氏在朝中的地位有如滔滔江水,綿延不絕。
依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李治確實有資格做個能讓人一手掌控的帝王。
不要說政治是現實而且殘酷的,因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是古訓,所以長孫無忌為了後代子孫,亦是用心良苦,值得同情。
幾經協商,以老謀深算著稱的家伙夥同幾位開國元勛達成共識,決定聯袂上表,懇請聖命立定儲君,藉以「安撫民心」、安邦固本。
只要抬出黎民百姓,以天下蒼生的福祉為依歸,向來標榜「愛民如子、敦厚愛民」的李世民是很難不低頭的。
他一有軟化的跡象,接下來便是皇宮大內門庭若市,魚貫進出偏殿者多如牛毛的盛況不斷上演。